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鋼事件”在當代中國具有極為重要的標志性意義。這一事件表明,“國企改制”已經走向它的反面,階級沖突全面展開,社會經濟系統失控。如果不改弦更張,那么整個社會必將陷于巨大的社會經濟危機。這一事件敦促我們尋找國有企業改革的新的可能路徑。
一、改制的本質
所謂改革,應該是在事物性質不變的基礎上的改善和提高。起初,國有企業的改革的確是在國有經濟體制內部進行,如建立健全規章規章、廠長負責制的建立、責權利下放、優化組合、收入與經濟效益掛鉤等等。隨后,開始實行廠長承包制、企業關停并轉、允許倒閉等。
然而,隨著“改革”的深化,假“改革”之名進行的所謂“改制”開始走向了反面:
——國有企業改制不是壯大而是在削弱社會主義國有經濟實力,不是強化而是弱化了社會主義公有經濟對國民經濟的主導控制地位。根據國家統計局歷年的統計,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工業產值份額1985年為64.89%,2006年下降到31.24%;
——國有企業改制不是保護而是在損害工人階級利益,如買斷工齡、下崗分流、取消公費醫療等等。國有企業的改革主體——工人階級被排除在改革之外;
——不是改進而是否定乃至摧毀社會主義國有經濟體制,侵害國有財產權利。比如微觀企業改革有“產權改制”、“管理者收購”,“股權轉讓”等各種手法,宏觀層次出現了“抓大放小”、“國退民進”的私有化浪潮。在這個過程中,有高層管理者利用權力化公為私;或是企業管理者借股份制改革為名,利用“金蟬脫殼”的形式,把優質的國有資產剝離出來,成立股份制公司,由自己直接掌握;還有在外資購并國有資產中,低價出售國有資產;更有管理者利用MBO(管理者收購)的形式,低于正常價格買下國有資產;還有在國有資產轉讓和出售過程中,暗箱操作、低估漏估國有資產,低價轉讓國有資產,使國有資產大量流入個人腰包。有關部門統計,中國的國有資產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億元。
(1)大量國有企業在各種名目的“改革”中消失,而更多各種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改革”不是保護而是在損害民族工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2)外資現在已經基本控制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大豆產業,甚至開始控制糧食和水。(3)
哪種經濟實體的改革是為了消滅自己呢?如果“改革”的結果是導致改革的主體消失,那么這個“改革”的實質就已經發生變化,成為某種來自于另一個權力核心的變革。而目前中國的變革的途徑就是私有化,這個變革的核心不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是資本主義。這個事實并不會因為在口號、理論等符號中還留有社會主義的痕跡而被遮掩。
一個宏觀系統要實現對整個系統運行的控制只能通過對子系統的直接控制來完成,如果子系統的意志與宏觀系統的意志不一致,子系統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來改變宏觀系統導向,甚至取代宏觀系統的意志作為宏觀系統的意志,那么這時的宏觀系統實際處于失控狀態。
由于大量國有企業消失,國民經濟系統的主導力量已經是私有經濟成分,他們掌握了微觀經濟系統的權力,實行資本主義,利潤分配向所有者傾斜,資本實力得到極大提升,進一步擴張和收買更多政治權力,更有能力設法規避宏觀經濟監管;由于經濟命脈開始由資本家操控,整個社會的發展更加依賴私有資本經濟系統,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傳播職能部門無不要看資本家階級的臉色,討他們的歡心,為他們培養接班人,任他們呼風喚雨。
這樣的“改革”正在剝奪人民政府的核心控制力,剝奪人民的民主權益,整個社會經濟系統陷入失控,導致的主要后果是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生產過剩、失業現象嚴重、自然資源破壞和環境危機、企業道德危機。
二、新勢力
目前的資本家階級數量已經達到640萬人,正好是解放初的16萬人的40倍,這是一個龐大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集團。這個集團的存在必然有這個集團的利益要求。一方面他們在爭取得到執政黨的保護,并通過進入執政黨獲得更多政治權力和資源,同時也可以改造執政黨為其所用。根據全國性抽樣調查,早在中共黨章尚未規定允許資本家入黨之前,1993-2001年私營企業主當中共產黨員的比例已悄悄地由13%上升到近30%;另一方面,資產階級及其代理人已經開始逐漸形成新的政治派系,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2003年6月,一些資產階級自由派人物舉行“民間修憲座談會”,要求在憲法中取消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條文,同時明確提出要取消“主體經濟”與“非主體經濟”的區分,規定私有財產與公共財產同樣神圣不可侵犯等等,會后已將意見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2004年3月,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討論修改憲法時,有些人在會上正式要求在憲法中列入“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條文。(4)
