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一個現代闡釋

楊天宇 · 2010-04-18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一個現代闡釋  

楊天宇  

    

一、 引言  

馬克思的宏觀經濟思想在經濟學說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迄今為止,這一思想仍然以所謂的“傳統形式”存在。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馬克思并未專門、系統地總結他的宏觀經濟研究成果,這就使他的宏觀經濟思想僅以片斷的形式零散地分布于多部著作中,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使得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難以完整把握馬克思的思想,導致對馬克思宏觀經濟思想的不同解釋。這種眾說紛紜的狀態阻礙了人們運用馬克思的思想解決現實中的宏觀經濟問題。第二,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所總結的馬克思宏觀經濟思想,僅僅是研究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工具,沒有引申出它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意義,這導致缺乏可用于實證分析并具有政策含義的理論框架。這種陳舊的模式,致使人們對馬克思宏觀經濟思想產生誤解,以為這種思想僅僅是一種過時的理論抽象,缺乏指導現實的能力。馬克思的思想也因此在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中被棄之不用。筆者認為,這些現象之所以會出現,與其說是由于馬克思主義缺乏生命力,不如說是由于我們既缺乏對馬克思宏觀經濟思想的系統總結,也沒有找到可用于指導現實的馬克思主義現代形式。本文的目的在于,從理論上總結馬克思的宏觀經濟思想,并提出現代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理論及其政策含義;從實證上分析我國宏觀調控的政策效果,并驗證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的政策含義?! ?/p>

二、對馬克思宏觀經濟思想的各種解釋及其缺陷  

國內外經濟學界對馬克思宏觀經濟思想(特別是經濟危機理論)的解釋大致可分為四種:一是以Tugan(1913)、希法亭(1994)為代表的“比例失調論”,認為需求與供給的不平衡產生于生產部門間無政府狀態所造成的比例失調;二是以Luxemberg(1951)、布哈林(1982)和斯威齊(1997)等人為代表的“消費不足論”,主張經濟危機產生于工人階級有限的消費跟不上產品的過度供給;三是以多布(1962)、Mandel(1968)和Mattick(1969)等人為代表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該理論認為,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將導致平均利潤率下降,使資本家的投資活動縮減甚至停止,從而引發危機;四是以宇野弘藏(Uno,1980)和伊藤誠(Itoh,1980)等人為代表的“勞動力短缺理論”,主張過度的資本積累導致勞動力短缺和工資上漲,擠占了資本家的利潤空間,使資本家的利潤率降至低于利息率的水平,導致投資縮減和經濟危機?! ?/p>

上述解釋雖然結論迥異,但它們都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它們都依據馬克思宏觀經濟思想中的某個具體論點,來解釋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二是它們的研究對象均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并將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作為最終的理論目的。這兩大特點決定了它們對馬克思宏觀經濟思想的解釋有以下不足:第一,由于它們的理論依據僅僅是馬克思的某個具體論點,因此只能解釋有限的宏觀經濟現象,而對其他同樣存在的現象無法解釋,結果難以建立首尾一致的理論體系。第二,由于它們僅僅把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作為理論目的,因此,馬克思的宏觀經濟思想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意義,基本上不在它們的考慮范圍之內,這就決定了它們難以提出馬克思宏觀經濟思想的政策含義。從這個意義上說,上述理論仍停留在馬克思主義的“傳統形式”上。要避免上述不足,就必須建立涵蓋上述各種因素的、首尾一致而且能夠適用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框架,這正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三、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現代形式  

