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黃紀蘇|劉老三與劉老爹:城市發展的兩條路線

黃紀蘇 · 2021-02-26 · 來源:《文化縱橫》雜志2021年2月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從古至今中國城市發展的兩條路徑:殿堂對市井,王霸對煙火。在這兩組對子中,前者是高高在上的政治力量,它們掌控著城市的整體布局、規劃,且在不斷地滲透進城市的方方面面;后者則是平民百姓的柴米油鹽,是真正為這片人類聚居地增添生活氣息的養分。今天很多一刀切式的城市改造,其結果也許只剩下了枯燥的整齊劃一。

  編者按

  保馬今日推送黃紀蘇老師的文章《劉老三與劉老爹:城市發展的兩條路線》。

  城市,它的構詞方式就暗示著它兼具政治與經濟的功能,而城市的歷史則是這些社會要素不斷整合并相互斗爭的過程。黃紀蘇老師通過劉邦建新豐一事回顧了從古至今中國城市發展的兩條路徑:殿堂對市井,王霸對煙火。在這兩組對子中,前者是高高在上的政治力量,它們掌控著城市的整體布局、規劃,且在不斷地滲透進城市的方方面面;后者則是平民百姓的柴米油鹽,是真正為這片人類聚居地增添生活氣息的養分。今天很多一刀切式的城市改造,其結果也許只剩下了枯燥的整齊劃一。真正有溫度的城市不必需要用王霸置換煙火,在干凈整潔中保持煙火本身的特色就很好,畢竟,最正宗的家常菜是每一家自己獨有的做法與味道。

  本文原載于《文化縱橫》雜志2021年2月號,保馬本期推送的是該文的完整版,所配圖片皆為作者提供。感謝黃紀蘇老師對保馬的大力支持!

  前些時從北京去了趟西安,不禁想起劉家往事。劉邦是沛縣豐地人。豐說城不城,大概鎮的規模。劉邦行三,青少年時代是鎮上的頑主。劉家老爹也不是多正經人,平日跟些嘎雜子琉璃球打得火熱,酷愛斗雞踢球。天下的爹大多律己寬責兒嚴,老爹總罵老三不上進。也許是罵錯了,也沒準罵對了,劉老三不知什么時候便有了上進心。他后來去咸陽服徭役,目睹帝都的氣派、今上的威風,立下好男兒要活就活成這樣的大目標。再后來,目標實現了。目標剛實現,沛縣幫的蕭丞相就大興土木。劉老三說,天下一驚一乍指不定歸誰呢,老蕭咱造它呢!老蕭說,正因為天下方定未定才要大造特造:不炫不酷誰看得見您,您又鎮得住誰呀!劉老三贏就贏在從諫如流上,于是在長安造起亭臺樓閣,并把劉老爹送進深宮頤養天年,順帶反思老三不行老二行的當年誤判(我的合理推測)[2]。莊嚴肅穆的深宮里,劉老爹的規格待遇上了天,幸福指數卻跳了水。老三見老爹郁郁不樂,找人一問,居然是住不慣:劉老爹雖企盼兒子在萬人之上,自己卻只習慣在萬人之中,苦苦懷念豐的日子。劉邦說這還不容易,解開衣帶,從國家能力上拔下一毛,在長安邊上建了個一模一樣的新豐,把舊豐的老街坊整體搬遷了來。新豐特區空中飄著雞毛,街上走著牛羊,張宰豬、李球球們捧著劉皇上兼三兒哥的紅包個個眉開眼笑。也不知蹲在門口的劉老爹感覺如何,夠不夠原汁原味?

  從劉家的往事里,可以約略見到古往今來城市發展的兩條路線:殿堂對市井,王霸對煙火。

    

1.jpg

  距今六七千年的姜寨遺址復原圖  

2.jpg

  結冰的故宮筒子河

  人類是抱團的動物,城市是扎堆的地方。最早的城市是村——比如說小王村。小王村后來添丁進口成了大王村。大王村后來挖環壕起圍墻,版本不斷升級,成了“國”(都),真的有了王,并向四周收保護費及存在稅?!队碡暋防镌u定九州土色、列舉各地物產,想必也是為了征國稅地稅大摸底吧。城(市)一般會有城(墻),但也不一定。城墻據說跟壩關系密切,能防水[3],但主要功能應是防人,防搶東西的敵人[4]。敵人不光外面有,里面也有,因此城內套城,墻內筑墻[5]。到了國家階段,國(都)幾乎等于國王的住宅及辦公廳。一般的城可看做國(都)的簡寫本,因為城的首長都是“分身之君”(黃宗羲)。一百年前的德國思想家馬克思·韋伯比較了東、西方城市之后說,中國古代的城市不過是行政機構的堡壘,或官員的住地。這話未免絕對化了,未必盡合數千年間的百城煙水[6],但確實犀利,就像打架,一把薅住了存亡繼絕的襠部。

