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普列漢諾夫與馬克思地理環境理論的差別
【英文標題】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rehanov and Marx’s GeographicalTheories
【內容提要】普列漢諾夫把馬克思的地理環境理論具體化為地理環境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對人類社會起作用,這被認為是對馬克思的發展,但他們的思想在四個方面存在差異:一是人與環境的相關點,馬克思認為是生產-勞動,普氏認為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二是人與環境關系如何變動,馬克思用“相互作用”論,普氏用“可變的量”;三是自然向人的邏輯過渡,馬克思指出自然與人的本質統一,普氏說明地理環境對生產力的決定作用;四是人與自然矛盾的解決,馬克思導向了人的自由和人類解放,普氏卻在原地兜圈,其政治上的保守性窒息了理論上的革命性。
【英文摘要】Prehanov thinks Marx’s geographical theory is that geographicalconditions have effect on human
society through productive forces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which is usuall
regarded as a developing notion of Marxism.Actually,there exi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n four aspects:(1)the intersect of human beings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which Marx holds is
production-labor,while Prehanov,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2the altern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in which Marxinsists on interactionwhile Prehanov employs a
concept ofvariable;
(3the logicaltransition of nature to human beings,in which Marx believesin the
unity of essential identity of nature and human beingswhile Prehanov
declares that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decisivelydetermine the productive
forces;
(4the solu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in which
Marx led to the freedomand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while Prehanov stayed
where he stoodand thus his political conservativeness sacrificed his
theoreticalrevolution.
【關 鍵 詞】馬克思/普列漢諾夫/地理環境理論/差別Marx/Prehanov/geographical theory/difference
【 正 文 】
一
在馬克思主義的眾多繼承者中,普列漢諾夫對馬克思主義地理環境理論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在許多著作中反復探討了地理環境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用,并在把馬克思主義地理環境理論系統化的同時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他的貢獻主要表現在:首先提出了地理環境的作用隨生產力的增長和性質變化而變化的原理,社會和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的基礎是生產力,正是發展著的生產力制約著地理環境諸屬性對社會影響的可能性、范圍、性質、水平和形式,并通過生產力、社會關系等環節間接地影響社會意識;再是充分利用地理學家、人種學家和社會學家大量具體材料探討了地理環境的結構,闡明了它的這些或那些組成要素對早期人類的影響;還指出馬克思與黑格爾理論的巨大差別在于,盡管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看到了“世界通史的地理背景”,但把一切發展的原因歸結為觀念,馬克思的偉大功績在于,他完全從相反的方面去接近問題,把人的天性看做是歷史運動的永遠地改變著的結果,而歷史運動的原因在人之外。為了生存,人應該維持自己的機體,從他的周圍的外間自然中攝取他所必需的物質。這種攝取需要人對這個外間自然的一定的作用。可是“在作用于外間自然時,人改變了自己本身的天性”。普列漢諾夫認為這幾句話中包括著馬克思的歷史理論的全部本質,但它并不能給予關于這個理論的應有的概念,而是需要加以說明的。普列漢諾夫從他的理解出發對馬克思的理論進行了說明:
