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
戚老師發來記者采訪林毅夫的視頻,并附言“請趙教授方便時評論一下”。
一、林毅夫如是說
視頻的名稱是《林毅夫說:主張消費拉動經濟是有人在故意誤導中國》。打開視頻,我看見并聽到了如下觀點。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林毅夫:“有一種說法說,投資拉動了經濟增長不可持續,要改成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我覺得提出這個看法的人呢,不是不懂經濟就是故意誤導中國。為什么我說這個是誤導呢?”
記者插話:“這個也是一個比較主流的聲音。”
林毅夫:“我覺得,比較合適的提法呢應該說,有投資和投資有效率。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以后,家庭收入增加,消費收入就可以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跟消費共同變成經濟增長的組成部分。但是說,要改變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變成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那么在理論上說不通,在經驗上呢,那么已經證明,有那么多前車之鑒。”
林毅夫:“你要想想看,如果沒有勞動生產力水平提高帶來的家庭收入的增長,消費增長可持續嗎?如果說收入不增長,消費可持續嗎?消費增長開始的時候靠自己的儲蓄,儲蓄很快就用光了,就開始變成家庭負債。家庭負債積累到一個程度以后,那他就要還錢了,還不起錢那就變成家庭要破產了。”
林毅夫:“我們來看看這次美國的危機,歐洲的危機不都是家庭過度負債造成的嘛。生產率水平的提高不是刺激出來的,不是消費出來的,生產率水平的提高是投資出來的。其實想起來,什么時候開始出現這個說法,‘中國應該改變從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變成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是哪個地方最早提出這個說法的呢?”
記者插話:“美國?”
林毅夫:“是啊,是美國最早提出來的,是美國財政部最早提出的。在中美對話當中,你知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本上聽美國財政部的話。然后呢,美國這么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么說,美國的經濟學家這么說,然后呢,所有的報紙都跟著這么說。這個說法經不起推敲”。
記者插話:“所以您覺得,這個消費拉動經濟反而是一個政治化的議題?”
林毅夫:“是啊”。
我歸納一下林毅夫的觀點:
(1)提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人,不是蠢就是壞;
(2)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投資拉動經濟增長”;
(3)“消費拉動”不可持續,最終會變成負債;
(4)生產率水平提高,不是消費而是投資帶來的;
(5)“消費拉動”是美國最先提出來的;
(6)“消費拉動”經不起推敲,是一個“政治化”的議題。
二、“壓根兒就沒錢,憑啥住大房子?”
“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是不是美國最先提出來的?我不知道。但是,美國的確是采用“消費拉動”來拉動經濟的樣板國家。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引發世界金融危機的美國“次級貸款”【1】。
記得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后,王小東說:“現在美國老百姓群情激憤,都說這次危機是華爾街那幫混蛋和小布什政府的錯。但是我們平心而論,美國老百姓又怎么樣?你活干得這么少,壓根就沒那份錢,你憑什么住大房子?”【2】
王小東的這個說法,跟林毅夫的“消費拉動不可持續,最終會變成負債”完全一致。
說美國老百姓“壓根就沒那份錢”,這個判斷完全正確。因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收入分配的兩極化趨勢正是美國社會的真實寫照。
問題在于,為什么美國老百姓沒錢?這恰恰是最值得進一步追問的問題。僅僅承認老百姓沒錢還不夠,重要的是要搞清楚為什么老百姓沒錢。可惜了呵,線索在這個地方戛然而止——斷了。
其實,在“有錢”還是“沒錢”的問題上,現代經濟學從來就只認一個死理:“不差錢”。自從兩百年前,庸俗經濟學家薩伊提出“供給自動創造需求”以來,堅信“不差錢”就成了主流經濟學的傳統。打那以后,自由市場經濟的信徒面對“有效需求不足”的現實,打死也不承認老百姓的錢袋出了問題。
對于金融危機,張維迎的說法就很有代表性。對各國政府刺激需求的做法,他很不以為然:“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經濟學提供不了我們解決問題的答案。我們要知道,推動經濟增長的是生產,是供給,而不是需求;是供給創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創造供給”,“我們應該像奧地利學派主張的那樣,通過產權制度和激勵制度的改進刺激生產,而不是刺激需求”【3】。
女經濟學家葉檀也站了出來,憤怒地指責政府刺激消費的政策:“導致美式資本主義喪失了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正確激勵,正是這樣的激勵才是美國多年來長盛不衰的秘訣。”【4】
對于張維迎來說,大房子生產得越多,需求就越旺盛。要找危機根源,只能歸咎于大房子造得太少了,所以千萬別跟他談什么老百姓的錢袋子,忒俗;走出危機的途徑不能從分配著手去擴大需求,而是要繼續私有化來刺激已經過剩的產能,想方設法生產更多的大房子。
對于葉檀來說,走出危機的途徑絕不能從分配著手去擴大需求,而是要繼續刺激已經過剩的產能,想方設法生產更多的大房子。至于大房子過剩與否,與她無關,只要建房的技術水平提高了、人均建房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美式資本主義就可以永葆“長盛不衰”。
張、葉二位的說法,是不是看著有點眼熟?跟林毅夫的“生產率水平提高,不是消費而是投資帶來的”,或者有得一比。
瞧瞧,冥頑不化到了這個地步,你還能指望他們會真心實意去關心老百姓的錢袋子嗎?如果讓這些人左右了政府決策,那么宏觀政策就只能在使勁擴大供給、制造過剩的災難中,一條道走到黑了。
三、為啥非要把老百姓拽進大房子?