當黨和政府不能滿足資本家不斷增長的利益的追求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見,他們一定會支持新的政治核心,創立新的政黨或勢力,建立新的政治決策中心。“西山會議派”的出現、《零八憲章》的發表就是明確的信號,資產階級自由派已經試圖將國內外的資產階級聯合在一起,妄圖奪取政權,顛覆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西方資本主義制度。
正是由于有一股勢力在后面撐腰,建龍集團對吉林通化鋼鐵廠的私有化重組改制才能那么有恃無恐,才會有周國君的狂言:“我要在三年之內讓通鋼姓陳!”,“等我上臺,所有通鋼原來的人一個不留,全滾蛋!”(5)
為什么此人膽敢放出狂言呢?
因為他們已經看到,這個國家患上了“私營經濟成癮癥”,中國在資本主義路徑上積重難返、騎虎難下,國民經濟的所有層面包括 GDP、就業、投資、外貿等等都維系在資產階級身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國家已經不得不依賴資產階級的恩惠,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淪落到沒有私有經濟,國家就要垮、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難以保證的地步;
他們也看到,在思想、文化、輿論、教育等各條戰線,資產階級已經占據主導地位,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觀念、制度、理論已經廣泛滲透并占領人們的頭腦,這個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核心價值體系、道德觀念都已經屬于資本主義性質,“自私自利、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贏者通吃”的“叢林法則”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系統中不成文的規則,這就為他們的存在提供了“合法性”。
然而,砸在陳國君身上的工人階級的“鐵拳”已經告知我們,如果私有化繼續下去,那么一切違背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改革都將失去無產階級的支持而喪失合法性,社會將陷于動亂。
三、窮途末路
“國企改制”還要怎樣繼續深化呢?無非是兩條路,一是繼續走向私有制,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并且出售的規模更大,甚至仿造美國徹底消除國有企業。另一條就是回歸到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國有經濟體制的道路上來,改革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體制,不斷擴大國有企業規模,繼續發揮國有企業在經濟系統的主導作用。
西方新自由主義理論指導下指引的是走向私有制的道路,其結果導致2007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企業所有者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大幅度裁員,更多人失業,市場萎縮,事關國計民生的投資無人問津,而利潤率高的行業則趨之若鶩,導致價格瘋漲,成本居高不下,并且由于市場萎縮,投資無法收回,導致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則由投資機構向金融業蔓延,金融業資金凍結,使得中小企業沒有資金支持而陷于停頓,進一步加劇生產資料市場萎縮,失業則加劇收入分配兩極分化,市場萎縮,經濟實體陷于全面緊縮。中國人口多,經濟基礎薄弱,資源貧乏,一旦發生經濟危機則必將導致眾多社會問題,引發社會政治動蕩與危機。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已經揭示,西方金融和經濟危機的癥結在于生產資料私有與社會化大生產、生產與需求之間的矛盾。生產資料掌握在私有手中,投資盲目,產業導向的控制往往是無效或是低效的。同時,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而是獲得超額利潤,事關國計民生的產業得不到發展,人民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的利潤分配由于受到所有者支配呈現兩極分化,國家對收入分配的導向難以控制。
