我解釋一下題目。
本文題目源于《胡錫進的不靠譜》[1]。
事情是這個樣子的。胡錫進最近撰文說,中國近來“消費不振”究其原因有兩個:
——“第一肯定是很多人掙錢少了,難了,能花的錢不如過去多了。第二個原因應該是很多人對未來的預期不好,感受到各種不確定性,因而有錢也不太敢花,多存起來一些更踏實。”(注2)
認真分析了胡錫進指認“消費不振”的兩個原因之后,我得出的結論是:不靠譜。于是,我將《胡錫進的不靠譜》發表在《烏有之鄉》。
然而拙文發表后,不出我的預料,有老師轉告我:
——“很多人似乎沒看懂你說的意思,為什么胡錫進‘消費不振’的兩個原因不靠譜?再說了,如果胡錫進指認的原因不靠譜的話,那么請問趙老師,什么原因才是靠譜的?”
言外之意,胡錫進說“掙錢少了”以及“預期不好”,難道不是事實么?
我有些愧疚:“很多人沒看懂,說明拙文《胡錫進的不靠譜》確實比較繞口,吞吞吐吐,旗幟不夠鮮明。”
他很是不解:“一向快人快語的趙教授,咋會呢?”
我反思了一下,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
先說客觀因素:胡錫進在指認“消費不振”的原因時,閃爍其詞,說三分留七分,似是而非,模棱兩可——正如一位網友說,“胡編就是故意云山霧罩”。
再說主觀因素:鄙人定力不夠,或者被胡錫進繞進了溝里,這叫“近墨者黑”。
教訓是深刻的:要自覺遠離胡錫進。
下面我簡要概括一下,胡錫進指認的原因為啥不靠譜,然后給出我認為是比較靠譜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二、過去掙錢比現在多?
據胡錫進指認,近來“消費不振”的第一個原因是:“(現在)肯定是很多人掙錢少了,難了,能花的錢不如過去多了”。
——言外之意,過去“肯定是”很多人不僅掙錢多,而且很容易掙錢,能花的錢比現在多得多。
對于胡錫進指認的第一個原因(過去掙錢比現在多得多),我提供了國家統計局7月17日公布的數據:
——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不是在下降,而是在增加??鄢齼r格因素,實際增長5.8%,比一季度加快2.0個百分點。
請問胡先生:如果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為依據進行歷史比較,那么究竟是近來“肯定掙錢少了”,還是“肯定掙錢多了”呢?
如果胡錫進的“過去掙錢比現在多得多”是靠譜的,那就有必要拿出官方造假的證據來。
除非官方公布的數據有假,否則胡先生的“第一個原因”就肯定不靠譜。
這里,我給諸位看官出一道思考題:如果老百姓現在掙錢并不比過去少的話,那么胡錫進關注“消費不振”的第一個原因,應該是什么呢?——參考答案請見文末:“思考題之一”。
三、“不確定性”導致了“消費不振”?
胡錫進指認近來“消費不振”的第二個原因是:“(現在)應該是很多人對未來的預期不好,感受到各種不確定性,因而有錢也不太敢花,多存起來一些更踏實”
——言外之意,過去則“應該是”很多人對未來有“各種確定性”,預期很穩定,因而有錢也敢花,不花心里不爽,花了心里才踏實。
對于胡錫進指認的第二個原因(“不確定性”導致了近來“消費不振”), 我提供了相反的證據:
——如果“感受到各種不確定性”是很多人現在的心態,那么對不起,這恰恰是市場經濟中的人們最有“確定性”、也是為普遍的心態。
——“有效需求不足”當然是市場經濟的痼疾。但是,在“不確定性”與“消費不振”之間,并不存在胡錫進所說的確定無疑的正相關或負相關的關系。
這里,我給諸位看官出一道思考題:如果“不確定性”是市場經濟最正常也最普遍的心態,那么胡錫進關注的“消費不振”的第二個原因,應該是什么呢?——參考答案請見文末:“思考題之二”。
四、參考答案
現在開始劃重點。
思考題之一:如果老百姓現在掙錢(付出)并不比過去少,那么,胡錫進關注的“消費不振”的第一個原因,應該是什么呢?
趙答:如果老百姓現在掙錢(付出)并不比過去少,那么胡錫進關注“消費不振”的第一個原因,就不是什么“現在掙錢比過去少了”,而是勞動者掙錢中的相當部分,被資本無償拿走了。
思考題之二:如果“不確定性”才是市場經濟最正常也是最普遍的心態,那么胡錫進關注的“消費不振”的第二個原因,應該是什么呢?
趙答:如果“不確定性”是市場經濟最正常也是最普遍的心態,那么,胡錫進關注“消費不振”的第二個原因,就不是什么“很多人感到不確定性”,而是兩極分化和勞動異化讓很多勞動者感到心如死灰,于是不得不躺平罷了。
————
注1:趙磊:《胡錫進的不靠譜》,載《烏有之鄉》2023年7月25日。
注2:胡錫進:《消費不振,而老百姓能花的錢和該有的信心應從哪里來?》,《胡錫進觀察》2023-07-1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