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友文 |《國家與革命》中的共產主義發展階段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宋友文◆文
《國家與革命》是列寧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名著,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一篇光輝的理論文獻。該書所揭示的時代主題是以無產階級專政為核心構建了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邏輯體系。列寧將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落實為共產主義發展階段理論,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重要貢獻和創新性發展。今天,研究《國家與革命》中的共產主義發展階段理論,對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和深刻的啟示意義。
——宋友文
《國家與革命(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的學說與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任務)》是列寧在俄國十月革命前夕撰寫的一部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名著。該著作深刻地論述了無產階級必須通過暴力革命打碎資產階級舊國家機器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重要命題,集中闡述了國家消亡的經濟基礎和共產主義發展階段等重大問題,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落實為共產主義發展階段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彪炳史冊。雖然《國家與革命》問世已經一百多年了,但它所揭示的時代主題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國家與革命》的時代主題及其歷史背景
從創作史的角度看,《國家與革命》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其所揭示的時代主題則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列寧在第一版跋中指出:“我當時已經擬定了下一章即第7章《1905年和1917年俄國革命的經驗》的提綱。但這一章除了題目以外,我連一行字也沒有來得及寫,因為1917年十月革命前夜的政治危機‘妨礙’了我。對于這種‘妨礙’,只有高興。但是本書第2冊看來只好長時間拖下去了;做出‘革命的經驗’是會比論述‘革命的經驗’更愉快、更有益的。”盡管后來列寧再也沒有回到這本書的寫作上來,但是十月革命之后他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做出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上的積極探索,這些探索成果可以稱之為《國家與革命》的續篇。這些續篇從一個新的角度揭示了《國家與革命》所探討的時代主題。從《國家與革命》這部著作的總體邏輯來看,該書所揭示的時代主題是以無產階級專政為核心構建了一個以“過去—現在—未來”為歷史發展坐標的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邏輯體系。概而言之,列寧繼承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是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國家的根本途徑)——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到非國家的過渡形式)——共產主義的發展(國家走向消亡)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其中,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國家政權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首要問題,也是共產主義發展的先決條件。結合列寧在“第一版序言”中的論述,我們可以從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引發的帝國主義戰爭、國際無產階級革命中的機會主義思潮和俄國社會主義革命面臨的任務等三個方面概覽《國家與革命》時代主題所面臨的直接歷史背景。
首先,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的最高表現形式。從經濟特征方面來看,自由資本發展到壟斷資本的階段,產生了諸如卡特爾、托拉斯之類的壟斷組織以及由工業壟斷資本與銀行壟斷資本相融合而形成的金融資本。這種規模巨大、勢力雄厚的金融資本通過各種經濟手段和政治手段排除競爭,對內壟斷市場和壓迫人民生活,對外則實行侵略擴張的政策、大肆爭奪殖民地并瓜分世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展引起了帝國主義戰爭,而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又“大大加速和加劇了壟斷資本主義變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過程”。國家政權同壟斷組織的結合使資本主義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進一步加劇,戰爭也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的條件日益成熟,奪取政權的問題開始提上日程。隨著無產階級革命條件逐步走向成熟,作為革命根本問題的國家政權問題,便突出地成為無產階級政黨亟需面對的首要問題。
其次,正值無產階級革命時機日漸成熟,作為革命根本問題的國家政權問題卻被一些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思想家、各色人等的社會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搞得極為混亂。特別是第二國際理論家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等人曲解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給當時的社會主義運動帶來了很大的危害。他們極力隱瞞國家的階級本質,尤其是掩蓋資產階級國家的階級本質,將資產階級議會看作具有全民性質的政治形式。甚為嚴重的是,他們還把馬克思、恩格斯所主張的“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達到自己的目的”觀點庸俗化,將其歪曲為馬克思、恩格斯放棄了暴力革命而主張走和平改良道路的思想。號稱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權威的考茨基更是對暴力奪取國家政權問題不敢正視,即便在專門論述革命的小冊子《社會革命》中也沒有正面回答這一問題。哪怕是在最后一本反對機會主義最佳的著作《取得政權的道路》中,他雖然認定革命的紀元已經開始了,卻再次回避了國家問題。總的來講,考茨基對國家問題躲躲閃閃的態度表明他已經滑向了機會主義。由此可見,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嚴重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在理論上,他們極力鼓吹通過議會道路與和平改良進入社會主義,對無產階級用革命暴力打碎資產階國家機器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表示反對;在實踐上,主張維護本國資產階級的利益,打著“保衛祖國”的旗號積極支持帝國主義戰爭,支持對弱小民族的剝削和奴役。在這種情形之下,亟須在國家問題上批判機會主義的錯誤,使人民群眾看清機會主義的本質和擺脫其惡劣影響。
