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由資本與勞動兩種基本要素構成,勞動是財富的最終創造者,也是唯一創造者,而資本的作用在于為勞動創造財富提供必要的客觀條件,但資本本身并不增殖。資本為社會生產提供必要條件(生產設備,廠房等),可以肯定它的存在是促進社會生產發展的。但由于資本與勞動在生產中的關系是先后關系(即先由資本組建企業,再由勞動創造財富),使資本在合作中占據優勢,形成了傳統的以資本作為企業所有權的唯一標準。這是現代社會日趨貧富分化嚴重,勞資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這也是剝削的根源。在中國由于特權階級的官僚資本化,工人爭取自身權利的自由被限制,致使工人的權益任由官商踐踏,處于任人宰割的地位。
只有改變勞資之間的不平等關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財富分配不合理,弱勢群體權益遭到任意踐踏的社會焦點問題。應以“勞資合作模式”取代傳統的“資本雇擁關系模式”。具體操作:整個企業勞動的工人所提供的勞動力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擁有一部分股份,而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擁有一部分股份。
首先,勞動作為一種與資本同等地位的生產要素要求分享企業的所有權是完全合理的。勞動是價值的唯一也是最終創造者,但應承認資本在價值創造中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企業是由資本與勞動兩種要素共同組成,兩者是合作關系,是平等的。資本的本身是不增殖的,而勞動只有在與資本結合后才能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勞動作為一種最關鍵的要素與資本一同構成一個企業,應與資本一起共同擁有企業的所有權,利潤分紅權,管理權。工資是勞動者生存的基本經濟條件,因為任何一個人只有吃飯睡覺之后才可能工作。而吃飯需要糧食,睡覺需要房子,這些所需的錢就是工資。如同機器會損壞,須要維修,要耗能需要交電費一樣。由此可認為工資是一種生產的必要損耗,應算入生產成本中,而不是勞動者付出勞動的回報。因此工資不應是勞動者無權參與企業管理,企業分紅的理由。除工資外,勞動者應擁有企業部分所有權,及其附帶的管理權,分紅權。
其次,勞動作為一種與資本同等地位的生產要素要求分享企業的分紅權,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引導經濟的良性循環。
一,分紅有利于財富按一定的合理比例分配于積累(投資生產)和消費(產品的消費)。使生產投資與消費能良性循環,有效的促進經濟的良性發展,生產過剩造成經濟危機或是經濟停滯。
資本主義國家每個一定的年間就會出現一次經濟蕭條,自1825年英國爆發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來沒能擺脫過周期爆發的經濟危機的沖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主要表現為:大量商品過剩,銷售停滯;生產大幅度下降,價格下跌,企業開工不足甚至倒閉,失業工人劇增;企業資金周轉不靈,銀根緊缺,信用制度嚴重破壞,許多銀行紛紛宣布破產,等等。在經濟危機中呈現的各種復雜現象中,生產過剩是最基本的現象。因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但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表現出來的生產過剩,不是生產的絕對過剩,而是一種相對的過剩,即相對于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表現為過剩的經濟危機。因此,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時,一方面資本家的貨物堆積如山,賣不出去,為了獲得高額利潤,將大量的商品,食物拋進大海;另一方面,廣大勞動群眾卻處于失業或半失業狀態,因購買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資料,排隊等待救濟面包。