馬克思的宏觀經濟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再生產理論,二是經濟危機理論。這兩個方面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從理論結構上看,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對研究經濟危機具有基礎性作用。根據《資本論》第2卷第3篇中社會再生產的均衡條件公式,在簡單再生產或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只要社會生產的兩大部類以及各個部門之間,能夠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則宏觀經濟中的供給、需求均衡就會實現。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這個均衡條件是I(v+m)=IIc;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這個均衡條件是Ⅰ(v+Δv+                                       )=Ⅱ(c+Δc)。這兩個均衡條件又可以分別引申出若干派生條件。在這里,馬克思實際上論證了宏觀經濟總量和結構均衡的條件。但是,這個均衡條件的意義與新古典經濟學正好相反。在新古典的理論框架中,經濟變量的自發作用能夠自動地產生趨向均衡點的力量,因此均衡點代表了“穩定”的均衡;而在馬克思的理論框架中,經濟變量相互作用產生的卻是偏離均衡點的力量。馬克思明確指出:“商品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般形式這個事實,…會產生這種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使交換從而也使再生產得以正常進行的某些條件,而這些條件轉變為同樣多的造成過程失常的條件,轉變為同樣多的危機的可能性;因為在這種再生產的自發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種偶然現象”[1]。也就是說,馬克思體系中的均衡點并不具有穩定均衡的含義。  

從這種不穩定的“均衡條件”出發,可以很自然地引申出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不過,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盡管與再生產理論聯系密切,但二者的聯系卻僅僅表現為一些零散的論述,未能形成體系。我們試圖以這樣的方式對其進行總結:首先將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理解為從社會再生產均衡條件出發進行的推論,這些推論都可以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其次,用幾何圖形清晰地表述馬克思的全部宏觀經濟體系。具體來看,本文將經濟危機的產生原因總結為以下三個推論:  

推論一:社會再生產均衡條件的破壞意味著比例失調?! ?/p>

在社會再生產的均衡條件下,兩大部類之間和各個部門之間,需要保持合適的比例關系。而以生產過剩為特征的經濟危機的出現,意味著社會再生產的均衡條件遭到了破壞,這時必然出現兩大部類之間和各個部門之間的比例失調。也就是說,馬克思體系中的“非均衡”狀態不僅僅是總量上的非均衡,而且是結構上的非均衡,即包含了部類、部門之間的比例失調因素。而且在馬克思的體系中,比例失調的非均衡狀態還包含以下兩個特點:第一,比例失調是經常性的,即均衡狀態不是穩定均衡,而是經常容易遭到破壞的;第二,從比例失調狀態恢復到均衡狀態,需要“強制性”地進行平衡,這說明實現均衡的過程可能伴隨著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馬克思指出:“各個領域中使用資本的比例固然通過一個經常的過程達到平衡,但是這個過程的經常性本身,正是以它必須經常地、往往是強制地進行平衡的那種經常的比例失調為前提”[2]?! ?/p>

在馬克思的體系中,兩大部類之間的比例失調,并不意味著兩大部類內部的非均衡現象是相互獨立的。也就是說,如果第I部類的產品出現了供過于求(即投資需求不足),則我們不能說它與第II部類產品的供過于求(即消費需求不足)無關。這一點與凱恩斯主義有明顯區別。在凱恩斯那里,消費取決于消費傾向和收入,投資取決于利率和資本邊際效率;由于二者取決于不同的因素,因此可以視為相互獨立的。馬克思的這種獨特觀點可以歸結為推論二?! ?/p>

推論二:消費需求不足與投資需求不足之間有因果關系。  

在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消費與投資之間的聯系。馬克思曾經用棉布生產為例指出,某些主要消費品的生產過剩,會通過產業鏈條上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普遍性的生產過剩。馬克思寫道:“棉布再生產的這種停滯還影響一批別的生產者:紡紗者、棉花種植業者、紗綻和織機的生產者、鐵的煤的生產者等等。所有這些人的再生產都要遭到破壞,因為棉布的再生產是他們進行再生產的條件。即使在他們自己的領域里沒有生產過剩,就是說,即使那里生產的數量沒有超過棉布工業銷路暢通時所確定的合理的數量,這種情況也會發生” [3]。因此,棉布之類的消費品過剩將導致所有上游產業的生產過剩。這樣,當解釋經濟危機的產生原因時,就不能不考慮上下游產業的關系問題。而如果考慮到上下游產業的關系,則生產過剩和投資需求不足就需要從消費品生產中找原因。根據馬克思所說的上述產業鏈關系,上游產業的生產規模是由下游消費品行業的生產規模決定的。如果出現了消費需求不足,則消費品的過剩將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波及到幾乎所有的上游產業,使產業鏈條上的所有行業陷入生產過剩之中,與生產過剩相隨的是各個產業利潤率的下降甚至是虧損。而上游產業的生產過剩,意味著生產資料的過剩,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就是投資需求不足??梢?,生產過剩的傳遞是通過社會再生產鏈條進行的,其順序是消費資料→生產資料。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說消費需求不足與投資需求不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p>

