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對“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概念混淆不清,以為要搞商品經濟就必須搞市場經濟。
商品經濟的概念和市場經濟的概念分屬兩個不同的范疇。
商品經濟的概念隸屬于社會的基本經濟形態,與產品經濟和自然經濟相對應。而市場經濟的概念則隸屬于對經濟的管理體制,與計劃經濟相對應。
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它所具有的經濟形態也不同。
產品經濟是指社會產品完全不進行交易而由社會統一分配的經濟形態,如共產主義社會的經濟形態;自然經濟是指產品在經濟組織內部自給自足、基本不在社會上進行交易也不由社會統一分配的的經濟形態,如封建社會的農業村社的經濟形態;商品經濟是指產品基本通過交易來流通和配置的經濟形態是商品經濟,如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階段的經濟形態。我國正處于從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階段中,因沒有實行單一的全民所有制,生產力還較低下,因而還不能取消商品交換,還必須使用貨幣、價值規律等工具來進行經濟核算,來促進生產力的高速發展。所以,在社會主義階段中,我們還不能取消商品經濟。
而市場經濟的概念隸屬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體制,與計劃經濟相對應。
計劃經濟是由國家依計劃來調配資源;市場經濟則是個人或單個生產經營組織各自分散地去配置資源。
不論在哪種經濟體制下,又都分別有兩種經濟調節手段,即計劃手段和市場手段。計劃經濟下以計劃調節手段為主,市場調節手段為輔;市場經濟下以市場調節為主,以計劃調節手段為輔。
在這里,牽涉到三個層次的概念:經濟形態、經濟管理體制、經濟調節手段。它們在不同社會制度中的的關系可圖示如下:
自然經濟形態: 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社會等
商品經濟形態: 資本主義社會 市場經濟體制 市場調節手段(為主)
計劃調節手段(為輔)
社會主義社會 計劃經濟體制 計劃調節手段(為主)
市場調節手段(為輔)
產品經濟形態:共產主義社會 計劃經濟體制 計劃調節手段
商品經濟形態: 資本主義社會 市場經濟體制 市場調節手段(為主)
計劃調節手段(為輔)
社會主義社會 計劃經濟體制 計劃調節手段(為主)
市場調節手段(為輔)
產品經濟形態:共產主義社會 計劃經濟體制 計劃調節手段
由此可見,中國現階段的經濟形態依然是商品經濟形態,而中國現階段的的經濟體制應當是計劃調節為主的計劃經濟——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社會而不是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體制才是市場調節為主的市場經濟。這兩種經濟體制都屬于商品經濟形態但它們的本質是截然相反的。市場調節為主的市場經濟(以下簡稱市場經濟)的目的是利潤最大化是剩余價值,而計劃調節為主的計劃經濟(以下簡稱計劃經濟)的目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的需求(不是利潤)。把利潤作為最高目的就會不擇手段,不考慮社會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不考慮社會公平、公正,它只能是和資本主義社會相配套。而計劃經濟則既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公正,還要把全社會的(而不是一部分人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根本利益結合起來。只有計劃經濟才能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配套,為社會主義社會服務。
計劃調節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即計劃經濟是否排除市場調節手段呢?不僅不排除,在微觀上即在日用小商品、飲食食品、服裝鞋帽、旅游服務等行業還要以市場調節為主。當然,在其它領域應以計劃調節為主。
當然,計劃本身也有優劣高低之分。譬如,拿每年的暖氣供應來說吧。過去一般通行的做法是從當年的11月15日開始供暖, 到次年的3月15日停止供暖, 此間即使氣溫升得很高了也不會停供, 此外即使氣溫驟降得很低了也絕不會破例供暖, 這就引來許多對供暖計劃以至"計劃經濟"的罵聲和埋怨。 試想一下, 假如把這樣的供暖方式改為以氣溫高低來制定計劃不就皆大歡喜了嗎? 古人云: "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 "計劃"本身又何罪之有呢? 我們要反對和防止的應是那種脫離實際的官僚主義的不科學的僵死的不能及時微調的計劃, 而不是科學的理性的能帶來更大效益的計劃經濟。在公有制條件下, 選舉出優秀的并隨時受到廣大人民監督的管理人員來, 加之現代化的微機聯網的計劃手段, 科學的、民主的、法制化的計劃經濟就一定是可以實行好的。
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不實行計劃經濟, 是因為它沒有實行計劃經濟的條件——沒有實行生產資料的公有制。 但這些國家的企業、企業集團內部卻無一例外地都實行計劃經濟。中國"改革開放"前之所以實行計劃經濟, 是因為國家實行統一的公有制; 現在不實行計劃經濟, 是因為改變了公有制, 只能實行市場經濟了___ "什么腳穿什么鞋", 這是不爭的事實和邏輯。
更多的人是因為"計劃無法覆蓋所有的生產、流通和分配"而反對計劃經濟的。他們說, 計劃經濟無法搞, 即便可以計劃鋼鐵、糧食、豬肉或冰箱、彩電, 也無法計劃服務性業務和日用品、衣服鞋襪的花色、款式。這是對計劃經濟的誤解。這里所說的"計劃經濟", 當然只是指計劃經濟體制。經濟體制與經濟調節方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一定的時期內, 計劃經濟體制下也可以運用一定的市場調節方式, 也可以模擬市場并借用貨幣、價格等經濟工具——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只能是一步步走向更高階段的。在現階段, 服務性業務及日用品、小商品的花色和款式并不必僵死地規定或計劃, 可以由服務人員和生產者去發揮創造性。
另外, 還有些人不贊成計劃經濟的原因是擔心統計信息和計劃指令不能及時送達、計劃難以及時微調等, 那么, 現代化的電腦聯網應該能夠打消這種顧慮了。
