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沃勒斯坦:面對世界體系的結構性危機,我們將何去何從?

沃勒斯坦 · 2017-08-12 · 來源:觀察者網
收藏( 評論() 字體: / /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體系進入結構性危機時期,并可能一直持續到2050年左右,美國霸權在這一時期也面臨加速衰落。世界同時面臨一個光明的和一個黑暗的未來。作者還為左翼指出爭取光明未來的五個策略。

  世界體系理論的代表人物伊曼紐爾•沃勒斯坦撰寫的《現代世界體系》第4卷以及前三卷的新版本在2011年5月陸續出版。《每月評論》2011年3月號刊登了他題為《世界體系的結構性危機:我們將何去何從?》的文章,認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體系進入結構性危機時期,并可能一直持續到2050年左右,美國霸權在這一時期也面臨加速衰落。世界同時面臨一個光明的和一個黑暗的未來。作者還為左翼指出爭取光明未來的五個策略。

  我曾經多次論述過世界體系的結構性危機問題,新近撰寫的一篇文章發表在2010年的《新左翼評論》。因此,這里只是概括一下我的看法而不進行詳細論證。我將把我的觀點闡述為一系列的前提條件,即我對我們目前處境的描述,當然并非每個人都同意這些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我提出我們將何去何從這一問題。

  第一個前提是從浩瀚的宇宙到最小的物理現象,當然還包括歷史社會體系在內的所有體系都有生命。它們在某一時刻出現,并有著“正常的”生活,它們的形成及其生活規則都需要我們加以說明和闡釋。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正常生活的運轉使它們遠離平衡,在那時它們進入結構性危機,并且到一定時候將不復存在。

  必須根據周期性節律和長期趨勢對它們正常生活的運轉加以分析。周期性節律是許多體系性波動(上升或下降),在這些波動中體系定期地回歸平衡。然而,它是一個動態平衡,因為當下降到底時,體系再也不能完全恢復到開始上升時的位置。這是因為長期趨勢(體系的某個特征緩慢的、長期的加強過程)推動這一曲線緩慢上移,如果用那個特征在體系中所占的比例來衡量的話就可以發現這一點。

  最后,長期趨勢使體系的移動太靠近它的漸近線時,該體系就無法繼續正常地、有規律地、緩慢地向上推進。于是,它開始多次大幅波動并導致分叉,也就是說,進入一個混亂的狀態,穩定的平衡也就不能再保持了。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中可能會出現兩種完全不同的新建秩序,或者一個新的穩定體系。我們可以把這一時期稱為體系的結構性危機,并有一場整個體系規模的斗爭——對于歷史社會體系而言就是政治斗爭——從中將會有兩種可能的結果可供集體“選擇”。

  第二個前提是對作為歷史社會體系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運轉方式的的最重要特征的描述。資本主義體系中資本家實現其目標的根本驅動力是無止境的資本積累,而不管這種積累發生在哪里和以何種方式得以實現。由于積累需要占有剩余價值,資本家積累的動力加速了階級斗爭的爆發。

  只有當一個企業或一個小企業集團在整個世界經濟生產中處于準壟斷地位時,大量資本積累才有可能。擁有這種準壟斷性產業取決于一國或多國的積極支持。這種準壟斷產業被稱為主導產業,它們促成了大量的前向、后向關聯。然而,所有這些準壟斷產業都是自動清償性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生產商(被高利潤水平所吸引)能夠以這種或那種方式進入市場,降低了壟斷的程度。日益增強的競爭降低了銷售價格,而且還降低了盈利水平以及大量資本積累的可能性。我們可以把壟斷和競爭性生產活動之間的關系稱為“核心-邊緣”的關系。

  準壟斷產業的存在使世界經濟能隨著經濟增長而擴張,并通過涓滴效應造福于世界體系中眾多行業的人口。準壟斷地位的喪失導致整個體系的停滯,進而降低了資本家通過生產性企業進行積累的興趣。昔日的主導產業轉移到生產成本較低的區域,通過減少交易成本降低了生產成本(特別是工資成本)。產業新遷入國本以為遷入會帶來“發展”,但它們實質上是被淘汰的、原來核心類業務的接受者。與此同時,產業新遷入的區域失業率增加,以前的涓滴效應優勢遭到逆轉,或部分逆轉。

  這個循環過程通常被稱為康德拉季耶夫長波,整個周期以往平均持續50至60年。在過去的500年里一直存在這類周期。一個體系性的后果是經濟上最有優勢的區域在分布上經常發生緩慢的位移,但并不改變這些優勢區域在體系中所占的比例。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另一個主要的周期性節律與國家間體系有關。世界體系中的所有國家從理論上說都是至高無上的,但實際上受到國家間體系發展進程的高度制約。一些國家比其他國家強大,這意味著它們對內部分裂和外部入侵有著更強的控制力。不過沒有一個國家的主權是完全絕對的。

