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結束語》
教科書說:“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寶庫,特別是經濟學理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和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各次全體會議的決議,提出了在蘇聯建設共產主義的廣泛綱領。這些決議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共產主義學說進一步創造性的發展和具體化。”
新的增訂本在這一行后面,加了四段,寫蘇共第二十次、第二十一次代表大會和赫魯曉夫的報告對馬列主義的“創造性的發展”。
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之后,接著寫赫魯曉夫,然后再寫斯大林。不按歷史順序寫,把斯大林寫成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的一個插曲。
教科書說,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正如斯大林的其他一些著作一樣,有一些錯誤的原理,例如,商品流通似乎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阻礙,逐漸過渡到工農業直接進行產品交換的必要性已經成熟,低估價值規律在生產領域中、特別是對生產資料的作用,以及其他某些原理”。
這里說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這一著作,“正如斯大林的其他一些著作一樣,有一些錯誤的原理”,這個說法太籠統了。
這里說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的兩條罪狀,不足以服人。
斯大林在他的那本書里說過,有兩種所有制就有商品生產。他說:“在集體農莊的企業中,雖然生產資料(土地、機器)也屬于國家,可是產品卻是個別集體農莊的財產;因為集體農莊中的勞動也如種子一樣,是他們自己所有的,而國家交給集體農莊永久使用的土地,集體農莊事實上是作為自己的財產來支配的。”在這樣的條件下,“集體農莊只愿以商品的形式把自己的產品轉讓出來,愿意以這種商品換得他們所需要的商品。現時,除了通過買賣的交換以外,與城市的其他經濟聯系,都是集體農莊所不接受的”。斯大林批評了蘇聯當時主張消除商品生產的觀點,認為“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目前在我國,也像大約三十年以前當列寧宣布必須以全力擴展商品流通時一樣,仍是必要的東西”。教科書說斯大林似乎主張立即消滅商品,這個罪狀很難成立。至于產品交換,在斯大林只是一種設想,他并且說:“推行這種制度無需特別急忙,要隨著城市制成品積累的程度而定。”
另一條罪狀是,“低估價值規律在生產領域中、特別是對生產資料的作用”。在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領域中,價值規律不起調節作用,起調節作用的只是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和能夠反映這種規律的國家計劃。教科書寫的這個論點,其實就是斯大林的論點。雖然教科書說生產資料是商品,但是又不能不說在全民所有制范圍內“買賣”的生產資料是不轉變所有權的特殊商品,不能不承認價值規律在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這些論點同斯大林的論點,在實質上是差不多的。斯大林和赫魯曉夫的一個真正區別,是前者反對把拖拉機等生產資料賣給集體農莊,而后者則把這些東西賣給集體農莊。
把斯大林丑化,除了其他原因以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斯大林堅決同帝國主義斗爭。他們把自己和斯大林區別開來,是要得到帝國主義的賞識。赫魯曉夫訪美,他和艾森豪威爾都給對方臉上擦粉;但比較起來,美國人倒是有原則、有分寸些。赫魯曉夫得意地說什么“戴維營精神”的劃時代意義,但是一九六〇年二月三日艾森豪威爾在記者招待會上卻說,他不知道“任何戴維營精神”。赫魯曉夫和王明一樣,自己擦脂抹粉,送上門去,結果被人家一個巴掌打了出來。
擦粉、和平過渡這一套有欺騙性,但要長期維持也困難。因為帝國主義、壟斷資產階級的策略可以改變,而本性是不能改變的。只有經過革命推翻它,打倒它。
國際資產階級現在處于危機之中,任何風吹草動,他們都害怕,警惕性很高,但是章法很亂。
只要階級斗爭存在,戰爭總有一天不可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全世界范圍內,局部戰爭沒有斷過。美國帝國主義現在的戰略是,在準備大戰的條件下,搞局部戰爭,連鎖反應,一個一個地吃掉我們。這當然是不可能實現的。美國幫助南朝鮮打北朝鮮,幫助南越打北越,都沒有引起什么連鎖反應。
最近,艾登發表了他的回憶錄,大罵杜勒斯,說艾森豪威爾也是壞人。文章中寫了不少我們過去不知道的關于帝國主義內部的矛盾和爭吵。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相互斗爭,列寧看成一件大事,斯大林也看成一件大事,說這是革命的間接后備軍。中國革命也吃這一碗飯。我國過去存在著地主買辦階級各派的矛盾,這個矛盾同時反映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正因為他們內部有這樣的矛盾,我們善于利用這種矛盾,所以直接同我們作戰的,在一個時期中只是一部分敵人,不是全體敵人,而我們常常因此得到了回旋的余地和休整的時間。
帝國主義國家當局的回憶錄,很值得看看。
總的評價
總的說來,這次讀的教科書修訂第三版下冊是若干觀點有嚴重錯誤,部分地、又是嚴重地脫離了馬克思主義,還不能說是完全地脫離了馬克思主義,可以說是有嚴重錯誤的馬克思主義的書。說它已經基本上脫離了馬克思主義,目前還不好做這樣的結論。
書中講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說社會主義經濟不是為剝削者謀利潤的經濟。不能說是錯誤的。書里還是強調社會主義經濟是為人民服務的經濟。書里講了高速度、按比例、計劃性,等等。這些都是講馬克思主義的。至于如何按比例,這是另外一個問題。有蘇聯的按比例,有中國的按比例;在蘇聯有斯大林的按比例,有赫魯曉夫的按比例。
