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論的闡釋
張 開
內容提要:商品世界的這種拜物教性質,來源于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也就是私人勞動的二重社會性質。商品形式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了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由于這種轉換,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了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第三卷中,具體表現為“生息資本”以及“三位一體公式”。由于利息形式的產生,資本家與雇傭工人的對立關系讓位于兩類資本家之間的對立關系。盧卡奇從資本主義的商品結構——對象性形式(勞動的結果)與主體性形式(勞動力本身)——兩個方面來窺測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結構的。物化的社會結構催生物化的社會意識,物化意識強化這種物化的社會結構。對物化的社會結構的消除,不僅需要生產關系的變革,而且需要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對商品拜物教的破除?! ?/p>
關鍵詞:商品拜物教 生息資本 三位一體公式 物化結構 物化意識
一、私人勞動的二重性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以商品分析開篇,相應以《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作為第一章的結束。這樣容易讓讀者接受,“龐大的商品堆積”的確是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直觀印象。以商品拜物教作為結束具有重要意義。既對第一章起總結性的作用,尤其是加深了對價值概念的理解;也為以后的拜物教理論的展開做了理論鋪墊。
商品形式——貨幣形式——資本形式,[①]是其邏輯展開的具體形式。到第三卷中,具體表現為“生息資本”概念以及“三位一體公式”,這層層加厚的物質外衣,使得我們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認識變得更加困難。“但是商品拜物教的揭露,并不等于它的消除。那種拜物教既是由商品形態產生的,要人們在更高度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統治下,在萬花筒似的商品交往關系中,看透隱藏在商品相對價值的現象運動背后的秘密,那是很難做到的。對商品如此,對貨幣還更多一層障礙。貨幣是由商品轉化過來的。作為一種特殊商品,作為貨幣商品,它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質,不了解它在交換中由一般商品分化出來的全過程,就要因黃金白銀放射的光芒而更增大對于它的迷惑。”[②]從而,“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特別是資本拜物教,就被根深蒂固地形成了”。[③]
在這一節中,馬克思首先明確了商品的神秘性質既不是來源于商品的使用價值,也不是來源于價值規定的內容。進一步闡述了后者,價值規定的內容的質與量兩個方面均不是商品神秘性質的來源。
因為,不論從勞動的等同性質,還是從勞動時間[④]這一用來計量人類勞動力耗費的尺度來看,都不會產生虛幻形式。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卻只有通過商品這種物的形式為載體才能得以表達。“商品形式的奧秘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5" name=_ftnref5>[⑤]可見,正是商品形式本身產生了這種神秘性質;是勞動的那些規定借以實現的生產者的關系,取得了勞動產品的社會關系的形式。人的社會關系被物的關系所掩蓋。
本來,商品的價值對象性純粹是社會的,但卻只能在商品與商品的社會關系中表現出來。進而,人類勞動的等同性取得了勞動產品的等同的價值對象性這種物的形式。所以,我們也只能從商品的交換價值或交換關系出發,才能探索到潛藏在其中的商品價值。[⑥]
所以,馬克思把這種如同宗教一般——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展示為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稱之為拜物教。“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性質,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產分不開的。商品世界的這種拜物教性質,象以上分析已經表明的,是來源于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7" name=_ftnref7>[⑦]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私人勞動證實為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這只有通過勞動產品之間的交換。同樣由于產品之間的交換,使得生產者之間發生了社會接觸,私人勞動的特殊的社會性質也在這種交換中表現出來。而這種私人勞動“不是表現為人們在自己勞動中的直接的社會關系,而是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系和物之間的社會關系?!?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8" name=_ftnref8>[⑧]正是由于這種以物為載體的私人勞動的特殊社會性質,導致了商品拜物教的產生。