至此, 還會有人說, 實行計劃經濟難以提高經濟效率, 因為, 如果沒有自由競爭和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動力和壓力, 勞動者就不會有生產和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其實, 這種擔憂是大可不必的。人的"創造本能"、人的物質的和精神的需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政策導向及為人民服務的覺悟等等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暫不展開來論述了。其中有個基本理論問題是: 有不少人說,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利己的, 精神和覺悟是虛的、靠不住的。可以明確地說, 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不科學的。應該說, 人是不同于一般動物的社會性很強的、離不開精神活動的動物, 人是可以改造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等只是一種意識、品德,只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人的本能。一切生命體的本能,是為其生存、發展、繁衍、進化而趨利避害地選擇。人,當然也不例外,其本能是永無止境地追求更大的發展、更大的利益、更大的幸福,是因此而不斷地進行趨利避害的選擇。是選擇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還是選擇先公后私、友好互助?完全取決于外界的生存條件、生存環境。這就是馬克思的著名論斷:“存在決定意識”。在遠古的原始社會,生存條件極其艱苦,人們只能選擇原始的共產主義制度,集體奮斗,團結互助。誰若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損公肥私,必將被大家撕成碎片。試想一下,誰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呢?后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隨著剩余產品的出現,不必非要很多人在一起生活、勞動,以家庭為單位生產更有利,于是又逐步選擇了私有制。隨著私有制的發展,人們的私有觀念、私心也就越來越重了。假設未來的人們選擇了社會主義的制度、共產主義的制度,生產資料公有了,生活資料按勞、按需分配了,消滅了階級剝削、階級壓迫,人人平等,互助合作,國家成為每個公民的強有力的經濟后盾,還有什么必要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呢?即使有人那樣,也會迫于大家的公憤、批評而收斂、改正的。被國內外譽為“紅色億元村”的共產主義小社區南街村、北徐村等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人說,覺悟、道德等是不長久的,靠不住的。首先,不長久的覺悟、道德,不是真正的覺悟和道德;其次,覺悟、道德只有建筑在公有制的基礎上才能長久,不解決經濟基礎問題的“純說教”當然既不持久又不可靠;再次,并不是一解決所有制等社會問題,人們的意識形態馬上就轉變了,還要進行思想教育、素質培訓,還要健全法制、紀律等等,逐步引導人們改造世界觀、人生觀,放棄私有觀念,成為一代新人類;又次,在社會主義的低級階段,個人的道德有可能是靠不住的,但是,人民整體的、集體的道德確是靠得住的____因為公有制已將人們結成利益共同體,國家和集體是人們的靠山,人們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就必須維護國家利益、集體利益,他們會對破壞國家、集體利益的人和行為進行批評、反對、抵制的。對此,又有人說,資本主義國家的人也有講道德的。不錯,但它靠的是法制的威懾力和宗教的影響力, 既不能解決所有人的道德問題,也不是治本的方法。只有共產主義的社會存在才是治本的方法,才能讓所有的人(包括資本家)都得到徹底的解放和真正的自由(包括物質上的和精神上兩方面)并自覺地全面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凈化、自我提高。
此外, 計劃經濟不但能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能提高經濟效益, 而且能夠避免經濟危機、違法犯罪行為大量滋生和貧富兩極分化等, 能夠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 促進精神文明和人際關系的改善, 促進經濟和社會健康、穩定、協調、持續、全面發展, 而這些都不是市場經濟所能做到的。 同時, 這也都是符合每個人的個人利益的, 將給所有的社會成員帶來福澤。 因此, 計劃經濟也絕不像有些人誣蔑的那樣, 是什么建立在虛幻的純道德、純精神上的東西, 它的動力源泉, 仍然是實實在在的人的利益, 但不僅是個人利益, 而且還有公共利益、全民利益, 乃至全人類的利益, 因而, 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也將必然最終獲得全人類的認同, 最終在全球得到勝利和實現。
總之, 計劃經濟的本來意義是理性經濟、科學經濟。當然, 實行計劃經濟要有一些前提, 譬如生產資料公有, 管理人員綜合素質高、具有高度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防止官僚主義、教條主義、主觀主義等的社會民主監督機制較為完善, 法制健全等等, 否則, 計劃經濟就容易變為僵化經濟、滯后經濟, 反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過去, 中國在實行計劃經濟時出現了一些問題, 本應找出導致這些問題的具體失誤和缺陷去改進, 而不應否定和反對計劃經濟本身。現階段, 為什么不可以實行"微觀搞活"的計劃經濟呢? 為什么不可以將市場調節限制在小商品、小服務等范圍內呢? 西方發達國家已先于中國數百年地發展了工業化、現代化, 現今又占盡了資金、技術、設備、資源、市場等優勢, 而且霸欲日甚一日, 如果中國再模仿它們的發展模式, 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趕超它們的, 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最終將受它們控制, 為它們服務, 成為"新殖民主義"的事實上的附庸。何況, 中國的發展戰略絕不應只是出發于經濟上的"趕超", 而應是出發于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共產主義目標的邁進上。
南街村實行的就是計劃經濟, 它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神奇的, 各項社會事業也全面發展, 這個樣板的說服力難道還不夠大嗎?
