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了捍衛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帝國主義特別是超級大國的剝削、掠奪,要求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斗爭,蓬勃發展,一浪高過一浪。這一斗爭已經成為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反帝、反殖、反霸斗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蘇聯社會帝國主義為了維護它對外擴張、掠奪的利益,對發展中國家的斗爭竭力進行阻撓和破壞,不斷玩弄反革命的兩面手法。它在跨國公司問題上同樣采取了這一手法。
一方面,它假惺惺地譴責跨國公司,另一方面,它又竭力宣揚跨國公司的“好處”,說什么蘇聯充分認識到,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引進資本,取得技術,“可能對跨國公司建立聯系有興趣”。
與此同時,蘇修到處兜售莫斯科牌號的跨國公司——“合股企業”。蘇修《共產黨人》雜志吹噓說,它的“合股企業”“既可以促進克服技術經濟的落后狀態”,又可以解決發展中國家“產品的銷售問題”,是所謂“管理現代化生產的重要學校”、“新的生產關系因素的體現者”等等。
蘇修大力推銷的“合股公司”到底是什么樣的貨色?
列寧指出:“壟斷占統治地位的現代資本主義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列寧全集》第二十二卷第二三二頁)
老牌的帝國主義如此,后起的蘇聯社會帝國主義也不例外。自從蘇修集團上臺在蘇聯復辟資本主義以來,它就一直以“經援”、“軍援”的形式,大規模輸出資本,對許多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掠奪、剝削和壓榨。
進入六十年代,蘇修則以直接投資的方式在外國開辦蘇營企業或所謂“合股企業”。由于“合股企業”比單純的蘇資經營企業,更為遮人耳目,近年來受到蘇修當局的格外重視。
蘇聯《共產黨人》雜志公開聲稱,“合股企業”是蘇聯和發展中國家進行“合作的新形式”,要把它“提到首位”加以大力推廣。蘇修在第三世界的經濟擴張,從提供“援助”、貸款,發展到直接輸出資本,開辦企業,這是一個重要的變化。這個變化說明,修正主義統治下的蘇聯,在帝國主義的道路上已經走得多遠了!
蘇修在第三世界開辦的所謂“合股企業”在赫魯曉夫統治時期就已出現,在勃列日涅夫上臺后,又有了新的發展。六十年代中期,蘇修打著“發展貿易”的旗號加緊向國外特別是向發展中國家擴張勢力,以貿易為主要內容的“合股企業”開始發展起來。
從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九年,蘇修先后在非洲和亞洲的四個國家同當地的私商合作成立了四個“合股企業”。七十年代以來,蘇修同另一個超級大國爭奪愈演愈烈,加緊擴張它的勢力,它在第三世界開辦的“合股企業”的數目也隨之迅速增加。
據不完全統計,從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五年六月,蘇修先后在亞洲和非洲十個國家,開辦了十個合股企業,其中漁業四個、海運四個、礦業兩個。漁業和海運業在蘇修的“合股企業”中占居的重要地位,反映了它在七十年代不斷加強爭奪海上霸權的狂妄野心。
在西歐的一些國家,蘇修也先后開辦了不少獨資經營的和“合股”經營的工商企業。僅以比利時為例,據報紙揭露,蘇修就在這里投資開設了基本上以蘇聯資本為主的八家比蘇“合股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海運、汽車拖拉機裝配、糧食、石油化工、礦產、鉆石、光學器材、電子計算和電子器材等許多方面。
隨著蘇修加緊對外侵略擴張,它對這些企業的投資也迅速增長。例如,在比利時的納夫塔石油化工公司,一九六七年建立時資金為三百萬比利時法郎,到一九七二年即猛增到二億○二百多萬比法郎,幾乎全部資金都掌握在蘇聯的國家公司手中。
蘇修的這些“合股企業”的任務到底是什么?蘇聯的書刊公開鼓吹說,要在發展中國家建立“完全屬于”蘇聯,或由蘇聯“部分投資的、同國營或私營民族資本合辦的生產企業”,以便“進一步擴大和提高”蘇聯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效率”。