  多個國家構成的體系中,在長周期里總有一個國家設法在一個相對短暫的時期成為霸權國家。要成為一個霸權國家需要得到準壟斷性質的地緣政治權力,該國通過采取有助于使位于其境內的企業資本積累最大化的方法,得以把它的規則和秩序強加給整個體系。

  取得霸權國家的地位并不容易,在現代世界體系500年的歷史中,只有三個時期真正地實現了這一點:即17世紀中葉的荷蘭、19世紀中葉的英國和20世紀中葉的美國。

  真正的霸權通常只持續25年。像準壟斷性的主導產業一樣,準壟斷性的地緣政治力量也是自動清償性的。其他國家逐漸改善其經濟、政治、文化狀況,變得不太愿意接受昔日霸權國家的“領導”了。

  第三個前提是對現代世界體系在1945年至2010年問所發生的事情的解讀。我把這一階段分為兩個時期:1945年至1970年左右;1970年左右至2010年。我再次總結一下我以前詳細論證過的觀點。1945年到1970年左右這一時期是世界經濟的強勢擴張期,甚至是迄今為止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歷史上最具擴張性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A階段。當準壟斷遭到破壞時,世界體系自身也就進入了康德拉季耶夫B階段的衰退期。如所預料,20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家把他們的重點從生產領域轉移到金融領域,世界體系隨之陷入了現代世界體系歷史上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投機泡沫以及最大水平的多重債務之中。

  1945年至1970年左右這段時間也是美國霸權在世界體系中的全盛時期。一旦美國與另一個軍事強國蘇聯達成協議(“雅爾塔協定”),美國霸權基本上就是不受挑戰的了。但是,一旦地緣政治的準壟斷地位被破壞,美國就進入了霸權衰退期,并在喬治•W.布什總統任期內從緩慢衰落升級為加速衰落。美國霸權比起以前的那些霸權國家更為廣泛和全面,因此它的全面衰退也將是最快速和最徹底的。

  還需要將1968年世界革命的因素放進這一形勢之中,它實際上發生在1966年至1970年之間,并在泛歐世界(“西方”)、社會主義陣營(“東方”)以及第三世界(“南方”)等當時世界體系所有三大主要的地緣政治區域都有發生。

  這些地方的政治暴動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不僅譴責美國霸權,而且也譴責蘇聯與美國的“勾結”。二是不僅抵制占支配地位的“中間派自由主義”,而且也抵制傳統的反體系運動(即“老左派”)實質上已經成為中間派自由主義化身的這一事實。

  雖然1968年的那些暴動實際上并沒有持續很長時間,但在政治-意識形態層面產生了兩個主要的后果。第一個后果是中間派自由主義結束了它作為唯一合法的意識形態的長期統治地位(1848年至1968年),激進派和保守派自由主義都重新恢復了它們在世界體系中作為具有自主意識形態的異議者角色。

  第二個后果就是,老左派曾自稱是代表左派的主要的政治行為者,而所有其他運動都必須從屬于它,這一權利的合法性也被終結了。所謂的被遺忘的人們(婦女,民族/種族/宗教方面的“少數群體”,“土著”民族,非異性戀的性傾向者)以及那些關心生態或和平問題的人士,宣稱他們有權要求被看作是和傳統反體系運動的歷史主體處于平等地位的主要行為者。他們明確抵制傳統運動對他們的政治活動的控制權,并在要求自主權方面獲得成功。1968年以后,老左派運動同意了他們要求平等地位的政治訴求,而沒有把他們的要求推延到將來的革命成功后的時期再實現。

  1968年之后的25年里在政治上所發生的事情是,恢復元氣的世界右派宣稱它比支離破碎的世界左派更有效。由里根的共和派和撒切爾夫人的保守派領導的世界右派改變了世界話語和政治優先項。

  時髦術語“全球化”取代了以前的流行語“發展”。所謂的“華盛頓共識”鼓吹國有生產性企業私有化,減少政府開支,開放邊境以使商品和資本不受控制地進入,以及出口導向的生產。其主要目標是逆轉在康德拉季耶夫周期A階段下層人民所獲得的所有收益。世界右派試圖減少所有主要的生產成本,摧毀各種模式的福利國家,并減緩美國霸權在世界體系中的衰落。

  撒切爾夫人創造出了“別無選擇”的口號。為了確保“別無選擇”的局面,由美國財政部支持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迫使處于預算危機中的國家遵守其嚴厲的新自由主義條件,并把這作為得到財政援助的前提。