這本書的基本缺點,是不承認矛盾的普遍性,不承認社會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不承認他們國內還有階級斗爭,還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斗爭,不敢像我們這樣大講階級斗爭,大講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蘇聯現在還有三種生產資料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個人所有制。這種個人所有制當然和集體化以前的個人所有制不同。那時農民的生活完全建立在個人所有制上,現在是腳踏兩只船,在一般情況下,百分之五十到七十的收入靠集體,從個人所有制方面得到的收入只占一部分。有三種所有制,就一定有矛盾,有斗爭。他們同我們相反,不敢講矛盾和斗爭。在所有制的變革上,教科書不承認先使集體所有制過渡到全民所有制,使整個社會實現單一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然后再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全民所有制。他們用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接近”“融合”的模糊觀點,來代替一種所有制過渡到另一種所有制、一種生產關系過渡到另一種生產關系要進行變革的觀點。
另外,書中不強調政治掛帥,反復強調物質刺激,引導人走向個人主義。書中有時也講發動群眾,也引了一些列寧關于發動群眾的好話,但是沒有展開,不敢像我們這樣大搞群眾運動,不講兩條腿走路。這事情也確實很難。我們自己提出兩條腿走路才有兩年的時間,盡管經驗證明是正確的,但是不少人今天還不相信,這是有理由的。如果我們工作做得好,能夠持續躍進,取得了勝利,相信我們的人就會多起來。戰國時,楚國有個卞和,得到一塊很好的玉石,獻給楚王,楚王說他騙人,把他的左腳砍掉了;第二次又獻上去,還說他騙人,又把他的右腳砍斷了。卞和堅信真理,堅定地認為自己的玉是好的,第三次獻上去,確實證明了這是塊好玉,才取得了人們的信任。所以,任何真理要使人們相信,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這本書的寫法很不好,總是從概念入手。研究問題,要從人們看得見、摸得到的現象出發,來研究隱藏在現象后面的本質,從而揭露客觀事物的本質的矛盾。《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分析,就是用這種方法,總是從現象出發,找出本質,然后又用本質解釋現象,因此,能夠提綱挈領。教科書對問題不是從分析入手,總是從規律、原則、定義出發,這是馬克思主義從來反對的方法。原理、原則是結果,這是要進行分析,經過研究才能得出的。人的認識總是先接觸現象,通過現象找出原理、原則來。而教科書與此相反,它所用的方法,不是分析法,而是演繹法。形式邏輯說:人都要死,張三是人,所以張三要死;這里,人都要死是大前提。教科書對每個問題總是先下定義,然后把這個定義作為大前提,來進行演繹,證明他們所要說的道理。他們不懂得,大前提也應當是研究的結果,必須經過具體分析,才能夠證明是正確的。
資本主義社會,最大量、最日常、最普遍的現象是商品。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研究從此出發,分析出商品的兩重性,由此揭露了在這種物與物的關系掩蓋下的人與人的關系,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矛盾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
在中國的國內戰爭和抗日戰爭的時候,我們研究戰爭問題的方法,也是從現象出發、揭露本質的方法。敵人力量大、我們力量小,敵人強、我們弱,這就是當時最大量、最普遍的大家都能看得到的現象。我們就是從這個現象出發來研究和解決戰爭問題的。研究我們在小而弱的情況下,如何能夠戰勝大而強的敵人。我們指出,我們雖然小而弱,但是有群眾的擁護;敵人雖然大而強,但是脫離人民,有空子可鉆。拿內戰時期來說,敵人有幾十萬,我們只有幾萬,戰略上是敵強我弱,敵攻我防。但是他要進攻我們,就要分成好多路,每路又要分成好多個梯隊,常常是第一個梯隊進到了一個據點,而其他梯隊還在運動之中。我們就把幾萬人集中去打他一路,而且集中大多數人(優勢兵力)吃掉他這一路中的一點,用一部分人去牽制其余的敵人。這樣,我們在點上就成了優勢,成了我大敵小,我強敵弱,我攻敵守。加上他們進到一個新的地方,情況不熟,群眾不擁護他們,我們就可以完全消滅這一部分敵人。
教科書的寫法,不是高屋建瓴、勢如破竹,沒有說服力,沒有吸引力,讀起來沒有興趣,一看就可以知道是一些只寫文章、沒有實際經驗的書生寫的。這本書說的是書生的話,不是革命家的話。他們做實際工作的人沒有概括能力,不善于運用概念、邏輯這一套東西;而做理論工作的人又沒有實際經驗,不懂得經濟實踐。兩種人,兩方面——理論和實踐沒有結合起來。同時作者們沒有辯證法。沒有哲學家頭腦的作家,要寫出好的經濟學來是不可能的。馬克思能夠寫出《資本論》,列寧能夠寫出《帝國主義論》,因為他們同時是哲學家,有哲學家的頭腦,有辯證法這個武器。
寫出一本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現在說來,還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有英國這樣一個資本主義發展成熟的典型,馬克思才能寫出《資本論》。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至今還不過四十多年,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還不成熟,離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還很遠。現在就要寫出一本成熟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還受到社會實踐的一定限制。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究竟怎樣寫才好?從什么地方開始寫起?這個問題很值得研究。
蘇聯教科書的整個結構是從所有制變革開始,先寫資本主義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個體經濟所有制轉變為集體所有制。這樣一種寫法,原則上是可以的。但是,可以寫得更好些。