國家干預能不能在私有經濟系統主導的宏觀系統中解決經濟系統失控的問題呢?不能。國家干預雖然可以向資本主義企業提供政策指導性建議,限制過度競爭,給予資金支持,但是,國家的職能不能替代企業的決策和執行;其二,國家不能強迫企業從事非盈利的產業,因為私有經濟實體的目的就是要贏利,因此不能根本上阻止私有經濟部門對高利潤的追逐;其三,國有資金是國民收入的一個部分,受到國民收入以及所有者收益制約,并不占國民收入份額的主導地位,因此,它的再分配也只能局部地短時間地緩解兩極分化的程度,而不是徹底地解決國民收入整體的失衡,只有從初次分配入手,根據勞動以及各種要素的作用進行分配,才能徹底解決兩極分化的問題。于是,要解決私有化的所有弊端只能走第二條路——回歸到社會主義公有制軌道上了,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國有經濟體制。
四、歷史經驗
社會主義公有制下的國有企業改革基于以下客觀必然的聯系:
a不斷適應人民新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
b不斷發展社會主義,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
c須不斷提供社會主義條件下人的自由、全面、健康發展的條件;
d不斷探索改善國有經濟適應性生存和發展的道路,適應社會主義在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組織、技術、資源等各層面、各要素變化的需要;
e須不斷提高效率,降低物質能量消耗,不斷改善人類經濟系統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f不斷調整系統內各種不同要素之間的失衡關系,達到動態的均衡;
g滿足農工商、重工業與輕工業等等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之間有機聯系的需要;
社會主義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系統的子系統,關系到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體系是否健康發展鞏固的樞紐。沒有社會主義的國有企業,就無法滿足上述各種需要。
當然,國有企業有一個從幼稚到成熟的發展過程,需要不斷調整和改革以適應社會主義發展的需要;由于主客觀條件的局限,國有企業在歷史上以及現實運行中的確存在一些弊端和薄弱環節,然而現在看來,這些國有企業的弊端正是私有化意識的慣性、社會主義尚比較幼稚、缺乏客觀技術條件,或者超越客觀條件急躁冒進造成的。如:
社會主義覺悟不高、私有化意識強一直是困擾經濟體制的一個阻力,國有資產管理和經營權力存在地方化和部門化甚至私有化的情況嚴重,沒有形成“全國一盤棋”,這就客觀造成地方、部門與企業各行其是,追求政績、投資狂熱的條件,因此,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會產生供過于求、經濟比例失衡的危機。一旦加強管理和控制則消極對待,無所事事,主動性和創造性下降,這就形成了“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惡性循環;
人民民主程度不高,人民缺乏民主訓練,主人翁地位不高,國有企業職工參與決策和管理的機制不健全則導致政府和企業信息披露不充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機制不完善,這個后來被國有企業改制中出現的各種腐敗行為提供了條件。客觀上國民經濟計劃規模龐大、信息處理量巨大,周期長,導致了國民經濟計劃的制定存在較大的主觀成分,周期較長,對經濟需要的適應性較差,靈活性不高,決策程序復雜,國有企業內在的活力得不到充分發揮;
由于經濟效益意識不強,超越客觀物質條件制定政策目標,追求過高的國有企業比例則導致對豐富多樣化的需要的適應較為遲緩;投入產出責任感不強,效益不高;
管理體制的落后也會導致國有企業的適應性下降,如多頭領導,責權利不清,反應不靈敏,主觀性強,責權利不統一;
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義”現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這跟意識上過于強調思想品德,忽視經濟利益動機的影響有直接的關系,而對勞動的價值認識不清,勞動計量和統計在技術上的局限性,使得按勞分配的程度還不高;
經濟發展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沒有比較完整全面的認識,過分夸大人對自然的改造能力,導致企業發展中對自然資源的開采過度,環境破壞嚴重等等。