另外,有人說改革開放前中國的計劃經濟是產品經濟,這無疑是混淆概念以混水摸魚的說法,怎么會呢?那時既有商品買賣又有經濟核算,還有工資、利潤等等……
過去有的國家領導人以什么“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等含混不清的概念和話語來否定和取消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是應當批判的。
當然,計劃本身也有優劣高低之分。譬如,拿每年的暖氣供應來說吧。過去一般通行的做法是從當年的11月15日開始供暖, 到次年的3月15日停止供暖, 此間即使氣溫升得很高了也不會停供, 此外即使氣溫驟降得很低了也絕不會破例供暖, 這就引來許多對供暖計劃以至"計劃經濟"的罵聲和埋怨。 試想一下, 假如把這樣的供暖方式改為以氣溫高低來制定計劃不就皆大歡喜了嗎? 古人云: "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 "計劃"本身又何罪之有呢? 我們要反對和防止的應是那種脫離實際的官僚主義的不科學的僵死的不能及時微調的計劃, 而不是科學的理性的能帶來更大效益的計劃經濟。在公有制條件下, 選舉出優秀的并隨時受到廣大人民監督的管理人員來, 加之現代化的微機聯網的計劃手段, 科學的、民主的、法制化的計劃經濟就一定是可以實行好的。
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不實行計劃經濟, 是因為它沒有實行計劃經濟的條件——沒有實行生產資料的公有制。 但這些國家的企業、企業集團內部卻無一例外地都實行計劃經濟。中國"改革開放"前之所以實行計劃經濟, 是因為國家實行統一的公有制; 現在不實行計劃經濟, 是因為改變了公有制, 只能實行市場經濟了___ "什么腳穿什么鞋", 這是不爭的事實和邏輯。
更多的人是因為"計劃無法覆蓋所有的生產、流通和分配"而反對計劃經濟的。他們說, 計劃經濟無法搞, 即便可以計劃鋼鐵、糧食、豬肉或冰箱、彩電, 也無法計劃服務性業務和日用品、衣服鞋襪的花色、款式。這是對計劃經濟的誤解。這里所說的"計劃經濟", 當然只是指計劃經濟體制。經濟體制與經濟調節方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一定的時期內, 計劃經濟體制下也可以運用一定的市場調節方式, 也可以模擬市場并借用貨幣、價格等經濟工具——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只能是一步步走向更高階段的。在現階段, 服務性業務及日用品、小商品的花色和款式并不必僵死地規定或計劃, 可以由服務人員和生產者去發揮創造性。
另外, 還有些人不贊成計劃經濟的原因是擔心統計信息和計劃指令不能及時送達、計劃難以及時微調等, 那么, 現代化的電腦聯網應該能夠打消這種顧慮了。
至此, 還會有人說, 實行計劃經濟難以提高經濟效率, 因為, 如果沒有自由競爭和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動力和壓力, 勞動者就不會有生產和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其實, 這種擔憂是大可不必的。人的"創造本能"、人的物質的和精神的需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政策導向及為人民服務的覺悟等等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暫不展開來論述了。其中有個基本理論問題是: 有不少人說,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利己的, 精神和覺悟是虛的、靠不住的。可以明確地說, 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不科學的。應該說, 人是不同于一般動物的社會性很強的、離不開精神活動的動物, 人是可以改造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等只是一種意識、品德,只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人的本能。一切生命體的本能,是為其生存、發展、繁衍、進化而趨利避害地選擇。人,當然也不例外,其本能是永無止境地追求更大的發展、更大的利益、更大的幸福,是因此而不斷地進行趨利避害的選擇。是選擇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還是選擇先公后私、友好互助?完全取決于外界的生存條件、生存環境。這就是馬克思的著名論斷:“存在決定意識”。在遠古的原始社會,生存條件極其艱苦,人們只能選擇原始的共產主義制度,集體奮斗,團結互助。誰若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損公肥私,必將被大家撕成碎片。試想一下,誰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呢?后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隨著剩余產品的出現,不必非要很多人在一起生活、勞動,以家庭為單位生產更有利,于是又逐步選擇了私有制。