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老田的《私有制和公有制的界限到底在哪?》(以下簡稱《文章》),提兩個理論問題和老田商榷,也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國有制是不是公有?
《文章》說:“國有制照說也算是公有(非私有)”。這個論斷值得探討,我認為不能簡單說國有制就是公有。
恩格斯早就批評過國有經濟就是公有制經濟的觀點。他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式代表——國家不得不承擔起對生產的領導。這種轉化為國家財產的必然性首先表現在大規模的交通機構,即郵政、電報和鐵路方面。”“現代國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資本主義的國家,理想的總資本家。它愈是把更多的生產力據為己有,就愈是成為真正的總資本家,愈是剝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傭勞動者,無產者。資本關系并沒有消滅,反而被推到了頂點。”(《馬恩選集》第三卷 第317、318頁)恩格斯否定國有經濟是公有的主要理由:1,國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式代表,是總資本家,2,工人仍然是雇傭勞動者、無產者,“資本關系并沒有消滅”??梢?,他是依據企業內在的生產關系確定經濟性質,而不是根據財產的歸屬認定企業性質。
國有經濟是一個法律概念。按照馬克思的話說,財產關系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而不是生產關系本身??疾靽薪洕男再|,還是要根據國有經濟實際的生產關系。恩格斯時代的國有經濟,工人仍然是雇傭勞動者,被資本家剝削,所以說這種國有經濟不是公有,而是資本主義經濟。
十月革命勝利以后的蘇聯、新中國建立以后的國有經濟(當時稱為國營經濟)是不是公有制經濟呢?人們認為是公有制經濟。它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經濟現象上的主要區別是:國營企業不能解雇工人,工人端的是“鐵飯碗”,表明工人是生產資料的主人;廠長不能占有利潤,與工人一樣領取工資,其他區別還很多,如給工人分配住房,實現公費醫療,義務教育等等。這種生產關系表明國營經濟是公有制。
《文章》說:“作為對稱于私有制的公有制,就需要在超越為利潤而生產,同時還需要為超越雇傭勞動制提供條件。”這是按照生產關系確定國有經濟性質的論斷,是科學的分析,但是與“國有制照說也算是公有(非私有)”卻自相矛盾。
可見,“國有制照說也算是公有(非私有)”的論斷值得商榷。
二, 有關創造新政治體系駕馭公有制經濟的問題
《文章》說:“關鍵還得確立一個全局性的政治安排——不同于資產階級專政(少數人為實現其狹隘利益而專政)的無產階級專政,新的專政需要一個流暢的政治代理鏈條去聯系大多數人的意愿表達,”“想象公有制是容易的,但是,創造一個新的政治代理鏈條來管控生產體系,以新的政治體系去駕馭經濟體系,超越為狹隘利益目標服務的要求則很不容易達到——過去的經驗是不管是資本家群體還是官僚群體駕馭生產體系都問題多多。”這里的“創造新政治體系”論斷也值得探討。
1, 是“創造”政治體系,還是客觀必然?
《文章》說:“創造一個新的政治代理鏈條來管控生產體系”。政治體系可不可以由人們“創造”?
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體系是由占統治地位的經濟關系決定的,封建的生產關系占統治地位,必然有封建的政治體系與之適應;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占統治地位,必然出現資本主義的政治體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人們不可能“創造”政治體系。歷史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符合實際。
2, 公有制包含多種生產關系
《文章》說:“公有制就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生產資料占有模式,從超越私有制社會的基本矛盾出發,需要一個全新的社會”。這里的公有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公有制是從不同的具體公有制中抽象出來的概念。人類社會存在的公有制,總是具體的公有制。如《文章》所說的“‘游群’或者‘部落’的公有制”,即通常所說的原始共產主義公有制,或者是新中國建立以后的公有制,或者是將來出現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公有制等。所以,公有制不是原始公社的公有制,就是新中國的公有制,或者是將來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公有制。我們這里探討的是新中國的公有制,而不是公有制的“一般”。
研究新中國建立以來的公有制,就不能不涉及毛澤東有關公有制理論。