  中國早期的城市尤其是都城,跟畿服的“天下”一樣,俯看是由里而外的同心圓,側看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城的主體是宮,然后是“仕者近宮”,再然后是“工商近市”,再再然后是“不仕與耕者近門”。出了城門還有“郊”,郊以外就是“野”了[7]。國王自己玩不轉養心殿儲秀宮,勛貴自己也運行不了馬大人胡同鐵獅子胡同,他們需要各種碎催燒陶運菜、吹喇叭抬轎子。碎催在“市”或“門”一帶打工,起先都不一定讓住城里,后來放進來成了“國人”,是因為需要他們的24小時不間斷服務,跟現在的駐家保姆差不多。“郊人”類似城鄉結合帶的北漂,是提供這類服務的重要人才池。

  早期帝王的“都市觀”很可能是:宮城≈都城。秦都咸陽原在渭河北岸,那里有甘泉宮、望夷宮以及荊軻刺秦的咸陽宮,后來擴容到南岸的阿房宮、興樂宮、上林苑,于是便有了“渭水貫都”格局。嬴政在黃土高坡上修了好多宮殿,還用各種“道”將其勾連在一起。實力、氣魄在那兒,始皇可能真是想“表汧(后稱千水)以為秦西門,表河(黃河)以為秦東門”,把整個關中都當了帝都。漢長安城,宮殿就占了總面積的三分之二,還不算城外的宮殿。據考古學家的田野發現,“無論西漢長安還是東漢洛陽,目前城圈內發現的主要是宮殿區”[8]。當時也搞南水北調、西水東輸,甚至還修了“飛渠”(渡槽),河水笑入皇家林苑。王公貴族的陂塘也喜分一杯羹,可以蕩舟,船上張著傘蓋,四面圍著帳幔,船夫搖著櫓,唱著江南采蓮歌(恕我稍作演義)。普通市民則使用用不了太久就會污染的水井?! ?/p>

3.jpg

  漢長安城東南角遺址

  戰國以來的大一統運動也好,帝制運動也罷,至秦漢大功告成,權力集于皇帝一身。國都是建筑,更是政治,承擔著講好權力故事的使命。其實帝王本人的想法一般比較樸素,無非秦二世說的“作宮室以章得意”,或前引蕭丞相把劉皇帝說樂的那席話。而理論高度則要靠等著往里挪、向上擠的打工仔了。只要激勵機制到位,打工仔的創造力不可低估。被發到西北守邊防的山東人婁敬,就是在遷都問題上一言興邦而一舉姓了劉,然后再接再厲,提出化胡漢為甥舅的國關新思路。意識形態打工仔們在君權和天命之間媒婆似的忙個不停,“五德之運”、“天人感應”實屬千禧年級別的理論創新。當然忽悠蒙事的也不少,徐福、盧生還中了標,和他們的“長生不老工程”相比,今天那些社科首席專家或學科帶頭人弄到的錢真不算個數。

  天命誰也看不見[9],但特殊領域的專門人才能看見,國家的天地四時之官,民間的張仙姑馬道婆[10],都能通過一些跡象得見權力的神圣合法性。有些跡象比較low,如劉老三的母親被野龍摁床上于是有了他(據說劉老爹從頭看到尾,沒攔也沒贊),老三都不靠它自信[11]。還是天象有品位,尤其星空,神秘而深邃。北極星是天上的頭子,皇帝是地上的頭子,“天極”和“皇極”之間,不止是老子和兒子、而且是鏡前和鏡中的關系。于是秦的咸陽城“象天極”而“則紫宮”(北極星及其團伙),漢的長安城也被附會成“斗城”(北斗南斗),其政治含義很明確,即杜甫說的“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盜寇莫相侵”。所以,天象之學在歷代跟導彈、核潛艇的學問一樣,都禁止民間研習。

  作為權力大講堂的國都,不但“象天”還“法地”。由于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法地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根據地勢的高低安排社會的貴賤。有時“地”還優先于“天”,如漢長安即“因天材,就地利”沒把宮殿安排在離北極星更近的北城,而是建在城市最高處的南部。西安一帶考古發現的秦漢宮殿不在高坡上就在高臺上,這與再早個兩三千年的杭州天目山良渚文化古城一脈相承。天目山的高端人口也是盡量跟“卑濕”保持距離(免得“丈夫早夭”)。要想洪水淹不著而洗腳水有人拎,階級結構是必要的前提。自然地形因此而獲得了社會含義:平地適合垂首,谷底適合仰望,而雄視天下、俯瞰眾生最宜在城門樓子上?! ?/p>