這些問題恰恰是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系統在人民民主政治、人民民主專政體制、科學的計劃經濟調控體制、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等各種機制的歷史階段性和不協調造成的,我們所依據的現有的客觀物質條件和文化傳統是歷史遺留的,也是人民對社會主義、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存在階段性和片面性、科學技術發展存在階段性和局限性的反映。這些主客觀的歷史階段的局限性,也是在歷史發展可以被克服的,而非社會主義本質的缺陷。
五、新設想
國有企業改革應當從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系統的本質規定性出發,站在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系統的高度,遵循社會主義國有企業自身發展規律,尋找新的可能的路徑。
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應包括:
企業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穩定;國有企業系統整體協調性良好,子系統對宏觀系統要求能及時調整;所有職工對企業負責,并具有一定主動性;需求信息響應迅速;生產的投入產出效益良好;經濟系統規模限度可控,循環生產,對自然環境友好,不破壞自然生態平衡;國有企業職工職業生涯穩定,收入分配公平、福利良好,得到自由全面發展;具有持續改進的動力和創造性。
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的改革需要確定必要的前提:
A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改革必須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其宗旨應當是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提高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系統協調性和適應性;
B國有企業的改革依賴不斷涌現的具有高度社會主義覺悟的社會主義新人,其任務之一是不斷造就具有社會主義覺悟、有一定專業職業技能、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新人;
C國有企業的總和所有權和決策權屬于全體人民,國有企業改革必須依靠工人階級來完成,發揮人民民主政治的主動性、創造性,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得到人民的批準和支持方可實施;
D全國的國有企業資源不分地區和部門由一個中心決策機構統一調配,滿足國民經濟系統整體有計劃按比例生產的需要。人員、資源和信息流動基于一個共同的流轉平臺;
E國有企業改革必須滿足人與自然關系協調的要求,國有企業的總規模是彈性的有限度的,適應人口、自然、環境的約束;
F國有企業改革需要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合理、高效、可持續地采集利用資源,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
在此前提上,國有企業可結合社會主義國家的具體情況,吸收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管理中的行之有效的觀念、方法、體制、制度的優點,運用現代最新的科學技術超越以往傳統的國有企業和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管理經驗。
1、“人——自然關系”維度
新型的國有企業應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摒棄“人類中心主義”觀念,拋棄無限度發展的模式,根據自然條件的可持續利用要求來安排人口總量、經濟總量和國有企業規模;
拋棄以GDP為核心的效率評判標準,引入綜合經濟評價體系,衡量經濟系統對自然、環境、安全、福利、社區相關因素影響;
實現資源的循環使用。
2、“個人——企業”關系
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依賴具有社會主義價值觀,培養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新人作為骨干來帶領國有企業職工進行生產和管理,國有企業搞不好通常是沒有社會主義新人進行管理,自私自利、貪污腐敗分子侵吞國家資產,挖了國有企業的墻角,因此,必須大力選拔和培養社會主義新人來進行生產和管理;
應當建立一整套民主機制,通過逐級民主選舉和民主監督,選拔符合社會主義國有企業管理者要求的社會主義新人擔當管理職責;
國有企業職工對企業內部的重大事項包括預算、決算和項目都有知情權、建議權和表決權;各級政府直至國有企業應建立國民經濟系統的重大事項和預算決算公開制度,擇其要者逐級向全國國有企業員工公布,實現民主監督。