如果說消費需求不足與投資需求不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則消費需求不足將引發投資需求不足,使全社會出現生產過剩。顯然,此時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沒有解釋,即為什么會出現消費需求不足的現象。對于這個問題“消費不足論”者提出的解釋是“工人階級的有限消費趕不上資本主義生產的過度供給”。其代表人物盧森堡認為:“(剩余價值實現的)困難在于,為了進行積累,資本家要把部分未被消費的剩余價值轉化為追加資本以擴大生產,由此而增加的產品就給購買者提出了難題:資本家不需要消費它們,而工人們沒有能力消費它們”[4]。根據這種說法,消費不足不僅與過度供給有關,而且與收入分配有關,因為之所以會出現“資本家不需要消費,而工人沒有能力消費”的現象,根源在于兩大階級的收入差距。應該說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特別是它可以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依據,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有限的消費”[5]。其實這種結論即使不從馬克思出發也可以得到,比如后凱恩斯主義者溫特勞布就從資本家和工人階級平均儲蓄傾向差別的角度,同樣得出了收入差距抑制消費需求的結論[6]。不過,這種說法有一個問題:假定收入差距和過度供給確實能導致消費不足,并通過上下游的產業鏈關系導致投資需求不足,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什么那些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會把自己的供給規模擴大到過剩的程度?須知,如果消費需求或投資需求長期不振,則廠商必然會從各種市場價格信號上得知這一信息,從而不會將生產長期維持在供過于求的水平;同時,假如廠商知道他的商品已經過剩,他完全可以將資本轉移至其他產業以回避風險,從而使市場供給減少,最終重新實現供給、需求的均衡,這也是市場機制調節資源配置的功能之一。也就是說,如果廠商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則即使全社會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下降了,廠商的供給規模也完全可以通過“以需定產”而隨之下降。如果供給、需求以同樣幅度下降,則“需求不足”就不應該出現。所以,僅僅考慮收入差距和過度供給因素,是難以解釋生產過剩的形成的?! ?/p>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引入馬克思在經濟危機理論中一再強調的信用關系因素,我們將馬克思在這方面的思想總結為推論三:  

推論三:信用關系創造的虛假需求可以在一定時期內掩蓋再生產條件遭到破壞的信息?! ?/p>

這個推論意味著,市場經濟中存在信息不完全的因素,而這個因素是由信用關系造成的。在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信用包括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這兩種信用形式可以通過資本家之間的賒購賒銷、銀行資本與職能資本之間的借貸關系等方式,為支付手段短缺的資本家提供支持。不過與此同時,信用卻在為經濟危機準備條件。首先,經濟繁榮時期的信用擴張有可能使供給擴大到超過需求的水平。在繁榮時期,市場需求不斷增長,廠商也將力求擴大供給以滿足需求增長,但如果加入信用擴張因素,則所有的廠商和銷售商都可以通過信用增加自己的支付手段和購買力,從而在上下游產業的廠商之間、廠商與銷售商之間“創造”出大量實際上并不存在的虛假需求。如果廠商依據包含“信用創造的需求”的虛假市場信號進行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則供給增長將超過需求增長,形成事實上的生產過剩。馬克思對此曾指出:“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產業資本的最充分的利用,也就是等于再生產能力不顧消費界限的極度緊張”[7]。不過,這種形式的生產過剩將不會立即以爆發危機的形式表現出來,相反,在信用的支持下它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只要信用關系不發生破裂,廠商就可以繼續依據虛假的市場信號擴大生產規模。顯然,此時信用關系所創造的虛假需求掩蓋了再生產條件遭到破壞的信息,并傳遞出了錯誤的市場信號。而正是由于錯誤市場信號的引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將會把自己的生產規模維持在供過于求水平。  

