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意志意識形態》蘊含著豐富的人的解放思想,具有深厚的歷史邏輯、科學的理論邏輯和鮮明的實踐邏輯。歷史邏輯形成于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批判和對歷史實踐中“現實的人”的理解。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繼承青年黑格爾派思想的過程中確立了人的解放的歷史主體;在對“現實的人”的闡釋過程中發現了人的解放的客觀物質基礎;在考察現實的人的時候沒有離開“現實的生活”,在社會實踐基礎上把人的解放放置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宏偉視域。從《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人的解放思想發展的歷史過程看,馬克思恩格斯確立了研究這一問題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思維方法和研究視域。理論邏輯闡明人的解放思想演進過程中觀念解放、勞動解放和社會關系解放三階段。實踐邏輯指出了確立唯物主義立場、推動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改變社會環境、進行共產主義運動等人的解放路徑的正確方向。歷史邏輯是思想形成的基礎,理論邏輯是思想核心內容的具體展現,實踐邏輯是具體的和歷史的統一,是行動的指南。這3個邏輯共同構建了《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人的解放思想的內在邏輯,實現了歷史必然性、理論真理性和道路正確性的嚴整統一,為實現人的解放提供了清晰的價值目標和實踐訴求之道。
————————————
作為馬克思恩格斯的代表性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蘊含著豐富的人的解放思想。通過對《形態》中人的解放思想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分析在唯物史觀基礎上,人的解放思想中的理論批判及實踐緣起;闡釋《形態》中人的解放思想的3個階段;探尋馬克思恩格斯為人的解放指出的實踐路徑;剖析人的解放思想的辯證思維過程,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人的解放思想的歷史邏輯
歷史邏輯是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歷史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歷史派生出來的。邏輯是歷史的反映,但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消極的反映,而是能動的反映。思想邏輯和歷史實踐是統一的,是歷史與邏輯發展的必然。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解放的思考是在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批判和對歷史實踐中“現實的人”的理解中開啟的。
《形態》中探求人的解放思想的邏輯起點是對黑格爾哲學,特別是青年黑格爾派的批判。19世紀40年代初的德國社會矛盾重重,在意識形態領域,各種思想分裂沖突。黑格爾哲學體系日趨解體,分裂為老年黑格爾派和青年黑格爾派。老年黑格爾派重視維護黑格爾正統邏輯體系,試圖用“絕對精神”統攝一切;代表反動保守集團的政治利益,維護普魯士專制政權和等級制度;宣揚“有神論”觀念。在風起云涌的民主革命運動中,施特勞斯的《耶穌傳》促進了青年黑格爾運動的興起。青年黑格爾派是反對老年黑格爾派保守傾向的激進派,他們更關注黑格爾體系中辯證法的發展,力圖從中引出革命的和無神論的結論。面對人們思想觀念的困境,馬克思恩格斯要把在那個時代被“虛假觀念”束縛的人解放出來。
馬克思恩格斯在對青年黑格爾派的考察反思中確立了人的解放的起點。首先,以鮑威爾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哲學家認為人的解放是對宗教和政治束縛的批判。他們對宗教進行批判,試圖把一切歸結為宗教,“‘人’,則被宣布為宗教的人。”人的解放就是宗教的解放。同時,人還受到政治國家的壓迫,在對待猶太人解放的問題上,他認為要消滅宗教異化,把國家從宗教異化中解放出來,猶太人問題才能得到解決,從這個意義上看,人的解放也是政治的解放。其次,費爾巴哈批判了以鮑威爾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觀點:一方面,批判了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立場。他認為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人以自然為基礎生存和發展,人的思維離不開人腦和生活實踐。另一方面,提出了人是以“類”為基礎的類存在物,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人。”人的解放與其說是宗教的解放,不如說是“人的類本質”的解放。最后,施蒂納批判了費爾巴哈作為“類本質”的人。他認為費爾巴哈雖然把神的本質歸還給人,但是費爾巴哈的“類本質的人”仍然是一種抽象物,對人的類本質的敬畏仍然是對人的另一種形態的奴役。人的解放是高于一切的“我”即“唯一者”的解放,提倡個人的絕對自由,高揚個體地位,宣揚極端個人利己主義,鼓吹無政府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繼承青年黑格爾派思想的過程中確立了人的解放的歷史主體。首先,《形態》在批判以鮑威爾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的觀念中確立了人的解放主體的現實性。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他們的觀念都是虛假觀念,不論是宗教解放還是政治解放都是“天真的幼稚的空想。”他們沒有想到“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系問題”。由此,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的解放應該是“現實的”人的解放。其次,《形態》在批判繼承費爾巴哈的人本思想中發展了對人的解放主體思考的唯物辯證性。