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與價值(《經濟哲學》節選)
第1節、價值
價值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指客體存在物的使用功能對主體生存、繁衍和發展的存在意義,沒有被主體發現使用功能的客體存在物無所謂價值。功能與價值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有功能便有價值,沒有功能價值無從談起。在兩千年前,石油有什么使用功能人類一慨不知,因此那時的石油對人類有什么價值誰也不知道,其價值自然無從談起。再譬如,暗物質有什么功能,至今不為人類掌握,暗物質的價值顯然是沒法說的。這一切共同說明,價值對人類社會而言是一種時間現象,舉個最典型的例子,人類最初認識的牛奶就一種功能,——維持生命,但隨著時間的延伸,人類逐漸發現,牛奶還有護膚美容功能、醫療功能、釀酒興奮中樞神經的功能等,因此牛奶的價值也跟著不斷的擴大。也就是說,價值潛藏于事物的內部,一當某種潛在的功能被主觀意識發現,新的價值就會被挖掘出來通常我們說創造價值。但創造價值不代表價值就能被有效利用,也沒準被浪費掉,比方說,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生產出來的糧食,沒有被合理利用而是霉爛變質了。再比如說,有些房屋建成后不是供人居住,而是用來投機炒賣,無形中房子的價值就被浪費掉了。建筑材料是有生命周期的,如果一棟房子的壽命是一百年,二十年不用,那么無形中其價值就損失掉了五分之一。這就是說創造價值是一回事,如何利用價值則是另一回事,而資本主義社會的問題就在于,創造價值與利用價值不能統一。
以上分析主要是為了說明三個問題。
第一、價值的核心內涵是功能,即功能產生價值,沒有被主體發現使用功能的客體存在物,其價值無從談起。
第二、創造價值與利用價值不是一回事。
第三、價值是一種時間現象,是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客體存在物的使用功能對主體生存、繁衍和發展的存在意義。這里需要特別闡明的是,“意義”和“價值”是兩個哲學范疇完全不同的概念,“意義”反映著主體的意向、意圖、意思、原因、動機、認知、體驗、觀念等諸多精神方面的行為,它不是孤立的就事論事的那種感知經驗,而是融入了主體思想、立場、道德的先入為主模式的感知經驗,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件事不同的人解讀就會有不同的意義,并因此爭吵的面紅耳赤。“價值”僅僅是主體針對客體作用、效用、效能的認知。以勞動這種行為為例,勞動的意義包括愉悅、鍛煉、社交、學習、賺錢、艱辛、忍耐、承受、發現、發明、創造以及帶來正或負價值,而價值僅僅是勞動意義中的一個點而已,更多的是指勞動產品帶給人類的具體用處。“意義”陳述的對象包羅萬象,現象、行為、物質等一切客觀存在皆在其列,“價值”陳述的對象遠遠少于“意義”,比方說,我們不能說自然現象有什么價值,只能說有什么意義。任何一件事情都包含著原因、過程和結果三個因素,“意義”即關注結果、也關注過程和原因,但價值在結果出來之前是無法參與意見的,也就是說價值只能關注結果無法關注過程和原因。意義可以闡述價值即價值的存在具體有什么意義,但價值不能闡述意義,絕不能說意義有什么價值。
在一般的語境下,當我們思考某個人對集體和社會貢獻率的時候,通常會從“個體存在的價值”這種思維模式出發來進行思考和詢問,但這句話在哲學上卻是錯誤的,因為人的存在不能用價值考量,否則不啻于人對自身的異化,人類對自身存在的各種質詢和思考,只能使用“意義”這個概念,不能使用“價值”界定“人存在的意義”,也就是說只能表述成“為了什么存在”和“這種存在對世界的貢獻率”,而絕不能將自身當成物思考成——我(我們)的存在有什么價值。人類只能分析、詢問、判讀不同客體對主體的存在價值,反之必然犯本末顛倒的錯誤將自身看成客體,更直接的闡述,“人類存在有什么價值?”這樣發問只能來自外星人而不應該來自我們自身。因此概括的講,人是世界的主體,不是客體不是物,不能用價值衡量,人主宰著客體物,只能是人對物即客體進行價值衡量,對自身要使用“意義”這個哲學衡器予以分析。