隨著私有制的發展,人們的私有觀念、私心也就越來越重了。假設未來的人們選擇了社會主義的制度、共產主義的制度,生產資料公有了,生活資料按勞、按需分配了,消滅了階級剝削、階級壓迫,人人平等,互助合作,國家成為每個公民的強有力的經濟后盾,還有什么必要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呢?即使有人那樣,也會迫于大家的公憤、批評而收斂、改正的。被國內外譽為“紅色億元村”的共產主義小社區南街村、北徐村等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人說,覺悟、道德等是不長久的,靠不住的。首先,不長久的覺悟、道德,不是真正的覺悟和道德;其次,覺悟、道德只有建筑在公有制的基礎上才能長久,不解決經濟基礎問題的“純說教”當然既不持久又不可靠;再次,并不是一解決所有制等社會問題,人們的意識形態馬上就轉變了,還要進行思想教育、素質培訓,還要健全法制、紀律等等,逐步引導人們改造世界觀、人生觀,放棄私有觀念,成為一代新人類;又次,在社會主義的低級階段,個人的道德有可能是靠不住的,但是,人民整體的、集體的道德確是靠得住的____因為公有制已將人們結成利益共同體,國家和集體是人們的靠山,人們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就必須維護國家利益、集體利益,他們會對破壞國家、集體利益的人和行為進行批評、反對、抵制的。對此,又有人說,資本主義國家的人也有講道德的。不錯,但它靠的是法制的威懾力和宗教的影響力, 既不能解決所有人的道德問題,也不是治本的方法。只有共產主義的社會存在才是治本的方法,才能讓所有的人(包括資本家)都得到徹底的解放和真正的自由(包括物質上的和精神上兩方面)并自覺地全面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凈化、自我提高。
此外, 計劃經濟不但能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能提高經濟效益, 而且能夠避免經濟危機、違法犯罪行為大量滋生和貧富兩極分化等, 能夠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 促進精神文明和人際關系的改善, 促進經濟和社會健康、穩定、協調、持續、全面發展, 而這些都不是市場經濟所能做到的。 同時, 這也都是符合每個人的個人利益的, 將給所有的社會成員帶來福澤。 因此, 計劃經濟也絕不像有些人誣蔑的那樣, 是什么建立在虛幻的純道德、純精神上的東西, 它的動力源泉, 仍然是實實在在的人的利益, 但不僅是個人利益, 而且還有公共利益、全民利益, 乃至全人類的利益, 因而, 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也將必然最終獲得全人類的認同, 最終在全球得到勝利和實現。
總之, 計劃經濟的本來意義是理性經濟、科學經濟。當然, 實行計劃經濟要有一些前提, 譬如生產資料公有, 管理人員綜合素質高、具有高度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防止官僚主義、教條主義、主觀主義等的社會民主監督機制較為完善, 法制健全等等, 否則, 計劃經濟就容易變為僵化經濟、滯后經濟, 反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過去, 中國在實行計劃經濟時出現了一些問題, 本應找出導致這些問題的具體失誤和缺陷去改進, 而不應否定和反對計劃經濟本身。現階段, 為什么不可以實行"微觀搞活"的計劃經濟呢? 為什么不可以將市場調節限制在小商品、小服務等范圍內呢? 西方發達國家已先于中國數百年地發展了工業化、現代化, 現今又占盡了資金、技術、設備、資源、市場等優勢, 而且霸欲日甚一日, 如果中國再模仿它們的發展模式, 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趕超它們的, 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最終將受它們控制, 為它們服務, 成為"新殖民主義"的事實上的附庸。何況, 中國的發展戰略絕不應只是出發于經濟上的"趕超", 而應是出發于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共產主義目標的邁進上。
南街村實行的就是計劃經濟, 它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神奇的, 各項社會事業也全面發展, 這個樣板的說服力難道還不夠大嗎?
另外,有人說改革開放前中國的計劃經濟是產品經濟,這無疑是混淆概念以混水摸魚的說法,怎么會呢?那時既有商品買賣又有經濟核算,還有工資、利潤等等……
過去有的國家領導人以什么“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等含混不清的概念和話語來否定和取消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是應當批判的。
寫于1995年3月,修改于2008/01/30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