馬克思恩格斯認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立場,把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立場扭轉過來,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人要受制于自然;認同費爾巴哈把神的本質歸還給人。但是,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費爾巴哈的“類本質的人”是在感性自然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對象’,而不是‘感性活動’”。沒有理解實踐,沒有看到實踐在人的解放過程中的偉大作用。所以,費爾巴哈并沒有真正認識到人的類本質,“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由此,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的解放不僅是現實的,而且應該是“具體的”人的解放。最后,《形態》在批判繼承施蒂納的個人絕對自由的思想中注重將解放主體落實到現實的“個人”。施蒂納關于“我”“唯一者”的解放,使馬克思恩格斯更多重視“個人”的主體地位;關注“類”與“個體”的關系;注重人的解放過程中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但是,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施蒂納的“我”走向了極端,最終走向虛無。這樣,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繼承青年黑格爾派思想的過程中確立了人的解放的歷史主體,即“現實的人”,由此開啟了對人的解放的探索。
馬克思恩格斯在對“現實的人”的闡釋過程中發現了人的解放的客觀物質基礎?!缎螒B》中探尋人的解放的實踐起點是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下的“現實的人”。《形態》中,“現實的人”具有多層內涵:首先,現實的人具有實踐性。“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其次,現實的人具有世界歷史性。人是歷史中的人,人們之間的聯系是由需要和生產方式決定的,這種聯系不斷采取新的形式就成為歷史。伴隨著逐漸頻繁的交往和逐步消滅的分工,歷史轉化成為世界歷史,無產階級的解放只有在世界歷史背景下才成立。再次,現實的人具有階級性。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現實的人”一方面是馬克思恩格斯最關注的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處于社會底層,只有致力于無產階級的解放,全人類的解放才能得到徹底實現。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里的其他階級的人,也包括資產階級,他們受制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市場、金錢、人性、道德、制度等方面的束縛和制約,這也是人的解放任務中的一部分。資本主義制度是制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根源。“在馬克思看來,解放意味著廢除所有的階級,包括無產階級在內。”最后,現實的人具有個體性。人的解放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在物質條件、社會關系、人的類本質生存背景中展現出來的“現實的個人”,是整體和個體的辯證統一。
現實的人是在“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的人”?!缎螒B》指出,人的物質生活條件主要包括: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物質生活需要的生產和生命的生產。首先,人類生存的前提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形態》指出,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是:吃喝住穿和其他一切東西,第一個歷史活動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這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其次,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還包括物質生活需要的生產。物質生活需要的生產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有密切的關系。人們在物質生產活動中會產生新的物質生活需要,進而推動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物質生活條件的進步。最后,歷史發展過程離不開生命的生產。《形態》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可見,現實的人是在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歷史發展需要和人的生命生產條件中生存和發展的。
馬克思恩格斯在社會實踐基礎上把人的解放放置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宏偉視域?!缎螒B》在考察現實的人的時候沒有離開“現實的生活”。《形態》指出,現實的人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發現了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和動力;批判繼承了空想社會主義對未來美好社會的設想;找到了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指明了人類未來的理想歸宿——共產主義社會,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才能消滅分工,消滅私有制,消滅一切束縛人的因素,使人的本質復歸,真正實現人的解放。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偉大創造。這樣,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繼承了前人的理論成果,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把探索人的解放放置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宏偉視域之中。