任何價值一經產生,其意義就永遠不會消亡,影響將永遠存在,但價值會隨著時間流逝消失,譬如,一片森林會自然死亡或被大火燃燒殆盡,這片森林的價值化為烏有,但這片森林產生的影響將永遠存在。
價值可以有不同的意義,諸如:正面意義、負面意義、直接意義、間接意義、歷史意義、現實意義、長遠利益、眼前利益、個體意義、群體意義、潛在意義等等,但意義卻不能用價值界定,不能說意義有什么價值,
一、價值的七個命題
①、價值的核心內涵是使用功能
價值是指客體存在物的使用功能對主體生存、繁衍和發展的存在意義,沒有被主體發現使用功能的客體存在物無所謂價值。功能與價值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有功能便有價值,沒有功能價值無從談起。功能不同,價值的存在意義也不同,比如乙醇,有興奮中樞神經的功能、有殺菌消毒的功能、有驅動活塞的功能,每一種功能都有其自身的價值,離開功能這個核心因素,談論價值是沒有意義的。
②、價值不全是人類勞動的結果
人類勞動創造價值,但價值不一定都是人類勞動的結果,也可能是自然運動的結果,諸如,野生動物、野生魚類、野生藥材、天然林、玉石等,其價值是大自然運動的結果,不是因為我們將它們搬運回家才有了價值。只有那些在人工環境下,包含了大量人類體力和腦力勞動制造出來的產品,才能稱之為人類創造的價值。
產品從產出板式上可以劃分成三種類型即:自生產品、原生產品、衍生產品。
自生產品是指在完全自然環境下形成的產品,如野生動物、野生魚類、野生藥材、天然林、玉石、天然鐵、狗頭金等。原生產品是指最初形態的那些人造產品,但絕不能將原生產品簡單的理解成原材料,雖然有些原生產品是原材料,如鐵礦石和鐵錠,但原生產品并不等于初級產品,原生產品指的是已經定型的可以直接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產品,比如在馬路上跑的汽車,都屬于原生產品,后來經過人類不斷的改進,汽車又增加了很多功能,可以當房子住,可以在水上行走,甚至可以在天上飛行,這些擁有額外功能的汽車,就屬于衍生產品。也就是說,衍生產品是指功能多出原生產品的產品。
與自生產品、原生產品、衍生產品相對應的是自生價值、原生價值、衍生價值。
③、不是所有的勞動都能創造價值
創造價值的勞動必須滿足一個基本條件即:產出——物質產出或精神產出。但有些勞動是沒有產出的,比如搬運工、推銷員、采購員、售票員、空姐、公交司機、辦公室文秘等,他(她)們的勞動不創造價值只是在轉移價值,第一、一部分價值以勞動報酬的形式轉移到受雇勞動者手中;第二、一分部價值從消費方(購買方)轉移到制造方或銷售方;第三、一部分價值從產品制造方轉移到原材料提供方、能源供應方、廣告制造和播出方等方面。以飯店工作為例,廚師用原生產品制造衍生產品,是創造價值,端盤子的服務員是轉移價值。就勞動的目的而言,可以將勞動分成九種類型。探索型勞動、創造性勞動、制造性勞動、支持性勞動、管理性勞動、服務性勞動、傳授性勞動、獲得性勞動、休閑性勞動。其中,探索性勞動、創造性勞動、制造性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支持性勞動、管理性勞動、服務性勞動、傳授性勞動、獲得性勞動、休閑性勞動是轉移價值的勞動。
勞動分類在后面第3節有專門的闡述。
④、價值有彈性但沒有屬性
槍在好人手中,其價值就是正面的,落到壞人手里,其價值必然是負面的。海洛因用來吸食就是毒品,其價值是負面的,用來治病就是藥品,其價值就是正面的。這意味著,價值本身并沒有屬性,因為價值是產品中凝聚的被剝削者的勞動,就認定價值也一定跟被剝削者站在同一立場,是對“勞動者”與“勞動”混淆,遺憾的是馬克思還真給混淆了。在這里我們我們必須把“勞動者”與“勞動”嚴格區分開來,勞動者有政治表達,但勞動本身通常是沒有屬性的,勞動者的勞動,在通常情況下是一種純粹的商業交換行為,勞動創造的價值絕不會因為凝聚著勞動者的血汗就傾向勞動者。