最后,從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當時所面臨的形勢來看,沙皇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屢遭失敗,力量消耗殆盡,經濟瀕于崩潰。戰爭重負下的俄國人民遭受愈來愈大的苦難,爭取和平、面包和自由的群眾斗爭蓬勃發展。沙皇政府為了挽救危局,企圖同德國單獨媾和,在國內建立軍事專制制度,加強對革命運動的鎮壓。俄國資產階級既不滿意沙皇政府的腐朽無能,又不愿看到君主制的覆滅,打算通過發動宮廷政變,更換沙皇,迫使他讓步,和他分掌政權。資產階級同沙皇專制的矛盾加劇了俄國的政治危機,有利于工農民主革命運動。沙皇政府完全陷于孤立,革命形勢日益成熟。1917年初開始的日益高漲的罷工運動發展為強大的示威游行,最終轉變為人民的武裝起義,“二月革命”在首都取得勝利,并迅速向全國擴展。在俄國存在了數百年之久的沙皇專制制度土崩瓦解。布爾什維克黨的許多成員參加了這場革命斗爭,但由于黨的許多領導者被監禁或流放,大批先進工人被送上前線,布爾什維克黨還沒有足夠力量把自發的革命洪流置于自己的影響之下。“二月革命”后形成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一個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一個是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前者是資產階級的政權,后者是還處于萌芽狀態的工農政權。但是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所把持的彼得格勒蘇維埃支持臨時政府,自愿把政權奉送給資產階級。在這種情勢下,列寧開始審慎考慮在蘇維埃中占少數地位的布爾什維克黨怎樣依據新的形勢制定正確的戰略和策略使革命進一步向前發展。列寧從“七月事變”中得出的教訓是,革命的無產階級應當獨立地掌握政權。因此,廓清無產階級革命對國家的態度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邏輯起點,也是列寧闡明共產主義發展階段理論的先決條件。
二、共產主義發展階段理論的基本觀點
列寧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落實為共產主義發展階段理論。在這一理論邏輯體系中,暴力革命是奪取無產階級政權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根本途徑,同時又構成了無產階級國家自行消亡的歷史前提。暴力革命的目的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是從國家到無國家的過渡形式。無產階級專政的建立是國家自行消亡過程的起點,而國家消亡的經濟基礎就是共產主義的高度發展。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國家的自行消亡與共產主義的逐步發展是同一個過程。在列寧看來,國家走向消亡的過程歷經三個階段:從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無產階級專政時期,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階段,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可以說,國家消亡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落腳點,列寧將其轉換落實為共產主義發展階段理論。這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重要貢獻和創新性發展。
1.關于從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階段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
列寧在分析馬克思如何提出國家與革命問題時指出,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是考察國家及國家消亡問題的根本理論依據。馬克思提出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根據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和趨勢的深入探究得出來的。馬克思通過對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內在矛盾的分析,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中間,有一個從資本主義社會轉為共產主義社會的革命過渡階段。同這一階段相對應的就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階段,這個過渡階段的國家就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列寧較為全面闡述了這個“特殊時期”的無產階級專政,深刻指出只有承認階級斗爭與無產階級專政相統一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在無產階級專政的過渡階段,鎮壓少數敵對分子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無產階級專政才能粉碎資產階級的反抗,但這種鎮壓不是像以往的國家那樣是剝削者少數人鎮壓被剝削多數人,而是被剝削者多數人鎮壓剝削者少數人。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的內在邏輯,無產階級專政勢必會發展出比資本主義民主更高級的民主。列寧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民主實質的分析,進一步闡明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質和徹底發展民主的重要性。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指出,不能將民主簡單地等同于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民主實質上是一種國家組織形式:“它同任何國家一樣,也是有組織有系統地對人們使用暴力”。當然,需要明確指出的是,資本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始終受到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狹隘圈子的局限,實質上是少數人、有產者或富人享有的民主,因此,這種民主實質上對全體勞動人民來說是一種狹隘的、貧乏的、虛假的民主。而只有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民主才是勞動人民享有的、大多數人的民主。同時,更為重要的是,無產階級專政內在地不可分割地包含著民主和專政兩個方面。“無產階級專政,即被壓迫者先鋒隊組織成為統治階級來鎮壓壓迫者,不能僅僅只是擴大民主。除了把民主制度大規模地擴大,使它第一次成為窮人的、人民的而不是富人的民主制度之外,無產階級專政還要對壓迫者、剝削者、資本家采取一系列剝奪自由的措施”。換句話說,無產階級專政一方面使勞動人民、大多數人享有民主,另一方面對敵對分子實行強力鎮壓,這是民主從資本主義社會轉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階段的一種重要的政治形式,具有歷史必然性和價值合理性。