可見,《形態》中對“現實的人”的多重考察,彰顯著馬克思恩格斯的思維方式的辯證性。馬克思恩格斯既關注著“現實的人”的實踐性、階級性和歷史性,又注意到“現實的人”的個體、個性及其現實生活。“現實的人”既是具體的現實生活的個人,又是一定歷史條件中的具有類本質的、普遍性、階級性的人。他們從現實的個人生活中尋找人的解放的困境,尋找時代需要解決的理論課題。他們在對“現實的人”的生存困境之中看到人類發展的歷史與現實的困境,看到不同階級的局限和使命。簡言之,馬克思恩格斯從“現實的個人”出發,思考的卻是“現實的個人”及其“現實生活”背后更為廣闊視野中的“不同階級的人”和“人類”的前途和命運。他們看到的是特殊性、現實性,關注和思考的卻是普遍性和理想性。他們對人的解放問題的思考具有辯證性。
《形態》對“物質生活條件和物質生產”的闡釋,說明了馬克思恩格斯人的解放思想的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和唯物史觀立場?!缎螒B》指出,現實的人的“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產、生活的基礎,它構成了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及社會意識關系圖景;形成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及人與自我發展的關系。
《形態》中人的解放思想的視域是唯物史觀,其本質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探尋人的解放思維發展的歷史過程看,《形態》中人的解放的歷史邏輯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唯心主義及其意識形態的基礎上,奠定了其歷史唯物主義的立足點和理論視野。
綜上,馬克思恩格斯在對“現實的個人”的多重表述中,彰顯了辯證的思維方式。在對現實的個人的“物質生活條件”的研究中,闡明了研究人的解放思想的唯物主義理論基石;在考察“現實的人”的“現實的生活”的過程中,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創立了唯物史觀?!缎螒B》中人的解放的歷史邏輯是在時代的意識形態困境中,對“現實的個人及其物質生活條件”的批判及其闡釋。從《形態》中人的解放思想發展的歷史過程看,馬克思恩格斯確立了研究這一問題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思維方法和研究視域。“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新世界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得到了系統性的論證和體系化的表述。”《形態》中人的解放的歷史邏輯與其說是那個歷史時代條件下的“現實的人”及其物質生活條件的批判,毋寧說是馬克思恩格斯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視野的必然展現。
二、人的解放思想的理論邏輯
人的解放思想的理論邏輯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解放思想的核心要義的具體展現,它合乎思維的形式和規律,具有理論的真理性。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反作用。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經歷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因此,從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看,在特定歷史發展階段,思想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前提,是實踐的指南?!缎螒B》中對人的解放思想的探索,正是回應歷史課題,以人的思想解放為先導,在追尋并指導“現實的人”的解放過程中應運而生?!缎螒B》中對人的解放的追求歷經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邏輯演進的前提,是人的思想觀念解放的階段,是人的思想從唯心史觀向唯物史觀的轉變,是理論視角從“虛幻、抽象的人”向“現實的人”轉變的思想理論前提。第二個階段是邏輯演進的過程中,人的勞動解放階段,是從異化勞動到自由勞動的轉變,是人的生存狀態的轉變,是從“異化的人”到“自由的人”的轉變。第三個階段是邏輯演進的價值歸宿,是人的社會關系全面解放的階段,是由“片面的人”到“全面的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的第一個階段是觀念解放,即由唯心史觀到唯物史觀的解放,使人從“虛幻、抽象的人”向“現實的人”轉變。在資本主義社會,人的解放的思想前提是觀念的解放?!缎螒B》確立了正確的理論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錯誤的唯心主義和舊哲學觀念的過程中確立了嶄新的唯物主義思想。其一,批判唯心主義哲學,確立唯物主義哲學基礎。《形態》批判了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和青年黑格爾派的虛幻觀念,指出了人的解放的現實性和物質基礎,確立了唯物主義哲學基礎?!缎螒B》指出,德國舊哲學和德國意識形態家們把哲學、神學、實體和一切廢物消融在‘自我意識’中,“‘人’的‘解放’也并沒有前進一步;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其二,批判感性自然觀,闡釋科學實踐觀。《形態》批判了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感性自然觀,把人的解放建立在科學實踐觀之上。把費爾巴哈作為“感性對象”的人發展為進行“感性活動”的人,闡釋了人的解放實踐基礎的辯證性和能動性,確立了實踐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其三,批判唯心史觀,創立唯物史觀。馬克思恩格斯清算了德國哲學在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特別是批判了費爾巴哈人本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的不徹底性,要構建一個與德國哲學完全相反的“從人間升到天國”的嶄新世界觀,用徹底的唯物主義立場取代唯心主義歷史觀。把自然存在中“既成性的人”發展為自然歷史過程中“生成性的人”“通過《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篇對費爾巴哈、鮑威爾、施蒂納等德國哲學者們的批判,他們已經在積極地提示關于人類社會和歷史的唯物主義觀點了,這是毫無疑問的。”