八屆十中全會以后,毛澤東認為新中國的公有制是:“總而言之,中國屬于社會主義國家。解放前跟資本主義差不多?,F在還實行八級工資制,按勞分配,貨幣交換這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所不同的是所有制變更了。”“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資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級工資制,等等。這只能在無產階級專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類如上臺,搞資本主義制度很容易。”“列寧說建設沒有資本家的資產階級國家,為了保障資產階級法權。我們自己就建設了這樣一個國家,跟舊社會差不多,分等級,有八級工資制,按勞分配,等價交換,要拿錢買米、買煤、買油、買菜。”等等。(《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三冊 第413、486頁)我理解是雇傭勞動經濟制度“變更了”,“沒有資本家”了,但是,仍然存在著商品貨幣關系,“要拿錢買米、買煤”等,就是說實行了公有制,消滅了資本家,改變了雇傭勞動關系,但還存在商品貨幣關系。這種公有制是包含私有制殘余即商品貨幣關系的公有制,和馬克思預見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完全公有制對比,這種公有制還要“買米、買煤”等等,而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公有制則不存在“買米、買煤”的商品貨幣關系??梢?,新中國建立以后的公有制,是帶有殘存私有制的公有制,與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完全公有制不同。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對于過渡時期的經濟性質有過比較仔細的分析,他提出的勞動者一方面是“社會成員”,另一方面又“處于私人地位”,即“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后,從社會方面正好領回他所給予社會的一切。”“他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全部領回來。”(《馬恩選集》第三卷 第10-11頁)由于他們認為過渡時期商品貨幣關系就消滅了,因此采用“資產階級法權”的概念。
和《文章》探討新中國的公有制,或者說是過渡時期的公有制,說明這種公有制是帶有私有制殘余的公有制,還不是高級形態的公有制。所以,《文章》一般地探討“公有制”的“界限”不科學,應該探討新中國的公有制,或者說過渡時期的公有制才符合實際。
過渡時期的公有制是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不是本文能夠闡述清楚的內容。這里只能提出新中國的公有制是帶有私有制殘余的公有制,與高級形態的公有制不同,因此,不能一般地探討“公有制的界限”,而應該探討“帶有私有制殘余”的公有制,或者說是過渡時期的公有制的限制。
3, 過渡時期的公有制與政治體系
毛澤東在論述新中國的公有制,是存在著“買米、買煤”等商品貨幣關系的公有制以后,進一步指出商品貨幣關系的存在,“搞資本主義制度很容易”,“只能在無產階級專政下加以限制”等。他強調“這個問題不搞清楚,就會變修正主義。要使全國知道。”(《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三冊 第413頁)過渡時期公有制的上層建筑必然是共產黨執政,沒有共產黨執政就不可能產生過渡時期的公有制經濟。這種帶有私有制殘余公有制經濟為基礎的社會,必然存在發展公有制經濟與復辟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經濟之間的兩條道路斗爭,必然表現為共產黨內的兩條路線、兩派勢力之間的斗爭。毛澤東在《重要指示》中說:“而一部分黨員卻不想前進了,一些人后退了,反對革命了。為什么呢?作了大官了,要保護大官們的利益。他們有了好房子,有汽車,薪水高,還有服務員,比資本家還厲害。”等等,就是揭示兩條路線斗爭的經濟根源。(《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三冊 第487頁)執政的共產黨內兩條道路、兩派勢力之間的斗爭,不是人們“創造”的,是客觀存在兩種經濟關系斗爭的反映和表現。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由機械化向自動化轉變,人類逐漸把控制機器的職能,逐步由人類大腦轉移到芯片、電腦控制,使人類不僅由使用手工工具轉變成為機器生產,使用工具擺脫了人體器官的限制,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機械化。現在人們又開始采用芯片、電腦部分控制機器,使機器的運行由人控制轉移到芯片、電腦控制,實現自動化,進一步解放了人的器官,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消滅雇傭勞動經濟制度,解除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束縛,生產將會一日千里地高速發展,物質財富急劇增長,人們就不需要“買米、買煤”等,商品貨幣的關系也將隨之消滅,實現共產主義的公有制,人們將實現“各取所需”,人與人之間不再存在經濟利益沖突,共產黨、政權機構也將隨之消亡,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
>
附錄:
老田:私有制和公有制的界限到底在哪?
2022-11-22 08:02:46 來源: 紅歌會網 作者:老田
點擊: 1442 評論: 0(查看) 字體:大 / 中 / 小
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差別,從名義和概念上看,很簡單,私人占有生產資料和共同(集體、全民)占有生產資料。
在人類的幼年時代,個體高度依賴于集體才能夠生存,彼時有過全局性的(“大同”)合作階段,那個時期存在著“游群”或者“部落”的公有制。然后,原始社會解體以來,一直流行和存在著小生產基礎上的私有制,人們停留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系中間,有很漫長的歷史。
時至今日,私有制和公有制與歷史上有過的形態相比,僅僅只具有外觀上的類似,而生產力水平處在完全不同的階段上,當前的經濟制度是奠基于社會化的大生產。我們今天談論的私有制,并非一個孤立的事物,而是一種占據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社會關系。