客觀的闡述,價值是個誰都可以使用的彈簧秤,不同的主體需求,對價值的彈性會有不同的解讀,比方說,海洛因對癮君子來說是性命是快樂,對毒販子來說是滾滾財源,但在藥品生產廠家看來就是一種普通的原材料。“有價值”和“價值”絕不是一回事,“有價值”是指產生了正面意義,“有價值”包含著審視者和需求者的價值觀,價值觀包含著立場、信仰、態度、品德、人格這些精神因素,但價值不是價值觀,“價值”反映的只是客體功能對人類生存、繁衍、發展的意義,可能是正面意義,也可能是負面意義。
⑤、價值不能完整體現其存在意義
受制于自然、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原因,第一、有些客體存在物在沒有被人類利用之前就廢掉了,客體存在物的使用功能不可能全部為人類所用,目前陸地油氣開采最深記錄的保持者是俄羅斯,約13000米;固體礦物開采的最大深度是南非金礦,在4500米以下。也就是說,一萬三千米以下的氣態礦產資源,四千五百米以下的固態礦產資源,無論其潛在價值有多大也無法為目前的人類所用,倘或因地球內部活動比如火山爆發造成這些礦產資源被燒毀,即使將來人類科技已經具備開采更深層礦產資源的能力,人類也不可能再得到這些礦產資源。第二、即使客體存在物的使用功能可以被人類利用,也不可能實現百分之百的利用率,這不僅是因為能量在轉換過程中會有損耗,還有人為因素造成的價值損耗以及必須付出的機會損耗。歸納起來分析,價值損耗有五個方面。
一是自然損耗。自然損耗是指不可抗因素造成的損耗,諸如地震、火山爆發、山洪暴發、海嘯、森林火災、小行星撞擊地球等自然現象。
二是必然損耗。無論在自然系統還是在人造的系統中,能量轉化都不是A=B那種完美的轉移,而是A=B+C+D+…,但這種轉換會依著啟動轉換的預設條件,轉化出較多能滿足預設動機的那種形式的能量,比如說汽車發動機是將汽油的化學能通過燃燒轉化為熱能,熱能通過活塞運動轉化為機械能,在這個能量轉化的過程中,大部分熱能轉化為機械能,少部分熱能經熱傳導流失。但由于汽油不可能實現百分之百的燃燒,因此汽油的化學能最終能夠轉化為機械能的比例是很低的,目前主流汽油機的直接燃油效率在30%左右,少數采用增壓的量產發動機可以達到40%左右。這也就是說,汽油的化學能至少有80%將是必然損耗。就目前的人類社會而言,最完美的能量轉換系統是人體,食物進入人體后,在消化液和消化酶的作用下,大部分會轉化成熱能,少部分會轉化成化學能,還有些食物會轉化成其它一些形式的能量,諸如電能、光能、彈性勢能、礦物能、分子動能、思維能以及人類最珍貴的愛情能。另外一部分食物則會變成垃圾,這部分垃圾就是必然損耗,即便有一天人類進化到外星人的水平,這部分損耗也是不可避免的。
三是人為損耗。人為損耗包括個體因素和社會因素兩個方面的損耗。個體因素包括工作失誤、奢侈浪費、蓄意破壞等導致的價值損耗。社會損耗本質上是制度性損耗,我們肯定不能說資本主義社會是比封建社會還壞的社會,但資本主義社會引發的制度性損耗卻遠遠高于封建社會,封建社會的皇帝和官員們不會允許地主將牛奶倒進河流里,不會允許農民將蔬菜爛到農田里,但資本主義社會以法律形式保護這種浪費。尤其是資本主義時代戰爭頻發,無論階級戰爭、種族戰爭、民族戰爭、宗教戰爭、文化戰爭、金融戰爭、貿易戰爭還是其它什么形式的戰爭,造成的價值損失遠遠大于封建時代。
四是需求不平衡損耗。智能手機有80%的功能80%的人用不上,因為這些人不需要這些功能。
五是機會損耗。人類若想得到生態平衡和氧氣,就必須放棄對木材的需求,這個結果等于說,由于我們不能把森林全部采伐掉,90%的樹木只能發揮兩項功能,——維持生態平衡和為地球供氧,其它功能將隨著樹木的自然死亡一同消失,這種因得到一樣就必須放棄另一樣的損失就是機會損耗。
⑥、價值存在的意義在于使用
一套房子不使用,無論交換多少次都不會產生實際價值,市場價值不等于實際價值。比如玉這種東西,它唯一的使用價值是裝飾,如果不用來裝飾僅僅用于收藏,則沒有幾多實際意義,一旦遭遇饑荒,一塊黃龍玉甚至換不來一個大餅子。
⑦、潛在價值不等于價值
樹木有很多種功能,故而樹木有很多種價值,但地球上大部分樹木只能發揮兩種功能,——維持生態平衡和為人類供氧,那些多余的功能即使具有很大的潛在價值,也不可能實現其自身價值。也就是說,客體存在物的功能除非被人類利用其功能才具有價值,否則只能稱為潛在價值,但潛在價值不等于價值。換言之,實現價值的方式在于客體存在物的功能被人類使用、利用,即功能得到了發揮。