人的解放的第二個階段是勞動解放,即在勞動解放的過程中逐步實現人的解放,是從“異化的人”到“自由的人”的解放。《形態》中人的解放思想的邏輯演進過程中,人的解放也是勞動解放。理論的批判并不能真正實現人的解放,還要在生產實踐、在現實的社會關系中才能展現。勞動解放是實現人的解放的必經之路。勞動解放是人的勞動狀態的轉變,是由異化勞動到自由勞動的解放,是人的存在狀態的解放。在充斥著異化勞動的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的勞動和生產生活是不自由的,他們為了謀生而辛苦勞作,卻僅得到最少的生活資料。大多數人不僅辛苦的、被迫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而且還受到資本主義所有制和生產關系的奴役。“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勞動是異化的勞動。異化勞動是人遭受奴役和束縛的根本原因。只有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里,消滅了分工、私有制和不同階級利益的社會,異化勞動才能被自由勞動所取代,人的艱難生存狀態才能夠徹底改變。在那里,勞動將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勞動活動由片面性發展到全面性,為實現勞動活動的全面發展提供廣闊的平臺和機遇。
勞動解放也是人的生活狀態的轉變。勞動解放是由“異化的人”到“自由的人”的解放。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人們為了快樂而勞作,可以隨著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實現了人的勞動能力、勞動方式、勞動關系的解放。人們從異化勞動下的“謀生狀態”發展到自由勞動下的“樂生狀態”。“生活”是創造“生存”意義的現實生活過程。勞動解放是人從“艱難的生存狀態”向“美好幸福的生活狀態”轉變;是由“異化的人”到“自由的人”的解放。“在這一階段,馬克思從社會的生產勞動進程去理解人類解放,即通過揚棄‘異化勞動’去實現人類解放。”
人的解放的第三個階段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解放,即由“片面的人”到“全面的人”的解放。《形態》中,人的解放是社會關系的全面解放。人的解放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和每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實現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和人的素質的全面進步。人的社會關系解放是在人的社會關系中,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人的個性由片面到全面發展的解放;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的解放實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關系的全面解放。這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只能在未來理想社會才能真正實現。
首先,人的社會關系解放旨在追求個人生活自由。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解放,使人從謀生狀態向樂生狀態轉變,實現人的生活狀態的自由自覺。在社會正常生活中,在一定約束的前提下,人有更多機會和條件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實現自己的發展和進步。人可以選擇自己做或者不做的自由,這樣做或者那樣做的自由。人可以合理合法按照自己的愿望,選擇自己的生活狀態和發展路徑。
其次,人的社會關系解放旨在拓展人的個性發展,是人的個性由片面到全面發展的解放。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社會分工和資本主義私有制把人變成了“片面的人”。人成為在社會物質條件、精神條件和社會關系制約下的具有某種技能,專門從事某種勞動的某種人。人的智力體力創造潛力沒有充分發揮和施展的機會和平臺。人的發展依賴于物的進步,人受著物的奴役和支配。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人的素質和能力將得到全面提高。人的個性將得到充分的發展。人可以自由選擇勞動的種類、方式和時間。人的解放是一個由片面到全面,由異化到解放的逐步發展過程。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運動所要實現的‘自由個性’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三大形態的表征,是人類最大的歷史轉變。”
最后,人的社會關系的解放旨在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全面和諧與發展。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將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關系的和諧發展,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這種發展正是取決于個人間的聯系,而這種聯系部分地表現在經濟前提中,部分地表現在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必要的團結一致中,最后表現在以當時的生產力為基礎的個人多種多樣的活動方式中。”
