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能讓“計劃經濟”做些什么?
一“計劃經濟”是神馬?
二“市場經濟”是浮云!
三“計劃經濟”與真假武工隊
四“計劃經濟”基礎原理模型及現實意義
五“計劃經濟”下的“三農”問題完全解決之路線圖
六“計劃經濟”下兩個階段
一“計劃經濟”是神馬?
“既然政治經濟學喜歡魯濱遜的故事,那么就先來看看孤島上的魯濱遜吧。不管他生來怎樣簡樸,他終究要滿足各種需要,因而要從事各種有用勞動,如做工具,制家具,養羊駝,捕魚,打獵等等。…….盡管他的生產職能是不同的,但是他知道,這只是同一個魯濱遜的不同活動方式,因而只是人類勞動的不同方式。需要本身迫使他精確的分配自己執行各種職能的時間。在他的全部活動中,這種或那種職能所占比重的大小,取決于他為取得預期效果所要克服的困難的大小。…….現在,讓我們離開魯濱遜的孤島,讓我們換一個方面,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在那里,魯賓遜的勞動的一切規定又重演了,不過不是在個人身上,而是在社會范圍內重演。魯濱遜的一切產品只是他個人的產品,因而直接是他的使用物品。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一個社會產品。這個產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因此,這一部分要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這種分配的方式會隨著社會生產有機體的特殊方式和隨著生產者的相應的歷史發展程度而改變。……我們假定,每個生產者在生活資料中得到的份額是由他的勞動時間決定的。這樣,勞動時間就會起雙重作用。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的比例。另一方面,勞動時間又是計量生產者在共同勞動中個人所占份額的尺度,因而也是計量生產者在共同產品的個人可消費份額部分中所占份額的尺度。在那里,人們同他們的勞動和勞動產品的社會關系,無論在生產上還是在分配上,都是簡單明了的。…...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聯合的人的產物,處于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的神秘紗幕揭掉。”
從馬克思的論述中我們知道,“計劃”在有別于魯濱遜的社會中,只能是自由人聯合體計劃,“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而“計劃經濟”這個詞是出自于列寧。作為有“計劃”的社會化生產,計劃的主體和生產資料必是一個整體,“計劃經濟”的整體性是分不開的。魯濱遜不能計劃在歐洲大陸的生產資料,因為那不屬于他所有。同樣,自由聯合體也不能計劃不屬于其控制的生產資料。這也就是說,具體到社會層面:計劃經濟和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渾然一體的。換句話說:否定了計劃經濟,就必然否定公有制。
計劃經濟是一個社會的“整體經濟”,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連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客觀上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的協調經濟。是全民這個“主體”,計劃全部共有的生產資料的經濟。否定了"主體"計劃經濟也就否定了生產資料共有。而打破了公有制,打破了全民所有制,“共有的生產資料”也就變成了大大小小的碎片,而新產生的控制碎片的新主,他們將在各自范圍內計劃控制、利用生產資料進行生產。這樣,社會經濟就由整體變成了許多獨立個體的“碎片經濟”。由于獨立個體各自為戰,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將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復建設、企業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社會經濟危機等問題。那么結論很明顯,否定計劃經濟的整體性同時也否定了公有制,并且破壞了經濟的協調性,最終會使以生產資料共有的社會主義國家蛻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計劃經濟是一種高效的經濟模式,在前30年的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見附錄1)。而與之相對立的是否定計劃經濟,盡管“不爭論”,但否定計劃經濟就像打出一記曲線保齡球,最終殺傷的是社會主義賴以生存的基礎---公有制。在執行否定計劃經濟的30年時間中,公有制的基礎被逐步消弱岌岌可危。實踐否定計劃經濟的惡果已經出現,而唯一能挽救社會主義國家的辦法就是重新認識計劃經濟。(休克療法私有化是不能夠用于社會主義國家的)
提起計劃經濟,會有很多人皺眉頭,他們會搖頭說“糟得很”!尤其是經歷過先后30年對比的革命同志也都附和跟著瞎說起來“糟得很”!但是糟得很的計劃經濟卻使中國從一片焦土廢墟上,建設成為世界第六工業強國,短短的時間取得非凡的結果國際公認.這哪里是糟得很,明明是好得很.你若是一個確定了革命觀點的人,而且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就要同這種否定計劃經濟的反社會主義歪論作斗爭.
建國以來的成功實踐證明了計劃經濟不僅可行而且高效,但遺憾的是我們沒有對計劃經濟的理論進行更精細的進一步研究,這就致使在微觀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得不到解釋,更無法解決.而正是這些計劃經濟的小瑕疵,卻被別有用心的反社會主義分子抓住并無限夸大.從而誤導我們,并使我們對計劃經濟失去信心,在打著改革的幌子下,在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愿景中,否定了計劃經濟,種下了市場經濟這顆毒草.
二“市場經濟”是浮云!
昨日入城市, 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 不是養蠶人。蠶婦[宋] 張俞
在封建社會中小農經濟下,生產多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少量剩余則拿到集市上出賣,這樣,在滿足自身需要之余農人的產品就通過交換而變為了商品.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剩余出現,也就有越來越多的產品轉化為商品.因此,商品占有者的商品對他自己沒有直接的使用價值.否則,他就不會把它拿到市場上去.他的商品只對別人有使用價值.所以對他來說,他的商品是交換手段,于是,他愿意讓渡他的商品來換取為他所需的商品.一切商品對它們的占有者是非使用價值,對它們的非占有者是使用價值.因此,商品必須全面轉手,這種轉手就形成商品交換,而交換的場所就形成了市場.
自然經濟中商品的萌芽逐漸長大.隨著交換規模的擴大,促使社會分工越來越多.而更精細的分工反過來又推動商品的種類增加和市場的擴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商品交換日益突破地域的限制,特別是機器生產出現后,使市場的范圍更加擴大.這一切足以讓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崩潰,而在坍塌廢墟之下,市場經濟破土誕生.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讓全球成為了市場,而市場經濟聯結的協作分工,也在根本上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可以說,資本主義是市場經濟的助產士,但絕不是它的母親,因為市場經濟的出生證上標明的父母是社會分工和交換.
計劃經濟天然就是市場經濟!所以提倡發展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國家就是要提倡發展計劃經濟、完善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和自由經濟(資本主義)這兩個系列,都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之上,但在表現上卻是各異的,這是因為在社會分工和交換中,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不同所至,他們一個是公有制一個是私有制。
或者可以這樣表述更為易懂;
市場經濟+公有制=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市場經濟+私有制=資本主義=自由經濟。
現在我們理論認識很混亂,把本來屬于計劃經濟自身規定性之一的市場經濟孤立出來,用它來和計劃經濟相對立,這樣就形成了“計劃經濟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市場經濟的自我矛盾,也就是得出了計劃經濟不是市場經濟這個完全錯誤的結論。而后再用所謂“市場經濟”來否定計劃經濟,其實就是否定了公有制。這從上面的公式里很容易看出來,因為有高度發達的社會分工和交換存在就有市場經濟存在,可見市場經濟是否定不了地,那么否定計劃經濟而唯一能行得通的就是否定公有制。用公式變化過程表示既是如下:
否定計劃經濟―――>否定 [市場經濟(這個否不了)+公有制(這個可以否)]
30年時間實踐的結果明確無疑的標明了,否定計劃經濟其實就是拿下了公有制,取而代之的則是私有制.冠冕堂皇的講就是當公有制經濟不能全面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時,私有制經濟便會不遺余力地補充上來并發揮其作用。.."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私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來可以是同一事物的表達,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即計劃經濟完全沒有必要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詞專門來表述。但是,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績,讓我們不得不把這兩個詞加以區別對待,特色理論創新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區別于計劃經濟.那么我們對照前面的公式就可以知道區別所在了,原來秘密是:社會主義≠公有制.于是冠冕堂皇就搖身一變順理成章了.于是,我們的馬克思理論信仰者也可以討論起"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學術問題了.于是,市場經濟這塊浮云遮住了眼,于是這雙眼不許看計劃經濟,那么剩下的出路只能是走黑暗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于是我們先進社會的一切遭遇都可以解釋通了.
原來市場經濟是衣服誰都可以穿,所有制形式決定了美丑.原來市場經濟是手性分子一劑藥,所有制形式決定了它是左旋的良藥,還是右旋的毒藥.本來市場經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并不是什么一種可以單獨拿出來討論的討論。而能夠上得了臺面的討論是什么所有制形式+市場經濟,也就是政治經濟學。但是,特別是,特色的“埋汰馬克思”主義的新發明從石頭縫里蹦出來之后,(市場經濟+私有制)這種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方式被包裝成了“市場[私有制]經濟”----- 此刻市場經濟就已經不再是浮云而是烏云了, 30年來它一直籠罩中華大地,雷聲滾滾,下雨!下雪!下冰雹!在特色的市場經濟這片烏云下,先前計劃經濟時代微觀經濟的小瑕疵和它相比就簡直是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計了。
那么計劃經濟的微觀瑕疵又是什么?為了更好的能進行對比理解,需要明確一個人們普遍了解的詞“市場經濟”的含義,市場經濟它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在此已經完全沒有必要為它實在意義辯解,就像曝光(鋪光)讀作曝光(爆光)一樣,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為特征的。
三“計劃經濟”與真假武工隊
計劃經濟在前30年取得輝煌的成功,為中國建立了完備的工業體系,并為以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底子。宏觀經濟中,經濟部門的運行根據毛主席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的方針加以合理安排,國民收入和積累,國民收入和國家預算,國家預算支出和基本建設投資三種比例的關系也都在計劃控制之中。正是在計劃經濟的合理安排下,財政收支和信貸是平衡的,社會購買力和物資供應之間就全部來說也是平衡的。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建設,國家繁榮人民安康,既沒有內債也沒有外債。
然而,當如今提到計劃經濟的時候,給人的印象卻是企業沒有活力,產品單一,物資不豐富的僵滯的感覺。在夸耀后30年進步的“主流”,都異口同聲的討伐說:計劃經濟把國家帶到了崩潰的邊緣。那么,我們就需要先明白一件事----那些從報紙電視廣播里傳播出來的是不是事實?