  這些嚴厲的策略實施了約20年,導致了老左派領導的制度的崩潰,或者使老左派政黨轉而信奉以市場為主導的學說。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了大量反對“華盛頓共識”的人民抵抗運動,其中三個主要的契機是1994年1月1日恰帕斯省的新薩帕塔起義;在世貿組織西雅圖會議期間舉行的示威,使針對知識產權制定全球性約束條件的企圖成為泡影;2001年世界社會論壇在阿雷格里港的成立。

  1997年亞洲債務危機和2008年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使我們對目前所謂的世界體系金融危機進行公開討論,實際上它不過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系列債務危機中的倒數兩場泡沫而已。

  第四個前提是對當前世界體系在結構性危機中所發生事情的描述。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體系就已經陷入這場危機之中,并可能將一直持續到2050年左右。結構性危機的一個主要特點是混亂。混亂不是完全偶然發生的,它是所有歷史體系參數快速和不斷波動的一種狀態。這不僅包括世界經濟、國家間體系、文化-意識形態潮流,而且還包括生活資源的可獲得性、氣候條件和流行病。

  當前形勢不斷的、比較快速的變化使國家、企業、社會團體和家庭即使做短期預測都很成問題。這種不確定性使得生產商對于生產什么非常謹慎,因為他們遠遠不能確定他們的產品是否有買主。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因為減產意味著減少就業,這又意味著生產商有較少的客戶。貨幣匯率的急劇變化加劇了這種不確定性。

  市場投機是那些掌握資源的人的最佳選擇。但是,即使投機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短期保證,以把風險降低到可控制的范圍內。隨著風險程度的增加,投機中偶爾有大贏家,但主要是大輸家。

  不確定性促使民意不僅要求貿易保護主義,而且還要搜尋替罪羊以及真正的奸商。民眾的不安決定了政治行動者的行為,把他們推向所謂的極端主義立場。極端主義的抬頭把國家和世界的政治局勢推入僵局。

  處在危機中的特定國家或整個世界體系有時會得到暫時緩解,但這些緩解時刻也會被迅速破壞。其中破壞這些緩解時刻的因素之一包括能源、食品、水、可呼吸的空氣在內的所有生產、日常生活方面的基本投入的成本急劇上升,此外,防止或至少減少氣候變化和流行病帶來的損失的資金也不足。

  最后,所謂的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的部分人口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分散了剩余價值,減少了世界人口中少數上層人士的所得,這實際上使資本家的資本積累問題變得復雜化了。所謂的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實際上加重了現有世界資源的緊張,從而也加劇了這些國家的有效需求問題,威脅到它們近一、二十年保持經濟增長的能力。

  達沃斯與阿雷格里港

  總而言之,這不是一幅美好的圖景,并引出了這樣的政治問題:在這種形勢下我們能做什么?但是更首要的問題是,誰是政治斗爭的行為者?在結構性危機中,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現存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將無法繼續存在。不可能確知的是后繼體系將是什么樣的。你可以設想這是一場被我稱為“達沃斯精神”和“阿雷格里港精神”的兩大集團之間的斗爭。

  這兩個集團的目標是完全相反的。“達沃斯精神”的支持者希望有一個不同的體系,一個“非資本主義”的,但仍保留等級制、剝削和兩極分化等現有體系三個基本特征的體系。“阿雷格里港精神”的支持者希望有一個迄今為止從未存在過的體系,一個相對民主和相對平等的體系。我之所以把這兩種主張稱為“精神”,是因為這場斗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中央機構,而且每種傾向的支持者的內部都因為他們的戰略深深地分裂了。

  達沃斯精神的支持者分裂成了兩派,一派建議使用鐵腕手段以圖粉碎各級對手,一派希望拉攏由貌似進步的人士轉化而來的支持者(諸如“綠色資本主義”或“扶貧”組織)。

  阿雷格里港精神的支持者們也分裂了。其中一些人希望采取的戰略和希望重建的世界在組織上是水平的、分散的,并且主張把群體的權利和個人的權利都看作是未來世界體系的永久性特征。另一些人再次試圖創建一個新國際,它的結構是垂直的,長期目標是均質的。

  這是一個令人困惑的政治圖景,大部分的政治機構以及反映它們觀念的媒體、專家和學術界仍然堅持認為,基本上平衡的資本主義體系的困難是暫時的,這一事實使問題更為復雜化。它造成的困惑使人們很難討論真正的問題,但是我們必須討論。