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經濟,也主要是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研究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如何決定產品的分配。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社會性和占有的私人性是基本矛盾,這個矛盾表現為商品的兩重性。所以,馬克思從商品出發,來揭露商品這種物與物的關系所掩蓋的人與人、階級與階級的關系。在社會主義社會,商品雖然還有兩重性,但是,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由于勞動力已經不是商品,社會主義商品的兩重性已經不同于資本主義商品的兩重性,人與人的關系已經不再被商品這種物與物的關系所掩蓋。如果照抄馬克思的方法,從商品出發,從商品的兩重性出發,來研究社會主義經濟,反而可能把問題模糊起來,不容易使人了解。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生產關系。按照斯大林的說法,生產關系包括三個方面,即:所有制,勞動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產品分配。
如果我們寫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可以從所有制出發,先寫生產資料私有制變革為生產資料公有制,把官僚資本主義私有制和民族資本主義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把地主土地私有制變為個體農民私有制,再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把個體的手工業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然后,再寫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矛盾,以及這個矛盾發展的趨勢和解決的辦法,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如何過渡到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本身有個變化、變革的過程,全民所有制本身也有變化、變革的過程,如體制下放、分級管理、企業自治權等。在我們這里,同是全民所有制的企業,但是有的由中央部門直接管,有的由省、市、自治區管,有的由地區管,有的由縣管。都是全民所有制,歸誰管,歸哪級管,只要一個積極性還是要兩個積極性,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是整個社會主義時期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要經常注意解決的很關重要的問題。人民公社管的企業,有的具有半全民半集體的性質。中央部門管的和地方各級管的企業,都在統一領導和統一計劃下,具有一定的自治權。有沒有這種自治權,對促進生產的發展,還是阻礙生產的發展,關系很大。
關于勞動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問題,蘇聯教科書只有一句空洞的話,即社會主義制度下人與人的關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的關系”。這句話是對的,但是沒有展開,沒有分析,沒有接觸到實質問題。教科書沒有寫這方面的文章。所有制問題基本解決以后,最重要的問題是管理問題,即全民所有的企業如何管理的問題,集體所有的企業如何管理的問題,這也就是人與人的關系問題。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作的。當然全民所有制的企業,集體所有制的企業,在所有制方面還要有它的變化,有它的發展。但是所有制的變革,在一定時期內總是有底的,總是不能沒有限度的。例如,集體所有制過渡到全民所有制之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它的性質總還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當然將來還會從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過渡到共產主義全民所有制,達到了這一步,它的性質,在一定時期內又會沒有多大變化。可是在一定時期內,即所有制性質相對穩定的時期內,在勞動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卻不能不是不斷變革的。例如我們的國營企業,解放以后,一直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的性質,而在這十年中間,人與人在勞動生產中的關系,變化卻是很大的。在這方面,我們做了很多文章。要領導者采取平等態度待人;一年、兩年整一次風;進行大協作;對企業的管理,采取集中領導和群眾運動相結合,工人群眾、領導干部和技術人員三結合,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不斷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等等。這些方面都是屬于勞動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這種關系是改變還是不改變,對于推進還是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都有直接的影響。
關于產品分配,蘇聯教科書寫得最不好,要重新另寫,換一種寫法。應當強調艱苦奮斗,強調擴大再生產,強調共產主義前途、遠景,要用共產主義理想教育人民。要強調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要講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像他們那樣強調個人物質利益,不能把人引向“一個愛人,一座別墅,一輛汽車,一架鋼琴,一臺電視機”那樣為個人不為社會的道路上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只看到足下,不想到前途,不想到遠景,那還有什么千里旅行的興趣和熱情呢?
(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