2.關于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觀點
列寧高度重視探究共產主義發展階段和建設社會主義問題,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的特征以及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的差別與關聯。列寧指出的“社會主義”這一概念的內容特指馬克思主義提出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或者說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列寧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雖然二者都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的,因而都隸屬于相同的社會經濟形態,但其實它們之間的差別也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它們共屬于同一社會形態而又處于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社會還沒有達到成熟的共產主義社會階段,而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脫胎出來,在各方面還不免帶有舊社會的傳統和痕跡。和共產主義社會相比,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還不夠發達,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沒有達到更高的水平,因而在消費品的分配方面就不免留存一些形式上資產階級權利的烙印。社會主義社會所遵循的“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分配原則就是典型的例子,它盡管體現了“對等量勞動給予等量產品”的平等權利,但畢竟沒有消除對“不同等的人的不等量勞動給予等量產品”的“資產階級權利”。所以,在社會主義社會階段,只能做到消滅私人占有生產資料這一“不公平”現象,但無法做到立刻消滅按勞動分配消費品這一依舊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列寧深刻指出,這種現象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是無法避免的從而具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因為在推翻資本主義社會之后,人們還不能立刻“學會不要任何權利準則而為社會勞動,況且資本主義的廢除不能立即為這種變更創造經濟前提”。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差別還體現在國家職能的不同上面。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文中曾經提出:共產主義社會里的國家制度有哪些同現代國家職能相類似的社會職能保留下來呢?列寧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科學的回答。列寧指出,在社會主義階段,國家正在逐步走向消亡,因為剝削階級已被消滅,因而也就沒有什么階級可以鎮壓的了。但是國家還沒有完全消亡,社會主義社會還需要國家來保護生產資料公有制、保衛勞動的平等和產品分配的平等。列寧進而闡明“計算和監督,——這就是把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調整好’,使它能正常地運轉所必需的主要條件”。雖然這種極嚴格的監督絕不是社會主義者追求的最終理想和最后目的,但它是為了徹底清除社會上資本主義剝削所帶來的丑惡現象,為了繼續前進到共產主義社會所必經的一個重要階段。因此,按照列寧的說法:“在第一階段,共產主義在經濟上還不可能完全成熟,完全擺脫資本主義的傳統或痕跡。由此就產生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就是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還保留著‘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既然在消費品的分配方面存在著資產階級權利,那當然一定要有資產階級國家,因為如果沒有一個能夠強制人們遵守權利準則的機構,權力也就等于零。”可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共產主義初級階段內,不僅會留存資產階級的權利原則,甚至還會留存“沒有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國家”。這從表面看起來是充滿矛盾乃至不可思議的一種悖論式的存在。其實,這正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智慧之所在。要知道,無論在自然界還是在社會中,我們隨處都可能看見新事物中會遺留舊事物的殘余。列寧強調指出,“馬克思并不是隨便把一小塊‘資產階級權利’塞到共產主義中去,而是抓住了從資本主義脫胎出來的社會里那種在經濟上和政治上不可避免的東西”。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列寧把社會主義時期的國家稱為“沒有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國家”或“非政治國家”,恰恰是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學說的辯證法。
3.關于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觀點
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夠完全不需要國家。列寧繼承并進一步闡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學說。他指出,國家完全消亡是與共產主義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國家完全消亡的經濟基礎就是共產主義的高度發展。為了讓國家得以消亡,就需要有完全真正的共產主義。這是因為,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基礎上,被強迫隸屬于舊式分工的異化情形就會消失,精神勞動和物質勞動的對立和對抗就隨之消失,從而現代社會不平等的社會根源也就不復存在了。可以說,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人們的共產主義覺悟已達到很高水平,他們的勞動生產率已經大大提高,因此他們能夠自覺自愿地盡其所能去工作。到那個時候,“就會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超出這種使人像夏洛克那樣冷酷地斤斤計較,不愿比別人多做半小時工作,不愿比別人少得一點報酬的狹隘眼界”。到那個時候,勞動已不再只是簡單的謀生的技能,而成了人類生活的第一需要,成為人們的自覺自愿的一種習慣,于是就沒有必要對勞動加以任何強制了。由于共產主義社會經濟成熟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現出來,這就使得人們在物質分配上仍然存在著某些不平等的“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將要完全消失,只有到了那個時候,社會才能從形式上的平等轉向事實上的平等,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與此同時,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階級已完全消亡,階級斗爭早已不復存在,因此,國家不需要暴力組織了,不再是鎮壓機構了,而是完全成了社會管理的機構。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機構不是由少數人來管理,而是由全體社會成員或絕大多數人來管理。特別是,當社會全體成員或至少絕大多數人自己學會了管理國家的時候,人們對于人類所有公共生活的簡單的基本規則的必須遵守就會很快變成為習慣遵守了。到那時候,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就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國家也就隨之消亡了。