我們沒經歷過崩潰,你呢?經歷過建國和WG的人都會感覺到,日常用品總體是在逐年增多的.(用數字說話,見附錄二)怎么能叫崩潰呢?客觀地講,中國在經濟上出現了問題不假,但是說到崩潰的邊緣那真是無恥的謊言.戳穿謊言必須的,更為重要的是要知道事情的原委----計劃經濟出現的問題怎樣被假武工隊利用并成功破壞計劃經濟的。
建國初期在對私有制改造過程中,我們使用了國家資本主義的手法,用加工訂貨,經銷代銷來控制私營工商業,當時的私營經濟主要是輕工業,并且以制造日用消費品為主,在其后合營改造中,出現了官僚主義做法----急于把小工廠合并為大工廠,然而,許多生產日用消費品的工廠,并廠以后產量之所以提高,主要是因為商品品種規格減少了、產品單純了。這種“合理化”不能適應人民消費的需要,人民對日用消費品的需要是多樣的,經常變化的。如果把許多小廠合并成為大工廠,就它們適應市場需要來說,不會有小工廠分散生產的時候那樣靈活。小工廠統統并成大工廠,那就不能適應人民消費方面的 多種多樣和經常變化的需要。[1]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基本上是學習蘇聯在斯大林時期所采取的辦法。它的特點是片面強調集中統一,中央制訂指令的計劃指標,層層下達,各地區、各企業不管是否合適自己的具體情況,都必須遵照執行。[2]日用工業品采取統購包銷的辦法,這樣就使一部分工廠不象原來自銷的時候那樣關心產品質量,因此,防礙了一部分工業品質量的提高。在實行加工定貨、統購包銷的辦法下,國營批發公司上下之間,也不能不大部分實行自上而下的派貨。向工廠定貨的工作集中于少數批發公司,基層商店不能根據消費者的需要,直接向工廠進貨。因此,商業部門向工廠訂貨的品種規格減少了。國營批發公司發到各地的商品的品種和數量,就難免發生一些不合當地需要的情況,因而發生一些這里積壓,那里脫銷的現象。[3]在商業工作中存在著脫離人民群眾的傾向。這種傾向,在過去國營商業、合作社商業和私營商業并存的時候,還不顯著。現在統一了全部市場,商品的收購和銷售全由社會主義商業獨家經營,如果工作方法不改進,做不好,就可能發生嚴重脫離人民群眾的危險。[4]
過去對多種日用百貨的統購包銷制度,很容易使生產和需要互相脫節,有些產品長期脫銷,有些產品長期積壓。商業部門對于統購包銷的產品,只能按照工廠的生產計劃進行收購,生產什么收購什么,生產多少收購多少。收購以后送到市場上去銷售,品種、規格、花色當然不可能完全符合人民的需要。[5]
由上可知:私商販運小商販存在時期,這種流通領域內的問題還不顯著(見[4])流通渠道的堵塞(見[5])是由于違背了經濟規律和計劃倒置產銷脫節造成的。也就是這些問題,成為了為私有制翻案,鼓吹私有制更有生產力的依據。但是這些是十足的假象,不能由此推出公有制需要由私有制代替補充,更不能成為大力發展生產力(私有自由經濟)的理由。關于生產力的討論在下節詳。這里只能舉一個并不十分恰當的例子來類比,在戰爭史上曾有有一支英國軍隊(配備步槍)被土著冷兵器消滅。能不能就此認為應該大力發展冷兵器?冷兵器更先進?其實英國軍隊失敗是因為子彈箱子打不開,沒有子彈的緣故才失敗。再來看我們的情況,可以打個比方,我們的計劃經濟(毛時代)在大方面都很好(計劃經濟的優點不重復了)它是有戰斗力的主力正規軍,而在微觀領域我們需要什么?更靈活的赤衛隊、游擊隊、武工隊。我們對微觀沒有解決好,就需要打造好武工隊!然而令人萬份痛心的是來到微觀領域的不是武工隊,而是假武工隊!是一支私有制的假武工隊。《地道戰》中假武工隊被人民識破,把它消滅了,但現實卻是,這支號稱有先進生產力的假武工隊卻不斷壯大成為還鄉團,白匪軍!它再也不滿足吃白面饅頭,而是要吃人民的骨頭和血肉。可嘆的是,人民30年來一直招待它,而沒有像電影里那樣------“好好招待他”。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號稱特色馬克思理論的許多經濟理論工作者回避了“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如果當物質的生產條件歸非勞動者占有,歸資本家占有時,他們都可以視而不見,那么在此之上,任和討論分配問題的更深入話題都是別有用心的,都是無益于人民的。
說完流通領域的變化,我們再來看生產領域內企業的問題。我國的經濟運行中滲透了過多行政管理勢力(見[2]),行政管理割斷了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這種狀況是我國經濟運行滯澀的主要原因。具體來說:過去我們對經濟管理體制不但地方權利太小,更主要的是企業的權力太小。企業利潤要全部上繳,折舊基金也大部分要上交,由國家統一支配,如果需要改建、擴建,都必須向國家申請投資。企業進行大修理或設備更新的時候,只能保持其原來的設計標準,不準增值,不準變形,不準進行技術改造。如果進行技術改造,就要做出基建計劃,報請上級批準。這樣,就把企業的手腳完全束縛起來,不能前進一步。我國有許多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新建的工廠,原來技術也很先進。但是一二十年面貌不變,同資本主義國家同類型的工廠比較大大落后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企業缺少自力更生進行技術革新的機動權。[6]還有就是上文提到的統購包銷,也是使企業脫離人民需要(市場需求),生產上依賴于行政指導。這些都是企業在微觀層次上運行不良。
在微觀領域內,一個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否應當嚴格管死呢?我們認為這是不必要和多余的,企業的生產和銷售就像是呼吸,呼、吸,呼、吸。人的呼吸可以大腦控制,但更多時候它是自主進行的。我們在微觀領域進行國民經濟的計劃管理,就是要同樣賦予企業更多的自主,如人的自主呼吸一樣。但更多的自主并不意味著放棄計劃,企業在作為微觀領域的主體時是自由的,當企業作為宏觀視野內的一分子時,它是計劃的。服從計劃和自由并不矛盾,它們都是計劃經濟良好運行的必要保證。
毛澤東同志曾經提出,國民經濟管理的基本原則是“統一計劃,分級管理”和“大計劃,小自由”。毛澤東同志提出這些原則已經二十年了,但在我國并沒有真正實行。[7]
由上述可知微觀領域,企業存在的問題不是“計劃經濟”的問題,而是沒有“計劃”好的問題,是沒有聽毛主席話的問題。至于企業管理中的一些問題,那是民主在企業內部運行出現障礙,需要完善工人當家作主的民主既能解決。
對于在經濟運行中企業出現的問題,是堅持計劃經濟,采用正確的計劃方法,充分發揮企業的積極性,還是,徹底改弦更張?我們看到30年來對國企的最徹底改革,是從窮廟富方丈的小打小鬧,到直接鯨吞據為己有。是打著改革的旗號對公有制的徹底破壞和對人民財富的瘋狂掠奪。在不爭論的高壓封口下,對國家的積累進行強盜把持時代的大分贓。直到連資本主義自由學者都看不下去了,才由“郎顧之爭”把窗戶紙捅破。
通過上述回顧,我們知道了“主流”千方百計的丑化抹黑它----“計劃經濟”。可是同時我們也要知道計劃經濟是為祖國建設做出過貢獻的有效經濟模式,我們還要知道計劃經濟是由私有制假武工隊的血腥掠奪、肢解后打入深淵的所謂“非常非常不好的經濟”。客觀來說,它是有微觀缺點的經濟,我們了解到了它的不足之處。那么,我們倒要反過來檢視一下“主流”宣傳的正確方向---市場經濟了。“溫故知新”這樣才公平嘛,“主流”不是講競爭嘛?那就用這個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比一比,俗話說得好,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1,比試產品質量。計劃經濟時代產品,質量好的沒話說,你可以隨便找一個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讓他們來告訴你:產品都是"橋堅強".市場經濟時代的產品,垃圾的沒話說。以三氯氰胺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產品,跟本就是垃圾,壓根不具有使用價值。
2,比試經濟效果。武漢長江大橋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武漢長江三橋是市場經濟的寵兒,武漢長江大橋50年修1次,武漢長江三橋10年修24次。換算一下,50年就是120次(挖靠!)。現在難道不是追求建設節約型社會么,看來達到目標還需要走很遠的路啊!靠市場經濟這條路能走得到目標么?或者不妨直說;說毛主席時代,多快好省的計劃經濟才是真正的節約型社會.計劃經濟才是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唯一經濟模式.
3,比較兩種經濟模式下人的生存狀態,計劃經濟時代是公有制,勞動者是主人翁和半邊天.市場經濟是私有制,勞動者是工具和包身奴.可比的還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比較一下.