既然你沒錢,那就不要“透支消費”。
“憑什么住大房子”這個反問,一下子就把沒錢的老百姓問得矮了三分:既然你沒錢,你住大房子就是你的不對了,你配住大房子嗎?
可是我說:這不是老百姓的過錯,而是資本的問題。
人們常說,“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對于資本來說,“大房子閑著就是極大的犯罪”。閑著也是閑著,你不讓老百姓住,難道讓馬云一個人住么?他一個人住得完么?
沒錢憑啥還要住大房子,就憑大房子已經嚴重過剩。
本來的問題應當是:為什么必須“把老百姓拽進大房子”?現在可好,問題變成了老百姓“憑什么住大房子”?這一變,把問題的性質也搞顛倒了:本來是“資本家如何才能消災避罪”,末了卻變成:老百姓你“憑什么”幫資本家消災避罪,你夠資格嗎你?
就算老百姓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沒資格”住大房子,可是想不住大房子,也由不得老百姓吶。不是老百姓不自量力,而是資本家千方百計也得讓老百姓住大房子呵!要不然,資本家手里攥著那么多過剩的大房子賣給誰呀?
成龍可以帶十塊金表,帶一百塊就有病了;巴菲特可以開50臺寶馬,開500臺就腦子進水了;馬云可以住100套大房子,住1萬套就神經不正常了。那么,剩下那么多的大房子怎么辦?你總不能讓它們戳在那里長草吧?
這可要命,大房子一長草,開發商也就是資本家就得跳樓。
所以,為了資本家的身家性命計,不是老百姓非要住大房子,而是資本家非要把老百姓拽進大房子里面去住不可。
老百姓沒錢咋整哩?當然不能白住,資本家又不是觀世音。沒錢沒關系,就給老百姓整“按揭”,說白了就是“透支”唄!這不,美國“次貸危機”就是這樣搞出來的嘛。
事情很清楚,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消費可是命根子啊,而對消費的呵護已經離不開信貸的支持了,所以才會面臨哈姆雷特式的困境:“透支,還是過剩?這是一個問題”。
如果“沒錢想住大房子”的邏輯能夠成立,那么,當年楊白勞拿喜兒抵債,自己喝鹵水自殺的根本原因,就是“沒錢還想借高利貸”惹的禍。這個邏輯想必正中黃世仁老爺的下懷,因為這位舊中國的成功人士一門子心思,就是想把喜兒搞成編外二奶。
滑稽的是,現代經濟學的使命之一,就是要為黃世仁的這個邏輯建立合法性,于是就有了:“消費拉動不可持續,最終會變成負債”,“生產率水平提高,不是消費而是投資帶來的”,“通過產權制度改進刺激生產,而不是刺激需求”云云……
四、“消費拉動”非蠢即壞?
美國的“消費拉動”很失敗,最后搞出了一個世界金融危機。為什么會這樣呢?難道真如林毅夫所言,“消費拉動”非蠢即壞么?