地理環境的屬性決定生產力的性質、發展速度并對社會制度生產影響。
地理環境的性質決定生產力性質。“人是從周圍的自然環境中取得材料,來制造用來與自然斗爭的人工器官。周圍自然環境的性質,決定著人的生產活動、生產資料的性質。”[1]在人類活動中,自然環境中的某些因素逐漸轉化為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成為生產要素的一部分,由此,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表現為生產力內部諸要素的相互作用,這正是生產力發展的內部源泉。地理環境的屬性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速度。“周圍的自然環境、地理環境的貧乏或豐富,曾經給予工業的發展以無可爭辯的影響。”[2]地理環境的差別是社會分工自然基礎,分工帶來了交換,交換促進了生產,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刺激了人們各種各樣的需求和能力,刺激人們采用各種方法來提高生產技術。地理環境通過生產力的狀態對社會制度的影響。“社會人的屬性在每一個特定的時間是為生產力發展的程度決定的,因為,整個社會聯合的制度是取決于這些力量發展的程度。這樣,歸根結底,這個制度是由地理環境的屬性決定的,它給予人們以發展他們的生產力的或大或 小的可能。”[3]森林里亂竄的野蠻人只知道暫時的偶然的男女結合,而定居的農業民族才采取了不可分離的婚姻制度;預測尼羅河泛期的必要,產生了埃及的天文學,跟著產生了作為農業指導者的僧侶階級的統治。由生產力發展程度決定的人的生活狀況與其社會制度是一致的,正如一個軍隊的武裝決定它的整個編制和它的組成人員的相互關系一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則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決定著整個社會結構。
2.地理環境是一個“可變的量”。
“社會人和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出乎尋常地變化多端的。人的生產力在它的發展中每進一步,這個關系就變化一次。”[1]“地理環境對于社會人類的影響,是一種可變的量。被地理環境的特性所決定的生產力的發展,增加了人類控制自然的權力,因而使人類對周圍的地理環境發生了一種新的關系。”[4]地理環境對社會發生作用的性質、方面、范圍、速度、程度等都是由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制約的。如黑格爾曾說過海洋和河流使人們接近,山岳使人們分開,普列漢諾夫認為對此要具體分析,海洋使人們接近只有在生產力發展到較高的階段上的恩賜,在生產力較低的階段上,海洋卻大大地阻礙了被它隔離開來的各個部落間的關系。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海洋才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最初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中發展起來。
3.地理環境對社會意識的影響根據社會意識的性質有所分別。
普列漢諾夫認為,初看起來好像自然環境影響民族氣質,更通過民族氣質而影響民族的心智與審美觀念的發展,而現代意大利人的自然環境,就是古羅馬人所處的那個自然環境,我們現代的梅涅里克的那些納貢者與迦太基的嚴酷的征服者在氣質上是不同的。在地球各個區域中,彼此之間的情形不管怎樣不同,藝術發展階段還是與原始人的生產力發展階段相應的,我們知道有石器時代或鐵器時代的藝術,可并不知道有白種人、黃種人等不同種族的藝術。“而生產力的狀況倒是被反映了出來。例如在陶器的裝飾中,我們最初只遇見直線和折線:正方形、十字紋、鋸齒紋等。……在銅器時代,出現了金屬加工制造的技術,而金屬是可以按各種各樣的幾何圖形加工制造的,于是就出現了曲線裝飾;最后,有了動物的馴養,于是就出現了動物的圖形,首先是馬的圖形。”[1]不同的人類社會所達到的不同的文化結果,其原因正在于周圍條件不允許不同的人的種族在同等程度上使用自己的“發明”能力。習慣、風俗、觀點、意圖和理想必然地應該適應于人們的生活式樣,適應于他們獲得食料的方式,合目的的東西勝利著,不合目的的東西由于自己的性質而命定要趨于死亡,原因很簡單,不適合于經濟的、與生存條件矛盾的習慣和觀點會妨礙這個生存的維護。
二
普列漢諾夫的觀點一般說是不錯的,但與馬克思的地理環境理論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有幾方面:
1.關于人與環境的相關點:馬克思認為是生產-勞動,普列漢諾夫認為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是人與自然的相關點,獨立于人的自然對人來說有先在性,但自人類產生后,通過人的勞動實踐,自然變成為人的自然,這時自然不只在起源上有意義,且在人類生活的任何時候都起作用,“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5]生產-勞動實現了自然物向人的需要的轉變,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自然的對象性的現實在社會中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成為屬人的現實,因而成為人固有的本質力量的現實;一切對象對他說來成為他自身的對象化,成為確證和實現他的個性的對象,成為他的對象,因而對象成了他本身。