關于計劃經濟講到這里我們對它有了認識,那么本文開頭馬克思設想的計劃經濟是怎么樣的呢?如馬克思所言:在那里,人們同他們的勞動和勞動產品的社會關系,無論在生產上還是在分配上,都是簡單明了的。
四“計劃經濟”基礎原理模型及現實意義
計劃經濟的原理(詳見一)馬克思已經說明白了,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一個社會產品。
這個產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
這就說明了一個既簡單又明了的問題,經濟是為了人服務的,產品是為了社會成員消費而生產的。對這個問題毛主席說“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就是這樣的簡單問題,卻被顛倒了,現在的經濟發展是為了----gdp,多么可笑,發展經濟,數字游戲。目前已經沉溺于gdp的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畸形產物,我們稍后在模型里會分析它。
C=c+v+m這個公式,大家熟悉它,C代表生產的產品、c代表生產資料、v是可變資本工人工資、m是剩余價值。按照馬克思的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那么此時刻不會有剩余價值存在,或者比照資本主義可以這樣說,由于生產資料是自己的,那么剩余價值也是自己的。所以就聯合體社會來說出現:
甲公式 C=c+v, 前面已經說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作為一個社會產品,其中一部分為生長資料c,它仍為社會公有,而另一部分所代表的是生活資料v。(在此我們不想改變馬克思的公式,所以v就會被賦予新意義,這種替換以后還會有)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有簡單在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兩種,也就是說甲公式代表的是簡單再生產。所以要和現實社會更加接近,就要有擴大再生產的社會公式。于是C=c+v+m這個公式,大家熟悉它,我們就再次起用它。C代表社會生產的產品、c代表生產資料、v是生活資料、m是剩余積累(為了擴大生產)。
乙公式 C=c+v+m這個公式,就可以在最高層面上指導與制訂計劃經濟。比如以前毛時代我們講的國民經濟計劃管理就可以統一到這個公式來,簡單明了。“國家必須建立專門機關,來計算全國生產的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根據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規定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比例”[8]。這樣就可以直觀控制積累和消費的關系,社會積累多了,消費一定會受到影響。都吃光了,沒有積累,那社會就不前進了。
在乙公式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細致社會運行的模型。把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C1,生產生活資料的部門C2連接在公式上。
部門C1為本部門c1及消費資料部門c2提供保障,并且提出一部分作為積累m。
部門C2 為本部門工人和生產資料部門工人提供消費品。
我們的社會除了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人還有一部分是脫離生產的,他們對我們的社會運行提供了服務或支持,他們并不直接創造物質產品,這部分人把他們稱為v(脫產)如軍隊政府人員,醫生,教師等等。我們的社會還有一部分人不屬于上述兩類,這部分人我們把他們稱為v(福利),如小孩、老人、殘疾人。那么在社會產品分配中就會加入這些。
丙公式 C2=v1+v2+v(脫產)+v(福利) 此公式為理論模型
計劃經濟是建立在公有制之上的分配可控經濟模式,由于社會總產品是為了全社會成員而生產的,所以,消費品的價值總額等于社會上的購買力工資總額。對于福利這一塊的等同于工資(勞動所得)的購買力是由政府提供的。福利資金的來源賴于政府第二次分配,它的產生則是政府對于企業利潤的收取。我們現在對毛時代的福利制度的懷念,就是因為它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產物,而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則根本不會產生等式的平衡。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等式由于資本利得的原因發生變化。
丁公式:
C2=v1+v2+v(脫產)+v(失業)+v(個人福利養老計劃)+m(資本利得)
兌取全社會生產的生活資料的人發生了變化,相對應資本利得m的產品沒有交換出去,為了求得等式的平衡,為了實現自己的財富,資本主義社會采用了很多辦法。
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等式不平衡則是表現為生產危機—產品銷售不出去,而采用的平衡辦法是開辟海外市場,向其海外輸出產品換回來貨幣金銀實現等式平衡。
資本主義發展中期,等式的不平衡被掩蓋起來了,表現出來的是“繁榮”,這一時期出現了兩種掩蓋方法,在美國這一時期提倡個人消費,鼓勵個人信貸,用明天的錢來平衡今天的等式,就這樣,今天等式平衡了,繁榮到來了。這種虛假的繁榮讓中國在80年代竟然崇拜起資本主義來,真是咄咄怪事,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共產黨的信仰何在!在這一時期的歐洲則是通過國家的稅收來從資本利得里挖取回一部分來盡量平衡等式(高福利),這樣也形成了相對的繁榮和平衡。
資本主義晚期,在歐洲隨著資本逃離海外注冊躲避稅收,國家平衡等式的能力越來越弱,為了平衡等式國家不能不發行債務來彌補等式的平衡,這就是用國家明天的錢來平衡今天的等式。這是今日之歐洲債務危機的根本所在。消減債務就要消減福利。在美國當個人消費信貸達到極點的時刻,金融創新繼續幫個人實現消費愿望。房屋升值,美國人可以用升值部分抵押貸款來消費,就這樣平衡等式。不過這種辦法不長久的,為了制造以前一切的虛假公式平衡,產生了大量的個人債務和國家債務。當然這樣就會出現在金融里面的債務危機,這種的危機就被偽裝成了金融危機。可以說以前公式不平衡階段是生產過剩危機,它是早期資本主義的特征,現在資本主義換套路了,通過債務來補過剩,就實體領域來說存在偽平衡,看不出問題。我們不能以為沒有生產過剩,馬克思說的理論過時了。不能因為出現了債務危機就看不懂了,用理論解釋不了。(金融危機除了最基本的債務危機還包括金融欺詐的泡沫危機)
資本主義晚期的這種不平衡根本無法化解,這是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根本缺陷所至,但資本主義并不是坐以待斃的,它通過不等價交換來繼續維持茍延殘喘的等式平衡。現在的資本主義世界放棄了低端制造業,牢牢掌控高技術,用高技術來換取日用品,在這個過程里就是極度的不等價交換,而這樣的強盜組織確美其名曰---世貿組織。通過世貿組織,同過不等價交換,繼續延長等式偽平衡的時間。什么叫高技術高附加值?最簡單的說就是:我有,你沒有;你需要,宰你沒商量。曾經的高技術產品,如彩電、漢字傳呼、手機等等。在你沒有的時候價格高。我們來解釋一下高技術交換,比如一個美國工人生產一部傳呼機,它可以幾千人民幣來交換中國的產品,而同樣的數量的中國產品,如果用美國工人來制造就需要遠大于1個工人的數量,可能需要3個或5個。這樣交換的結果是1個工人=3個工人。持有高技術的國家,如美國,就變相的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低端制造)。而如果不用交換的方式,某些低端的勞動生產力是根本不可能提高的。舉例來說:手工一件毛衣。美國工人和中國工人一樣的耗費時間(一天一件),用傳呼來換毛衣,就可以換三件。于是,美國產傳呼工人就變身為毛衣工人,他就是一天三件毛衣!好了知道了這個秘密,就知道世貿組織的自由貿易的本質秘密了,通過世界自由貿易,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剝削外圍國家,來降低了日用品的價格。而高科技是不斷輪換的,所以毛主席提出自力更生,從洋人頭上跨過去!是無比正確的。總之你掌握的永遠不是高科技,比如目前高科技的是智能手機,而手機自是昔日黃花。這樣,外國工人(從事本國高端制造業)的生活成本下降了,在受資本家剝削的時候,等式平衡的描述就成了這樣,一方面,工人的生活水平不會像早期資本主義那樣,因為受剝削而下降,但同時由于生活資料的下降,工人的收入被降低了,實質上是被更嚴重的剝削了。對于這一點號稱金錢教練的羅伯特。清崎在他的《窮爸爸富爸爸》系列圖書里面不止一次提到過,美國人的收入實際上是下降的。另一方面,等式的平衡依賴于同外圍國家的“交換”。無恥的美國除了和其他高技術國家一樣對中國“交換”,還發明了兩房債、美債等空手套白狼的“交換”手段。所以說,晚期資本主義等式平衡不但建立在剝削過內,而且建立在壓榨國外上。這樣地資本主義制度是在全球范圍內為自己挖掘墳墓。這樣也就促使全球勞動者聯合起來,改變這種晚期資本主義的“等式平衡”,去建立屬于自己勞動者的真正意義的平衡。
國內的等式如下:
C2=v1+v2+v(脫產)+v(失業)+v(脫產福利養老計劃)+v1(企業福利養老)v2(企業福利養老)+m(民營資本家資本利得)+m(外資資本利得)
國內的消費很不平衡,v(脫產)的工資比企業要高,實行退休雙軌制,造成公務員等v(脫產)與退休企業職工退休金相差懸殊,這些是不平衡的,還有大量的失業人口,他們的消費更低跟資本家貧富差距很大。整個社會消費占gdp比重很小,不足40%。如果除去占人口比例很小的資本家的消費,那么這個比例會更小。這樣本來就消費不足的情況下,消費不足、不均衡將更加嚴重。國內的消費特點是:少數人高消費(奢侈品需求旺盛),多數人不敢花錢。(房、醫療、養老)
其結果就是產品大量的出口,剩下的來滿足國內。C2-出口=國內消費。不然國內將出現嚴重的商品過剩,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前面說過這是早期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在我國不單是由于資本家的剩余價值在國內實現不了,而且大量的外資產生的剩余價值實現不了,這樣就出現了很奇特的現象—“中美國”,前面已經說過了,晚期資本主義需要“交換”來輸入,而早期的資本主義需要工業品大量傾銷海外,這就是“中美國”形成的內生動力,邪惡!