“在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里,一般的社會生產關系是這樣的:生產者把他們的產品當作商品,從而當作價值來對待,而且通過這種物的形式,把他們的私人勞動當作等同的人類勞動來互相發生關系?!?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9" name=_ftnref9>[⑨]其實,這里預示著如果取消這種物的形式,那么個人勞動也就會直接表現為社會總勞動了。如果勞動者之間的社會關系采取了直接的社會形式,那么這種虛幻的拜物教也會隨之消失。[⑩]個人的勞動直接證明為社會總勞動的一個部分,而不再需要以商品交換作為中介。當然在這里,馬克思的目的在于批評資產階級經濟學把“價值關系”的歷史性質抹煞掉,從而永恒化了價值形式的過渡性質。這可以通過他所列舉的四個例子反映出來。
馬克思最后列舉了他設想的“自由人聯合體”的例子時,闡明了“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結合的人的產物,處于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的神秘的紗幕揭掉。但是,這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歷史發展的自然產物。”[11]這樣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的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12]商品生產的神秘性質同樣會消失。
通過揭開物的關系背后所隱藏的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確切說是生產關系),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理論是理解上的一把鑰匙。商品世界的這種拜物教性質,來源于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也就是私人勞動的二重社會性質。[13]
二、生息資本與三位一體公式
生息資本的運動公式:G—G—W—G¢—G¢。[14]總體來看,也符合G—G¢的資本總公式。其中,G—W—G¢既可以是真正的生產環節,現實的再生產過程;也可以是商業資本的現實運動過程。但是在貨幣所有者眼中,這一環節完全消失了、去掉了,變成了G—G¢。生息資本的運動完全表象化,游離于現實的資本運動過程,被虛擬化了。中間發生的一切都消失了。G—G這一環節,使資本由貸出者手中轉到借入者手中,這是一個法律上的交易,它與資本的現實的再生產過程無關,只是為這個再生產過程作了準備。資本的償還G¢—G¢,使流回的資本再由借入者手中轉到貸出者手中,這是第二個法律上的交易,是第一個交易的補充。一個是為現實過程作了準備,另一個則是發生在現實過程之后的補充行為。因此,借貸資本的出發點和復歸點,它的放出和收回,都表現為任意的、以法律上的交易為媒介的運動,它們發生在資本現實運動的前面和后面,同這個現實運動本身無關。[15]
生息資本在這里具有類似于勞動力商品的獨特性質,因為在貨幣所有者眼里,貨幣資本的確具有增殖的功能,而他們是不關心這些貨幣資本的真實用途的。所以,生息資本的獨特性質在于,它是作為這樣的一種價值,具有創造剩余價值、創造利潤的使用價值。[16]表面看來,持有貨幣資本的所有者理所應當獲取利息。貸出貨幣的使用價值是:能夠作為資本執行職能,并且作為資本能夠在中等條件下生產平均利潤?!百Y本商品有一種屬性:由于它的使用價值的消費,它的價值和它的使用價值不僅會保存下來,而且會增加。貨幣資本家在把借貸資本的支配權移交給產業資本家的時間內,就把貨幣作為資本的這種使用價值——生產平均利潤的能力——讓渡給產業資本家?!?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17" name=_ftnref17>[17]“把貨幣放出即貸出一定時期,然后把它連同利息(剩余價值)一起收回,是生息資本本身所具有的運動的全部形式。貸出的貨幣作為資本所進行的現實運動,是貸出者和借入者之間的交易以外的事情。在雙方進行的交易中,中介過程消失了,看不見了,不直接包含在內了。作為獨特的商品,資本也具有它的獨特的讓渡方式。因此在這里,回流也不是表現為一定系列的經濟行為的歸宿和結果,而是表現為買者和賣者之間的特別的法律契約的結果。”[18]
由于這種借貸關系,產生了兩類資本家之間的對立,即貨幣所有者與職能資本家?!柏泿刨Y本家和生產資本家實際上互相對立,不僅在法律上有不同的身分,而且在再生產過程中起著完全不同的作用,或者說,在他們手中,同一資本實際上要通過雙重的完全不同的運動。一個只是把資本貸出去,另一個則把資本用在生產上?!?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19" name=_ftnref19>[19]正是由于這種不同的作用,二者獲取不同表現形式的收入,一個獲取利息,另一個取得企業主收入。“在這里,職能資本家被假定為資本的非所有者。對他來說,代表資本所有權的是貸出者即貨幣資本家。因此,他支付給貸出者的利息,表現為總利潤中屬于資本所有權本身的部分。