二、價值的五大特征:
1、公共性。倫理、道德、政治、法律從誕生伊始就體現著其自身的傾向性,代表誰、為了誰、反對誰都有非常明確的表達,但價值不這樣,第一、不同的取向對價值有不同的思考和解讀;第二、價值像空氣一樣,任何人都可以拿來為自己所用。也就是說,價值具有公共性,它不是武器,我們不能拿它用來不批判誰或討好誰;也不是能用來讓我們滿足享樂欲望和虛榮心的汽車、美酒、服裝、手表這些能體現收入、地位、聲望、聲望、權威的有價物,它只是一種類似于度量衡那種性質的特殊的度量器具。
2、主觀性。價值是主體為了分析和判讀客體存在意義而設計和設定的哲學范疇,即作為主體的人賦予了客體存在的價值,沒有人類的出現,誰知道價值是怎么回事,這其實就是說,價值是人類思維的結果是人造的,沒有主體的存在沒有人類思維,任何客體都不具有價值,在聰明的猴子也不會產生價值這個概念。價值的大小也完全是主觀認知的結果,不同的主觀認識就會產生不同的價值,或正面價值,或負面價值,或使用價值,或觀賞價值,或收藏價值……
3、特定性。價值是一定社會關系下特定主體與特定客體互動的產物,只有在同時滿足特定的主體與特定的客體這個前提下,價值才能發生并成為其自身。舉例說,某種藥品的價值一定來自于患有特定疾病的病人與具有特定醫療效果的藥品的互動,沒有這兩方面的特定性,價值就不會體現出來。社會價值也同樣是這道理,特定的信仰和理論只有遇到擁有這種信仰并使用這種理論的特定人群時,其價值才會凸顯,比如說指導股民炒股的那些理論書籍,只有遇到股民才會凸顯價值,在非股民眼中其價值肯定不會彰顯。
4、互動性。當特定的主體對特定的客體有需求,這個特定的主體必然與特定的客體產生一定形式的互動,因此特定的客體就會產生價值。比如在兩千年前,人類不知道石油有什么作用,對這種東西沒有任何需求,因此那時的人類與石油不會產生互動,所以在那時的人類眼中,石油根本就沒有價值。后來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發現石油可以燃燒取暖、燒烤食物,進而發現將石油煉成煤油、柴油、汽油后,可以照明及驅動機器,于是石油的價值內涵及外延也就不斷的擴容、放大。
5、差異性。價值是主觀思維的結果,不同的人因對客體的態度不同,客體存在的價值也是不同的,可能是正面價值,也可能是負面價值,可能是現實價值,也可能是潛在價值,可能是使用價值,也可能是觀賞價值。比如說煙花爆竹,在生產廠家看來是有經濟價值的,但在其他人看來,只有觀賞和娛樂價值。而且對價值的估值也千差萬別,比如說一把優質的鐮刀,在農民眼里可能值30元,但在大城市里的市民看來,也就值幾元錢。
三、價值的三大悖論
1、實際價值與市場價值背離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沒什么東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換的貨物卻非常有限;很少的東西就可以換到水。相反,鉆石沒有什么用處,但可以用它換來大量的貨品。
2、潛在價值與使用價值背離。
價值小的房子使用率反而更高,價值越大的房子使用率反而下降,別墅的使用率甚至都不到10%。中國有那么一年,市場上香菜賣到20元一斤,但在蔬菜主產區,大量的香菜卻爛到了田里。這個結果意味著,在資本主義時代,潛在價值與使用價值并無必然聯系,甚至還會呈現背離傾向。
3、勞動價值與社會價值相背離
一枚手榴彈能毀滅一輛汽車,一枚高爆炸彈能毀滅一棟大樓,一枚原子彈能毀滅一座城市,一場小規模的戰爭能毀滅一個國家,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如二戰,幾乎毀滅了歐亞兩大洲,如果爆發核大戰,毀滅的將是整個地球。但千萬別以為只有與戰爭相關的行為才會毀滅價值,生活中諸如編寫計算機病毒、地產商強拆、毒品生產、毀壞耕地、縱火、爆炸等事件,無一不是在毀滅價值。這個分析告訴我們,如果勞動動機和勞動產品的使用方向是錯的,勞動價值就會背離社會價值,就這種性質的人類勞動而言,其勞動本身的價值越大,對社會價值的毀滅程度就越大。