除信用所創造的虛假需求之外,商業投機也對虛假需求的出現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于繁榮時期需求旺盛,商品價格有所上升,因此投機性交易和對商品的囤積將會因為對未來價格繼續上升的預期而出現。投機性的囤積通過減少商品供給加劇了價格上升,因此它可以在生產實際上已經過剩的情況下,繼續刺激生產的增長。這種商業投機也是在信用的支持下進行的。馬克思指出:“提高價格的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暫時從市場上撤走一部分供給,所以對借貸資本的需求就會增加。為了支付買進的商品而不賣出商品,就要通過商業的‘票據業務’獲得貨幣”[8]?! ?/p>

但是,這種情況不能永遠持續下去。由于信用所支持的供給增長超過了真實的市場需求,所以有一部分商品將注定成為過剩商品。盡管在信用的支持下,一定時期內這些過剩的商品資本的周轉可以保持順暢,但一旦信用出現收縮,則由信用票據支撐的虛假需求就會消失,從而使廠商的大量“以需定產”的商品供給成為過剩商品。馬克思就此指出:“在再生產過程的全部聯系都是以信用為基礎的生產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現金支付才有效,危機顯然就會發生,…這種匯票多數是代表現實買賣的,而這種現實買賣的擴大遠遠超過社會需要的限度這一事實,歸根到底是危機的基礎”[9]。而信用擴張是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的,商業銀行為了維持資產的流動性,或者中央銀行為了避免惡性通貨膨脹,遲早會緊縮銀根。一旦銀根緊縮,則信用和商業投機創造的虛假需求將消失,大量商品因供過于求而滯銷,商品的價格和廠商的利潤率將大幅下降,廠商將難以按期償還貸款或清算匯票,導致一系列企業破產;這又會迫使銀行家或企業為避免風險而進一步收縮信用,馬克思指出:“要求現金支付,對賒售小心謹慎,是產業周期中緊接者崩潰之后的那個階段所特有的現象”[10]。這將導致更多的企業破產。這就形成一個從繁榮到蕭條的經濟周期過程。這里需要指出,信用只是給“再生產能力不顧消費界限的極度緊張”提供了有利條件。如果沒有廠商不斷擴大再生產或資本積累的欲望,僅僅信用的擴張和收縮不會導致經濟周期,因此“在貨幣市場上作為危機表現出來的,實際上不過是表現生產過程和再生產過程本身的失?!?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11" name=_ftnref11>[11]?! ?/p>

如果我們把上述推論二與推論三聯系起來,就可以解釋生產過剩的形成。信用和商業投機制造了虛假的消費需求,消費品廠商因此將生產規模維持在供過于求水平;一旦信用收縮,則廠商的消費品生產出現過剩,從需求角度看是消費需求不足;消費品的過剩又將通過社會再生產鏈條傳遞到上游產業,使各行業均發生生產過剩。另一方面,上游的投資品行業本身也存在信用和商業投機創造的虛假需求。當信用收縮時,投資品行業本身的虛假需求也將消失,這將加劇投資品行業的生產過剩。由于這時的生產過剩是全局性的,即所有行業都已出現過剩資本和過剩商品,因此任何廠商就無處(也來不及)轉移資本了,因此也就無法重新實現供給、需求的均衡。只有危機和蕭條階段之后,廠商的大量積壓存貨和過剩資本逐漸消散的時候,才有可能通過轉移資本、固定資本更新、調整生產規模來重新實現均衡?! ?/p>

          

C

    上述均衡條件和三個推論的內部聯系,可以用簡單的幾何圖形清晰地表述出來。見圖1。   

     

(a)

      

(c)

      

(b)

      

D

                                                                  

K

      

r

      

ID

      

IS

      

II

      

I

      

I2

      

I2

      

I1

      

C2

      

C1

      

r0

      

r1

      

I

      

EI

      

A

      

B

      

D

                      

C

      

CD

      

CS

      

C2

      

C1

      

r1

      

r0

      

C

          

EC

      

D

                      

L

      

r

      

LD

      

LS

      

L1

      

L2

      

r0

      

r1

      

E1

          

E0

      