與此相反,屬于能動資本家的那部分利潤,現在則表現為企業主收入……因此,利息對他來說只是表現為資本所有權的果實,表現為抽掉了資本再生產過程的資本自身的果實,即不進行“勞動”,不執行職能的資本的果實;而企業主收入對他來說則只是表現為他用資本所執行的職能的果實,表現為資本的運動和過程的果實……”[20]馬克思進一步規定了平均利潤所分割成的這兩個部分:“總利潤這兩部分之間的這種質的區分,即利息是資本自身的果實,是與生產過程無關的資本所有權的果實,而企業主收入則是處在過程中的、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資本的果實,因而是資本使用者在再生產過程中所起的能動作用的果實,——這種質的區分決不僅僅是貨幣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的主觀見解。這種區分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因為利息歸貨幣資本家所有,歸資本的單純所有者,也就是在生產過程之前和生產過程之外單純代表資本所有權的貸出者所有;企業主收入則歸單純的職能資本家所有,歸資本的非所有者所有?!?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21" name=_ftnref21>[21]利息和企業主收入表現為兩個不同質的、互相獨立的、互不依賴的部分。而且,“總利潤的這兩部分硬化并且互相獨立化了,好象它們是出自兩個本質上不同的源泉。這種硬化和互相獨立化,對全體資本家階級和全部資本來說,現在必然會固定下來。”[22]
資本與勞動的對立性質,在利息的形式上消失了。貨幣資本所有者與職能資本家之間的對立,體現在利息與企業主收入的對立關系上。利息,表現成了職能資本家讓渡給貨幣資本所有者的果實,至于這個果實的來源已經無從發現。所以,資本家與雇傭工人的對立關系讓位于兩類資本家之間的對立關系。因為,利潤在兩種對它有不同合法權的人中間進行的純粹的量的分割,以經轉變為質的分割,這種質的分割好象是從資本和利潤本身的性質中產生的。利息和企業主收入這兩個形式,只存在于它們的對立之中。因此,它們二者不是與剩余價值發生關系,它們是互相發生關系。[23]明確這一點很關鍵,不僅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矛盾被隱藏了起來,而且兩類資本家之間的矛盾似乎成了主體,現實的生產過程不再重要了。
正是由于利息與企業主收入的對立關系,使后者甚至取得了“監督工資”這一質的表現形式?!耙驗橘Y本的異化性質,它同勞動的對立,轉移到現實剝削過程之外,即轉移到生息資本上,所以這個剝削過程本身也就表現為單純的勞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與工人相比,不過是在進行另一種勞動。因此,剝削的勞動和被剝削的勞動,二者作為勞動成了同一的東西。剝削的勞動,象被剝削的勞動一樣,是勞動。利息成了資本的社會形式,不過表現在一種中立的、沒有差別的形式上;企業主收入成了資本的經濟職能,不過這個職能的一定的、資本主義的性質被抽掉了?!?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24" name=_ftnref24>[24]多么荒謬的表現形式,剝奪者與被剝奪者的行為竟然成了同一的勞動過程,一切都顛倒過來。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雇傭勞動基礎,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矛盾與對抗性質就在這里被“化解”掉了,一切是那么的和諧!但是,“由于利潤即剩余價值所分成的兩個部分的對立形式,人們忘記了,二者不過是剩余價值的不同部分,并且它的分割絲毫不能改變剩余價值的性質、它的起源和它的存在條件?!?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25" name=_ftnref25>[25]
“因此,在生息資本上,這個自動的拜物教,即自行增殖的價值,會生出貨幣的貨幣,就純粹地表現出來了,并且在這個形式上再也看不到它的起源的任何痕跡了。社會關系最終成為一種物即貨幣同它自身的關系。這里顯示的,不是貨幣實際轉化為資本,而只是這種轉化的沒有內容的形式。”[26]進而,當人們把每一個有規則的收入資本化,表現為虛擬資本時,和資本現實增殖過程的一切聯系就徹底消滅干凈了。資本是一個自行增殖的自動機的觀念就牢固地樹立起來了。[27]
在第三卷的第七篇《各種收入及其源泉》,馬克思對三位一體公式展開了深刻的批判?!百Y本—利潤(企業主收入加上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這就是把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切秘密都包括在內的三位一體的公式?!?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28" name=_ftnref28>[28]由于,“監督工資”形式取代了“企業主收入”,也就可以把它歸入“工資”之中了。三位一體公式的轉化形式為: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利潤也在這里消失了,好象職能資本家根本沒有占有他人的勞動果實,是憑借自身的“勞動”獲取收入的。