第2節、勞動與價值的關系
勞動是人類體力、腦力、心力和生理力的付出,但這種付出既不必然是建設性的,也不必然會產生建設性的結果,也沒準這種付出就是在用直接的手段毀滅價值,抑或帶有毀滅價值的潛在目的,我們絕不能按照以往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簡單的將勞動理解成人類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活動。就價值與勞動的關系而言,勞動應該分成三種不同類型,一是毀滅價值的勞動、二是創造價值的勞動、三是轉移價值的勞動。
1、毀滅價值的勞動
汽車賣給好人用會產生正面意義,賣給壞人用則會產生負面意義,因為有了汽車這個交通和承載工具,壞人干壞事的效率會大大提高,也就是說,當一輛汽車落在壞人手里,人類為制造這輛汽車付出的所有勞動無疑變成了負面意義的勞動,這種勞動無疑就成了毀滅價值的勞動。
資本主義時代人類勞動的意義,不能僅從勞動行為的本身來界定勞動的性質,換句話說,不能因為勞動代表著勤懇、努力、辛苦就認定但凡是勞動行為就一定會產生正面意義,就必須予以歌頌和贊美,否則不啻于承認二戰期間德國、日本國民的勞動也是在為人類世界做貢獻。事實上正是因為這兩個國家國民的努力工作,才讓歐亞兩州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戰火,毀于戰爭的財產超過了4萬億美元,數以百計的城市淪為廢墟,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勞動化為烏有,死于戰爭的人口僅中國就有3500萬之多。因此,無論這兩個國家的工人農民受到了怎樣殘酷的剝削壓榨,都不能成為肯定他們勞動行為的理由,從本質上講他們的這種勞動行為與傷天害理是可以劃等號的,是不折不扣的毀滅價值的勞動。居于這個分析,我們很容易就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第一、勞動并不必然的就是創造價值的行為,并不必然的就是為了創造價值,也沒準是在毀滅價值或包藏著毀滅價值的動機。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勞動和勞動者嚴格區分開來,無論勞動者的主觀意圖是什么,抑或勞動者屬于什么政治階層,都不能影響資本主義時代人類勞動的性質,——勞動是個體憑借體力或腦力、心力、生理力的付出交換酬報以支持自身及家庭成員生存和發展的商業行為。
第二、勞動的意義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勞動的動機,至少金三角毒品生產這種勞動肯定不會具有善良的動機。二是勞動產品的使用方向,是被拿來行善還是被拿去作惡。
第三、勞動并不意味著價值的增加,如果某種勞動就是破壞性的比方說工人開著挖掘機強拆民房,或者勞動產品被拿去作惡,這種性質的勞動只會造成價值損失。
無產階級遠沒有馬克思說的那么純潔,資產階級的炮灰都來自無產階級,無產者只是潛在的革命者和建設者,但絕不代表是必然的革命者和建設者,也沒準會成為反動分子和破壞者。文革期間,中共各級領導機關所以改稱“革命委員會”,就是因為毛澤東看懂了無產階級的問題,它并非先天具有革命精神,盡管已有共產黨這個組織出現,無產階級還是露出了自動演變為資產階級的傾向。而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又都干了些什么,他們真有馬克思說的那么好嗎?當統治集團發動對外戰爭的時候,這些人民有幾個不是翹首期盼享受戰爭帶來的利益,布什宣布伊拉克戰爭勝利的時候,美國人民涌上街頭為戰爭的勝利歡呼雀躍。對于這樣的國家來講,勞動創造的價值越多,毀滅價值的能力就越強,如果說二戰期間日本國民的勞動是對人類的犯罪,那么我們同樣有理由說,死于本拉登恐怖襲擊的美國成年公民沒有無辜者,就算他們沒有在戰場上參與毀滅他國的行動,可他們在工廠、農場、牧場、礦山、科研院所的勞動,卻為美國政府毀滅他國的行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并且從來沒聽說有哪個美國體力或腦力勞動者因此而愧疚,本書絕對相信,如果有一天美國人放棄了勞動,這個世界很快就會變得格外安全。