三、共產主義發展階段理論的當代價值和啟示意義
《國家與革命》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從資本主義轉向共產主義必須經過無產階級專政這樣一個過渡時期的思想,深刻論證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必然性,分析了共產主義發展階段的科學真理性,闡明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發展前景。今天,研究《國家與革命》中的共產主義發展階段理論,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和啟示意義。
1.為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提供理論基礎
列寧對共產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科學分析是極為深刻的,它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社會兩個階段的學說,并使之具體化。列寧關于共產主義社會兩個階段的學說,為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必須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建立在對中國國情的正確認識基礎之上。馬克思主義關于共產主義未來的設想不是空想,而是以歷史發展規律為根本依據的:“這里所根據的是,共產主義是從資本主義中產生出來的,它是歷史地從資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它是資本主義所產生的那種社會力量發生作用的結果。馬克思絲毫不想制造烏托邦,不想憑空猜測無法知道的事情。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的問題,正像一個自然科學家已經知道某一新的生物變種是怎樣產生以及朝著哪個方向演變才提出該生物變種的發展問題一樣”。換句話說,共產主義的實現具有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今天,樹立共產主義理想,要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展和實踐規律中,深刻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性,正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性,不斷堅定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接續奮斗的信念。
今天我們學習《國家與革命》,要深入理解列寧對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社會兩個發展階段學說的繼承和發展,進一步深化對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的認識。特別是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更是要充分認識到這種長期性和艱巨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科學總結歷史經驗和深刻汲取歷史教訓的前提下,提出并堅持我國社會主義處于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強調中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我們當下所做的工作都不能超越這一階段,不僅僅在經濟建設要始終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都要不忘記初級階段;不僅在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上著眼于初級階段,而且在具體工作中也要牢記初級階段。但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能總是停留于這一階段,還要繼續前進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階段。我們要把當前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當成是朝著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奮進的扎扎實實的努力。雖然共產主義離我們當下還是比較遙遠,盡管共產主義的實現不能畢其功于一役,但共產主義決不是空中樓閣和水中鏡月式的存在。我們不能因為共產主義的真正實現離當前還有相當長的時間和距離就否定共產主義理想的價值正當性,更不應該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對立和分割開來。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那樣:“共產主義決不是‘土豆燒牛肉’那么簡單,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們不能因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認為那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就不去做一個忠誠的共產黨員。革命理想高于天。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而這個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奮斗的。如果大家都覺得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沒有必要為之奮斗和犧牲,那共產主義就真的永遠實現不了了。我們現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向著最高理想所進行的實實在在努力”。因此,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必須建立在深刻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和準確把握我國國情的基礎上,依靠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富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的艱辛付出和不懈努力。
