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真的沒有時間觀念?
黃健
我們常說一個人沒有時間觀念,一般是說他不守時或者不注意節約時間。然而,我們在農村調研的時候,卻屢屢聽到大家說農民沒有時間觀念,細細一想,這倒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說農民沒有時間觀念,在“我們”的意義上是正確的。深受城市文化和現代生活熏陶的我們,在面對農民遲緩的行動節奏和混亂的時間記憶的時候,不免會很快得出一個結論:農民沒有時間觀念。“農民沒有時間觀念”在現代似乎已是一個公理了,以至于很多人在做文章的時候,有意無意地將農民刻畫成了一個時間的浪費者——他們肆意地消耗時間,卻不知道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他們落后、愚昧,永遠跟不上現代社會的步伐。
然而,當我們沉下心來仔細的想想,并換個角度或者換個思維方式來看這個問題的時候,卻會有另一種解釋。以我們的時間觀念來規范農民的行為,自然得出他們沒有時間觀念的結論;但當我們去理解他們的時間觀念和生產生活結構的時候,卻可以發現他們的時間觀念,從而理解農民的時間感問題。
農民的時間感是指:農民對于時間的一系列看法和心理感受的綜合,它引導著農民的行為和思維。
先舉一個簡單的例子。2009年夏天,在安徽農村調研。我們訪談農民關于村莊的記憶時,農民總是很難記憶某件事情是發生在2004年還是2006年,但是他們卻很準確的記得村莊大事發生的順序,以及前后在農歷上的時間差。我們常以事件的方式來標明,然后確定其中一兩件大事發生的時間,就可以知道農民所回憶的大小事情發生的比較準確的時間了。
農民的時間感就是這樣,在我們以我們的時間觀念來評判的時候,得出的農民沒有時間觀念的結論,而當我們按照他們的記憶時間和事件的方式來理解時,卻發現另一條時間的線路。
對比現代時間觀念——以時鐘為計時方式進而深入現代人心靈的時間流的烙印——和農村農民的時間感,我認為,農民的時間感具有以下特性。
以事件為標度的循環時間尺度。農民的時間感很難在以現代流線式延伸的時間來度量。他們的記憶中往往儲存的是事件,并將事件作為時間的刻度,從而將生產生活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而并不是像慣于現代時間方式的城市人一樣,以數字所標志的均等的刻度來統領整個社會生活的每一分一秒和每一件大小事情。以數字為標記的方式則能夠產生無限的延伸,時間被統歸于數字構成的一個巨大而又嚴整的體系之中,而這個體系則構成了現代生活的基礎。而農民將事件作為標記來形成時間的體系,則延展性受到約束,卻拓展了他的循環再現的功能。特別是二十四節氣在農民的時間感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以一年為一個循環期,耕種、施肥、灌溉、收割等等形成了一個種植物生長的循環體系,并一次來規約農民的生活。農民則在這種生產生活中將時間印象化為生產生活中事件所標志的行為之上,從而年復一年,周而往復。由此,農民的時間感中循環的性質往往占據了主要地位,在具有現代時間觀念的人看來,他們就是這樣一群“無論魏晉”“不知有漢”古老族群罷了。
伸縮性強的彈性時間。農民的時間正是因為事件作為標度,并常常是以循環的形式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而具有了伸縮性強的性征。在鐘表普及之前,農民最常見的判斷時間的方式莫過于聽雞鳴和看太陽位置了。太陽的運動有著絕對的規律,在本質上是一種準確時間的標度。但是,農民卻從太陽位置和陽光造成的影子的形態變化上,來接受這種規律,他們只能從大致上把握時間的變化,因為肉眼是無從判別精細的變動的,這樣造成了農民對于時間的不準確定位。但是,從一年為期的大致判斷上,他們卻有較好的把握了季節和氣候的變動。與小農精耕細作的特征相對比的是,他們在時間上確實無法精細化,但是又能不失大體,他們仍然掌握了其中的總體規律。這其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伸縮空間,由農民自由把握。在沒有恒久不變同時又精準的計時工具的時候,農民的時間就是這樣在心與自然交融的過程中體會著時間的每一刻度。他們靈活的處置時間表,從而使得整個時間標尺看起來是如此的變化多端。現代時間的規約則將這些伸縮性消除,以固定恒定確定的時間計算方式來描述時間,并突破了時間的循環性限制,而規約起了所有現代生活的細節。