《形態》中人的解放的演進三階段既是逐層遞進的關系,又是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辯證發展過程。觀念解放是人的解放的思想前提,勞動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必經過程和手段,人的社會關系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價值旨歸?!缎螒B》旨在以思想觀念解放引領勞動解放,在勞動解放的過程中,進一步實現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解放。
可見,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人的解放思想是思維縱向發展與橫向拓展的有機結合。一方面,人的解放思想是理想和現實縱向發展的動態統一。他們從現實的人的現實生活入手,通過批判舊世界,樹立新觀念,尋找人的解放的新方向。這是一個經由人的現實生活狀態出發,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化勞動及其罪惡根源,探尋解決路徑,以理想照進現實,追求未來美好生活及人的最終解放的動態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既關照人的現實生活,又追求人的終極理想,是理想和現實的統一。另一方面,人的解放思想是由個人、個性到人的類本質的橫向思考的結果。是對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的進一步思考。馬克思恩格斯在追求人的解放過程中,既關注人類的解放,又重視人的個體幸福和個性發展;既關照人的社會整體性發展,又注重個人和個性的解放。強調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發展。這是從個人出發,經由階級解放而最終實現個人社會關系全面解放的辨證發展過程;是個人解放、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的辯證統一過程。馬克思恩格斯的人類解放思想既具有人的解放目標的終極理想性,又具有人的解放范圍的廣泛性;既關注社會進步又重視每個人的發展,他們關于人的解放的旨趣為人類社會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指引著方向。
三、人的解放思想的實踐邏輯
人的解放思想的實踐邏輯是具體的和歷史的統一,是在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的基礎上從認識到實踐飛躍的藍圖,它指出了人的解放路徑的正確方向?!缎螒B》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人的解放路徑。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確立正確的立場觀念是前提;不斷發展著的生產力的巨大進步是必要條件;在共產主義運動過程中逐步實現環境的改變,進行社會變革,建立共產主義社會,是人的解放的必經之路。
首先,確立唯物主義立場實現思想解放。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確立正確的立場觀念是實現人的解放的前提。《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對德國哲學和意識形態進行批判并力圖清除錯誤觀念。他們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主客顛倒的哲學立場,擺正了哲學唯物主義世界觀立場;批判了費爾巴哈的“感性世界”及其“感性實踐”的唯物主義,認為費爾巴哈“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由此,馬克思恩格斯把歷史觀建立在科學實踐基礎上。此外,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德國哲學的宗教觀念;“反思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系問題”;還對資產階級利益觀等進行了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在對德國哲學和意識形態的批判中確立了唯物主義立場,為人類解放破除了唯心主義虛幻荒謬認識,并闡釋了重要的唯物主義理論命題,奠定了嶄新的唯物史觀立場和堅實的唯物主義理論基礎。
其次,推動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促進勞動解放。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思想進步的力量最終要落實到現實的物質生產生活中才能得以展現。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實現人的解放的客觀物質基礎。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態與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息息相關。“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這就是說:一方面,現實的人的物質生活條件是人的解放的基礎?,F實的人是生活在具體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的人,他們首先要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才能創造歷史,實現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另一方面,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方式決定了社會發展水平和人的解放程度。人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的制約。伴隨生產力發展的人的普遍交往的建立是實現人的解放的重要條件。普遍交往的建立是指在高度發展的生產力基礎上的生產關系的全面進步。只有這樣,異化才能成為一種“不堪忍受的”力量,成為革命所要反對的力量,共產主義運動才可能發生。