自然界的性質取決于社會生產力及生產關系的性質,它們的自然關系的特殊性規定了生產關系的一些特點,這樣環境與人的關系就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人對自然的改變及人在改變自然中對自身的改變及自然對人的改變三個過程是同時進行的。普列漢諾夫曾轉述過馬克思的思想:“當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影響他以外的自然時,也就使他自己的本性發生了變化。因此人性本身就有一個歷史,要辨明這個歷史,必須了解人是怎樣影響他以外的自然的。”[2]這里的理解應是正確的,可他偏向了另一邊,認為地理環境通過生產力、生產關系作用于人類社會的一切方面,并且地理環境僅通過生產力作用于社會。表面上生產-勞動和生產力兩個概念有一致性,但兩者其實是有區別的,生產-勞動表明的是人如何進行物質變換,生產力表明的則是人的物質變換能力的大小,這樣在馬克思思想中閃現的人的自由意志、人的主體性的光芒,到普氏思想中消滅了,決定論導致的是有什么樣的地理環境就有什么樣的生產力,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必定有什么樣的社會關系的一一對應。
2.關于人與環境關系如何變動:馬克思用“相互作用”論,普列漢諾夫用 “可變的量”。
馬克思說:“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系,都遇到有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由此可見,這種觀點表明:人創造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人。”[6]人的智力是隨著對自然的改造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的,我們要不斷面對環境,而這個環境卻是我們先人的活動結果,人類世代的延續既通過生命體固有的經驗、智慧的社會遺傳,也通過對象化了的實物、生產力的上下承接,馬克思給我們展開的是人與環境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活生生的過程,讓我們看到的是跳動著、有生命的歷史,而對任何一方面的估計不足,都會或走進機械唯物主義或走進客觀唯心主義。普列漢諾夫由于認為地理環境通過生產力對人類社會起作用,他就只能用變與不變來解釋人與環境的關系。他一方面認為在人和其他動物一樣受制于生理必然性時,人類歷史是一種無意識的發展,到人轉化為toolmaking animals(制造工具的動物)后自由的曙光才點亮。同樣,“也只有地理環境的某些特點能夠給這個新的‘制造工具’的能力以使用和改造的余裕。在生產力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人的‘制造工具’的能力,首先應該看做是不變量,而使用這個能力的周圍的外間條件——應該看做是經常變動的量。”[7]人的理性具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在使用這個能力時,人可以不斷地變動環境,適應人不同的需要;另一方面認為地理環境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原始推動力,是生產力的“函數”,人跟地理環境的關系不是不變的:人的生產力越是增長,社會的人跟自然界的關系也就變化得越快,人也就能更加迅速地使自然界服從自己的控制。生產力越是發展,生產力的進一步前進也就更加迅速和容易。這樣每當要說明變化,普列漢諾夫就不得不先設定一個不變量、一個可變量,或用不變量去規定可變量,或用可變量去規定不變量,在文字中進行拗口的游戲。
3.關于自然向人的邏輯過渡:馬克思指出自然與人的本質統一,普列漢諾夫則說明地理環境對生產力的決定作用。
馬克思在理論上闡明了人是自然的人,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離,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自身”;而自然是人的自然,人通過勞動把自己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并把自然存在物轉變為人可以使用或消費的物品,自然與人在本質上是統一的。普列漢諾夫卻把人與環境分開,他的思維方式是前康德的,他沒有找到自然向人過渡的橋梁。盡管他也一再強調說明社會發展的原因要在社會內部尋找,不能外求,并特別注意說明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關系,但由于他沒達到統一論的高度,往往只能用決定、非決定,作用、反作用來論證兩者的關系,舉幾個例子:第一,“自然環境之成為人類歷史運動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并不是由于它對人性的影響,而是由于它對生產力發展的影響。”[1]這樣問題就出現了:地理環境是否不能通過影響人性來影響社會,只能通過影響生產力來影響社會?人性與生產力是不是截然不同的,生產力中是否也應有人性的因素?他確實看到了單純的、抽象的人性與人的社會性、社會的歷史性不盡相同,但社會性又如何能排斥單個人的存在?世界歷史又如何能排斥單個民族的存在呢?第二,在普列漢諾夫的“五項因素公式”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單向的決定,這里連一般人常說的復合因果關系都找不到了。這在理論上也許保持了“純潔性”,可這種“純潔”的因果關系在現實中哪里去尋找呢?怪不得他給人一個誤解: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只有在生產力至多在社會經濟領域找得到,在其他領域是不存在的,地理環境對人類政治、文化、倫理等各方面的影響被忽視了,被取消了。第三,“生產力的發展歸根到底決定著一切社會關系的發展,而決定生產力的發展的則是地理環境的性質。”[4]一個結果的產生是由于有一個原因,這個原因的產生又有一個更原始的原因,這種由于單一因果關系的追溯而引起的理論分析上的無窮倒退,總會導致第一推動力的產生,不過在牛頓那里是“上帝”,在普列漢諾夫那里是“地理環境”。