管理者只能執行經過批準的預算、決算和生產計劃,沒有最高決策權,更沒有將國有資產處置的權利,只在突發時機中掌握臨時處置權。
國有企業提供充分的就業和培訓機會來培養職工的專業技能;個人應可以在國有企業中自由流動;
國有企業應逐步實現工作時間彈性管理。在需要減少、勞動力投入較大的時候縮短工作時間,安排更多人就業,當需要增加、勞動力投入較小的時候延長工作時間。
3、從“國有企業——社會主義國有經濟系統”關系來看:
應實現“全國一盤棋”, 所有國有企業的資源、人才、信息的互聯互通,政府根據國民經濟規劃和預算進行統一管理,資源、人才在國有企業間可以無障礙調動,以實現人、財、物使用的高效益和規模化,打破權力的私有化、部門化、地方化;地方的發展也應該服從統一的計劃,從而打破條塊矛盾;
各企業應實現一定程度的“競優”機制,參與需求訂單的招標,獲得招標許可證的企業根據訂單進行生產,以保證國有企業不斷爭取適應社會需要,增強適應性和活力;
國有企業原則上不應出售,相反應逐步擴大其對國民經濟的覆蓋面,逐步把國民經濟納入到計劃調節的范圍。
4、從“供——需”關系來看:
要徹底消除供需不平衡的現象,國有企業應根據需要進行生產,這樣才能消除生產與消費的不平衡的弊端。所以,應建立全國的“需求信息采集系統”,實現需求信息采集的現代化,目前的國際互聯網已經為這一系統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淘寶”等B2C交易模式,已經展現出“按需生產”的宏大前景;
國家應根據需要興辦國有企業,企業之間應進行競優。質量效益優勝者存,而處于末尾,質量效益低劣者通過“關、停、并、轉”加以改造,始終保持國有經濟的適應性和活力;
設備和人員的通用化,逐步實現生產“柔性化”,以適應“小批量、多品種”的趨勢;
應建立全國性的信息和物流系統,服務于所有國有企業,實現信息和物質流轉的規模化。
5、從“收入——分配”關系來看
應建立勞動計量標準和體系,根據產品服務數量與質量、勞動強度、勞動時間、智力注意力強度、心理壓力強度、工作經驗、知識儲備等多因素權重綜合計量勞動,勞動產品根據勞動量進行計量和分配,消除分配中的“兩極分化”,防止“平均主義”;
建立勞動者的勞動業績記錄信息系統,實現國有企業之間勞動產品和服務按勞動量分配和交換;
建立以勞動量為計量標準的國民收入、國民財富的計算體系;
國民收入的分配應兼顧公共開支、公共積累、勞動者消費、勞動保障、醫療、教育、環境保護,確定分配比例。為了保持對私有經濟體的競爭優勢,可適當提高積累比例;
實行企業與國民收入結余對勞動者按勞動業績實行“社會主義分紅”的機制,將勞動者個人與整體利益相掛鉤。
六、結語
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經濟系統將長時間與私有經濟系統并存。一方面,國家應扶持國有企業不斷發展,對規模較大、關系到廣大勞動人民切身需要的經濟領域都逐步實現國有化,應將國民經濟的80%左右的部分納入到“有計劃、按比例、可持續、協同化”的軌道;另一方面,可以將私有經濟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以補充人民對個性化消費的需要,安排沒有意愿參與國有經濟發展的個人就業。
國有經濟與私有經濟并存也使得在兩種經濟體系之間保持商品交換將是長期的,但國有經濟應逐步在系統內部實現計劃調節,逐步擴大計劃調節的范圍。國有經濟系統內部可以逐步實現按勞動量相互進行產品、資源、服務的交換與調配,核算經濟總量。國有經濟可以通過貨幣與勞動量的折算,與私有經濟進行系統外交換。
我們可以想見,這個社會主義國有企業改革進程是相當漫長的,任務長期而艱巨。從戰略上,國有經濟發展,應遵循“先易后難、先粗后細、由外而內、不斷改進”,通過不斷否定和改善,國有企業就能不斷更新換代不斷進步,超越私有企業。
國有企業改革的根本保證是人民,人民之中蘊藏著無窮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人民可以自我團結起來,發展國有企業。依靠人民、組織人民、團結人民,國有企業就一定會有光明的未來。
注釋:
1、 國資內參:《國有資產流失——中國特色的資本原始積累》,烏有之鄉,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909/106343.html
2、新華社《內參選編》,http://www.yeshu.com/xinwen/read.aspx?id=937&funcid=35
3、《中國海關總署發布預警:外資正加強控制中國糧食領域》http://www.sqagri.gov.cn/servic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94;
《外資欲控制中國水務》,http://mnc.people.com.cn/GB/8281159.html
4、參見李成瑞《大變化》
5、《吉林通鋼事件始末》,搜狐新聞,2009.8.4,http://news.sohu.com/20090804/n265706289.s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