“在資本—利潤(或者,更好的形式是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中,在這個表示價值和一般財富的各個組成部分同財富的各種源泉的聯系的經濟三位一體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神秘化,社會關系的物化,物質生產關系和它的歷史社會規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現象已經完成:這是一個著了魔的、顛倒的、倒立著的世界。”[29]從而造成內部的社會生產關系被割斷,剩余價值的源泉被完全掩蓋起來,剩余價值的各個部分互相獨立與硬化起來。三位一體公式抹煞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性質、特殊性以及過渡性,也抹煞了它與一般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性之間的區別。這與把“價值形式”看作永恒的存在,如出一轍?!按送猓F實的生產過程,作為直接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又產生出種種新的形式,在這些形式中,內部聯系的線索越來越消失,各種生產關系越來越互相獨立,各種價值組成部分越來越硬化為互相獨立的形式?!?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30" name=_ftnref30>[30]在這里,馬克思從總體上闡明了一至三卷的邏輯關系。剩余價值的演變越來越具體,同時被掩蓋的也越隱蔽。這可以從剩余價值——利潤——利息三者之間的關系明顯看出來的。
三、盧卡奇的“物化”概念
在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問世以前,匈牙利的著名理論家盧卡奇就根據馬克思《資本論》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論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結構”與“物化意識”,并且對之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正如杜章智所指出的:“‘物化’(Verdinglichung)也是貫穿《歷史與階級意識》全書的一個中心概念。它是指人的活動、他自己的勞動成了對他說來是客觀的和對立的東西。……盧卡奇是直接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出發得出這個概念的?!?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31" name=_ftnref31>[31]
盡管盧卡奇對于外化、對象化、物化、異化并沒有做出嚴格的規定,但是他把對象化與異化的不同卻作了明確的說明:“因為對象化這種現象事實上是不可能從人類社會生活中消除的。如果我們記住,在實踐中(因此也在勞動中)客觀物的任何外化都是一種對象化,每一種人類表達方式包括說話都使人類的思想和情感對象化,那么很清楚,我們這里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普遍的交往方式。既然如此,對象化就是一種中性現象;真和假、自由與奴役都同樣是一種對象化。只有當社會中的對象化形式使人的本質與其存在相沖突的時候,只有當人的本性由于社會存在受到壓抑、扭曲和殘害的時候,我們才能談到一種異化的客觀社會關系,并且作為其必然的結果,談到內在異化的所有主觀表現。但《歷史與階級意識》并未認識到這種兩重性。這正是它在其基本哲學史觀點上出現很大偏差的原因。(順便提一下,物化Verdinglichung現象與異化現象有著緊密聯系,但無論在社會中還是在概念上,兩者都不盡相同,而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這兩個詞卻是在同一意義上使用的。)”[32]筆者認為,外化(黑格爾的用語)——對象化——物化——異化。“人”作為主體逐漸凸顯出來,由一般上升為具體。而且,可以明顯看到四個概念的范圍是在逐漸縮小的。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概念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重要內容,這為“剩余價值”的概念規定作了準備性工作。黑格爾是從一般性規律的層面來論證的,而且已經囊括了人類在其中,“人”只是他邏輯體系中的一個部分,但絕非全部。他的“絕對理念”是可以自我認識的,的確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是“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黑格爾的《哲學全書》劃分為三個部分:《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便是明證。
盧卡奇進一步指出:“無論如何,時至今日,我仍舊記得馬克思關于對象性是一切事物和關系的基本物質屬性的論述對我產生的驚人印象。接著是這里已經提到的思想,即對象化是一種人們借以征服世界的自然手段,因此既可以是一個肯定的、也可以是一個否定的事實。相反,異化則是一種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實現的特殊的變種?!?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33" name=_ftnref33>[33]這時,他已經在蘇聯看到了馬克思的這部手稿。