4.jpg

  三禮圖中的王城圖  

5.jpg

  大明混一圖

  除了高高在上,王者還“必居天下之中”,即“擇天下之中而立國”。國都建在大地中央據說是為了不偏不倚,讓四方進貢的、四下收稅的跑同樣的距離。平面的“中”被爭強好勝的人類三把兩把搗鼓成社會的“高”。因此,邊疆的夷狄入主“中國”,有時包含了跟先進文化、先進生產力接軌的意思,如魏孝文帝便覺得拓跋在北岳之北,缺個“九州”戶籍,于是決心遷都天下之中的洛陽。要屬秦始皇重位置更重本質,咸陽在西岳之西,他既要居中又不想挪窩,便把天下名山像廢封建設郡縣那樣重新任命了一遍:東五座、西七座,秦居中央。還有忽必烈,部下霸突魯建議他駐蹕燕京,非說那兒就是“天下之中”,背后的硬道理也是槍桿子里面出中心?! ?/p>

6.jpg

  北京故宮平面圖 [12]

  “擇天下之中立國”還不算完,還要“擇國之中立宮”。這在原理似不太通,實踐上也不易行。就算在城中央立了宮,宮中央立了殿,殿該朝向那邊呢?就算殿是祈年殿那樣360度的,王者既非三頭六臂,要接受四面八方來朝,他不得坐轉椅么?再說了,方向也早就像位置一樣等級或禮制化了,“向明而治”、“南面稱帝”、“北面稱臣”都弱化了四面居中的意義。于是中央收縮為中軸。中軸線起源很早,跟君權相見恨晚[13]。中軸原則與方向原則合計商量的結果是:南北中軸線最好,東西中軸線也行。梁思成先生以北京城有中軸線平分東西、無中軸平分南北為憾事,估計是心里放不下《周禮·考工記》“方九里旁三門、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理想模本吧。中軸線在城市尤其是宮殿布局中把主從、尊卑、左右平衡等權力格局、階級關系演繹得淋漓盡致。不過受地形坡勢舊房基新發展諸多條件的限制,有時候伺候好一根中軸線并不容易。據有關專家考證,明清北京城從永定門到鐘樓7.8公里的軸線不但沒均分城市,甚至還跟子午線成一定夾角,即不那么正南正北[14]。其實,前面說了,宮才是城的主體,從萬春亭放眼望去后三宮前三殿天安門正陽門一路中軸就OK了,哪個皇帝還真“左準繩右規矩”去驗收啊。中軸原則對我們民族的等級觀念影響至為深遠,這是隨便走進,哪怕是,“馬克思主義與儒家傳統高峰論壇”會場,一看主席臺就明白,但接著又會被“中正”“中和”“中道”之類說糊涂的中國故事。平日老百姓圓桌聚餐,都要推舉出一把椅子為上座呢。

  大漢前邊有個“大秦”,西邊也有個“大秦”——我是說古羅馬。位于中、西兩大文明上游而人口在幾十萬到百萬之間的長安與羅馬有同有異,最顯眼的不同是公共設施。羅馬有斗獸場,長安也有,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禹犯了事就曾被扔進上林苑的虎圈,經漢帝特赦虎口余生。但羅馬斗獸場向所有羅馬市民開放,而虎圈的觀眾席上只有漢帝及其后宮。羅馬的廣場熙熙攘攘,演講的、算卦的、賣東西的、偷東西的應有盡有。而建章宮、未央宮前的廣場大概只見過皇帝的儀仗沒挨過普通人的鞋底——衙門前的空場同樣是“肅靜”的地方[15]。羅馬有不少浴場,不光搓泥,還集茶館、KTV及微信群[16]于一身,屬于民心工程,趕上領導人“三同”或“結親戚”,能跟流氓無產者一池子里泡著。長安也發現了漢代浴池的遺跡,但位于插翅難進的宮城,唐代有湯泉宮、華清池,都是“私”到百分之上千的私人會所,沒一點“大同”的意思,對于同城的普通人不是傳說就是謠諑。此外,還有劇場、圖書館[17],還有前面提到的水渠。我沒有歷史虛無主義的意思,我只是納悶:長安的普通居民比上固然不足,比外就一定有余么?當然換個尺度,比如說滿意度、快樂指數之類,長安的販夫走卒完全有可能碾壓羅馬的詩人學者。

  我們對古代城市的了解,一大部分來自文獻,而文獻的一大部分又出自文人詞臣的手筆。在古代城市特別是都市的內/外、主/次結構中,文人詞臣這些打工仔,物理上也許“近市”“近門”,但心理上無不“近宮”。他們說里不里,說外不外,踩著下頭,盯著上頭,以邊緣的朝思暮盼謳歌核心的良辰美景,特別富于浪漫情調。從班固的《西都賦》、張衡的《西京賦》中,不是聞不到平民百姓的市井煙火氣[18],只是與崇樓巍閣的王霸氣比起來太微不足道了。讀駱賓王的《帝京篇》就好像跟著小導游逛紫禁城頤和園,聽他娓娓數別人的家珍,末了還抱怨上戶口真的好難!  