這就是說,蘇修之所以采取直接投資的形式是為了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更殘酷的剝削和掠奪,以圖把接受它投資的發展中國家,完全納入由蘇聯提供資金、技術裝備和由第三世界國家提供勞動力、原料的軌道。
這種“合股企業”和西方壟斷資本的跨國公司如出一轍!不僅如此,由于蘇修輸出的資本,屬于社會帝國主義的國家所有,其投資地區、經營項目、活動范圍等等,都是嚴格根據蘇聯政府對外侵略擴張的需要進行統一安排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莫斯科牌號的跨國公司——“合股企業”,其侵略性則遠遠超過西方的跨國公司。
根據多年來透露出的一些情況,人們已經可以看出,莫斯科牌號的跨國公司——“合股企業”到底干了些什么。
第一、打著“企業”招牌,進行政治滲透。這和蘇修其它機構的駐外人員一樣,參加“合股企業”的蘇方人員中,有不少肩負著克里姆林宮的特殊政治使命。
據國外報刊揭露,開設在比利時的最大一家比蘇“合股企業”——全球海運代理公司就是蘇聯和它在西歐的一些代理人進行聯系的一個據點。蘇修在第三世界的“合股”公司也利用各種手段從事政治、軍事情報活動。
第二,控制所在國生產和貿易,干涉所在國內政。蘇修投資興辦的“合股企業”,一般都規定向蘇聯供應產品和其它苛刻條件。名為“合股”,所在國卻無權決定企業產品的產銷。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蒙古人民共和國和蘇聯合股的額爾登丁銅鉬礦。
這個企業名為“合股”,而蒙方股份只是蘇聯的一筆貸款,實際上是蘇修獨資企業。這家企業的總經理是蘇聯人。合約規定,蒙古只準開采礦石,不準自己進行冶煉,而開采的礦石又只能供應蘇聯,不得向任何國家出售。蘇聯還規定,蒙古要在企業投產后二十年內用礦石抵償為建設這個“合股”企業而欠的蘇聯債務。蘇修在“合股”招牌下,肆意剝削蒙古勞動力,掠奪蒙古資源,踐踏蒙古主權。
第三,推銷工業產品,爭奪國際市場。通過“合股企業”,蘇修在第三世界國家可以更方便地推銷它在西方市場上難于銷售的機器設備和工業產品,同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爭奪市場。
例如在西非一個國家的蘇修“合股”汽車公司,一九六四年剛創辦的時候,蘇修在這里銷售的汽車只有二十四輛,到一九七四年,猛增到四千四百多輛,使這個企業成為當地銷售汽車的五家主要公司之一。
第四,榨取廉價勞動力,掠奪天然富源。蘇修的“合股企業”一無例外地采取蘇聯出設備、出技術,所在國出勞力的方針,剝削所在國廉價勞動力,掠奪天然富源。
據非洲一家報紙揭露,在蘇修“合股”公司工作的當地工人工資,是“當地同行業中最低的”。另以西非一個盛產魚類國家為例,蘇修在這里辦了一個“合股”漁業公司,有一支十艘漁船的船隊,船上勤雜工、重體力勞動活全部由當地人擔任。整個船隊只有六名本地技術徒工。船隊使用的漁具,都是蘇制的細眼漁網,小魚、幼魚一網打盡,嚴重地破壞漁業資源。因此,當地人民群眾都擔心,幾年以后,這個一向魚產豐盛的國家將出現海產資源枯竭現象。不僅如此,這家“合股企業”捕獲的大魚好魚全部被蘇聯冷凍船運走,而當地市場上卻只能買到小魚、雜魚。
從蘇修“合股企業”的這些所作所為,人們可以看出,蘇聯《共產黨人》雜志所宣揚的什么同發展中國家進行“合作的新形式”的“合股企業”到底是什么貨色。它不過是西方壟斷資本的跨國公司的新翻版而已!
在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堅決反對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強烈要求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斗爭浪潮中,跨國公司已經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在這個時候,蘇修推行的“合股企業”,并加以無恥的吹噓,這只能暴露出它的貪婪兇殘的社會帝國主義本性。
隨著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的日益覺醒,斗爭的深入發展,跨國公司也好,“合股企業”也好,都將被送進歷史的垃圾堆。一個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必將逐步建立起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