再次,改變社會主客觀環境推動社會進步。“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實現人的解放要改變主客觀條件。從改變主觀條件來看,一方面,實現人的解放,要改變人們的觀念。觀念支配和決定人的實踐活動,實現人的解放就要改變人的觀念。要用唯物主義取代唯心主義,用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戰勝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實現人的解放,要重新確認解放的主體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解放的主體力量是無產階級。無產階級是實現人的解放的主體。“每一個力圖取得統治的階級,即使它的統治要求消滅整個舊的社會形式和一切統治,就像無產階級那樣,都必須首先奪取政權。”這是因為:無產階級與當時社會的大機器生產相聯系,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在機器大生產過程中所要求和鍛煉出來的無產階級最團結,具有組織紀律性,易于集中統一管理和行動。在機器大生產為主要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處在社會被剝削被壓迫的底層,他們的革命愿望和革命斗志最強烈。無產階級具有的先進性、組織紀律性、革命性、徹底性等都成為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勝利的前提、條件和有利保障。實現人的解放不僅要改變人的主觀、主體條件,還要改變客觀條件,即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環境?!缎螒B》指出,改變觀念要“靠改變了的環境而不是靠理論上的演繹來實現。”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要實現人的解放,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客觀環境,就要發展生產力,消滅分工,伴隨大工業的發展逐步消滅私有制,用自由勞動取代異化勞動。這樣,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改造人。人的解放是在改造資本主義社會的主客觀環境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
最后,在共產主義運動中,建立理想社會,實現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價值歸宿。《形態》指出,“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通過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只有通過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所有的解放最終都要落實到共產主義運動中。實現人的解放要進行共產主義運動,建立理想社會。“‘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實現人的解放要進行共產主義運動。其一,共產主義是現實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共產主義不是現實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而是“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只有在現實世界中通過革命實踐和革命運動才能實現。其二,共產主義運動具有世界歷史性。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隨著人的活動擴大為世界歷史性的活動,“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其三,共產主義運動具有革命性。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歷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共產主義運動要使現存世界革命化,“要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進行共產主義運動,要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只有革命才能夠推翻統治階級,才能拋掉革命階級自己身上的陳舊東西,才能承擔重建社會的工作。無產階級“必須首先奪取政權,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說成是普遍的利益,而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進行共產主義運動的目標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即“真正的共同體”。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真正的共同體中才有個人可以實現全面發展的機遇和平臺;才能獲得施展其才華和智慧的手段;才可能真正實現個人自由發展。“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這個真正的共同體就是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理想社會,在這樣的理想社會中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解放。
綜上所述,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觀的立場上,從對德國社會思想和現實的批判中,闡明了人的解放思想演進過程中觀念解放、勞動解放和人的社會關系解放3個階段;從確立正確的觀念基礎,發展生產力的社會必要條件,在共產主義運動過程中實現主客觀環境的改變,不斷推動社會進步,最終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等方面為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們指出了方向。《形態》構建了人的解放思想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及實踐邏輯。其中,歷史邏輯是思想形成的基礎,理論邏輯是思想核心內容的具體展現,實踐邏輯是具體的和歷史的統一,是行動的指南。三者統一共同完成了《形態》中人的解放思想的理論創造,實現了歷史必然性、理論真理性和道路正確性的嚴整統一。《形態》為人的解放展開了一條不斷求索的理想宏圖,為馬克思主義者們提供了清晰的價值目標和實踐訴求之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