7.jpg

  宋代勾欄

  不過,隨著工商業的發達和禮法制度的破敗,“市”在皇城外默默積累并在觀念文化中漸漸做大。到了唐傳奇,已經有城市平民的身影[19],雖然虛虛實實、神神鬼鬼鬼的。唐宋之交,半起居半禁閉的里坊制經拆墻打洞變為前店后宅的街坊制,中低端人口有了更大的生活空間。文人階級中老也“進步”不上去的路澀兒(loser)掉頭卻走,向已然可以養得起他們的市井討生活,或為劉蘭芳編話本,或替趙本山寫腳本。城市的普通居民成了勾欄瓦舍的主顧,甚至評書雜劇的主角。至此,中國都市的氣場雖仍由王霸氣控股,但煙火氣好歹也成了股東[20],殿堂與市井就像在演一主一輔的二人臺。

  

  世界進入現代,又是一番天地。劉老三v.s.劉老爹的城市發展路線呢?殿堂+市井,或王霸+煙火的城市股權結構呢?今昔隔著滄海桑田,當然不能刻舟求劍,但歷史的慣性也不能視若無睹。只要看看四線城市政府大樓的個頭以及一官半職們的派頭,再看看這些年用宮殿、儀仗酷炫大秦國力、大漢聲威的影視劇作品,就知道王霸氣是一口不太容易咽下的氣。

  平心說,王霸氣不是沒有合理的因素。行之有效的社會管理需要一定的威嚴,警察都跟禮儀小姐似的眉花眼笑,街頭非亂套不可。再者說,社會成員的利益是利益,社會管理者的利益也是利益,他不會不追求,你也不能不承認。追求是對的,但上要封頂,不能如入無人之境,隔三差五為了首長車隊一泄如注,就讓百姓的交通腸梗阻倆鐘頭,那趕機場的、送病人的急得都快自燃了。承認也對,但下要保底,別覺著急也白急、閑著也閑著,還不如化滿腹尾氣為滿腔豪情,為“咱”的NB車隊放聲歌唱呢。

  如今城市揮之不去的王霸氣,我想除了權力和利益之外,還有一部分來自因年深月久而習焉不察的審美傳統。權力(及不平等)的城市建筑美學看著高大上,其實相當粗鄙,沒多少靈動的文心、瑰麗的想象或溫暖的情意,只會用堆砌、排比、重復進行視覺狂轟濫炸或死磨硬泡。中古詩人筆下的“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弄得建筑物跟國慶女兵方陣似的,就差正步走了。友人齊東方教授評論古代里坊格局說得很透:也就是橫平豎直的幾何劃分,圖個盡快、落個平均、瞧著齊整、管著省心罷了[21]。一刀切、標準化的建筑及城市布局在管理學上都嫌粗放,不要說美學了。中軸線布局更是威嚴中透著壓抑,壓抑中透著陰森,我回回逛故宮,都對當年的業主充滿同情式理解:幸虧還有宮斗、政變等各種權力游戲,否則住這兒跟躺定陵長陵沒區別嘛[22]!權力及不平等美學趕上國力雄厚的“盛世”,也沒多少進步,無非是什么貴來什么,講究的是“氣派”,突出的是“規格”。當代那些只恨沒建成太和殿的樓堂館所、很可能由工商局統一配制的黑底金字商店匾額,所透出的官威霸氣,跟科長夸處長的“鎮得住場”、處長贊局長的“壓得住臺”,美學上都是同一個村的五保戶。

  權力/財富美學站在北京的金山上俯瞰狹窄嘈雜的背街小巷,不眼黑就怪了,最好是整體拆遷,能第三季度完成別拖到第四季度。至于那里的四時景色、晨昏情味,別說美學五保戶了,就是各種美學通論、專論也未必想得起來。這些年興起的胡同懷舊之旅,多聚焦曾經的公館侯門,矮門矬戶沒人關注——住過窮名人可以通融,如初來京師的齊白石[23]、過了花期的賽金花。所幸歷代還有“竹枝詞”之類閑雜人等,否則文學史的這部分真成清一色的勢利小人了。真要感謝老舍先生這樣的現代平民作家,為世人描畫了斗拱歇山雕梁畫棟之外那個被人聲人情捂暖的貧寒世間。相比之下,大宅門由于庭院過深、煙火幾無而抑郁癥、妄想狂高發,有的甚至都成了兇宅。

