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蘇聯勞動人民淪為雇傭勞動者這一嚴酷事實,蘇修叛徒集團是諱莫如深的。例如,他們一再表白,在蘇聯“已不存在失業現象”,公然要人們相信蘇聯勞動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如何有保障之類的神話。
然而,虛假的東西總要露出馬腳。
據蘇修《蘇維埃俄羅斯報》等報刊透露,從一九六九年以來,在俄羅斯聯邦的許多城市以及蘇聯其他地區廣泛建立了一種名叫“居民職業介紹安置局”的機構,在蘇維埃自治共和國所有的首都、擁有十萬或十萬人口以上的邊疆區和州的首府幾乎都有,僅俄羅斯聯邦就在一百一十六個城市設有這種機構,任務是“給沒有在社會生產中就業的人分配工作”。據蘇修報刊披露,這種機構成立以來,業務十分繁忙,有的地方“等候大廳內的人員總是絡繹不絕”。僅俄羅斯聯邦和哈薩克斯坦從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四年登門求職者就達數百萬人之多。
人們不禁要問,既然蘇聯早已“不存在”失業現象,那怎么會出現數量如此之多的“沒有在社會生產中就業的人”呢?而且“職業介紹局”竟然門庭若市,求職者“絡繹不絕”!對于事實與宣傳的這種矛盾現象,蘇修狡辯說,這叫“干部流動”,而不是失業,并且振振有詞地宣稱:“職業介紹局”就是為“減少干部流動”而設立的。那么,我們不妨看看,所謂“干部流動”又是什么貨色?
首先必須揭穿,蘇修說的“干部流動”,實際上主要是指廣大工人及其他勞動者喪失職業以后,為重新尋找出賣勞動力的場所顛沛流離的過程。目前在蘇聯,這種“流動”的人數每年都十分可觀。據蘇修供認,“在工業企業中,工人流動占百分之二十,而在建筑業中占百分之三十。”按上述流動率計算,從一九七○年以來,僅工業部門每年流動的人數都在六百萬人左右。這些人為找到工作,用蘇修縮小了的說法,平均需用二十八天左右,有的要更長些。據《社會主義勞動》雜志透露,一九七三年僅哈薩克共和國向“職業介紹局”尋找工作的二十萬七千人中,四分之一以上已數月甚至一年多沒有工作了。試問,在“流動”的人員中,這些長時間既無所屬單位,又無事情可做的,不是失業是什么呢?
其次,從造成工人“流動”的原因來看。眾所周知,資本主義世界工人的失業,多是由于資本家追逐利潤,大量解雇工人造成的。
今天在蘇聯,情況亦然。官僚壟斷資產階級為了榨取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采用臭名昭著的“謝基諾方法”,大量裁減工人。據報道,謝基諾化學聯合企業從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三年共裁減職工一千三百人。在蘇修大肆鼓吹下,許多廠礦企業頻起效尤,僅俄羅斯聯邦二百九十二個企業至一九七三年七月一日就解雇職工七萬人。此外,蘇修各企業頭目,還以種種借口,將那些年老體弱、孕婦、哺乳婦女、特別是不聽擺布的人趕出企業大門,致使被解雇的人數更為可觀。亞美尼亞共和國一九七四年工業企業中就有四分之一的工人被解雇,去年上半年被解雇的又達百分之十二點三。被解雇者自然進入“流動”隊伍,造成廣大產業后備軍。蘇修所謂的“干部流動”的真相,不是十分清楚了嗎?
誠然,“流動”比失業要好聽一些,但是改換名稱又怎能遮蓋得了蘇聯今天存在失業的嚴酷現實呢?失業,這是隨著資本主義在蘇聯全面復辟必然帶來的惡果。人們在喪失工作后,精神上受到摧殘,生活上沒有保障,不得不謀求出路。這正是“職業介紹局”那里人們“絡繹不絕”的原因。有的工人悲憤地形容這種在“發達的社會主義”下喪失工作的滋味“象陷在汽車底下一樣”。不少人因長期找不到工作,忍饑挨餓,走投無路,有的竟被迫自殺。這種悲慘的情景,難道用“流動”這個字眼就能輕松地遮掩過去嗎?
由此可見,在所謂“干部流動”的背后,包含著一個極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列寧在論述資本主義社會時指出:“在千百萬流動的與定居的工人中間,有一部分經常留在失業后備軍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今日蘇聯,情況正是這樣。在數目龐大的“流動”工人中有相當數量的人處于長期或短期失業或變相失業之中。盡管蘇修竭力掩蓋問題的實質,但無情的事實已將蘇修的謊言砸得粉碎。
還必須指出,今日蘇修廣設“職業介紹局”,絕不是出于關心工人的就業問題,而是為了適應官僚壟斷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他們在某些部門解雇工人,又感到個別區域的個別部門缺乏人員,通過“職業介紹局”為這些部門收羅勞動力,同時也想利用介紹職業的辦法,緩和和遏制勞動人民日益增長的不滿。在蘇修的殘酷統治下,廣大工人象雇傭奴隸一樣被拋來拋去,在“流動”中飽嘗失業的辛酸。然而,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蘇聯工人階級,是不甘忍受蘇修統治集團對他們的重重壓迫的。“試看天地翻覆”。蘇修叛徒們實行官僚壟斷資產階級專政的日子是長不了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