國內的經濟因為私有制出現了資本家,因為開放出現了外資,在這兩個資本力量壓榨下,中國的工人和國內消費根本提高不了,如果增加國內的消費,就必須相應地更多的增加資本家和外資的收入。打個比方,有一家人過年,這家人做年夜飯,其中一定比例是做給鄰居家吃的,如果自己要吃多一些,就要多做更多地菜給鄰居,按照比例,自己吃到的也就多了。做三個菜送鄰居一個,如果自己想要在大年夜吃八個菜,就要只有送給鄰居三個菜,因為比例是固定的。現實中不會有這樣“神經”的人家,現實中確有送鄰國比例不斷加大的“特色”國家!這個國家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和私有化程度,不斷加大這種外資控制能力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大私有制所的占份額!這樣,按照資本/勞動分配的產品對于國民來說只會更少。最為可怕的是國家的資源有限,如果在這種畸形的發展模式中持續下去,國家會很快山窮水盡,屬于后代子孫的生存資源將提前支取得干干凈凈。
我們再來看:丙公式,只有這種經濟模式才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為子孫留資源的模式。
丙公式 C2=v1+v2+v(脫產)+v(福利)
在丙公式里 v1、v2、v(脫產)是用貨幣工資的形式,但是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它,每一個工資都對以一個人---------是有勞動能力的人。那么我們就可以這樣理解:
v1+v2+v(脫產)=全國勞動力總和 此公式為理論模型
這就是說全國的勞動力要根據經濟來合理分配運用,這樣才是計劃經濟。
在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中,毛時代很好的對勞動力進行了有效運用,而“特別是”時代則是運用的一塌糊涂。從模型里我們可以看到,勞動力被投放到生產資料部門、生活資料部門、v(脫產)包括了國家行政人群如公務員、事業單位如醫生教師、第三產業服務業。這就要求根據社會的發展情況進行有效、合理、按照比例的勞動力培養,這種勞動力的計劃是社會層面的大計劃,是要結合人口情況做的。“特別是”時代完全不顧實際情況,在經濟處于建設時期,需要生產型人員的時候,卻沒有可以用的人,因為把毛時代的技工學校都荒廢掉了,勞動力的一大部分升入擴招的大學,另一部分進入經濟中自由流動。其結果就是,大學生大量過剩找不到工作,學非所用,用非所長,搓澡、賣豬肉。有的甚至大學畢業后重新進入技校學做工人,這樣可以就業。結構比例失當只是“特別是”年代的小插曲,特色時代的主旋律則是下崗和失業。引進私有制,就是把毛時代的主人翁變成了雇傭者,把勞動力變成了商品。資本為了追求更便宜的商品,對勞動力的出價高低不定,這也就是民工荒和民工潮,不斷在各地交織,怎一個亂字了得。有報道說主旋律的高亢音節達到了一個億(失業人口一個億),那么在我們這個特色的國度里就不得不討論一下一個名詞----生產力了。
什么是生產力?一億人口失業,這一億人口具有生產力嗎?可以產生生產力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也要人來發明,科學技術也要人來實施轉化,離開人什么都玩不轉!如果說第一,人是第一生產力!毛主席說過;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舉個類比的例子,兩只部隊參加戰斗,其中一只奮力參戰,另一只袖手旁觀。這種情況跟兩只部隊同時奮力參加戰斗,我們可以說戰斗力強的是那種情況?恐怕除了流口水的白癡,誰都知道兩個部隊都參展戰斗力大。那么結論來了,科學技術好比部隊手里的武器,戰斗力取決于武器,同時戰斗力更取決于參戰的部隊本身。解放戰爭打“殲滅戰”,解放軍的武器并不占優勢,但戰斗力強大的是解放軍!解放軍集中了優勢兵力,就發揮了強大的戰斗力。說到這里再明顯不過了,生產力和戰斗力一樣,分為橫向和縱向,在縱向來看就是,哪個經濟模式能使盡可能多的勞動者發揮勞動創造的作用,哪個經濟模式的生產力就大。橫線來看,哪個時代掌握高技術,哪個時代的生產力就大。“特別是”年代是浪費、遲滯生產力的時代,一個億失業者,一個億有勞動能力的人不能發揮作用,還談什么生產力!“特別是”年代真的喜歡科學技術么?恐怕是葉公好龍吧,從運十大飛機下馬就知道了。所以,無論從橫向看,縱向看,毛時代都是積極發展生產力的先進時代!
對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產生,馬克思這樣描述:他們一進入勞動過程,便并入資本。作為協作的人,作為一個工作有機體的肢體,他們本身只不過是資本的一種特殊存在方式。因此,工人作為社會工人所發揮的生產力,就是資本的生產力。只要把工人置于一定的條件下,勞動的社會生產力就無須支付報酬而發揮出來,而資本正是把工人置于這樣的條件之下的。….另一方面,又因為工人在他的勞動本身屬于資本以前不能發揮這種生產力,所以勞動的社會生產力好像是資本天然具有的生產力,是資本的內在生產力。
這就是生產力的真面目,生產力就是人,沒有人什么都玩不轉。還要用十三點的生產力理論唬人么!關于生產力還是毛主席說得最正確:人多力量大!
以企業為最小單位的計劃原理
在計劃經濟的模式里,要根據所有企業進行核算綜合平衡。所謂綜合平衡,就是要按照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任何一個部門都不能離開別的部門。一部機器,只要缺一部分配件,即使是其他東西都有了,還是開不動。按比例是客觀規律,不按比例就一定搞不好。[9]木桶理論說的就是這個長板短板的問題,水取決于短板,長板是閑置浪費,應該取長補短,把資源力量人力投入到需要的方向,好鋼用在刀刃上,才能取得最大的經濟效果。在微觀領域,企業擴大自主權后,如果不按國家計劃生產,破壞供求平衡,采取什么辦法予以限制?第一是稅收政策,需要限制生產的,增稅:需要獎勵生產的,減稅或免稅。第二是價格政策,需要限制生產的,減價;需要獎勵生產的,提價。第三是物資供應政策,對需要發展的企業,充分保證原材料和燃料、電力的供應,對需要限制甚至淘汰的企業,限制甚至取消供應。第四是投資政策,對需要發展的行業或企業,增加投資,對需要限制的,減少甚至不給投資。第五是信貸政策,對需要發展的行業或企業,銀行多給貸款,降低利率,對需要限制的,少給甚至不給貸款。總之,我們要盡量少用行政命令來干涉企業的經濟活動,多利用經濟手段來調節企業的經濟活動。[10]
在前面我們已經用C1和C2描述了計劃經濟大致的樣子,那么可以用下圖片來揭示計劃經濟的運行狀態。現在講到以企業為最小單位的綜合平衡,那么稍后就可以用綜合平衡來揭示大飛機和牛仔褲的孰是孰非了。
(圖是參考了地球地核地幔地殼的畫法作出來的,攝像頭拍變形了,畫的也很糟糕)
最內核是自然界,它是資源和能量。接觸自然的人,從自然中得到初級的產品C1和農作物C2。(礦產采掘業和農業)
圍繞著的第二層是C1生產資料層,這一層和人工結合在一起制造高級的C1。
第三層是高級C1和人工結合在一起,生產人們需要的生活資料C2。
第四層是生活資料層,這一層里的生活資料也要和人工結合,這里的人工是商業流通。
最外層是社會成員層,其中包括了之下的所有人工,和提供服務業的人。發展成果由全社會享有。(資本主義的運行圖于此不同,內圈的勞動者是工具、外圈的服務者是仆役,在之上的是少數人---主人資本家金融家。發展成果由少數人享有。)
C1層內的螺旋線是生產資料的發展、技術進步、改造和自組織,和自然交接的是能量點,分別為木材、煤炭、石油。
三角形是單個產品的經濟耗散結構。
雙三角是從秩序經歷過不平衡后,新的經濟耗散結構。
這個球體內部的C1、C2層是運動的和相互促進的發展(C1層同時也橫向流動),球的整體--計劃經濟可以反映出人和自然的關系。用《資源角逐》中熵概念來解釋計劃經濟,可以很好的指導計劃經濟。
我們經濟的實質就是人類從自然資源中索取,經過C1C2環節“變”出來人類需求的東西。自然資源沒有利用的時候,我們把他稱為負熵。在經過人類的勞動后,商品從自然界簡單的物質狀態,變成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形態。這個過程就是C1---〉C2過程,也就是經濟。
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來,如果C2層越豐富,那么他就要表面積越大,支撐他的C1也同時增大。這個過程中是熵增的,球的直徑越大,熵增越大。消耗的物質能源也越多,排出的污染物廢棄物也越多。
我們從自然界(負熵)中,通過勞動“變”成使用價值C2,單個的使用價值(人可以使用的負熵),這是一個耗散結構的金字塔,某一產品就是金字塔的頂端。在這個負熵流動變化過程中,同時也就是經濟的運行。那么我們可以說經濟效果和資源效用是否一致,是衡量一種經濟模式優劣的準繩。也就是負熵的利用效率問題。前面我們講過,計劃經濟的武漢大橋和市場經濟下武漢三橋。計劃經濟的大橋50年修一次,市場經濟的50年修120次。很明顯用資源最少的是大橋,消耗資源最多的是三橋。但是在市場經濟下,越折騰,經濟指標愈好,剛建好的商品房,拆了再建,各方皆大歡喜,這是市場的需要,這是看不見的手的作用。由此可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天然的劣等經濟,當然這個結論是以負熵效率為標準評判的。
通過引入熵概念,我們就知道了資本主義美國大量需求中國商品,其實就是在輸入負熵。但是,卻把熵增留給了中國(C1C2層) ,這樣我們國家享受了環境資源被消耗破壞的苦果,美國在保持環境資源不被破壞的條件下,享受到了負熵(C2產品)這枚甜果。同樣道理,發展高科技就是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就是要在交換中盡可能多的掠奪負熵。
人的需求越大,C2愈豐富,相應需要的資源越多,在圖中自然資源上包裹的C1C2層代表的熵增壓力也越大。熵的增加是不可逆轉的 , 自己國家內的負熵也是有限,為了發展就需要從外來輸入負熵源。發達國家玩命的輸入負熵(比如稀土),而我們卻拼了命的有水快流輸出負熵,這樣的結果不是明擺著嗎!在區域范圍內一個國家會因為沒有負熵而無法生存,一個國家在熵增達到臨界點的時候會毀滅。我們現在在這兩條路上飛奔!這能叫又好又快么?