(d)

                                     

r

      

圖1    馬克思主義的宏觀經濟學體系  

在圖1中,假定(a)圖中的Ec點、(c)圖中的EI點,分別代表了第II部類(消費品)和第I部類(投資品)的社會再生產均衡條件;(b)圖中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A點代表了社會再生產均衡條件下兩大部類的比例關系;(d)圖中的E0點則代表了符合社會再生產均衡條件的借貸資本市場均衡,均衡利率為r0。如果企業不滿足于均衡條件下的利潤而試圖繼續擴大再生產,而這種擴張沖動又得到了信用創造的虛假需求的支撐,則宏觀經濟的所有變量都會偏離均衡條件,產生以下三種情況:一、(a)和(c)中的消費品產量和投資品產量通過(b)中的生產可能性曲線互相聯系,其中消費品生產規模對于上游的投資品市場規模起決定作用。二、在信用擴張的支撐下,第I、II部類的需求曲線分別從ID和CD向上移動到I´D和C´D,即產生了虛假需求。虛假需求誘使企業提供的產量分別由均衡條件下的I1和C1增加到I2和C2,而這個產量其實是供過于求的。同時,企業將通過資本積累使生產可能性曲線向上移動,兩大部類的比例關系由A點移至B點,形成比例失調。三、企業擴大再生產或商業投機的沖動加大了對借貸資本的需求,使借貸資本需求曲線LD向上移動到L´D,信用規模因此由均衡條件下的L1增至L2,即產生了信用擴張,信用擴張支撐了兩大部類的虛假需求。借貸資本需求的增加導致利率不斷上升,當升至最高點(例如r1)后,銀行和企業將被迫緊縮信用,從而發生危機,即高利息率將是繁榮的結束和危機的開始,因此馬克思指出:“利息的提高與繁榮到周期的下一階段的過渡相適應,而達到高利貸極限程度的最高利息則與危機相適應”[12]。信用緊縮后因虛假需求消失,兩大部類的需求曲線將強制性地回到均衡水平,結果產生了C2-C1的過剩消費品和I2-I1的過剩投資品;同時,兩大部類的比例關系也會強制性地由B點回到A點,結果產生了B-A的過剩資本[13]。強制性地恢復平衡之后,利率回落到均衡的r0,此時開始了以再生產不活躍為特征的蕭條階段,因此“低的利息可能和停滯結合在一起”[14]。只有到企業出清存貨、償清債務,而且過剩資本因折舊報廢而消散的時候,才有可能經濟復蘇并開始下一循環?! ?/p>

最后需要指出,有兩個因素未包括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中。一是多布(1962)等人提出的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導致平均利潤率下降的理論。本文在推論二中已經將廠商周期性的利潤率下降因素包括在內,但這與平均利潤率下降有區別。平均利潤率下降是一個長期性的因素,它難以用來解釋周期性的經濟波動。伊藤誠曾正確地指出:“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導致的利潤率下降趨勢,可以與剩余價值量的提高同時并存。依靠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剩余價值量將和資本積累將繼續增長”[15]。因此不會阻礙資本積累并導致投資下降。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潤率P´=     的下降,并不等于剩余價值率     的下降。相反,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意味著更多的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這將會提高剩余價值率。正因為如此,我們沒有把“平均利潤率下降論”包括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中。  

還有一個因素是宇野弘藏(Uno,1980)等人提出的勞動力短缺和工資上漲擠壓利潤空間的理論。我們認為該理論不應包括在馬克思主義的框架中,原因有二:第一,在對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四種解釋中,只有“勞動力短缺論”不能從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明確依據。馬克思確曾指出過工資上漲會引起利潤率下降,但從未將這種情況與危機的產生原因聯系起來。第二,該理論試圖用利潤率和利息率的此消彼長解釋投資縮減和經濟危機,如伊藤誠認為:“利息率的上升與利潤率的下降形成鮮明的對照,并增加了不平衡。這兩者的相反運動阻礙了實際積累過程,并限制了有效需求的增長”[16]。而這是與馬克思的利息理論相對立的,馬克思明確指出:“利息是由利潤調節的,確切些說,是由一般利潤率調節的”[17]。因此利息率的變動依存于利潤率的變動,而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因此“勞動力短缺論”無法包括在馬克思的體系中。很多國外學者與本文持相同看法,如Fine和Harris(1979,p77-80)就把“勞動力短缺論”歸類于新李嘉圖主義學派?! ?/p>