2.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供思想資源
列寧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闡述是與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特別是國家消亡理論是高度關聯的。列寧研究國家消亡問題不是簡單地停留在觀念層面,而是將其放在共產主義國家制度的變化發展過程中來看待。列寧深入回答了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的問題:“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家制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換句話說,那時有哪些同現在的國家職能相類似的社會職能保留下來呢?”列寧認為國家的自行消亡會經歷三個階段即與共產主義發展的三個階段是對應的。在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無產階級專政時期,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面臨兩大重要任務:鎮壓剝削者的反抗和領導廣大民眾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這時的國家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而是從國家到非國家的過渡形式,是國家消亡的一種過渡形式,其實質是無產階級專政即“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階段,資本家已經被消滅,階級也已不復存在,這時的國家開始逐漸走向消亡,但為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必須保留強制人們遵守權力準則的機構,這就仍然需要國家的存在,但它是正在消亡的國家或者被稱為非政治國家。到了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由于勞動生產力的極大提高,社會財富得到充分涌流,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立以及舊式分工的消除,人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人們將習慣于遵守公共生活基本準則而不必有國家的強制,國家將自行消亡。
國家消亡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長期過程,對于當前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來說離國家消亡的目標還很遙遠。因此,既要看到國家消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又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過程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特別是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高度復雜的難題。《國家與革命》從國家制度建設的角度探討了民主建設和管理國家的問題,比如主張關于過渡時期和社會主義時期的國家制度建設要堅持專政和民主的統一,強調要建設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民主,必須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管理國家各項事務的能動性和自覺性。無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之后,實現了民主性質的根本轉變,由以往少數人的民主變成了大多數人的民主。隨著社會主義不斷向前發展,人民民主的范圍不斷擴大,人們在管理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逐步深入,出現了各種形式的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社會管理的組織和機構。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當所有人都學會管理社會生活的時候,對人類一切公共生活的簡單的基本規則就由必須遵守變成習慣遵守了。更為可貴的是,列寧將國家制度建設和共產主義新人的培養結合起來,強調要實現共產主義,必須造就一代又一代共產主義新人。
列寧的這些重要思想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和進行國家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啟示意義。我國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條件下進行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在治理國家方面也走過一些彎路,但是在治理國家方面還是積累了重要的經驗、取得了積極的成果。特別是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更加突出從制度建設的高度解決國家治理問題,著力堅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正如習近平指出的:“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古老的東方大國建立起保證億萬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國家制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為具有顯著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的制度,保障我國創造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也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為人類探索建設更好社會制度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概括地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生命力的奧秘就在于“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人民共同意志,維護人民合法權益,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屬性,也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有效運行、充滿活力的根本所在”。這是我國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的寶貴經驗,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和共產主義階段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完善。
文章來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0年第6期
文章作者:宋友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