大飛機和牛仔褲的比較
發展牛仔褲就是解決就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就是資本構成低的產業。我們知道低資本構成的產品在交換中是要吃虧的,吃高資本構成的虧。那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能使一個社會進步么?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假設有兩個國家互為仇敵,其中一個國家的支柱產業是牛仔褲,另一個國家是發展大飛機,這兩個國家,人口數量和資源豐富程度擁有都一模一樣。
首先,大飛機的制造是非常復雜的,但是大飛機的組裝,需要的人員相對來說要少(比牛仔褲)。
大飛機=C1(多)+v(少)
牛仔褲=C1(極少)+v(非常多)
如果單要比大飛機的v和牛仔褲的v,很容易得出結論,牛仔褲安排的就業多。真的是那樣么?我們再看等式,你會發現還有一個C1,要知道C1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也是要人力制造的,如果拋掉或惡意隱藏C1,那么是片面的比較,會得出不科學的結論來。好了,這下我們重新比較一下吧
我們來看大飛機國家,制造大飛機需要發動機,就要有鐵礦廠,鋼鐵廠,機床廠。需要電子通訊設備,就需要無線電廠,需要輪胎就要有橡膠廠,飛機要燃料,就要有石油工廠等等好多好多。為了培訓這些工廠工人還要有很多的學校和教師。
再來看牛仔褲國家,制造牛仔褲需要,棉花,染料,縫紉機。就要有化工廠(需要引進),鋼鐵廠(需要引進),縫紉機廠(需要引進),等等,或者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縫紉機,染料,進口多省事!為了培訓工人(牛仔褲工人只需要簡單技能)不需要投入很多師資力量。
牛仔褲國家制造了牛仔褲,工人有錢了要提高生活水平,結婚怎么也要幾大件,電視機,冰箱,雙卡錄音機,洗衣機,摩托車!這些產品本國生產不了,需要進口,單用牛仔褲出口,不夠用,那就出賣資源吧,牛仔褲國家的牛仔褲泛濫到飽和,工人大量失業,很多工人下崗不能維持生活水平需要.
大飛機國家制造了大飛機,工人需要提高生活水品,需要什么,自己造!有資源并且有技術還有人力(新增就業).造汽車,造家用電器.需要什么,制造什么.
兩國發生戰爭,牛仔褲國家只有剪子錐子大刀長矛是現成的!也許會生產槍支,但造不如買,買不如租.槍支還是要進口.大飛機國家不同,可以造飛機,造坦克.
為什么要說這么多?其實大飛機和牛仔褲不僅僅是就業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我們不是如牛仔褲國家一樣么,大好的資源去換,索尼,松下,三洋,日立,雅馬哈.如果不是毛主席留下的軍工,單靠牛仔褲就和非洲的某些國家一樣,永遠處于被壓迫的狀態,連自保都不能.那些用牛仔褲就業論來裝出一副臉;哥迫不得已,哥是為了你們!哥要發展經濟!的演員戲子們去見鬼去吧.
計劃經濟下企業利潤和m
公有制下企業的利潤是怎么產生的?它和m的關系怎樣?是不是和資本主義一樣,工人的剩余價值被國家占有了呢?
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從兩方面入手考察。首先,我們知道生產資料屬于社會是公有制,那么,可以這樣假設,整個社會是一個“大資本家”,他設立了一家企業,而我們又知道企業的全體也是這個“大資本家”的一份子,我們先把這部分企業人員從“大資本家”中減去作為一個獨立的“小股東”,這樣就知道了一個道理,按照資本/勞動的分配,這個企業的全體可以得到一部分工資、一部分“資本”收入。和資本主義不同的是,這個“資本”不是具體的生產資料,這個“資本”就是作為社會成員的資格,是虛擬的生產資料的份額表示,這個“資本”是天生的,是生來就有的,是與生俱來的真正天賦人權。
這個企業生產的全部產值可以分解為:1工資、2“小股東”分配、3“大資家”所得、4不變資本的回收。那么作為利潤,其中絕大部分應該歸“大資本家”所有。在計劃經濟下,就是要把企業的利潤(屬于大資本家的部分)上交。
其次,我們再換一種思路考察這個問題,假設有一個企業生產水和面包,他的產品供給自己工人和社會,如果再假設他同時存在于兩個環境中,一種是社會中只有企業和術士還有工匠。一種是社會中有企業、術士、工匠、獵人、法師。
根據我們知道的公式C=c+v+m,
在第一種社會中,一份產品歸工匠c、一份歸自己工人v、一份產品歸術士m,那么很明顯利潤來自術士。
在第二種社會中,一份產品歸工匠c、一份歸自己工人v、一份產品歸術士m、一份產品歸獵人m、一份產品歸法師m,那么很明顯利潤來自術士、獵人,法師。
這兩個環境,我們會發現有趣的現象,在第一種社會中,企業的利潤m是一份水和面包;在第二種社會中,企業的利潤是三分水和面包。
問題出在哪里?
我們讓在第一種社會中的企業,也生產五份水和面包會怎么樣?同樣的分配,更糟糕的結果。一份產品歸工匠c、一份歸自己工人v、一份產品歸術士m,那么很明顯利潤來自術士,并且剩余兩份水和面包不能出售。慘!利潤不是m,而是小于m甚至虧損。
比較兩個社會后,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企業生產的m對于自己說是“剩余價值”是“利潤”,但對于其他社會成員來說是“必要價值”,社會成員需要水和面包。那么我們就可以這樣說,企業生產的是“社會必要價值”,它在企業的角度看是“利潤”。如果超出了“社會必要價值”的范圍,盡管企業花費了人力,消耗了資源,但是不會成為物質財富(兩份水和面包對于社會成員來說,存在或不存在無所謂,反正沒有人需要,產品會在企業的庫存中霉變。)同樣也不會成為企業利潤。
利潤的來源是什么?是來源于社會成員,來源于人的存在!在這里可以知道,光是人的勞動可能不會創造物質財富。
人的存在(需求) + 人的勞動 (創造)= 財富(物質和精神)
在計劃經濟下,生產資料公有制,人們勞動是為了創造社會的“社會必要價值”,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計劃經濟下人與人的關系,才是最和諧的!
【注:計劃經濟下有雷鋒,市場經濟下有沾邊賴,馬克思和共濟會從經濟制度到人的社會價值的確認都是根本對立的,馬克思把人放在經濟之上,共濟會把自己放在經濟之上,其他人放在經濟之下,其結果就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發展人,資本主義毀滅人!推廣轉基因有毒食物就是否定人的存在!從上面的等式我們知道,只有人的存在(需求),才能形成財富,只有人的勞動才能創造財富,而資本主義用轉基因生物技術消滅“垃圾人口”,資本主義制造大量失業人口,資本主義像是病毒感染一樣,在不斷毀滅人類自身,如果真的要“和諧世界”就要終結資本主義。】
計劃經濟下企業的競爭
前面的市場經濟圓已經告訴我們,計劃經濟是“市場經濟”(此處非指表示私有制的市場經濟)計劃經濟下競爭和資本主義下的競爭沒有什么不同,競爭---這是規律作用的表現,但是,競爭的結果卻有很大的差別,這是計劃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本質的必然發展所致。
計劃經濟下,競爭是企業作為經濟單位的自組織,競爭使企業得到進化。同時,競爭的不良后果,可以減小到最小程度。比如過時的企業在私有制下,會破產倒閉工人失業,引起社會問題,而計劃經濟下勞動力會重新安排,企業的生產資料分解后,可以迅速投入其他經濟運行中。
百科里對競爭解釋
1市場主體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力圖勝過其他市場主體的行為和過程。
2經濟學上的競爭是指經濟主體在市場上為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和既定目標而不斷進行的角逐過程。
這兩條的解釋,同樣適于計劃經濟對競爭的解釋,但競爭的同時也有體現計劃經濟特點的方式,就是互助下的競爭,這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具備的。
計劃經濟下的競爭簡單說;就是毛時代“比學趕幫超”在企業層面的運用。由于所有制公有,由于競爭中存在“幫”“超”所以先進的可以被落后的反超越,被超越的也可以繼續學習并趕超超越者,這是一個良性的競爭過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競爭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一旦出現領先者,后者很難對其進行超越,同時,競爭的局面是以大欺小,是打擊后來者。競爭到后來會出現壟斷的局面。在壟斷的條件下,強者恒強,弱者無法打破領先者設置的層層知識產權壁壘。
3競爭法中的競爭是指市場經濟活動主體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以其他競爭者為競爭對手的爭取交易機會和市場的行為。
這條不適用計劃經濟,因為他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下的企業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是為自身利益,但更多的是為了滿足“社會必要價值”。社會利益是企業追求的目標和動力之一。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活動主題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而競爭,當損害社會利益可以帶來經濟利益,他們會毫不猶豫的損害社會利益。比如恩道爾《糧食戰爭》中介紹的孟山都 1994年,孟山都研發的Posilac奶牛生長激素(rBGH)獲準在美國商業銷售。 還有孟山都公司和它推廣的轉基因糧食都是最好證明例子。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在私有制上,每個主體都在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而“競爭”,其實,就是不擇手段。崇拜西方的經濟學家,不會向你介紹真實競爭是什么樣子,他們不會告訴你美國鋼鐵業大亨是如何通過炸藥來競爭同業并最后勝出的。在計劃經濟公有制下,首先是公有制就決定了手心手背都是肉,它是不會出現這種不正當競爭的。
計劃經濟下企業是為了滿足需要而生產,也就是注重使用價值,競爭的結果必然是更多、更好的產品不斷出現。市場經濟下的企業為自己的利潤而生產,只要能在交換中實現價值,他們不在意生產的產品有沒有使用價值,比如三氯氰胺奶粉。市場經濟下只要企業能爭取到交易機會,他們不在意坑蒙拐騙,比如你打開調頻或中波廣播任意一個頻道,無論你在中國任何城市,你都會親身感受到市場經濟中,為了爭取交易機會的恬不知恥的鼓噪。計劃經濟下質量第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市場經濟下,質量萬里行,百城萬店(無)假貨。市場經濟下的競爭是為了錢的競爭,只要能得到交換價值物“錢”,市場主體可以無所顧忌,任何東西都可以出賣,市場主體可以“充分自由”任何人間法律道德都可以踐踏。一句話,市場經濟下,黑手白手,抓到錢就是好手!市場經濟下競爭的優劣評判就是錢,所以可以有效貧不笑娼。
計劃經濟下的競爭,企業的技術進步帶來的是工人更短的工作時間。市場經濟下企業技術進步帶來的是工人的失業。舉例來說1000人的工廠每天工作8小時,由于技術進步生產同樣的產品需要4小時,那么在計劃經濟中工人1000人只需要勞動4小時。市場經濟中,資本家會解雇掉500人,剩下500人和原來一樣每天工作8小時。這樣,資本家的利潤提高了,他的可變資本支出節省了一半,這就是他的利潤。
這兩種情況的不同不僅在于此,市場經濟下技術的進步帶來的是工人的失業和伴隨失業而來的消費品市場的萎縮。而在計劃經濟中,有了更多空余時間的,有閑工人會帶來更多的服務業發展,他們需要旅游、休閑、高層次精神需求;如音樂會、影視文學。有空閑對工人很重要,只有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人有剩余時間和精力時,文化才能發展,有空閑工人就可以學習,就可以完善自己,這樣就可以“藏智力于民”,打破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隔閡,簡單說,專家、教授、精英、官員可以隨時被工人替換掉,而不會有任何問題。過去工人由于存在失業人員的壓迫(他可以隨時被替換)而對資本家安分,那么現在是到了可以任意替換,占人口少數的腦力勞動者的時刻了,過去勞心者治人,現在如果勞心者出現偏差就替換掉,如果出現不符合工人利益的行為如貪污腐敗,就用工人替換掉他----炒他魷魚。工人是人口的大多數,他們的興趣愛好智力完全不輸于專家,人的大腦是可塑造的,并且人與人差別不大。工人的基數大,只要開發得當,用工人替換是完全可能的。這樣工人就由過去被動的維護自身利益,變為主動的維護自己的利益。就由過去的人治(希望賢人)變成自治。比如耿飚將軍就是礦山工人,修表學徒,而他成可以成為了參謀、將軍、外交官。
五“計劃經濟”下的“三農”問題完全解決之路線圖
布羅代爾《資本主義的動力》提出了一種看法,建立在平等關系之上的交換導致了不平等的建立,既經濟世界的外圍注定比中心地區貧苦。農業問題的問題就是由農業本身的特點決定的,農業是在經濟世界的外圍,它不是高利潤的行業,在交換中始終處于納貢的地位。所以,在市場經濟中“三農”問題無法解決。
解決三農問題,只有在公有制計劃經濟模式下,才可以更好的逐步解決。因為生產資料公有,整個經濟是有計劃的,所以可以采取反市場規律的做法,而這種做法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是不可能施行好的。
(一)農業是丑小鴨
1農業的出身不好,它是屬于低有機構成行業。(關于有機構成和平均利潤率參見《資本論》詳解,這里只介紹結果)有機構成高的行業,可以從有機構成低的行業里剝削剩余價值(利潤),這是在社會利潤率平均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客觀結果,這是市場運動的規律之一。這就決定農業產品和工業產品交換的過程中,作為農民來說,吃虧了!