四、馬克思主義的宏觀經濟政策  

馬克思主義的宏觀經濟學體系不僅具有理論上的意義,而且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現實意義。從上述理論體系出發,我們可以推論出馬克思主義的宏觀經濟政策。無論是從傳導機制來看,還是從對現實的解釋力來看,馬克思的體系都具有凱恩斯體系所沒有的優越性?! ?/p>

(一)貨幣政策。  

教科書中的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可以表示為M↑→i↓→I↑→Y↑。即貨幣當局通過調整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變動法定準備率來擴張貨幣供應量,導致市場利率下降。隨著利率的下降,資本品的投資者向資本品的生產者增加訂單,擴大投資支出,增加國民收入。該傳導過程完成之后,貨幣政策的凈效應是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如果我們從馬克思體系出發來考察這個著名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將會發現它是難以實現的。我們已經指出,經濟衰退之所以出現,是由于廠商在繁榮時期依照信用創造的虛假需求來決定生產規模。在信用收縮之后,由于虛假需求消失,廠商的過剩資本難以轉移,過剩商品難以銷售,因此發生危機。而在這個危機期間,根本就不存在資本不足的情況,恰恰相反,廠商的大量過剩資本和商品,已經使得工廠停工、原料堆積、商品滯銷。馬克思指出:“如果認為這種情況是由于生產資本的缺乏造成的,那就大錯特錯了。正好在這個時候,生產資本是過剩了”[18]。在這個時期,不是資本不足,而是滯留在再生產過程中的資本數量最大。而且,這種資本過剩和商品過剩是全局性的。本來這時生產資本已經過剩,若投資者還要繼續投資,則資本過剩和商品過剩勢必更加嚴重,投資者也將遭到新的虧損,因此同樣不會有投資的積極性,投資對利率的彈性將會相當低??梢姡谒ネ藭r期按照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來刺激投資,實現經濟復蘇,是難以實現的。  

但是,這并不等于貨幣政策無效。從馬克思體系出發,我們可以發現貨幣政策的另一條傳導機制。在衰退時期,由于信用緊縮而導致虛假需求消失,許多企業因商品銷售困難而不能按期償還債務,這將引起貨幣信用危機,即廠商都不愿再以賒銷方式出賣商品,而只要求以現金支付;銀行為避免風險,不愿再發放貸款。廠商為清償債務而不得不低價拋售商品,引起價格下跌。現金需求的急劇增加又將導致利率上升、證券價格暴跌、銀行擠兌等連鎖反應??梢?,這個連鎖反應的重要環節之一是衰退時期缺乏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正如馬克思所說:“在危機時期,接受貸款是為了支付,而不是為了購買,是為了結束舊的交易,而不是為了開始新的交易”[19]。而要緩解衰退,顯然需要增加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馬克思對此有很好的說明:“只要銀行的信用沒有動搖,銀行作者多樣情況下通過增加信用貨幣就會緩和恐慌,但通過收縮信用就會加劇恐慌”[20]。若中央銀行通過擴張貨幣供應量增加了廠商的支付手段,則將有利于廠商出清存貨、償還債務,避免一系列不利的連鎖反應;同時,廠商資金的流動性增加。這不但避免了企業的破產,而且增加了企業進一步資本積累的能力,因此具備了增加投資的可能性。上述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可以表現為:信用擴張→廠商出清存貨或償還債務→廠商資金流動性增加→破產減少或投資能力增加。依照這條貨幣政策傳導路徑,貨幣政策是有利于經濟復蘇的?! ?/p>