  我出生在北京,到現在六十多年了。對于我,北京最柔軟的部位是胡同,胡同最動人的時刻是黃昏,當天光漸隱,燈火初上,小飯鋪飄出的炊煙里滿是歸家的身影。二十年前,我有次騎車從二環轉入北鑼鼓巷時,天上開始飛雪,雪花在一家后窗的燈光里如醉如癡,就像小時院里胡同里瘋玩的我們,那是我平生見過的最美雪景。其實,無論巷多窄,室多陋,只要窗臺上擺著幾盆嬌生慣養的花草,門檻上臥著一只氣定神閑的老貓,就足以讓人流連不舍。讀者會說,您這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吧?沒錯,正是。有“情”人不會被做“硬”指標的俘虜,他們會由表及里,由心而物再由物而心,用生活的廝磨、情感的投入來體會樸素中的美色、平凡中的佳趣。而無“情”人看到的所謂“美”,大都淺表、無機、冷淡、速溶。有些巨室豪門真仿佛眼下那些高顏值美女,閉嘴的時候還能像塊塑料或有機玻璃,一開口話糙理更糙,不久被人家正房堵珠寶店門口將褲衩打成頭罩,轉過年又因偷稅漏稅被工商查處公開道歉還凈是錯別字。這種娘們會有各類渣男想親密接觸她,但不會有正經人真正愛憐她。當然。越長越像圓規角尺的美學家會繼續欣賞她——如果你喜歡的女人偏離美學家的眉眼距、腰臀比、黃金分割率,他們便判定你就屬于蹲兩年大獄、再看母豬都雙眼皮的那類悲催。

  

  人類的歷史是不斷從自發走向自覺的歷史,城市會越來越遠離“自然”的城市,越來越成為“統一規劃”或“頂層設計”的產物[24]。但正因為如此,主導規劃和設計的社會管理者除了自信恐怕更需自省,這不僅是因為他們并沒部下認為的那么睿智,還因為以他們罕有其匹的資源、近乎絕對的權力,但凡心思偏一點、手藝潮一點,造成的損害可就不是一點而是一大片了。應該說,手藝還在其次,心思最為重要。

  近年北京的城市治理中提出了兩個口號:讓核心區(即合并了宣武、崇文之后的東、西城)靜下來;讓天際線露出來。這樣的口號及后續的動作確實值得商榷。先說“靜下來”,城市作為迄今人類群居的最高形態,熱鬧是它的生命體征,住著數百萬活人的地方不熱鬧就成公墓了。當然,沒人會認為越熱鬧越好。好的城市治理在于把握分寸、因地制宜,繁而不亂、動靜有時,而不是顧此失彼、因噎廢食,一道命令下來,便民小店、近民小攤不翼而飛,老百姓皮帶磕個眼兒都找不著地方。再說“露出來”,也不知道帶頭喊口號的是怎么理解“天際線”的,廣告牌所掛靠的樓宇難道不是城市的天際線么,拆了廣告牌又能露什么呢?也許在他們的心目中,天際線就是地平線?真要那樣的話,您就是把北京拆回到元大都或金中都也沒用,因為城市跟地平線打根上就不共戴天。“靜下來”也好,“露出來”也好,問題的實質都在于:城市為誰?筆者無意將今天的“強化首都功能”、“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拆墻打洞”、“清理2D人口”往殿堂(王霸)/市井(煙火)那兒歸。因為時代變了,唐德宗表揚長安城管主任把核心區的“六街”管得“月恬風靜”擱今天不大合適了。