4.關于人與自然矛盾的解決:馬克思導向了人的自由和人類解放,普列漢諾夫卻在原地兜圈圈,其政治觀點上的保守性終于窒息了其理論體系上的革命性。
馬克思認為自然與人的矛盾是永恒存在的,原始自然是原始人類最野蠻的對立面,自從學會了使用火,人的自由歷程開始了,以后人不斷地積累經驗、發展智慧、改進工具、提高生產力,也就不斷地向自由王國邁進。馬克思的人格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以爭取無產階級的政治解放為己任,馬克思的思想之所以不朽,是因為他指出人類解放的道路。而普列漢諾夫恰恰在革命的關鍵時刻倒向孟什維克主義和社會沙文 主義。我國學術界有人曾提到:硬說普列漢諾夫的政治立場是他理論思想出現偏差的原因,是有點牽強,但一個人的襟懷開闊與否、是否能站在人類命運的高度思考,對他的思想肯定起重要的導同作用,并影響他得出結論。在普列漢諾夫的著作中我們很少能讀到像馬克思那樣對人的關注,也無法看到這個理論最后的目的,更多的是反來復去的說明和一些矛盾的論證,如:普列漢諾夫一方面強調地理環境對人類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強調“氣候和土地對人的影響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1]他提到幾個論據:第一,原始人對一些動物的如馬、牛、羊等役使的前提是在他們生活的環境中有這些動物存在。第二,“行船的技術確乎不是在草原上發生的。”[1]第三,“沒有金屬的地方,土著部落就不能用他們自己所有的力量越過我們稱做石器時代的那個界限。”[2]從這些論據中我們只能得出一個結論:地理環境對人的作用是重要的,也是直接的,因為我們無法認定,馴服動物、航海、采鐵這些能力不是人的,如果說地理環境是通過影響生產力來影響人,那么這個論斷的前提是生產力與人的完全分開,生產力不是人改造環境能力的反映。如果這樣,他也無法最后證明地理環境如何通過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作用社會了,他提出的論據恰恰證明了他要論證的相反的觀點是正確的。
三
簡短的結論:受普列漢諾夫的影響,有人認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地理環境的作用會越來越少。我卻認為,只要人類社會存在,人總是在一定的地理背景中存在,地理環境的影響在任何時候都起作用,它不會因生產力的高低變得更重要或不重要,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會顯現出不同的作用形式。列寧曾肯定黑格爾關于因果關系運動的思想,認為在一定的因果關系運動中,原因會消失在結果中,結果也會隨著消失,但原因消失后在結果中會重新產生,同樣地,結果在原因中消失又在原因中重新產生。“這些規定的每一個都在其設定中自行消失,又在其消失中自行設定;這不是從一個基質到另一個基質的因果性的外部轉移,而是原因和結果在形成為對方的同時,也設定了自身。因此,因果性是以它自身為前提或條件的。”[8]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由最初的直接變為通過一定社會關系產生的間接,但不可由此推出地理環境對人的作用越來越小,只是由于在某一階段關系的穩定化,人們會忽視對自然的關注,或由于社會分工的原因,關注自然的任務交給了社會中的一部分人。地理環境不是像牛頓說的自己不動卻推動世界運動的第一推動者,或創造了人后就讓人自由活動的上帝,它時時影響生產力的發展,讓人不得不時時重視它。自然只是給了人從自然的統治下解放的可能,給了人發展他的生產力的第一個可能,給了人發展理性和戰勝盲目的必然性取得最后勝利的可能,自然本身不為人做這一切,人類的事業是由人自己完成的,人必須時時調節自己同自然的關系,為自身的存在和發展不斷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M].北京:三聯書店,1961.168、170、276、170、171、168.
[2]普列漢諾夫.唯物主義史論叢[M].王太慶譯,洪謙校.北京:三聯書店,1961.149、144.
[3]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M].北京:三聯書店,1959.680.
[4]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M].北京:三聯書店,1962.170-171、165、16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31.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7]普列漢諾夫.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M].博古譯.北京:三聯書店,1973.112-113.
[8]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0.
論普列漢諾夫與馬克思地理環境理論的差別 來自: 免費論文網www.paper800.com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