這些現象的根源便是消費與生產的分配不合理導致的。任何商品的生產都有四個環節構成: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然后才有再生產 。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缺失,再生產就無法進行。而傳統的雇傭關系使資方利用優勢在生產率增長時沒有同步增加工資。大量的利潤投入生產擴大,產品增加,而工資卻沒有同步增加,消費增長趕不上產品增加,出現生產過剩。于是工廠的產品賣不出去,工廠倒閉,大量工人失業,消費進一步銳減,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經濟全面崩潰。應認識到經濟危機只是生產-------消費失調的極端表現,只有若干年才會出現一次,而在正常情況下則表現為消費不足,限制經濟增長速度,或是導致經濟停滯。我們不能完全肯定日本,美國,歐洲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自90年代開始進入經濟低速增長與此無關。
另外當生產減少,而工人工資不變(即消費不變)時,就會出現供小于求,通貨膨脹。
新生產關系-------合作關系施行后,勞動擁有企業的分紅權,這樣勞動者的收入將與企業的生產同步增長(或減少),生產與消費良性循環。
二,有利于調動工人的生產積極性,因為企業盈利與否,及盈利多少都決定了他的收入水平。如此一來,工人會更加努力的生產,以期收入的提高。
很多人多無法認識到勞動者生產積極性的提高對生產效率的影響,認為生產效率的關鍵是技術設備。這種觀點是極其片面的。
自80年代后,從美國開始出現了一股“管理就是生產力”的社會思潮。即通過科學管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來提高生產效率。足以見證勞動積極性對生產的影響。
這種通過利益刺激提高生產積極性,其效率更是不言而喻。在歷史是,更曾是社會變更的標志。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中,正是通過將土地租與自由奴隸耕種,使勞動者的收入與糧食的產出正相關,調動勞動積極性。春秋時代,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變更徹底的國家便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如,第一個廢除井田制的國家--------齊(齊恒公)便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
三,有利于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在傳統的雇傭關系中,工人的工資基本是剛性的,即無論企業狀況如何,工人的工資基本穩定。在企業低迷時的工人工資與企業繁榮時的工人工資基本持平,這無疑成為企業的沉重負擔,也是很多企業最終破產的直接原因。實施新生產模式-------合作關系后,可適當降低工人的基本工資,而將收入的重點移至分紅,增加了工人工資的彈性。而原來是固定工資,不能或很難減少工人的收入(工資),這樣很多企業可能因入不敷出而破產,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分紅的話,工人工資是彈性的,企業在低迷期就可以自動調節對工人的支出部分,減輕企業在低迷時期的負擔。實質工人與資本家一起承擔了企業的風險,更能激發工人在企業危難時生產救廠的責任感。這些都增強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有利于社會生產的穩定。
再次,勞動作為一種與資本同等地位的生產要素要求分享企業的管理權既是現代民主發展的要求,也是必然趨勢,還是民主政治的延伸。民主的準確含義是:人們有權參與(直接或間接)與自身利益相關的管理和決策。
企業是一個社會生產團體,不是某一個人的,是屬于社會的,是國民經濟的基本細胞。它的存在不僅關系到資本家個人的利益,也關系到全社會利益,企業工人的利益。比如說破產就會產生失業,工人丟掉飯碗,社會生產減少,整個社會的財富減少。作為利益相關者,工人、社會、資本家有義務共同承擔企業的風險,也有權力共同參與企業的管理與決策。共同承擔風險表現在:一旦企業盈利減少,資本家的分紅減少,國家的稅收減少,工人的收入也會減少。共同管理表現在:資本家通過資本股權干預企業的決策,而國家通過政策調節參與企業的管理。原來的資本所有制里利益相關方中只有國家、資本家有權利參與企業的監督管理,工人卻沒有權力參與。這是對民主的褻瀆和曲解。如果未來的民主體制剝奪了工人的這一基本權力,便可認為是資產階級專制下的偽民主。
綜上所述,勞動作為一種與資本對等的生產要素要求擁有部分的企業所有權既是合理的,又是經濟良性循環的要求,還是民主發展的必然趨勢。
可以設想,在若干年后,我們將建起這樣一種新的經濟制度。所有的企業都采取合作模式的新生產關系。工人通過選舉出工會代表行使勞動所擁有的企業股權,通過董事會參與企業的管理。工人除基本工資外還將參與企業分紅。勞動者作為一個整體擁有企業的一部分股權,這些股權不是屬于個人的,而是勞動的整體,它是不可以買賣的,一旦勞動者離開企業他就喪失股權,不再參與分紅和管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