在金融危機以前,“透支消費”可是一件相當時髦的行為。金融危機之后,“透支消費”成了眾矢之的,千夫所指,萬人側目。
其實,透支消費是代“人”受過,有苦難言。
在《對美國次貸危機根源的反思》一文中(載《經濟學動態》2008年第11期),我曾將次貸危機的邏輯作了如下刻畫:“市場經濟的內在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生產過剩——透支消費——違約率上升——次貸危機”。
在這個邏輯里,“透支消費”這個環節既不是終極原因,也不是最后結果,而僅僅是整個危機鏈條的中介。但這個中介非常重要,它不僅把整個危機的因果關系連接起來,而且也是我們把握現代經濟危機根源的關鍵所在。
在市場經濟的古典危機中(比如1929年的大蕭條),生產過剩直接表現為有效需求不足,商品賣不出去;在市場經濟的現代危機中(比如2008年的次貸危機),生產過剩不再直接表現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現為有效需求旺盛,表現為有效需求“過度”,也就是“寅吃卯糧”、“透支消費”。
從古典危機演變為現代危機,只不過是把皮球從供給方踢給了需求方,把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爆發,從今天推到了未來。
我之所以要把古典危機與現代危機作比較,是想澄清一個誤讀:有人看了拙文《對美國次貸危機根源的反思》后,就誤以為“透支消費”是危機的根源。其實,次貸危機的根源并不是“透支消費”,而是市場經濟的內在矛盾所導致的有效需求不足;透支消費只不過是為了緩解生產過剩,而不得不作出的選擇罷了。
馬克思主義者一眼就可以看出,透支消費代“人”受過,這個“人”就是市場經濟自己。
但不知道是真糊涂還是揣著明白裝糊涂,現代經濟學始終搞不清楚問題的本質所在。難怪世界金融危機以后,借錢給窮人花費的“透支消費”遭到各國精英的一致口誅筆伐,我國的經濟學家也與時俱進地加入了討伐隊伍:一邊憤憤不平地抱怨銀行借錢給窮人消費,一邊又為內需不足扼腕嘆息捶胸頓足。
于是我看到一個非常滑稽的場面:經濟學家一邊痛心疾首地控訴借錢給老百姓消費的行為“不明智”,一邊又高調呼吁要擴大老百姓的消費需求。這真有點像魯迅當年描寫的牛人:“扯著自己頭發想上天”。
問題在于,面對生產過剩的壓力,現代市場經濟能夠認可的辦法,或者說經濟學家能夠采用的法子,也就這么幾招:要么是凱恩斯主義的擴大政府開支,要么是供給學派的減稅政策,要么是貨幣主義的不斷降息。實在不行,就只有“寅吃卯糧”搞“透支消費”了。
至于馬克思主義那套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的主張,“那是萬萬不能搞的!”
遺憾的是,歷史證明,無論是凱恩斯主義,還是供給學派和貨幣主義,它們在生產過剩壓力面前越來越捉襟見肘,應對經濟危機的本事越來越乏善可陳。這樣,歷史把“透支消費”推到了前臺,似乎現代市場經濟的命脈全系于它了。除了“透支消費”,我真不知道資本還能靠什么辦法來擴大需求?
然而,“透支消費”的悲劇在于,透支消費在擴大需求的同時,它又成為新問題的制造者:生產過剩催生了透支消費,透支消費導致了金融危機;把透支消費打壓下去了,生產過剩的問題必將浮出水面;一旦社會難以承受生產過剩之重,透支消費又必將春風吹又生。
只要市場經濟存在一天,“透支還是過剩”這個難題就不會消失。
所以,我在金融危機后做過一個預測,并等待歷史的檢驗:現代市場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必將呈現出“生產過剩”與“透支消費”的反復輪回,二者此消彼漲,不斷折騰,直至同歸于盡。【5】
五、“投資拉動”經得起推敲么?
如果“消費拉動”經不起推敲,那么“投資拉動”是不是就經得起推敲呢?
林毅夫的“投資拉動”,同樣經不起推敲。
按照林毅夫“投資拉動”的邏輯,“消費拉動”需要有收入,沒有投資哪來的收入?所以,拉動經濟只能靠投資,有了投資就有收入,有了收入就有消費,經濟才能被拉動起來。
請注意,林的“投資拉動”預設了一個前提:投資生產出來的商品,一定能夠賣出去。
如果投資生產出的商品能夠賣出去,能夠順利實現其價值,由此帶來的收入和消費當然沒有問題。但是請大家想一想:誰能保證投資生產的商品一定能賣出去呢?