這樣,私有制必然意味著為利潤最大化而生產(實現所有者的私人目標,對于整個社會而言這是一種“狹隘利益”目標),而名義上的公有制是否能夠超越這一點則不一定。國有制照說也算是公有(非私有),但是,往往并不脫離為利潤而生產的舊軌道,這樣,公私之別就需要繼續向前延伸——第一個檢驗標準是否能超越為利潤而生產。
就生產資料占有形式與勞動者相互分離而言,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處于被雇傭狀態,這也是一種普遍性的社會關系,那么,公有制就同時需要為超越雇傭勞動制提供前提條件。
這樣一來,作為對稱于私有制的公有制,就需要在超越為利潤而生產,同時還需要為超越雇傭勞動制提供條件。具有這兩個條件的公有制,就能夠承載一種革命性的生產關系-社會關系了,一句話,構成新社會的經濟基礎。
從經營目的和主導性的雇傭關系兩方面,進行對照的話,那么,私有制概念的核心內涵,主要不是體現為占有形式——這個完全可以多樣化。其首先和主要的內涵,是體現為資本雇傭勞動和以利潤最大化作為經營目標,占有方式反而可以復雜多樣,兼容多方面的因素。確立了這個關鍵的概念內涵之后,基于占有形式和股權構成的表面證據分析——諸如社會資本主義或者人民資本主義的形式主義構想,就很容易識破了。
正是基于對資本經營模式的深刻認識,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顯然,生產的社會化意味著生產的影響所及或者后果,已經彌漫于全社會了;而私人占有形式起作用的后果,還會繼續堅持利潤最大化的生產目標,這肯定還內涵著最大化對勞動者的榨取,這往往帶來無產階級的貧困化。此種利潤最大化的決策,可能會帶來積累與產能的擴張(總供給擴張),但會在另一面帶來購買力嚴重不足(總需求萎縮),供需失衡的累積性后果,會帶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這會抑制生產潛能的實現,無法達成最優,相應地就會抑制生產力的進步空間。
由此,私有制本身,就會支持一種主導生產決策的私有者行為模式——最小化企業成本同時最大化企業收益,這肯定會有助于企業內部的利潤最大化,但在決策考慮范圍的外部,則會出現社會成本過高同時社會效益過低的狀況;這樣就會使得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達不到可能的最優;同時各種生產過程的負外部性,也會被轉嫁給社會承擔;然后,局部的理性和利潤最大化,會湊成全局性的“合成謬誤”——所有人都按照同一個理性算計行事,結果合成的反作用,是妨礙所有人自己順利達成初始目標。
就這樣,私人占有形式的經濟基礎,不利于生產的正外部性提高(社會效益最大),也不利于負外部性下降(社會成本最小),還往往以合成謬誤的形式,損害初心的實現條件,從而不利于生產力發展或者人類生存需要。
在私有制的反面,則需要超越基于狹隘利益最大化的決策模式,為全社會的效益最優和成本最小,來安排生產。這樣,就需要真正基于全局利益的民主,去為所有人的最大利益服務,還需要在全局范圍上,關注生產帶來的負外部性問題(特別是資源耗竭與環境問題)。
由此,公有制就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生產資料占有模式,從超越私有制社會的基本矛盾出發,需要一個全新的社會,為此,需要建設人與自然的和諧,當然也會意味著人類內部的利害沖突最小化了。
基于這些模式化的想象力和展望,人類需要全新的政治與經濟安排,所有制僅僅是比較易于為人們日常經驗所想象的一個關鍵支撐點,還只是一個想象力的起點,關鍵還得確立一個全局性的政治安排——不同于資產階級專政(少數人為實現其狹隘利益而專政)的無產階級專政,新的專政需要一個流暢的政治代理鏈條去聯系大多數人的意愿表達,這個方面的想象力還有待于擴展,過去的歷史經驗和實踐深度,還遠遠達不到這個要求。
一句話,為了革新不合乎人類需要的陳舊經濟體系,需要一種全新的政治想象力,去對接人類如何為自己的需要,而有能力安排好生產與生活。也就是說,想象公有制是容易的,但是,創造一個新的政治代理鏈條來管控生產體系,以新的政治體系去駕馭經濟體系,超越為狹隘利益目標服務的要求則很不容易達到——過去的經驗是不管是資本家群體還是官僚群體駕馭生產體系都問題多多。因此,要實現全局性的社會效益和社會成本的均衡,還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政治體系的代表性與涵蓋面等方面,開展任重而道遠的繼續探索。
換言之,革新乃至于廢除私有制的歷史實踐曾經有過,但是,為了管控公有制經濟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全民,相應的政治體系革新程度還不夠,未能超越內在于官僚專政的第二種“狹隘利益”局限,結果,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實踐的社會效益都還受到顯著的局限。
在馬克思看到的資本家群體的“狹隘利益”之外,還有存在于公有制社會中間的官僚群體的“狹隘利益”,需要進一步克服和超越——他們妨礙政治代理鏈條真正服務于人民性要求,這是在中國被系統發現的第二種狹隘利益,此種狹隘利益存在著現實的體系化實現與擴張能力,是反轉歷史的潛在危害。
我們需要克服這兩種狹隘利益的局限,才能夠找到一個新的政治體系去駕馭經濟體系,這當然也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打開思想束縛以更好地展望未來。
在生產能力已經累積了巨大規模,產能上限提升相對容易的今天,不可再生資源與環境承載的極限,日益成為一種需要認真遵守的硬制約,此時,展望并開創一種新的政治體系和經濟體系,是比從前更加迫切了。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九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