總體而論,資本主義時代的人類勞動,很難擺脫否定自身的宿命,二戰后除中國、印度等少數幾個國家外,發展中國家整體上陷入了——發展毀滅、毀滅發展、發展毀滅的惡性循環。這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的人民越是努力的工作努力的創造,西方國家的財富增長就越快,侵略的野心就越加膨脹,發展中國稍有不馴服,就會遭到他們的毀滅性打擊。這個結果讓發展中國家的勞動表現出一種巨大的悖論,創造的價值的越多,被毀滅的價值就越多。尤其是像利比亞、伊拉克、敘利亞、前南斯拉夫等國家,不但新增的勞動價值被毀滅掉,進而就連歷史上積累的勞動價值也被徹底毀滅。西方國家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一份資料說,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的軍費開支高達7630億美元,2003年美國GDP是11.51萬億美元,僅僅幾十天的一場戰爭,就損失掉了GDP的8%,相當于毀滅了美國人一個月的勞動價值。換句話說,美國人用一個月的勞動價值毀滅了伊拉克人用幾百年積累的勞動價值,這些被毀滅掉的勞動價值所對應的勞動,就是毀滅性勞動。
在勞動價值相互毀滅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和處于支配地位的勞動價值所對稱的勞動屬于主動毀滅性勞動,從廣義上講,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國民的勞動和今天美國國民的勞動,都屬于主動毀滅性勞動;在毀滅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的勞動價值所對稱的勞動屬于被動毀滅性勞動;除了這兩種勞動外還存在著另外一種性質的勞動即:自戕式毀滅性勞動。
所謂自戕式毀滅性勞動,是指某些勞動,其所創造的勞動價值最終會導致毀滅自己創造的勞動價值的結果,其中,第一種情形是,用后邊的勞動否定前邊的勞動,比方說,剛剛鋪好的馬路又被挖開。第二種情形簡單的說就兩個字:資敵,具體的講,改革開放后,中國一方面將勞動產品廉價的賣給美國,另一方面又用出口賺到的資金購買美國國債,美國用著中國制造花著中國的錢圍堵中國,中國的這做法與自戕無異。二戰期間,美國戰略物資源源不斷的賣給日本,最后卻兵戎相見,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中美開戰,中國人的這些勞動無疑變成了自戕式毀滅性勞動。伊拉克和利比亞所有會有今天,就是因為在國民總勞動中自戕式毀滅性勞動占比過高,更準確的說,他們不是在為自己勞動,而是在為美國等西方國家勞動,因此他們創造的勞動價值越大,給自己帶來的毀滅程度就越大。
毀滅性勞動是對價值的雙向毀滅,人類走到后資本主義時代,日新月異的科技水平,早已有能力讓所有的人都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卻因大量的人類勞動最終都變成了毀滅性勞動,使社會物質財富自始至終不能走出得而復失的惡性循環。改革開放后中國打著社會主義的旗號搞資本主義,只要GDP和增長率,拆了蓋蓋了拆,挖了埋埋了挖,來回來去的折騰。沈陽五里河體育場,1988年花了一個億建起來的,沒用20年轟隆一下炸了。既然如此,當初何必要蓋呢?1988年沈陽市中心房價每平米才300元,一個億,那得給老百姓蓋多少房子呀。一正一負等于損失雙倍。這還沒有計算拆遷過程中的費用。2008年河北搞三年大變樣,拆的直讓人心疼、流淚,幾十年時間積累的家底,領導人一句話化為烏有,后來有人統計,那些錢足以讓河北全省農民過上小康生活。尤其是發明“先污染再治理”這種混蛋理論的學者們,統統該拉出去槍斃,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日本為了治理重金屬污染,不計成本的掘地三尺,難不成中國也要掘地三尺?