  我認為區分短期的政治行動和中期的政治行動是很重要的,短期即至多未來三至五年,中期行動則旨在使阿雷格里港精神能夠在這場為了“從混亂中集體選擇新秩序”的斗爭中獲勝。

  在短期內,人們優先考慮的是使痛苦最小化。無秩序的波動給世界體系的所有弱國、弱勢群體、弱勢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債務日益增多,越來越缺乏財政資源的世界各國政府都在不斷作出各種選擇。在削減收入分配時如何保證最弱的一方下降最少而最強的一方下降最多而進行的斗爭是一場持久戰。在短期內,斗爭總是要求左翼力量兩害相權取其輕,而不管這多么令人厭惡。當然,人們可以一直辯論在特定情況下什么是兩害取其輕,但是在短期內除這個選擇外別無選擇。否則,痛苦將會最大化而不是最小化。

  中期的選擇則完全相反。達沃斯精神和阿雷格里港精神之間沒有折中辦法,沒有任何妥協。要么我們將有一個更美好的、相對民主和相對平等的世界體系,要么我們將有一個很壞而且很可能更糟的世界體系。為這個選擇而制定的戰略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以任何方式爭取得到支持。我看到的是一個有可能使我們朝著正確方向前進的諸多策略的大雜燴。

  首先在討論中要把重點放在嚴肅理智的分析上——這個討論不只是由知識分子開展的,而是涉及整個世界的人。它一定是一場由那些被阿雷格里港精神(不管他們怎樣定義它)鼓舞的人的開放精神所推動的討論。這似乎是推薦了一劑止痛藥,但事實是,我們過去從未真正有過這種討論,而如果沒有它,我們將不能指望繼續前進,更別說獲勝了。

  第二個策略是堅決抵制經濟增長的目標,而代之以最大限度的去商品化的目標——美洲土著民族的運動稱之為“美好生活”(buenvivir)。這意味著不僅要抵制過去30多年教育、醫療機構、身體、水和空氣等方面日益增加的商品化沖動,而且要使農業和工業生產去商品化。如何做到這一點是不會馬上明了的,而且只有通過對它進行廣泛的試驗我們才能知道它需要什么。

  第三個方法是努力創造地方和區域的自給自足,尤其是在食品和住房這類基本的生活要素方面的自給自足。我們想要的全球化不單是勞動分工的完全一體化,而且是多個自治體的“替代全球化”,它們相互聯系以求建立一個由多種現存的普遍主義組成的“一般普遍主義”。我們必須削弱凌駕于他人之上的特殊普遍主義的狹隘主張。

  第四點直接來自自治權的重要性。我們必須爭取立即結束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基于任何理由建立的外國軍事基地。美國擁有最廣泛的基地,但它不是唯一有這樣的基地的國家。當然,基地的減少也使我們能減少用在軍事機器、裝備、人員方面的世界資源,并能夠更好地分配利用這些資源。

  第五個策略是贊同地方自治,積極尋求結束性別、種族、民族、宗教、性行為等主要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的社會不平等。這是目前世界左派的虔誠之舉,但它一直是我們所有人真正優先考慮的事情嗎?我不認為如此。

  當然,如果不可挽回的氣候變化、大范圍的流行病、核戰爭這三個正在迫近的超級災難中的任何一個在此期間發生,我們就不能期望2050年左右會出現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體系。

  我為世界左派、阿雷格里港精神的支持者制定的在未來30到50年內將要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是幼稚的、不可實現的嗎?我不認為如此。體系性危機表現出來的一個鼓舞人心的特點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主體的活力,我們稱之為“自由意志”。在一個正常運轉的歷史體系中,因為受到回歸平衡的壓力的影響,即使社會付出巨大的努力,其效果都是有限的。但是,當體系遠離平衡時,每一點投入都會有很大影響,而我們的全部投入累加起來就足以使集體“選擇”的平衡在分叉處傾斜。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3. ?吳銘:為什么不從所有制角度分析問題呢
  4. 李光滿:從刀郎看中國文人的風骨
  5. 清華大學哈弗版經濟管理學院還有必要辦下去嗎
  6. “氫政治”: 三個顛覆性預測, 為何都指向中國?
  7. 星燧:普京的“閃電”中東行
  8. 2024請回答,中國市場經濟“邊”在哪里?
  9. 司馬南:黃金萬兩——一項美國的核心秘密
  10. 大蒜也有錯?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7.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8. 又一處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紀念活動越來越多
  9.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10.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當心,他們要對孩子下手了!
  1. 張殿閣:在十大開幕式上執勤——記偉人晚年幾個重要歷史片段(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決裂》:我們到底要與誰決裂?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記憶:流浪漢張來娃兒
  6. 《鄧選》學習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