  還是說說城市的廣場吧。十年前,西安的一些高校邀我去和同學們交流,有天沒事我溜達到小雁塔那兒的廣場,見一群“漢服運動”的青年正朗誦祭文,我后來把稿子要過來拜讀,那文采和激情真把人日、光日甩出好幾里地。我也特別懷念在天安門廣場放風箏的年代,太心曠神怡了!那只藍蝴蝶從我手中飄然遠引,漸漸融化在湛藍之中。當我把它從碧海青天往回拉時,會感到幾分迷惘:它這是返鄉呢還是離鄉?我去各個城市,只要時間允許都要到廣場上轉轉,看跳舞的、輪滑的、唱歌的、甩響鞭的、談情說愛的、議論天下大事的、像我一樣戳那兒傻愣著的。我很認同意大利教授[25]講廣場是“人民的空間”,但我想改一個字——“人”改成“平”。“人民”這個詞太像公園公廁之類的公共空間了,誰都涉足染指,早就變得因沒有重點而不知所云了。說廣場是“平民的空間”更接近實際,而“全民的空間”——也就是說大人物也來此與民同樂——則是尚遙遠的理想。廣場的精氣神不在名稱,也不在面積,而在誰在那兒、干什么。有的三四線城市,巍峨的政府大樓像布達拉宮,正對的巨大廣場像雪域高原,因為遠離居民區,人跡罕至,也不知給誰修的、修它干嗎。與其弄個五年開一次誓師大會、十年搞一次國慶游行的廣場,真還不如把錢分了,為每個居民區弄個小型廣場或空地,讓大叔大爺上午唱戲下棋,奶奶姥姥中午推小貝貝曬太陽看世界,大媽大姐晚上跳鬼步僵尸舞呢。

  同樣基于“平民空間”的理由,我一直認為,如果城市規劃必須二選一的話,那么寧要一千個普通藝人交得起場租、普通觀眾買得起門票的小劇場,也不要一座讓世界亮瞎眼的大劇院——能都要當然最好。還有公園。起碼對于中國來說,“舊社會”變“新社會”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帝王將相的私園成了公園。如果沒有這場現代變革,平民百姓真沒必要為“悠久而燦爛的古代園林藝術”自豪得不要不要的。不過,舊與新也沒那么絕對。文革期間,北京最著名的兩座皇家園林北海公園和景山公園說關就關,對公眾沒任何交代。多年后才聽說這封建老巢成了文革新貴的游樂場:旗手在東面的景山一邊摘蘋果一邊批封資修,完了去西面的坊膳請客吃飯,還邀請鎮國公也來——鎮國公正為旗手的下場運籌帷幄,實在沒那閑工夫。這些年萬馬奔騰圈地忙,有錢有勢的都在以拙政園、溫莎堡為愿景營建私家園林。我參觀過一位名流在郊區的別業,不但有山有水還有原生產隊長領著藏獒為他看家護院。不少公共景區拿著紅頭文件為大官大款大腕大興土木,一些公園則悄沒聲地劃出一塊通幽處讓“游人止步”,做少數權貴和特殊關系戶的會所。

  

  我去西安是參加那里的一個題為“城市的溫度”的會議。會議源于叫做“西安溫度:文化創意溫暖城市角落”的一系列活動。這些由設計師們幫小店小鋪小攤整容的活動,我雖無緣實地現場觀摩,但通過閱讀文字和圖片資料,還是得到幾點感想。  

8.jpg

  整容前后的拙玉舊書店  

10.jpg

  整容前后的心誠肉店

  首先,整和不整真不一樣。從前的這類小字輩,就說小飯鋪吧,也就支個鍋、擺張桌,再往前都不見得有桌,祥子柱子站著或蹲著就把鹵煮火燒干了。那會兒買的只求個飽,賣的也不考慮什么情調色調。記得1980年代有回走進北京近郊的一家飯鋪,我納悶那飯桌上干嘛放一笸籮煤呀?往近一湊,蒼蠅呼地騰空而起,原來是一笸籮饅頭。如今不一樣了,顧客雖然還是平民,但趕大車的已經換成了開大貨的,對于就餐環境的要求肯定高于以往。現在小飯館的桌椅板凳普遍比過去干凈像樣了許多,大學生跟女朋友進去吃完了都還能繼續聊會兒。不過,內外裝修有創意實不多見,頂多掛些老玉米,擺個舊窗戶框什么的,屬于人云亦云,很少有讓人記得住的。北京有個餃子館我倒是記住了:開業時弄了個漢白玉石獅子放門口,下次再去已經黑不溜秋成了晾墩布的地方,怎么看怎么像幾個郭美美傍一個劉強東。相形之下,“西安的溫度”對小店鋪的捯飭就相當成功,設計者不但拿出了專業技能,而且明顯用了心思。光有專業技能而不用心思等于出工不出力,出工不出力的作品從結婚照到影視劇到建筑物比比皆是,感覺就像商店購物,只要帶夠了錢,售貨員能把拾荒老婆婆活活塞路易威登新款連衣裙里。而西安設計者們顯然不是簡單地面對一排參數,而是有體溫地進入“常姐”“何師傅”的冷暖世界,體會他們啥條件啥特點、缺什么圖什么,因形就勢、順水推舟,不生硬、不過分、恰到好處。煙火氣是平民生活的聲色氣味,不等于臟亂差。“西安溫度”沒有用王霸置換煙火,而是用簡樸與時尚的交融為煙火氣更新換代。