與農業生產密切聯系的傳統時間。農業生產的性質是農民生活中所有行為和時間觀念的根本影響因素。傳統農業生產的低技術含量、高勞動強度、對自然的巨大依賴等等,再加上傳統中國的社會制度的深入影響,中國的小農得以很好的發展并固化為幾千年來的基本生產方式。在這種小農生產方式影響下的農民,經過歲月的磨礪,逐漸成為了與這種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緊密契合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結構。無疑,這種傳統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從根本上造就了農民傳統的時間觀念。而與之相對應,現代時間的均勻刻度和無限延伸的時間,從根本上為現代生活方式創造了基礎。農民的時間感就是在與傳統農業生活不斷磨合中形成的時間體系在心理中的映像。如今,農民的時間感,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傳承著傳統的時間體系,以至于在今天很多人難以習慣于農民的時間觀念,而做出各種不恰當的判斷。傳統時間的消逝并不會伴隨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消失而立即消逝,期間有著一個很長期間的延遲。而正是這個延遲,讓我們現代觀念的城市人能看到卻難以理解當下農村農民的時間觀念。
沉淀到具體事象上的心靈感知時間?,F代時間在形式上是以時鐘的刻度為基礎組織起來的,實質上是一種抽象的時間,一種僅存在與觀念中的絕對意象。我們很難用實際的某種所指來闡明時間的形態?,F代時間的這些特殊的性質卻適合了現代生活方式,并成為一種基本的統領社會生活的抽象形式。與其說是現代生活賦予了我們所使用的時間的現代性,不如說時間原本潛藏的現代性性質的發現構成了現代生活現代性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看農民的時間感中的傳統時間性質。農民時間感中的傳統性質沒有嚴格的刻度從而嚴格的時間表述方式,進而時間的抽象性質往往處于不重要且不明顯的位置。農民對于時間的記憶,常常是以具體的意象承載的,并且沒有嚴謹精準的計時。這種時間感中,根本的是一種人的心靈對于時間的感知,而這種感知必須落實在意象之上才能得到表達。這種感知構成一種心靈的結構,從而結構性的隱喻著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內在構成?,F代時間的結構性往往是在精準的刻度中呈現出來,并由此組成一個巨大的時間體系,本質上是不具結構性的線性性狀。進一步講,現代時間的計時方式和時間感,已經脫離了自然與心靈的交融與映射,而獨立在心靈之外,物理時間強加于認識之上。而傳統時間感,時間的感念和時間的計量,是自然的運動規律在人心靈的映像,并且處于不斷的交流和變化之中。我們最終可以發現,人心靈中存在的時間感與自然和物理時間能否交流并相互影響,成為了傳統時間與現代時間最根本的區別。現代時間從人心靈空間的脫離和獨立,是理性得以發展和現代性得以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分析現代時間觀念和以農民的時間觀念為一般表現的傳統時間觀念后,我們清晰地看到,農民并非沒有時間觀念,而只是沒有所謂的現代時間觀念而已。農民的時間觀念是傳統的時間觀念的獨特的表現形式,它也有著它獨特的體系和特征。
農民的時間觀念,則是在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傳統社會制度的雙重作用之下形成的。在這種時間感之下,農民往往利用事件來記憶時間,以伸縮靈活的事件表述來表達時間。而事件本身的意義則又構成時間記憶的意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農民通過對事件意義的串聯,形成完整的記憶和時間體系。以事件為基礎意象,將自然與心靈交流后形成的靈活且有總體規律的時間融合到獨有的記憶體系中,構成了一個整體的時間感。
然而,我還應當看到,在發生巨變的當下農村,現代性長驅直入,已經在逐漸改變著農民的時間感。或許在不久的未來,農民的時間觀念也會呈現現代性的面貌。毋庸置疑的是,現代性深刻地沖擊著傳統性并劇烈地改變著當下的中國農村。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huangjian2006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