我們更要明白的是,創造價值的勞動與毀滅價值的勞動不是簡單的數學關系,而是類似于量子物理學的關系,2006年網上一篇文章說,美國生產一枚300萬噸級的原子彈造價約為1000萬美元,精打細算的話,成本只有550萬美元,但它毀滅掉的財富則以百億美元計算。再比方說,撞毀世貿大樓的兩架波音飛機加在一起也不過3億美元,但兩棟大樓咋也值幾十億美元吧。制造一只茶杯要幾十道工序的勞動,打碎一只茶杯不過舉手之勞。
2、創造價值的勞動
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指:既不會自毀也不會毀滅其它勞動價值的那種勞動價值所對應的勞動。1949年以后的中國,所以能在很短的時間里,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比較獨立和完整的工業體系,基本解決了人民的溫飽、普及教育以及全民醫療問題,從勞動與價值的關系上講,就是在社會總勞動中,創造價值的勞動占比極高。
那時的中國實行計劃經濟,全國一盤棋,地方經濟是互補關系而不是現在這種競爭關系,重復建設盲目投資的問題基本沒有,像現在這樣幾億幾十元打水漂的瀆職行為想都不要想,因為浪費幾百萬元就可能引來殺身之禍,因此那時中國人的勞動基本都是有效勞動,或者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或者屬于轉移價值的勞動。
計劃經濟模式不但節省資源和勞動,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下的勞動對自身有高度的尊重和肯定,即便是很微小的一種勞動價值都能推動社會總價值的增加,這不特讓勞動者有成就感,還能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進而將勞動視為對自身有益的行為。這正是當年中國社會普羅大眾爭先恐后參加義務勞動的原因。
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充滿了不良動機,第一、勞動產品相互否定,企業產品盈利以其他企業同款產品積壓滯銷為前提,一是讓凝聚在這些產品中的所有勞動就此失去意義,二是用來制造這些產品的資源被徹底浪費,三是大量的資金就這樣從人間蒸發了。一反一正等于損失雙倍。第二、勞動模式相互否定,馬云的網絡銷售勞動讓中國數以萬計實體店的銷售勞動成為不可能。第三、勞動價值相互否定。社會由此變得危機重重,企業主擔心在競爭中失敗破產,工人擔心失業。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中,勞動即意味著危機和挫敗,所以資本主義社會的人們必然厭惡勞動。
3、轉移價值的勞動
創造價值是指物質或精神價值的絕對增加即我們所說的產出,但有些勞動沒有產出不創造任何價值,但不代表這些勞動沒有意義,比如駕駛員、快遞員、搬運工、推銷員、采購員、售票員、空姐、公交司機、辦公室文秘等,他們的勞動沒有物質或精神產出,但離開他們社會就會停擺,因為他們的勞動,不僅是維系價值關系必不可少的輔助環節,同時擔負著實現價值轉移和價值配置的重任,沒有他們的勞動,價值就不會流動。
這個問題在本章第一節《價值的七大命題》中已經闡述過,不再重復。
---------------
歸納起來,就價值與勞動的關系而言,勞動應該分成三種不同類型,一是創造價值的勞動,二是轉移價值的勞動,三是湮滅價值的勞動。
作者:安慶仁
手機:13831440033
2017年9月29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