  再有,這個活動,如果我判斷不錯,應是基層政府發動民間組織,對身處市場經濟最低端、面向最基層百姓日常之需的個體戶進行幫扶。相對于不少地方領導視這類雞毛小店為落后生產力,覺著既創造不了多少稅收,還拖了市容后腿,影響政績,早拆早好,西安基層政府無論是牽頭還是點頭“西安的溫度”都值得稱許,因為這才是“為民”——平民或草民。不僅“為民”,這里面還多少夾著些“民治”的意味,我是指讓民間社會也參與到了城市治理中來——雖然不一定是主角。中國是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地方,兩千年的中央集權大傳統疊加七十年的舉國體制小傳統,使得國家權力無所不至、無孔不入。這樣一個年深月久的格局確有利的方面,但也有弊的時候,既要承認,也要反思。前天晚上[26]我遛彎溜到空蕩蕩的王府井,見治安協警正阻止一對戀人攝影留念,讓他們先去填申請表;人家問為什么,協警說因為你們用的不是手機是相機,而且帶三腳架。國家權力膨脹到了莫名其妙、無事生非的地步,光反思就不夠了,還得改造。改革開放其實就是個舊樓改造工程,至于最終改成什么樣,流行過各種效果圖,如一堆碎磚斷瓦玻璃碴子,又如一坑秦始皇兵馬俑。我個人比較中意的(我想大多數人也都比較喜歡的),是一個國家、市場、社會三者既競爭、又互補、又合作的金三腳。有了這個金三腳,王府井那兒的照相機就可以安放在三腳架上,拍下既祥和又奔放的畫面了。我們都知道,自我擴張是每個生物體、也是每個社會組織的本能。因此我們也都理解,由一柱擎天的國家來領導三足鼎立的工程,實屬逆性而為,非常不容易。正因為不容易,西安的這個活動才讓人覺著格外有意思。

  末了,我還想,為什么西安能比北京更善待城市煙火氣呢?我不知道這跟西安是廢都而不是首都有沒有一定關系。中國這些年城市大發展,建設基礎設施、改善市民居住條件及環境,成就有目共睹。但問題也不小,那就是城市建設、規劃向“城市形象”過分傾斜,競奢華、炫富貴,跑步進入外國及古代富人區的節奏在很多地方不亞于1958年,身子暫時過不去也要不惜代價把臉先順風快遞過去。在面子的大賽中,首都肯定比廢都有更大的壓力沖在頭里。但城市級別好像不是唯一的解釋:有些連夜郎國國都也沒做過的四五線城市沒壓力卻有動力,直接就用油漆綠化山河了。

  從劉老三/劉老爹的二人臺,到社會、國家、市場的金三腳,城市走過的路已經很長,接下來要走的也不會太短。

  2020年2月底

  注釋:

  [1] 筆者2019年秋去西安的西咸新區加“城市的溫度”的研討會,并做了“我所理解的城市煙火氣”的發言。本文是回京后在發言提綱基礎上擴展而成,特此說明。

  [2] 據《史記·高祖本紀》,“未央宮成,高祖大朝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3] 見徐旭生先生《中國古史中的傳說時代》中的《洪水解》。

  [4] 在上古叢林世界里,無城(墻及池)等于無敵,《淮南子》:“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禹的和諧社會后來一直沒實現過,各種墻越起越多。

  [5] 《管子》里就說:“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橫通,閭閈勿可以不關…塞其途,弇其跡,使民勿由接于淫非之地。”

  [6] 例如劉老三的出生地豐,很可能屬于祝融作的那種城市。《世本·作篇》“祝融作市”顏師古注:“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于井邊貨賣,曰市井。” 《史記·蘇秦列傳》描寫的齊都城臨淄,感覺“自然城市”的成分也不低,比韋伯的典型(ideal type)要復雜多面。

  [7] 城里三六九等,城鄉之間更是兩重天。不少古詩選里都收的宋代絕句《蠶婦》道:“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漢代商人可以賣羅綺但不能穿羅綺,到南北朝誰都可以穿,但不是誰都穿得起,包括城里人。

  [8] 見劉慶柱、李毓芳,《漢長安城》,文物出版社,2003。

  [9]《韓詩外傳》:“齊桓公問于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腹龆曁?rdquo;,那副懵逼相比折耳貓還cute。

  [10] 上古“夫人作享,家有巫史,無有要質”的盛況不會因顓頊帝派員“絕地天通”、清理無照經營、搞神學國有化而掃地凈盡,如今隔上一年半載都能撞上個巫婆神漢,更別說去古未遠的秦漢之際了。

