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第三十六章《世界社會主義經濟體系》
教科書說:“……在社會主義陣營,沒有也不可能有經濟擴張、不等價交換、競爭、強國剝削和奴役弱國等。”
事實上有。
教科書說:“社會主義各國之間的多方面的合作,以完全平等、互相尊重國家利益和社會主義互助為基礎,它勝利地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建設事業服務。”
事實上也是沒有做到。
教科書說:“……社會主義的分工可以使各個國家作為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平等成員,彼此取長補短,因而有可能節約財力和人力,消除國民經濟中個別部門的不必要的平行發展,以加快各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每個國家都可以集中自己的人力財力來發展在本國有最有利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有生產經驗和干部的部門,而且個別國家可以不必生產能靠其他國家供應來滿足需要的產品。這樣就可以在工業中達到合理的生產專業化和協作化,在糧食和原料生產上達到最適當的分工。”
這一段里面的提法不好,我們甚至對各省都不這樣提。我們對各省的提法一向是:凡是自己能夠生產的,就自己盡可能地發展,只要不妨礙全局。
歐洲的好處之一,是各國林立,各搞一套,使歐洲經濟發展較快。我國自秦以來形成大帝國,那時以后,少數時間是分裂、割據,多數時間保持統一局面。缺點之一是官僚主義,統治很嚴,控制太死,地方沒有獨立性,不能獨立發展,大家拖拖沓沓,懶懶散散,過一天算一天,經濟發展很慢。
現在,我們的情況完全不同了。全國各省又是統一的,又是“獨立”的,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是如此。從政治上來說,各省服從中央的統一領導,服從中央的決議,接受中央的控制,獨立地解決本省的問題;而中央的重大決議,又都是中央同各省商量,共同作出的。例如,廬山會議的決議,就是如此。它既合乎全國的需要,也合乎各省的需要。能說只有中央需要反對右傾機會主義,地方就不需要反對右傾機會主義嗎?從經濟上來說,中央要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不要限制、束縛地方積極性。我們是提倡在全國統一計劃下,各省盡可能都搞一整套。只要有原料、有銷路,只要能就地取材,就地推銷,凡能辦的事情,都盡可能地去辦。不能辦的事情,當然不要勉強去辦。這里要注意,原料供應,產品銷售,地方應當服從中央的調度安排。以前曾經擔心,各省都發展了各種工業,像上海這樣的城市的工業品會沒有人要?,F在看來,并不是這樣。我們的各種工業品并不是多了,而是還很不夠。上海最近提出了向高大精尖發展的方針,他們還是大有事情可做的。
在國與國的關系上,我們主張,各國盡量多搞,以自力更生、不依賴外援為原則。自己盡可能獨立地搞,凡是自己能辦的,必須盡量地多搞。只有自己實在不能辦的才不辦。特別是農業,更應當搞好。吃飯靠外國,危險得很,打起仗來,更加危險。他們和我們相反,不提倡各國盡量搞,而提倡“可以不必生產能靠其他國家供應來滿足需要的產品”,似乎想用經濟力量來控制別的國家。他們不懂得,這樣“管”起來,對他們自己也不見得有利。
教科書說,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經濟關系,以全面互助和把不發達國家一直提高到先進國家水平為特征。
有的國家革命那么久了,經濟上一直還很落后。
教科書說:“由于社會主義的國際分工,各人民民主國家便易于消滅從資本主義繼承下來的經濟落后狀態和經濟發展的片面性,為工業化創造有利條件,鞏固經濟上的獨立自主而不依靠資本主義世界,更迅速地發展經濟和增進人民的福利。”
在這行后面,新的增訂本加了三段話,其中有句話說:“使社會主義各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總的水平逐漸拉平”。據說,目的是想使各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大體上相同的時間之內,一起進入共產主義。這個理論、這種提法,都不對。各國人口不等,資源不同,歷史條件不一樣,革命有先進和后進的區別,怎樣拉得平呢?一對夫妻生了十個兒子,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聰明些,有的愚蠢些,怎么能夠拉平?“拉平”實際上是布哈林的均衡論。社會主義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一國之內的各省,一省之內的各縣,都不平衡。拿廣東的衛生工作來說,佛山市和岐樂社搞得好,因此佛山和廣州不平衡,岐樂社和韶關不平衡。他們反對不平衡,幻想平衡,是錯誤的。
魯迅的戰斗方法很值得學習。成仿吾曾說魯迅第一是有閑,第二是有閑,第三還是有閑,并且說有閑就是有錢。魯迅當時是向封建主義、買辦文人進行堅決斗爭的。創造社的成仿吾等很幼稚,這樣批評他是不對的。魯迅對這件事情很不滿意,出了一本書,就叫《三閑集》,并且寫了一篇序,說這是為了對付成仿吾的。魯迅總是抓住成仿吾,一有機會就向他進攻。有時攻一下潘漢年或李初梨,主要是攻成仿吾。魯迅的戰斗方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把所有向他射的箭,統統接過來,抓住不放,一有機會就向射箭的人進攻。人家說他講話南腔北調,他就出《南腔北調集》;梁實秋說他背叛了舊社會,投降了無產階級,他就出《二心集》;人家說他的文章用花邊框起來,他就出《花邊文學》;《申報》的《自由談》編者受到國民黨的壓力,發牢騷說,《自由談》不要談政治,只準談風月,他就出了《準風月談》;國民黨罵他是墮落文人,他的筆名就用隋洛文。他臨死時還說,別人死前要懺悔,寬恕自己的敵人,但他對自己的“怨敵”,“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我們要學習魯迅的這種戰斗精神和方法。