盧卡奇是從資本主義的商品結構——對象性形式(勞動的結果)與主體性形式(勞動力本身)——兩個方面來窺測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結構的。“從這一結構性的基本事實里可以首先把握住,由于這一事實,人自己的活動,人自己的勞動,作為某種客觀的東西,某種不依賴于人的東西,某種通過異于人的自律性來控制人的東西,同人相對立。更確切地說,這種情況既發生在客觀方面,也發生在主觀方面。在客觀方面是產生出一個由現成的物以及物與物之間關系構成的世界(即商品及其在市場的運動的世界),它的規律雖然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還是作為無法制服的、由自身發生作用的力量同人們相對立。因此,雖然個人能為自己的利益而利用對這種規律的認識,但他也不可能通過自己的活動改變現實過程本身。在主觀方面——在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地方——,人的活動同人本身相對立地被客體化,變成一種商品,這種商品服從社會的自然規律的異于人的客觀性,它正如變為商品的任何消費品一樣,必然不依賴于人而進行自己的運動?!?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34" name=_ftnref34>[34]
馬克思也說明了:“因此,資本主義時代的特點是,對工人本身來說,勞動力是歸他所有的一種商品的形式,他的勞動因而具有雇傭勞動的形式。另一方面,正是從這時起,勞動產品的商品形式才普遍化?!?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35" name=_ftnref35>[35]所以,商品已經成為了整個社會存在的普遍范疇。對于無產階級而言,不僅勞動的結果勞動產品表現為商品,而且勞動力的使用權也采取了商品形式,這一切都表現為異于他的、外在于他的商品形式。對這一物化的社會結構的消除,不僅需要生產關系的變革,而且需要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對商品拜物教的破除?!罢褓Y本主義制度不斷地在更高的階段上從經濟方面生產和再生產自身一樣,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物化結構越來越深入地、注定地、決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識里?!?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36" name=_ftnref36>[36]這是因為現實情況在于,“人無論在客觀上還是在他對勞動過程的態度上都不表現為是這個過程的真正的主人,而是作為機械化的一部分被結合到某一機械系統里去。他發現這一機械系統是現成的、完全不依賴于他而運行的,他不管愿意與否必須服從于它的規律。隨著勞動過程越來越合理化和機械化,工人的活動越來越多地失去自己的主動性,變成一種直觀的態度,從而越來越失去意志?!?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37" name=_ftnref37>[37]工人已經成了機器系統的一部分。物化的社會結構催生物化的社會意識,物化意識強化這種物化的社會結構。這也是盧卡奇強調階級意識重要意義的原因之一。
對于商品拜物教以及物化社會結構的否定,馬克思的手稿給予我們重要啟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38]
馬克思也在《資本論》中論證了: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消除異化勞動的構想?!笆聦嵣?,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于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 這個自然必然性的王國會隨著人的發展而擴大,因為需要會擴大;但是,滿足這種需要的生產力同時也會擴大。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但是不管怎樣,這個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王國。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但是,這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工作日的縮短是根本條件?!?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39" name=_ftnref39>[39]這個思想來源于黑格爾,后者的《邏輯學》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為必然性與自由性的論證,而且黑格爾認為自由性才是必然性的最終發展結果與歸宿??梢哉f,“存在論”[40](或曰“有論”)與“本質論”兩部分之總體構成了黑格爾所論證的必然性部分,而“概念論”則是他的“自由性”部分。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的分水嶺在于:由外在目的規定的勞動終止時或者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標志著前者的結束與后者的開始。問題在于,馬克思在這里并沒有明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到底處于必然王國的哪個階段;也沒有直接明確它是否為必然王國的解體形式。論證人類勞動的解放是馬克思的重要理論任務?! ?/p>
