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它什么規律也不是
為了便于討論,請大家再來回顧一下這個所謂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斯大林說,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可以表述如下:
“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的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下同)
這又有什么不對呢?說實在話,如果撇開它是什么規律不談,如果它只是用于某些場合的宣傳口號,那我們還實在不能說它有什么不對。因為,反對它也就等于反對為人民服務,人民群眾自然是不會贊成的。但也正因為如此,把它說成是什么“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把它拔高為現代社會主義實踐的指導思想,這才能輕而易舉的為全世界無產階級,以及無產階級政黨所接受,以至差不多徹底葬送了現代社會主義事業。
1、它只說出了生產的一個基本屬性
斯大林強調指出,生產不能沒有目的,“人們不是為生產而生產”。
的確如此。但是,請注意:只要我們把斯大林的這個表述再縮寫一下就不難發現:它只是描述了生產的一般屬性,只是說出了生產活動區別于非生產活動的一個基本特征。眾所周知,如果生產不能創造出可以滿足消費者物質或文化的某些需要的產品的話,這個生產就是失敗的或無效的;也正如斯大林所說:“是會衰退和滅亡的”。顯然,不獨社會主義生產如此,資本主義生產也如此,所有生產都如此。只是,這樣的社會生產又是不存在的,試想,哪一個社會能夠建立在無效生產之上呢?
當然,在另外一些場合,我們也不能說它是失敗的或無效的了,而且,它也不但不會“衰退和滅亡”,還會不斷的發展。只不過,人們并不稱其為“生產”,而是稱之為“訓練”、“實驗”,或者、“鍛煉”、“文娛”等等。
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不是生產商品,而是生產剩余價值或利潤;不是產品,而是剩余產品… ”
這就是斯大林所找到的理論根據了。在這里,他并沒有做任何解釋或說明,這讓人一眼看去,似乎他與馬克思是完全一致的,而且,這還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很顯然,如果資本主義生產不生產商品的話,那它也無法生產剩余價值或利潤;如果它不生產產品的話,那它也無法生產剩余產品。由此可見,僅僅因為產品是所有生產的共有屬性,并不為資本主義生產所特有;同樣的,商品也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有;因此,馬克思的這段話只能說明:剩余產品、剩余價值或利潤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有屬性,并不能證明社會主義生產的特有屬性就是產品或滿足社會需要了。
不用說,資本主義生產不僅具有其資本主義屬性,它同時也必然要具有生產的一般屬性;因為它首先必須是生產,爾后才談的上它是什么性質的生產。試想,如果有哪一位理論家或思想家總是在研究或論證打乒乓球究竟是社會主義生產還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話,那我們大家一定會認為此人的腦袋有問題了。可見,如果我們排除了生產的資本主義屬性(比如消滅了私有制),那么,它自然就只剩下生產的一般屬性。在馬克思的這段話,我們找不到一點證據——哪怕是暗示:生產的一般屬性就是它的社會主義屬性了。
總之,即使僅僅把生產的一般屬性說成就是社會主義屬性,這在最一般或最基本的邏輯推理上也是難以令人信服的。當然,斯大林也并不滿足于此,然而也正是這么一來,社會主義生產與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區別問題就似乎早已被斯大林解決了,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再進一步討論下去了。換言之,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被掩蓋著(掩蓋了半個多世紀之久)。
2、生產也是一類事物,而事物本身是無所為規律的
這里,我們且不論怎樣區分社會主義生產與資本主義生產(無疑,這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它是實踐著的現代社會主義至所以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退一步說,就算斯大林發現了社會主義生產的特有屬性,那它也不過是屬性而已,不用說“屬性”和“規律”也遠不是一回事。
什么是“規律”呢?
所謂規律,就是指事物發展或運動的必然性。
它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只能發現它,并利用它來為自己服務,但不能改變它。因此,人們也稱之為:客觀規律。現在,我們就以此來檢驗斯大林的這個所謂的“規律”,即:“用…生產…來…滿足…社會…需要”。試問:誰用這個“生產”來“滿足社會需要”呢?也許斯大林是指社會主義經濟吧,因為,據稱它就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然而,很顯然,如果沒有人,這個“社會主義經濟”就什么也做不了,因為連它自已也什么都不是了。可見,是否用,或在什么程度上用“生產”來“滿足社會需要”,這就還要取決于掌握著這個社會主義經濟大權的“人”的主觀意識、覺悟與能力了。比如在前蘇聯,就是由于這個“人”的疏忽,社會上曾經連生活中最常用的牙刷也買不到。可見這個“規律”并不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換句話說,它根本就不是什么規律,或者什么規律也不是。
再舉一個例子:就比如穿衣服吧,用斯大林的話說:用穿衣服來御寒。很顯然,這只是利用了衣服能夠保暖的屬性,如果有誰說:用穿衣服來御寒是保暖的基本規律的話,那不是很可笑的事嗎?不用說,衣服不僅具有保暖的屬性,它還有其它一點屬性,比如我們還可以用衣服來裝扮自己等,顯然,我們同樣不可以說:穿衣服是裝扮自己的基本規律。
在日常生活中“用”什么“來”怎么的事實在太多了,比如用掃帚來掃地,用水來洗衣服,用鍋來做飯等。當然,世界上的事情有大有小,比起我們一家一戶的掃地、洗衣服和做飯來,“用生產來滿足社會需要”的確要大的多。但是,世界上的所有事和物,不論它是多大還是多小都是只有屬性而無所謂規律的。為什么?就因為:
規律只存在于事物的發展與運動之中。
當然,有事物就必有事物的運動,有事物的運動也就必有該事物的運動規律。但事物和事物的運動必竟不是一回事。再比如蘋果吧,它有大小、形狀、顏色、口感、味道等各種屬性,但它無所謂規律。有誰聽說過蘋果是什么水果的生長規律的呢?當然,有蘋果這個事物,就必有這個事物的運動:蘋果必然要從不成熟到成熟,從成熟到腐爛,這就是蘋果運動的規律。顯然,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只能設法讓它早熟或推遲它的腐爛,而不可能讓這個過程逆轉。同樣,我們也可以利用蘋果的某些屬性來為自己服務,比如,我們用蘋果皮來做一朵美化一道菜的花,顯然,誰也不會因此就認為:用蘋果皮來做花就是諸如烹調或者梨子生長的規律了。
然而,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斯大林的這個表述真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的話,那該多好呵!人們既不需要討論什么農、輕、重的次序,也無須權衡積累與消費的比例,當然也不必費神去研究什么“十大關系”了(那樣的話,毛澤東也實在是太多事了)——因為,只要“社會主義”經濟知道了人們“需要”什么,它就會必然的、也是自然而然來“滿足”。試想,天上不僅掉餡餅,連汽車、洋房都是現成的——人世間能有這樣的好事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