(二)財政政策。在凱恩斯主義那里,財政政策是通過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的乘數效應來實現的。而從馬克思體系出發,我們可以發現,對于財政政策也應該重新理解。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政府支出不僅具有乘數效應,而且投資及其所引致的消費會吸收廠商的過剩商品,增加廠商的支付手段,有利于廠商出清存貨和償還債務。這個效應是被凱恩斯體系所忽視的。第二,由于凱恩斯主義沒有明確區分衰退的“危機”和“蕭條”時期,因此難以把握財政政策的時機。在馬克思那里,“危機”是指繁榮剛剛崩潰的那個階段,此時信用緊縮導致了支付手段奇缺,利率大幅提高;而“蕭條”是指“危機”過后的再生產停滯階段,此時生產已經停止下降,但過剩資本和過剩商品仍然存在,因此企業對借貸資本的需求減少,利率降至較低水平。如果在“危機”階段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則政府支出的增加將增加貨幣的交易需求,從而提高利率。我們已經指出,危機期間本來就已經缺乏支付手段,此時利率提高必將加劇支付手段的短缺,阻礙廠商出清存貨和償還債務,從而加劇衰退。這可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擠出效應”。只有在“蕭條”時期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才能避免上述副作用。  

(三)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雖有利于廠商出清存貨和償還債務,但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因為衰退時期是同時存在過剩商品和過剩資本的,過剩商品出清了,過剩資本卻仍然存在。若資本過剩,則廠商即使出清存貨、償清債務,投資仍然會虧損。換句話說,這只是解決了“積壓存貨”和“資金緊張”問題,而沒有解決“開工不足”問題。此時若不采取其他措施,而繼續擴張貨幣供應量,則由于過剩資本而導致的投資乏力,將有可能出現“滯脹”,這正是凱恩斯主義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如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坐等過剩資本的折舊和報廢,則衰退持續時間就會延長。對于過剩資本問題,馬克思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他指出:“迫使企業設備提前按照更大的社會規模實行更新的,主要是災禍,危機”[21]?!半m然資本投下的時期是極不相同和極不一致的,但危機總是大規模新投資的起點”[22]。危機之后的固定資本更新,將增加對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需求,并進而增加消費需求,這有些類似于乘數效應。企業之所以要更新固定資本,是希望降低生產成本,以便在過剩資本的激烈競爭中獲勝。所以,此時盡管資本過剩,但通過采用效率更高的機器來更新固定資本仍是有利可圖的,這就可以解決資本過剩引起的投資乏力問題。政府如果采取以下政策,將有助于企業的固定資本更新:第一,加速原有固定資本的折舊,刺激企業的固定資本更新。第二,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固定資本更新提供技術供給。第三,對資本投向新興產業的創業期實行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由于新興產業不存在過剩資本問題,對此類產業的投資不僅可以起到與固定資本更新同樣的作用,而且不需要以淘汰原有資本為代價??梢姡瑥鸟R克思體系出發,某種形式的產業政策將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有益補充。  

下面我們將通過分析我國宏觀調控實踐,比較馬克思主義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政策的解釋力。在1997-2002年的經濟不景氣時期,我國政府雖未實行專門反周期的產業政策,但卻自覺地實行了反周期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如果我們按照凱恩斯主義的邏輯來評價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效果,我們將發現政策效果不盡人意,見表1:  

表1  凱恩斯主義的政策效果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貨幣供應量(M2,億元)  

90995.3  

104498.5  

119897.9  

134610.3  

158301.9  

185007.0  

年底一年期存款利率(%)  

5.67  

3.78  

2.25  

2.25  

2.25  

1.98  

財政基本建設支出(億元)  

1019.5  

1387.7  

2116.6  

2094.9  

2510.6  

3143.0  

物價指數(RPI)  

0.8  

-2.6  

-3.0  

-1.5  

-0.8  

-1.3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  

8.8  

13.9  

5.1  

10.3  

13.0  

16.9  

企業實收資本增長率(%)  

-  

8.6  

13.7  

9.9  

8.1  

-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3  

從表1可以看出,1997年-2002年,我國貨幣供應量增加了1倍,名義利率下調了3.69個百分點,財政基本建設支出增加了2倍,但在此期間物價指數仍然持續負增長,始終處于通貨緊縮狀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雖有增長,但波動幅度較大;代表企業投資增長的企業實收資本增長率則在多數年份是下降趨勢??梢姡瑥膭P恩斯主義的政策傳導機制來看,盡管我們不能說政策無效,但效果確實不是很理想。但如果我們從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政策出發來考察政策效果,結果將完全不同,見表2?! ?/p>