商品“能不能賣出去”,恰恰是市場經濟的死穴所在。
——為什么馬克思把“商品到貨幣”的轉化過程稱之為“驚險的一躍”?如果商品不能順利轉化成貨幣,投資就會打水漂,資本家就要墜入萬丈深淵,粉身碎骨。
奇葩的是,對于“驚險的一躍”,林毅夫先生完全視而不見,好像“天空飄來五個字兒,那都不是事兒”,好像他不是生活在真實的市場經濟里面,而是生活在……
或者,是揣著明白裝糊涂?
我不知道,林毅夫是否理解“產能過剩”“產品過剩”?
如果真像他所說:只要投資了,就創造了價值,收入就來了,經濟就拉動了,那么請林先生告訴我們:現在該向哪里投資呢?難道都去投資方便面?還是投資房地產?還是去投資高科技?或者投資證券市場?要不投資元宇宙?
林先生應該反思一下,為什么商人們手里攥著人民幣,就是不去投資呢?
投資不是動員號召出來的,不要把資本當傻子,如果投資能賺錢帶來收入,還要林先生動員號召嗎?唯利是圖的商人們早就打破腦袋,蜂擁而上了。
繼續投資房地產嗎?
2023年7月17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從需求端來看,在“房住不炒”政策作用下,投機性住房需求逐步得到抑制;從供給端來看,部分房地產企業“高杠桿、高負債、高周轉”的經營模式難以為繼,房地產市場供給正經歷階段性調整;從中長期來看,我國房地產市場正從過去的高速發展轉向平穩發展。
一言以蔽之:“這是由房地產市場發展階段變化、市場供求關系調整決定的。”
既然房地產的現狀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那么房地產商能把手里積壓的房子賣出去就阿彌陀佛了,再繼續投資房地產,豈不是腦子有病?
六、“內生動力”在哪里?
人人都說“培植內生動力”。
口口聲聲“培植內生動力”,沒有收入支撐的消費,經濟何來的“內生動力”?
最近我親眼所見,房地產銷售人員跑到地處偏僻的山區,居然組織農村70、80歲的大爺到樂山市區看房買房。
這不是“培植內生動力”,而是典型的“黔驢技窮”。
不少人抱怨,疫情之后經濟恢復力度很疲弱。事實上,疫情之后,購物旅游等日常生活消費恢復的反彈力度相當強勁。
今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2%,保持較快增長;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2%,明顯高于去年。
可是,為什么很多人認為經濟不景氣呢?
飽學之士把原因歸結為“國進民退”。這純粹是“自作多情”。
其實,真正的原因在于,房地產的衰落在疫情后已經是大勢所趨。由于房地產在中國經濟活動中的占比高達四分之一,所以導致疫情后經濟恢復力度不如人意——不如資本之意。
所謂經濟不振,實質上是房地產不振,而并非正常生活消費不振。若要提振經濟彌補房地產的空白,那么順應民心、遵循客觀規律的選項就是花大力氣發展公租房。
用腳趾頭都能想到,發展公租房勢必會遭到深陷房地產陷阱的民企的強烈不滿和抵制,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的“自作多情”。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7月17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下階段,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實施好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繼續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規范發展住房租賃市場,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保障民生需要。”
但愿這項利國利民的政策能真正落到實處。
最后打個廣告:拙文《黔驢技窮的經濟學家》(載《昆侖策》)發表后,有人質問:“沒看見你提出個解決方案?”這個問題容另文討論,這里就不展開了。
注釋:
【1】趙磊《對美國次貸危機根源的反思》,載《經濟學動態》2008年第11期。
【2】王小東《金融化比重過大是腐朽的標志》,載宋曉軍等著《中國不高興:大時代、大目標及我們的內憂外患》。
【3】張維迎《徹底埋葬凱恩斯主義》,《經濟觀察報》2009年2月17日。
【4】葉檀:《全球經濟可能從緊縮一步走向滯脹》,《烏有之鄉》2009-3-21。
【5】趙磊《市場經濟的難題——透支還是過剩?》,載《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4月7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