  [11] 據《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直接把自己當檢驗真理的標準了。讀著最膈應人的要屬《隋書帝紀》這段:“皇妣呂氏,以大統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有尼來自河東,謂皇妣曰:‘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于俗間處之。’尼將高祖舍于別館,躬自撫養。皇妣嘗抱高祖,忽見頭上角出,遍體鱗起,皇考妣大驚駭,墜高祖于地。”據說袁世凱稱帝時刮些魚鱗撒浴缸里,讓下人把內部消息從后門外宣出去。

  [12] 此圖拷自林艷均、官紫玲《中國古代禮制思想對中國園林建筑影響及運用》,《福建建筑》2019年02期。

  [13] 據專家的觀點,以大朝正殿為基點,形成宮城的中軸線,再進而引伸為都城中軸線的建制,應始于東漢洛陽城?!狙a出處】

  [14] 闋維民,《“北京中軸線”申遺有悖于世界遺產精神》,《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8年10月。

  [15] 寺廟、集市多少也兼做市民的公共空間吧,就像三十年前胡同居民每天蹲公共廁所議論國事,氣氛比政協人大都活躍。

  [16] 古羅馬浴室附帶圖書室的說法,似乎只是根據浴室壁龕所做的推測,文獻上并無明確記載——據英文維基百科Thermae條。

  [17] 長安的石渠閣、天祿閣都在未央宮內后妃所居的椒房殿北邊。石渠閣曾召開過重要的理論務虛會議,漢帝親自坐鎮。不過,雖無公共圖書館,書肆多少也兼有這方面的功能,“家貧無書”的王充就是在東都洛陽書店博覽的“眾流百家之言”。店老板也許挺煩,也許想成全這位有志青年。

  [18] 班固《兩都賦》稱長安“內則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云相連”,按說商販們除了上貨卸貨、唱收唱付等生存行為,總應該也些“生活空間”吧。

  [19] “北里”的雅集上,主角多為新科進士,配角則是擔任“席糾”、“酒糾”的聲妓,她們似乎比今天的三倍女還多一層節目主持人的身份,社會經濟地位要高些,但畢竟不能像三陪女那樣跟老板“雙向選擇”。

  [20] 即便是專制主義爆表的明清,那時文獻中的城市也洋溢著煙火氣,如《醉醒石》寫南京:“百府千衙, 三衢九陌, 奇技淫巧之物, 衣冠禮樂之流, 艷妓孌童, 九流術士, 無不云屯鱗集。”

  [21] 齊東方,《魏晉隋唐城市里坊制度》,《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22] 據《西京雜記》卷二,漢成帝本來喜歡踢球,群臣卻認為九五之尊只宜勞心哪能勞體,于發明了光運動手指頭的彈棋。又據朱玉麒《潑寒胡戲在長安》,波斯的潑水游戲東傳有兩線,南線有一桶水幾十年前把周總理從敬愛澆成可愛,而北線到了長安被大唐君臣叫停,因為不成體統。權力美學迫害的首先是精英人群,一個個被金韁銀索捆成大閘蟹還得意得冒泡。不過也有醒過味的,例如當了皇妃的賈元春,以及在殿堂里憋得難受,微服到市井煙火中尋開心的皇帝皇子。財富美學也多是金鑲玉嵌那一套,小的器物還好一些,輪到建筑只會跟著宮殿亦步亦趨。山西那些財主大院,跟工藝美術商店擺著的玉雕八仙過海差不多,都是投入大量勞動時間產出索然無味。倒是江南的一些亭臺池沼,閑適隨意中漂浮幾分詩情畫意。

  [23] 記得多年前遛彎遛到前門外的一條胡同,一個破爛大雜院門口掛牌“齊白石故居”并“謝絕參觀”。

  [24] 太遠太近的都不提了,元大都的設計者是根據“國勢方張,宮室城邑,非巨麗宏深無以雄視八表”的最高指示,由劉秉忠擔任設計師建造的,據《元史》劉秉忠傳,“他如頒章服、舉朝儀、給俸祿、定官制,皆自秉忠發之,為一代成憲。”

  [25] 參加“城市的溫度”會議的意大利學者。

  [26] 筆者寫這段話正是新冠肺炎愈演愈烈的一月底?!?/p>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蝸牛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心情表態

  • 1
  • 2
  • 3
  • 长篇小说《黑与白》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全)
  •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好物推荐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3.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6. 到底誰“封建”?
  7.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8.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9. 韓亂時,朝鮮做了三件事
  10. 尹錫悅這樣的奇葩為什么會出現?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3.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4.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5.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6.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7. 不能將小崗村和井岡山相提并論!
  8.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9. 元龍:特朗普一示好,主流文人又跪了!
  10. 樂觀與悲觀,三天一個大翻轉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红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