2周轉差異,一個行業的利潤取決于周轉的速度,舉個例子,假設沃爾瑪的100元商銷售一個月,那么一年中周轉12次,假設利潤率為1%,那么利潤12元,農民賣農產品,一年一次,假設利潤10%,那么利潤是10元錢。農業產品的周轉受自然條件限制,農作物一年一熟。不能夠提高,這是科學必須尊重。農作物是轉化太陽能為化學能,積溫的結果。
3農業受地力水平,土壤肥沃程度的限制。農業依賴土地,而土地的肥沃程度決定了農作物的產量,貧瘠的土地產量自然就低。當然,可以通過改良土地來提高地理力,但是這是不可能無限提高的。工業提高產量,可以24小時運轉機器,它的產品就多了,他可以增添機器,它的產品就多了。可是農業,農田的增加和工廠增添機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4農業受制于農作物自身特點。真的是江南為桔、江北為枳!小麥需要輪作,大豆不能重茬,相比之下工業品則不受限制。
5自然條件的限制。農業是靠天吃飯,盡管現在可以用機械和化學肥料,但是總就是要看老天臉色的,臺風、旱災,澇災,霜凍等等,都是人力不可控制的。
6農業----m的問題。在前文我們討論了企業利潤,m的關系,我們把m的來源定位于滿足社會需要,那么我們可以說,農業在m上是處于劣勢的。舉例來說,8億農民從事農業養活13億人,那么除去農民自己,m的需求是5億人,這就是說用了8億人力來獲取5億人的利潤------8/5:1也就是說,一個人提供的利潤,要有1.6個農民來分。我們在舉例手機,假設全國生產手機的工人有1億人,全國有一半的人使用手機,那么全國6.5億手機,除去1億工人,m的需求是5.5億,也就是說,有5.5個人的利潤提供給一個工人。相比之下,農民由于人數太多了,完全的處于劣勢。
7距離。農業占用土地面積很大,這樣農村和農民就處在,城市和工業中心的外圍,作為遠端,天然的距離也成為了影響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障礙。具體來說就是城市和工業中心的產品如果在城市里購買會便宜,當這些產品銷售到農村去,由于距離需要運輸,就需要加價,這是完全沒有疑義的。把商品運輸到農村付出了勞動怎么能沒有價值呢?可是在遵循價值規律的同時,會出現失掉公平的現象。就是同樣一個工人和農民,我們假設他們收入完全相同,那么享受到同樣的商品,農民就要付出的比工人多的金錢,那么也可以這樣說,農民需要花費更多的勞動時間來換取同樣的商品,我們知道按勞付酬是社會主義應當遵循的原則,可是這里農民勞動8小時就小于工人勞動8小時。在按勞分配的體系里,農民生活水平或者會自然降低,或者為了和工人保持一樣,農民就要付出更多的超額勞動時間。對于邊遠地區的農民,就是貧窮沒商量。
以上是農業,農民收入受限制的原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你是一個農民,如果你是一個理智的人,那么最理智的行為就是逃離農村,到城市中去做工人。從事農業是不劃算的!
(二)農業的目的
農業可不可以追求利潤?種植經濟作物或許是一種選擇,但是沒人能夠不吃飯而活著,辟谷只是傳說!這就使得農業的目的只能是,吃飯農業,活命農業。農業的目的是滿足社會全體成員對糧食的需要。農業的使命是更好的為人類的營養和健康提供農業產品。
農業的目的和使命決定了農業第一位的任務絕不是追求高利潤!
在滿足全社會需要的同時,能不能把農業也變成一個適合人類從事的行業呢?通過我們以前的分析,我們知道農業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行業。我們可以說在計劃經濟下,做好農業的加減法是可以逐步改造好農業的,是可以把農民變成一個和工人同等生活水平的勞動者,是可以縮小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差別的。
(三)對農業的反市場規律的改造-----農業的加法和減法。
首先要知道農業是低資本構成的,低資本構成在社會交換中利潤平均化下是和高資本構成存在剪刀差的,那么首先就要提高農業的有機構成,其次在交換中要反市場規律形成的價格,做到等價值交易,把被高資本構成取走的部分拿回來。更進一步的是對農業施行補貼。這是農業的加法。
提高農業的資本構成就要機械化,我們知道農業機械如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等,如果依靠一家一戶的個體農民是不可能購買的,原因一是價格高,原因二是,無用武之地。私有制下土地的不合理分割,使耕作遇到很多困難,為了有效利用土地,就需要把各戶的小塊土地合并起來,否則農戶小土地面積制約了機械化,那么只有大規模的土地才適合機械化。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農民群眾方面,幾千年來都是個體經濟,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而使農民自己陷于永遠的窮苦。克服這種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逐漸地集體化。”建國以后,毛主席指出,必須先合作化,然后才能夠機械化。那么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景1提高有機構成2合作化集體化3農業機械化。
農業實現了集體化,是客觀規律要求的結果,提高有機構成進行機械化農業就必須要求土地集中利用。
機械化提高了效率,節省了人力,比如插秧,一百人也許和一臺插秧機的效果相同。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農業實行了機械化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會游離出勞動力,這就為新增農村集體收入提供了人力。我們知道,農業的目的是生產糧食,如果需要8億人生產就要用8億人,這是沒有疑問的,如果投入的人力少,就會生產不足,這將導致餓死人,現在實行了機械化,得到同樣多的糧食需要的人少了,這樣在保證農業第一目的的同時可以把富余勞動力投放下去,這樣就增添了農民的收入。周轉是農業缺點,在非農產業里周轉才快一些,這樣,農村集體就可以組織起村集體企業參加到非農產業中去。現在農村中的華西村、南街村,興十四村的集體機構內的村辦企業都已經成長壯大,為提高農民收入做出了最現實的回答。那么我們就又為圖景增添了一幅,4集體經濟企業
農業的弱勢是市場規律造成的,對此我們就要進行反市場規律的干預,這就是農業補貼。資本主義也在對農業進行反市場的干預,但是由于是私有制自由經濟,他們的反市場規律的行為也僅僅是蜻蜓點水式的。只有公有制下的計劃經濟才能更好更有效的進行反市場規律的干涉行動。
百科資料 主要國家農業補貼
美國
1996年起,美國新的農業法案實行,以農業補貼制度代替了糧食儲備制度。政府不再通過糧食儲備拋補去糾正糧食市場扭曲,而是簡單地支付糧食加工商收購價和農民維持農場可持續的價格差。
1995~2002年間,美國提供了1140億美元的農業補貼,年平均142.5億美元。美國農業補貼條款的適用范圍包括:玉米、高粱、大麥、燕麥、水稻、大豆、油料、棉花、奶類、花生、糖類、羊毛和馬海毛、蜂蜜、蘋果、干豆類等大約20種農作物;重點補貼對象是糧食、棉花、油籽和乳品生產。
歐盟
干預采購。是指當市場價格低于最低支持價格之時,政府采購特定的過剩農產品,并將其進行臨時性儲存或者出口。在絕大多數市場條件下,干預價格發揮著市場底線價格的作用。政府干預性采購的農產品必須符合最低質量要求。
生產和銷售配額。主要應用于糖和牛奶,目的是限制過度生產,并支持生產成本。配額則是通過減少內部供應來幫助支撐價格。
進口保護。目的是維持歐盟產品優先的基本原則,并且防止廉價進口產品損害歐盟的內部價格支持體系。為了確保進口產品不低于內部農產品的價格,歐盟對絕大多數進口農產品都要征收高額關稅。歐盟農產品進口關稅率平均為30%,進口關稅率超過100%的農產品高達141種。
出口補貼。絕大多數得到價格支持的農產品都可以享受出口補貼,為從內部市場轉移過剩農產品提供資金,從而支撐內部價格。目前,歐盟出口補貼額在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中是最多的。
日本
特定農產品收入穩定計劃。如果市場價格低于“標準價”(前3年的平均市場價),農民將享受補貼。補貼對象主要是種植可耕作物、油籽、水果與蔬菜以及從事畜牧業的農民。
差價補貼計劃。如果某些農產品當前的市場價格低于固定的參考價格,生產者可以享受差額補貼。
作物和牲畜補貼保險。政府為這些保險計劃提供40%~55%的保險費,農民則支付剩余部分的保險費。當作物或牲畜因自然因素發生意外損失之時,農民可以根據參保條件得到20%~80%的損失賠償。
