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釘子戶”能惹出那么大的風波?群情激憤,很多網友已經把釘子戶看作是抗暴的象征,當作流血捍衛憲法、捍衛中國的英雄。明明是為個人私利作“釘子戶”卻變成了國家英雄,甚至有網民討論還要不要中國,這說明了什么?說明現在的中國是個泛政治化的國家,人們對中國這個國家認得的只是“政治中國”,政治是經濟利益的最高表現。所以為保護個人利益竟然能上升到政治高度,上升到極端??梢姰斍爸袊€固的基礎是很脆弱的,國民只從利益角度來認識國家,認識中國。
國家民族的認同感來自于血緣認同、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其中政治認同有階段性、易變性。僅僅建立在政治認同基礎上的國家,其基礎并不是牢固的,中國現在在很多人心里的解釋就是保護個人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的政治實體。如果不能“保護”,這個國家就沒有必要存在。“釘子戶風波”中,就有人聲稱不滿足“釘子戶”的要求,就不要這個國家了。
糟糕的是,如果中國僅僅是建立在這種政治利益基礎上,一旦這個基礎破裂了。那么還會有人想去恢復中國嗎?引狼入室,當漢奸又有什么不可以的?“誰能保證我個人利益,就當這個國家的國民”。這是長久以來人們只知道“政治中國”這種國家觀念下必然的產物,政治利益的分化會不會成為解體中國的理由?
在今天的中國,聰明人有效的利用了政治中國的弱點,把擴張個人利益、局部利益做“政治化”處理,“興風作浪”以達到個人目的。一直被人充分利用的“民族團結”就是這樣一把利斧。比如有代表提議將漢服作為國服,這本可以看成是一種文化取向,即便說是國服,也沒必要人人都穿,什么場合都穿,就象“和服”被認為是日本的國服一樣。
但是馬上就有人惡意的把這項提議“政治化”,余秋雨等人立刻發揮政治想象力,污蔑此為“種族主義”,還問:“你們把五十幾個少數民族放在哪里?你們的“華服”里能汲取五十幾個少數民族的服裝元素嗎?如果不汲取,大家反而會心理受傷?”那么我要問:西服早已經成為正式禮服了,余先生為什么不去污蔑這是“漢奸”行為呢?余先生為什么又曾在文章中稱頌滿清皇帝推崇漢文化的“漢化”行為呢?
余秋雨當年是西裝、牛仔服的推廣者,那么今天又有什么理由批判別人鼓吹穿“漢服”呢?西裝現在已經成為正服,正式場合、重大場合非穿不可,成為不稱國服之國服。那么又有什么理由反對別人試圖把漢服推動成為國服的努力呢?
又比如,祭奠“黃帝”本來是民族認同的文化行為,誰都知道“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有沒有其人都無法考證。 而葛劍雄非要認為這是在歧視少數民族同胞,他的理由是少數民族沒有黃帝血緣。
而這次“釘子戶們”又把“國旗”和“物權法”當作了挑起軒然大波的政治利器,以威脅中國存在之根基作要挾。
即便一切都政治化了,當代中國也很難找到共同點。能規定漢語是官方語言嗎?能推廣普通話嗎?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怎么辦?能說56民族就代表中華民族嗎?澳門的葡京人怎么辦?新入籍的外國人怎么辦?
國家要穩定、要統一、要發展,就要讓國民認識到只有“政治中國”是不行的。政府這幾十年做的只是灌輸國民認同“政治中國”,認同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但是這已遠遠不夠了。隨著社會發展,經濟、政治都在變化,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在分化,以政治利益相同來認同國家是越來越難以做到了。沒有“文化認同”的和諧社會僅僅是政治手段,只能維持短暫的利益平衡。所以要建立“文化中國”的觀念,把“政治中國”的觀念建立在“文化中國”基礎之上。
實際上在國家內部,在民族內部。家庭、家族、社會、權利、道德、義務、文化、制度、法律、宗教乃至生活習慣同樣是每個成員親身體驗,感覺到的。身處其中,這本身也是每個成員能享受到的利益。雖然不顯眼,但是如同空氣和水一樣不可獲缺。除了政治權利人類還應該有文化權,人格權。怎么能把國家認同僅僅狹隘的歸結到“政治認同”這一點上呢?
錢穆說:“當知無文化便無歷史,無歷史便無民族,無民族便無力量,無力量便無存在。所謂民族爭存,底里便是文化爭存。” 文化中國曾經把海內外中華各族兒女、各階級、階層凝聚在一起,建立全民族的統一戰線,迎來偉大的全民抗戰。今天也只有文化中國才具備反分裂、求統一的民族精神。
也只有宣傳文化中國,才能讓國民認識到,以國家形式存在的中國不僅僅是政治上的利益保護者,而且還是民族的保護者,是文化的保護者。想到這些,人們還能以如此偏激的態度對待此類事情嗎? 即使有些事情被人刻意“政治化”,也得不到如此規模的響應了。
建設“文化中國”的一道阻力在于自由派,出于話語權和背后的利益集團,他們肯定是要反對的,對于他們來說,無所謂文化中國,他們心目中只有全球化、西化?!拔幕袊贝蛩榱怂麄冊谖磥砩鐣屑傧氲母吒咴谏系牡匚弧K詫λ麄儊碚f沒有文化中國,只有政治中國,文化中國就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所以他們要把對傳統文化的選擇以破壞“民族團結”、“人權自由”等等各種漂亮的政治口號給予打擊污蔑。這里他們有一個古怪的邏輯推理,中國人學習西方文明是開明是開放,不存在“大漢族主義”,不存在政治問題,而漢族特別其他民族學習漢族傳統文化則是“大漢族主義”,絕不可以。
文化的選擇、文明的交流是社會進步發展的需要。擇善而取,就象當年的“拿來主義”,反對的是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好的引進,不好的排斥。今天復興傳統文化也是如此,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余秋雨等則上綱上線,把恢復漢服說成是“驅逐你身上的皮鞋、耐克鞋、皮帶、手表、眼鏡,再進一步,又會對人們的家具、電器、車輛一一提出相應的要求。這就進入了恐怖時代?!?其思維方式和當年的守舊頑固派又有什么兩樣?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