[①] “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缺點之一,就是它始終不能從商品的分析,而特別是商品價值的分析中,發現那種正是使價值成為交換價值的價值形式。……勞動產品的價值形式是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這就使資產階級生產方式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生產類型,因而同時具有歷史的特征。因此,如果把資產階級生產方式誤認為是社會生產的永恒的自然形式,那就必然會忽略價值形式的特殊性,從而忽略商品形式及其進一步發展——貨幣形式、資本形式等等的特殊性。”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8頁。
[②] 王亞南:《〈資本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1頁。
[③] 同上,第48頁。
[④] “實際上,勞動產品的價值性質,只是通過勞動產品作為價值量發生作用才確定下來。價值量不以交換者的意志、設想和活動為轉移而不斷地變動著。在交換者看來,他們本身的社會運動具有物的運動形式。不是他們控制這一運動,而是他們受這一運動控制?!虼?,價值量由勞動時間決定是一個隱藏在商品相對價值的表面運動后面的秘密。這個秘密的發現,消除了勞動產品的價值量純粹是偶然決定的這種假象,但是決沒有消除這種決定所采取的物的形式?!瘪R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1~92頁。
[⑤] 同上,第88~89頁。
[⑥] 同上,第61、88頁。
[⑦] 同上,第89頁。
[⑧] 同上,第90頁。
[⑨] 同上,第96頁。
[⑩] “因此,一旦我們逃到其他的生產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質,在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籠罩著勞動產品的一切魔法妖術,就立刻消失了。”同上,第93頁。
[11] 同上,第97頁。
[12] 同上,第95頁。
[13] 同上,第90頁。同時,馬克思在這里區分了“使用對象性”與“價值對象性”。
[14]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80頁。
[15] 同上,第389頁。“在生息資本上,資本關系取得了最表面、最富有拜物教性質的形式。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G—G¢,是生產更多貨幣的貨幣,是沒有在兩極間起中介作用的過程而自行增值的價值。在商人資本G—W—G¢上,至少還存在著資本主義運動的一般形式……在G—G¢這個生息資本的形式上,這種運動就消失不見了?!蓖?,第440頁。
[16] 同上,第384頁。
[17] 同上,第393頁。
[18] 同上,第390頁。
[19] 同上,第418頁。
[20] 同上,第419~420頁。
[21] 同上,第420頁。
[22] 同上,第421頁。
[23] 同上,第425、426、430頁。
[24] 同上,第430頁。
[25] 同上,第427頁。
[26] 同上,第441頁。“在這里,資本的拜物教形態和資本拜物教的觀念已經完成。在G—G¢上,我們看到了資本的沒有概念的形式,看到了生產關系的最高度的顛倒和物化:生息的形態,資本的簡單形態,在這種形態中資本是它本身再生產過程的前提;貨幣或商品獨立于再生產之外而具有增殖本身價值的能力,——資本的神秘化取得了最明顯的形式?!蓖希?42頁。
[27] 同上,第529頁。
[28] 同上,第919頁。
[29] 同上,第938頁。
[30] 同上,第936頁。
[31] 杜章智:《譯序》,第7頁。載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等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
[32]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等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19~20頁。
[33] 同上,第34頁。
[34]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等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150~151頁。
[35]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3頁,注41。
[36]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等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159頁。
[37]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等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153~154頁。
[38]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1頁。
[39]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26~927頁。
[40] 楊一之與賀麟的翻譯不同,楊一之在《邏輯學》的《譯后記》一文中為此作了說明。參見黑格爾:《邏輯學》(上、下),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