日本農產品進口關稅率平均為58%,進口關稅率超過100%的農產品高達142種。政府還控制著糧食的進口數量和定價。例如,政府按照國際價格進口小麥,然后以2倍左右的價格轉售給國內面粉加工廠;同時,以高價收購國產小麥,然后以低于進口小麥的價格轉售給國內面粉加工廠,以鼓勵他們接受國產小麥。
中國
我國的農業補貼政策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最早以國營拖拉機站的“機耕定額虧損補貼”形式出現,之后逐漸擴展到農用生產資料的價格補貼、農業生產用電補貼、貸款貼息補貼等方面。如1979~1980年,財政用于農用塑料薄膜的補貼就達16億多元,對當時農業的增產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1980~1992年,政府主要采取放開農產品價格的政策,讓農民在市場交換中受益,財政上的農業補貼相對較少。(農民真的是在市場交換中受益了么?查查農民收入就知道。)
我們看到計劃經濟時代的農業補貼,它是針對高有機構成對農業低有機構成交換中的市場規律形成的納貢的返還。生產資料的農資補貼和消費資料的價格補貼,都是因為農業是最底層。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反市場規律的補貼是符合農業發展規律地。現在的農機補貼、家電下鄉補貼都是很好的政策,并且也起到了提高農民種田積極性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作用。至于說帶動經濟那則是因為以前家電需求m 中,農民占很少的比例,家電下鄉后農民才成為需求的主力。從此點,我們可以看出農業問題就是要縮小城鄉差距,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民才安心農業生產,也就不會出現我們前面說的逃離農村的現象了。
計劃經濟下的農業補貼和資本主義的反市場規律干涉是不同的,我們做得更好,他們只是簡單機械的進行表面文章,我們則是深入實質的行動,5農業補貼。(我們的農業補貼政策理論基礎是正確無誤的,實踐中的腐敗不能算到補貼政策的頭上,再有就是農業補貼是損有余而補不足是負反饋。提高糧食價格則不能起到同樣的作用,因為市場的作用客觀規律決定了正反饋,那么必將是水漲船高,后果可想而知。)
農村人口有8億,這么多的人只有靠暫時通過村集體企業來把他們固定到土地上,而通過各種補貼,相對使農民的生活水平不致和城市差距過大。不過要知道這只是權宜之計,真正解決還要減少農村人口,這就是減法。
通過減少農業人口,農業的利潤會上來,前面我們算過賬的。美國農業人口600萬,服務3億美國人口。德國農業人口110萬,服務德國8200萬人,對照之下,我們該怎樣看待中國的農業人口呢?毛主席說過;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那么我們農村中的勞動力轉移就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逐步釋放它的能量,農村就是一個勞動力的蓄水池,我們要維護好它,用好它。
現在看我們走過的路,可以發現,我們最早需要服裝,制造販運服裝的火了,之后我們需要電器,電視、電冰箱得寵了,再后來我們需要通訊工具,電話手機,再后來我們要住得好一點,建筑業蓋房子的興盛了,人懶了,汽車成了代步工具取代了自行車,現在悠閑了一些,耗費時間娛樂打發時間的行業成了新貴(網絡游戲),動漫、電影文化產業興起。
每一個行業對應一個時期,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這些矛盾不斷發展替換,成就了社會經濟生活的脈動。他們的共同點圍繞的都是人,也就是以人為本。如何以人為本,以人的需要為經濟社會的出發點來計劃經濟運行的大方向,這是需要綜合考量的。該滿足的滿足,該抑制抑制。比如,人口眾多的中國每個家庭用汽車作交通工具合適么?一個德國朋友曾經說過,他們每個家庭有兩輛汽車很平常,但是如果中國每個家庭用兩輛汽車就很恐怖了。
知道了經濟運行的輪換熱點,就要根據人民的需要和生產能力的現實狀況來安排人力,這就是農業人口在轉移勞動力方向上找到的出口。每一個C2對應步步擴大的C1來支撐。這就吸納了勞動力。在大飛機的例子中我們說過的。(見圓球圖雙三角示意)
人的物質需求的滿足要有一個限度,人心貪欲無限,再發達也沒法滿足,更何況資源有限人口眾多。那么就需要設定一個標定線。這個線就是人自我完善的起步線,也是人類社會以精神文化提供,取代物質提供的分界線。精神財富創造無限,它將在未來人類的需求里面占主導地位,所以作為有5000年以上歷史的國家,我們是有潛在優勢的。人類物質生產將退居次要地位。僅作為為必要的更新來對待。一部電腦用10年沒問題,一件衣服(不舉例周總理)可以穿3—5年。在市場經濟中,如果沒有大量消費,經濟就會萎縮,鼓勵消費,鼓勵使用時間越短越好,這樣的經濟資源消費必然。建立低碳經濟,建立低消費高質量的生活,取代高消費高質量的生活,將是人類未來的選擇,這樣計劃經濟就是必然的可選項。
人的自由帶來的是精神需求,為了使人能自由,能縮短勞動時間,就需要釋放農村的勞動力。這是農村多余勞動力最后的稀釋方式。釋放農村勞動力,加入到社會,減少個人勞動時間。三農問題的解決,不要僅僅看作是農民吃飯問題,應該換個視角,從勞動力有益處的角度看。這個角度就是消滅城鄉差別,消滅體腦分工。只有大基數的勞動力才能大生產,豐富物質產品。當物質豐富到可以達到滿足社會需要到“起步線”的時候,我們就起飛吧,不要再被經濟奴役啦!
人類工作時間的縮短,使得人的大腦得到解放,這才會為未來人類的進步提供物質基礎(渴求知識的自由大腦)。只有大基數的智力勞動者出現,文化科技才能引發新的大爆發。結余底資源用到更需要的科技,為人類離開地球開啟新時代。
六“計劃經濟”下的兩個階段
生產資料公有制存在兩種形式,集體所有,全社會所有。集體所有制存在是時間長短,則要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產品豐富的情況,這個具體時間是不確定的。但定下一個時間段來實現它則是科學的,比如50年,或100年。如果說永遠以達不到,遙不可及,那則是不科學的。
現在我們把私有制作為一個可以長期存在的所有制形式來對待則不僅是不科學的而且是不要臉的。天安門廣場上的孔子儒家排定過一個座次,士農工商!我們先來看最后一位排名的商人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吾等定此血盟不為私利私欲,但求團結一致,為社會、為世人成就事業。特此聚合諸位同志,血印為誓”-----商人
“舊的商業文明的時代是企業以自己為中心,以利潤為中心,而不是以社會為中心。二十一世紀,將是新商業文明的時代。……..這樣一種新的商業文明,對每一家企業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需要企業去重新思考與客戶、員工、股東、合作伙伴、社會經濟環境、自然環境等的關系,并為此做出實質性的轉變。……我們認為,企業以自我為中心的單邊主義時代正在過去,企業與客戶的關系,不應該只是利益的交換。……我們永遠會堅持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我們希望員工不僅僅是物質的富有,更是精神的富有;我們希望員工有成就感,為社會認同,被社會尊重;我們永遠堅持認真生活,快樂工作。”-------------商人
立孔子像的人自認為是“士”,可對于私有制和資本家的認識還不如商,真是開了孔子的倒車。這些“士”讓全國勞動者收入逐年下降,還不如商人對于員工的定位。原本第一的士,如今見識卻爬到了商人之后,難道這不可恥么?
國家建國60余年,可私有制有無到有,步步壯大,從散兵游勇,到還鄉團,白匪軍,真是奇怪的很!吾國政黨秉承的是什么樣的宗旨?《共產黨宣言》里明明白白寫著!如果還尊重宣言,那么,心口不一,行動背離信仰,難道這不可恥么?
不管起點如何,我們要達到的目標是共產主義,當然沒有私有制存在的余地,也就是說,我們是要消滅它的,我們做到了么?
1949年建國1957年公有制改造完成,我們做到了。那時候國家8歲!我們的國家真給力!8歲就不尿床了!
突然間一聲驚雷,28歲的青年開始“畫地圖”了,30而立,矢志不渝,這地圖一畫又是30年!60歲大壽星,60歲耳順,30余年尿床歷史!民間歇后語,壽星老尿炕,老沒出息!可這一個尿志不渝人,何止是沒出息!是極度可恥!
這群尿人,他們還開孔子的倒車!哦,原來他們掛的是尿擋~~~
吾國中醫認為,腎屬于水,主骨生髓通腦,其華在發,開竅于耳!大畫地圖的尿人們看來是腎虧的很,耳朵不靈,腎竅不通。唯有用毛澤東思想通其竅,才能強腎,才能如1949年的中國人那樣,那樣的站起來!黨偉大,咱光榮,黨庸俗,咱自愛,黨墮落,咱挽救。士農工商,排在商人之后,不帶這樣的。
資本主義社會毀人毀社會,資本主義救不了中國!