表2  馬克思主義的政策效果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貨幣供應量(M2,億元)  

90995.3  

104498.5  

119897.9  

134610.3  

158301.9  

185007.0  

財政基本建設支出(億元)  

1019.5  

1387.7  

2116.6  

2094.9  

2510.6  

3143.0  

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  

-  

63.74  

61.83  

60.81  

58.97  

58.72  

產品銷售率(%)  

-  

96.52  

97.15  

97.67  

97.68  

98.02  

流動資產周轉次數  

-  

1.41  

1.47  

1.62  

1.66  

1.80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3  

從表2可以看出,同樣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來看效果卻完全不同。1997-2002年,盡管經濟不景氣,但我國工業企業普遍出現了負債率下降、產銷率上升、流動資產周轉加快等局面。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政策所預言的結果,即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有利于廠商出清存貨、償還債務、增強資金流動性,最終的凈效果將是企業投資能力增強。所以,2003年開始我國投資的大幅度上升,從凱恩斯主義來看是突然的和難以理解的,而從馬克思主義來看則正是多年擴張性政策的累積效果,因此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這說明,對我國宏觀經濟來說,馬克思體系比凱恩斯體系具有更強的解釋力。  

五、總結

本文將零散見于馬克思著作中宏觀經濟思想的零部件,以一種邏輯一致的方式“裝配”在一起,并利用幾何圖形進行了重新表述。這個重新表述的體系基本上涵蓋了馬克思所強調過的各種因素。作者認為,這樣的做法不但有利于我們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而且有利于馬克思體系同其他理論體系的對話。而通過這樣的對話,我們將更加容易地理解馬克思體系相對于西方各流派的優越性。這說明,與其說馬克思的理論過時了,不如說我們沒有與時俱進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形式。而一旦我們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形式,則馬克思主義將會恢復其應有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布哈林:《帝國主義與資本積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p>

2、多布:《政治經濟學與資本主義》,三聯書店1962年版?! ?/p>

3、斯威齊:《資本主義發展論》,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p>

4、希法亭:《金融資本》,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5.Fine, B. and L.Harris, 1979, “Re-reading Capital”, London: Macmillan.  

6.Itoh, M., 1980, “Value and crisis”, London: Monthly Review Press.  

7. Luxemberg, R., 1951,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London: Verson.  

8. Mandel, E., 1975, “Late Capitalism”, London: Verso.  

9. Mattick, P., 1969, “Marx and Keynes”, London: Merlin.  

10. Tugan-Batanowsky, M., 1913, “Les crises industrielles en Angleterre”, Paris: Jiard & Brieve.  

11. Uno, K., 1980,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Brighton: Harvesten.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58頁。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冊,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62頁。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冊,第597頁。

[4] Luxemberg, R.,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London: Verson, 1951, pp143.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48頁。

[6] Weintraub,S. Effective demand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Kregel,J. (eds.).Distribution, effective demand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acmillan, 1983.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6頁。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83頁。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55頁。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7頁。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54頁。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04頁。

[13] 這里需要指出,強制性地回到均衡點的過程不是一個市場出清過程,它僅僅意味著需求曲線強制性地回到均衡水平;而在需求曲線回到均衡水平后,過剩供給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被市場出清。

[1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04頁。

[15] Itoh, M.,  Value and crisis, London: Monthly Review Press, 1980, pp101.

[16] 伊藤誠、拉帕維查斯:《貨幣金融政治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167頁。

[1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03頁。

[1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7頁。

[1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20頁。

[2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85頁。

[2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91頁。

[2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207頁。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3.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4. 劉繼明|隨想錄(20)
  5.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6.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7.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8. 由“高考狀元”想到了毛主席教育革命
  9. 從‘10塊’到‘400塊’:新農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民好一點
  10. 子午:請珍惜我們的社會主義傳統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