教科書說:“社會主義各國的相互關系擺脫了根本矛盾和利害沖突。過去,在這方面,雖然有過某些錯誤和缺點,但現在已經順利地克服和消除了。”
有問題。
教科書談到世界社會主義體系各國經濟合作的計劃性。教科書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現,對發展世界社會主義體系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具有重大的意義,在此期間,它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簽訂了一系列的長期貿易協定。”
對中國的寫法,同前面寫別的國家有點不同。
教科書說:“世界社會主義體系各國的發展,以它們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完全獨立和自主為特點。”
贊成。
教科書說:“歐洲各人民民主國家都是中小國家,對其中每一個國家來說,發展所有的工業部門,在經濟上是不合理的,也是力不勝任的。”
就某些產品來說,有些國家有這里所說的“力不勝任”的問題。蒙古人口不到一百萬,各種東西都搞也有困難。我們國內有些人口少的省,例如青海、寧夏,現在也很難什么都搞。
教科書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情況就不同了。它是一個大國,人口居世界第一,擁有豐富的種類繁多的自然資源,因此它自然給自己提出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任務。”
這段寫法可以。要知道這是經過我們同他們爭論,才這樣寫下來的。過去,他們和東歐的一些國家都曾經要我們不搞完整的工業體系。像捷克、日本這些國家,鐵礦等資源靠外國,還發展了鋼鐵工業,我們資源多,怎么能不搞呢?
教科書說:“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對外貿易由國家壟斷(蘇聯和歐洲各人民民主國家),或者由國家嚴格管制(中華人民共和國)。”
說我國的對外貿易是嚴格管制,完全不對。
教科書說:“每個國家都輸入它所必需的商品,并輸出其他國家需要的商品,同時沒有一個參與國強迫對方接受它所不要的商品,而這種現象,在資本主義市場是屢見不鮮的。”
事實上有賣肉帶骨頭的貿易,這是一種政治性的貿易。
教科書說:“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世界市場的商品價格是穩定的。這種價格是在完全遵守互利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平等雙方的自愿協商規定的,因此不會有任何的歧視和不等價交換,沒有資本主義國家對外貿易所特有的價格繁多現象。”
不是那么一回事。
教科書說到一九五〇年,蘇聯按優惠條件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億美元的長期貸款。
貸款這件事,斯大林在世時,赫魯曉夫剛上臺時,他們做的和這里寫的是一致的。社會主義國家比資本主義國家好,我們要懂得這個原則。根本的問題是制度問題,制度決定一個國家走什么方向。只要還是社會主義制度,就決定社會主義國家總是要同帝國主義國家相對立的,妥協總是暫時的。社會制度變了,這個國家走的方向就要隨著改變。
教科書說:“社會主義國家不單單是擴大和加強彼此之間的經濟合作。兩個世界體系的和平經濟競賽,并不排除兩個體系的國家之間發生經濟聯系,反而要求建立和發展這種聯系。”
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提出了兩個世界市場的論點。教科書在這里強調兩個世界體系的和平經濟競賽,強調在兩個世界體系間“建立和發展”經濟聯系。這是把實際上存在的兩個世界市場變成了在統一的世界市場中的兩個經濟體系,這是從斯大林的觀點的后退。
在兩個經濟體系之間,其實不只是競賽,而且有激烈的、廣泛的斗爭。教科書避開了這種斗爭。
教科書談到蘇印協定。
蘇聯幫助印度建立的鋼鐵廠,現在已經從一百萬噸擴大到二百萬噸。蘇聯幫助印度建設這類企業,赫魯曉夫有他們的打算,尼赫魯也有他們的打算,現在得利的是赫魯曉夫他們和印度大資產階級。在相當長期內,印度大資產階級可以剝削工人,但是這個工廠建成以后可以增加好幾萬工人,這樣一個幾萬人的重工業企業,可以成為印度無產階級積累力量的一個重要基地。從長遠看,印度的革命總是要成功的,這個鋼廠、這類企業,將來總是人民的財產。
現在尼赫魯掛社會主義的招牌,行資本主義的實際,這對印度工人有欺騙作用。甘地主義的影響,也對印度工人有麻痹作用。印度還沒有像蔣介石那樣的屠殺人民的反面教員。這些都是印度無產階級的不利條件。
教科書說:“社會主義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之間基于平等互利原則所建立的經濟聯系的發展,將幫助不發達國家擺脫落后狀態,使它們在同帝國主義列強的關系中能夠處于比較獨立的地位。”
這個道理講得對。
三十六章,除少數地方外,一般還好,講得不錯。
?。ùm)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