資本主義鼓勵個人冒險,每個人都必須努力向前,碰碰運氣。他逼迫或浮或沉。沒有他人同他一起冒險,他成了孤家寡人,而他們成了他的競爭對象,他常常面臨毀掉別人(競爭者)或被他們(競爭者)毀掉的選擇。資本主義把人孤立起來,讓他自謀出路,人貌似成了自己的主宰,他自由了,他的天賦命運便是冒險,便是獲利。個人努力會使他成功,會使他獨立,而殘酷的現實卻是,他自由了---也就是說,他孤立無助,備受各方威脅,他受到強大的超人力量---資本及市場的威脅,每個人都成了潛在的競爭對手,他與同胞的關系也敵對起來,疏遠起來。個人煢煢孑立,直面世界,置身于無邊無際而又危險重重的世界里,于是他被個人的不安全感、焦慮感、微不足道感和無助感所淹沒。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人變成了經濟目的的工具,客觀上人成為非自我目的的奴仆,但他卻在主觀上堅信自己是受自我中心和追求自利動機的驅使。他似乎是受自利的驅使,但實際上他的全部自我連同其全部具體的人格卻成為他親手制造的機器之目的(利潤)的工具。于是他自欺欺人,幻想著自己仍是世界的中心。很顯然,這種資本主義特殊的異化特征-----它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呈現出物于物之間的關系特征,而異化現象最重要最危險的方面在個人與自我的關系上。
馬克思和19世紀的哲學家們。毫不妥協的表示:個人不應當屈服于自己的發展進步或幸福之外的任何外在目的。這就決定工人階級必定成為一種,既為他們自己的經濟目標又為更為廣泛的人性目的而斗爭的積極力量。
為了使這個問題更清晰些,我們從兩個角度來觀察資本主義社會中 “奮斗”(掙扎) 的人。
首先從功能社會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人圓滿完成了他在既定社會中所要扮演的角色,便可成為“常人”。具體點說,就是他能夠按照那個特定社會的要求去工作,他還能夠參與社會的再生產,即能夠組成供養一個家庭。
其次從個人角度看,人還要有一個“常態”,就是要有一個最適合個人成長和幸福的環境。人人還要處于“常態”之中。
如果一個既定的社會結構能夠為個人幸福提供這種“常人”和“常態”,這兩種便相互吻,反之則會有矛盾。
舉例來說:計劃經濟毛時代是激情燃燒的歲月,那是一個將社會再生產和個人能力的充分發展相結合的一個時代(毛強調在生產中發揮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能夠為個人幸福提供這種“常人”“常態”環境。所以讓人懷念。而提供這種雙“常”的社會結構是生產資料公有的社會主義。
而資本主義社會在確保其順暢功能目的的同時,卻與個人充分發展的目的相互矛盾,激烈沖突。
于是得出如下結論;做一個資本主義下的“常人”就沒有個人幸福的“常態”。
從社會功能角度出發來解析,如果一個人,認可他們自己所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則個人存在必須合乎社會評價尺度,人就要與社會合拍,這樣這個人才被認為更有價值。當他很好的適應資本主義社會-----他將被打上防偽標識“所謂能適應社會的正常人”。
而從人的角度看,適應社會目的的代價是放棄自我 ,所有真正的個體性與創造性都喪失了,他不能表達自我。
因此,矛盾由此產生:就整個社會而言如果社會成員不履行社會職責(不做常人),那么社會就不能存在,而做了“常人”從人的角度來看,社會成員在其人格發展過程中被弄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他失去了幸福的“常態”。所以,這種建立在私有制上的社會結構是毀滅人的結構,而這個資本主義社會則是病態的社會!
結論;做一個資本主義下的“常人”就沒有個人幸福的“常態”。
舉例來說:從社會功能角度出發:工人24小時不間斷式生產是為了滿足社會,只有這樣他們才是----有工作“能適應社會的正常人”。而從人的角度看……人的個體性自我喪失了!.人處于沒有個人幸福的“常態”。
(以下文字引用《電子工人守望者---報告》之結論部分來印證上面的結論)
《在廠里近一個月的經歷讓我們逐漸地明白,原來在品牌商和工廠眼里,所有工人只是他們用來追逐利潤的機器,為了讓這些機器能更好地為他們服務,他們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廠規廠紀,嚴格的工作時間和管理方式。
生產線上的工人經歷的不僅是辱罵,還有每天超高的產量要求、精確到秒的操作步驟、日復一日像機器一樣的勞作,以致一個個鮮活的年輕生命被異化,根本不能體會到作為人的幸福和尊嚴。
工人每天要做的就是上班、下班、吃飯、睡覺,用工人的話說就是“每日如此,天天如此”。吃飯、睡覺也是為了能更好地上班,更好地“運轉”,為品牌商和工廠創造更多的利潤。而工人作為人的體驗卻被完全的忽略了,員工在這樣的環境里看不到任何希望。正如正崴廠的一位工人對我們形容廠里的生活時說:“在廠里就感覺緊張、壓抑。”
工人被塑造成機器為資本創造利潤,但是他們的工資卻少的可憐,僅僅只夠糊口。工人不得不靠長時間加班來獲取稍微多一點的工資。即使每個月加班加點工作長達300小時,工資也僅夠他們在當地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子女大部分只能留在家里撫養。
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年輕工人都不滿意眼前的工作,覺得這樣的工作毫無技術性,簡直就是在浪費青春。問及未來的打算,他(她)們也說想學門技術或回去創業或其他什么的,但又覺得很渺茫。
因為工人必須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乏味的工作上,他們根本就沒有時間沒有機會去學習技術;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了解相關的創業信息,不知道往哪方面發展。再說了,這樣微薄的工資,能維持生活已經很不錯了,哪有錢創業呀!
大根光電廠一位女工的感慨“也想過不打工做點別的啊,可我沒那個資本啊”道出了這些懷揣夢想的年輕工人的無奈。未來,在他(她)們看來毫無希望,一片渺茫,或許,這才是最大的隱憂吧。
因此才有大根光電一名19歲的女工每天至少要嘆息三遍:“前途一片渺茫......”
有的工人也曾無奈的吶喊:“我們不是機器!我們也要有自己的生活,也想生活的好一點。”可是這種吶喊是不可能被工廠和諾基亞聽見,他們需要的就是會說話的機器》
計劃經濟下的兩個階段,就是社會主義(可以存在集體所有制)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目的與個人的目的相一致(使個人充分發展)。個人在工作中主動發揮自己的才能,承擔責任,在社會里人的創造性和自主性得到肯定,人是有自主實現個人自我的自由,且潛力得到充分的發展,人在精神心理滿足的同時物質上也獲得利益。
綜上所述,私有制下的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產生的社會經濟結構、社會文化結構和人本身,都是非正常的!糾正這種違背人性的偏差,只有用計劃經濟取締自由經濟來糾正,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社會才能和諧,因為,公有制的社會結構能夠為個人幸福提供“常態”環境,這樣的社會才最適合“常人”成長和獲得幸福。有經歷過毛澤東時代的人們,他們知道這種人和社會的發展是一致的。
資本主義下的“常人”就沒有個人幸福,所以就是假人,我們看到美國就有反對資本主義壓迫人格的解放運動,雖然斗爭不是指向生產資料私有制,但通過拋棄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使得資本主義下的“常人—假人”解放出來變成人。雖然他們沒有馬克思的理論,但他們實踐活動卻接近符合我們前面說的個人幸福的“常態”。雖然短暫,但這種人和人平等,我為人人的社會試驗嘗試是很有意義的。
“火人節”的規范
這是個激進的觀點,而且是難以想象的。但是幾年前我嘗試過一次。那時,我接到約翰•佩里•巴洛,感恩而死樂隊的原詞作者一個電話,邀請我參加一次活動。這真的既是一次重要的個人體驗,又是一次創建"無錢社會"的有趣演練。巴洛告訴我,一定要和他一起參加"火人節",如果我去了,我一定會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火人節"是每年一次持續一周的活動,舉辦地是內華達州的黑巖沙漠,通常有40 000人參加。"火人節"1986年起源于舊金山的貝克沙灘,一小群人設計并用木頭建造了一座8英尺高的人像,還有一只狗,尺寸比人像小一些,最后點火把它們燒掉。從那時起,木人像的尺寸越做越大,參加的人數越來越多,如今這一活動已經成為當地最大的藝術節之一,同時也是正在進行臨時社區實驗的試點。
"火人節"有很多不同尋常的地方,就我來看最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市場規范的擯棄。"火人節"的一切活動都不接受錢幣。相反,整個地方實行的是禮品交換經濟--你給別人東西,也知道別人會回贈東西給你(或者給其他的人)。于是,會烹飪的人可以做飯,心理學家可以免費提供咨詢服務,女按摩師為面前躺在床上的人做按摩,有水的人為人們提供淋浴。人們分發飲料和自制的首飾,互相擁抱。(我把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游藝工作室制作的智力題分發給大家,多數人都很喜歡做。)
剛開始我感覺一切都很陌生,不久我就適應了"火人節"規范。我很驚奇,事實上,我發現"火人節"是我所見過的最有接納精神、最具社會性、最有愛心的地方。我不敢說我很愿意在"火人節"這樣的環境中住滿一年52個星期。但是這一經歷使我相信現實中多一些社會規范,少一些市場規范,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愜意,更有創造力,更充實,而且更有樂趣。
(美)艾瑞里《怪誕行為學》中信出版社
生產資料公有制,我們有過,達到人和人和諧相處,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高度,“火人節”給我們一個啟示。那么,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我們說是完全真實的,是可以達到的!只要努力破除現在罪惡的生產資料私有制。
確認紛爭,開始根除,驅逐目標----生產資料私有制。這就是我們的戰斗!為了創造未來,我們必須要改變。
附錄一
中國在計劃經濟時期取得的成就
http://baike.baidu.com/view/25266.htm#7
附錄二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1966----1976
http://www.bjstats.gov.cn/lhzl/bj60n/201001/t20100119_164012.htm
[1][3][4][9]《陳云同志文稿選編》(1956—1962)人民出版社
[2][5][6][7][8][10]《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人民出版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