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50年9月始,馬克思在英國不列顛博物館閱覽室開辟了一個新的“主要戰場”,即再次對已有的政治經濟學文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這也是馬克思的第三次經濟學研究。依馬克思自己的描述,這種研究通常是“從早晨九點到晚上七點”。如果說,在1845年開始的第二次經濟學研究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短暫地停留于工業革命發源地的曼徹斯特,而這一次,馬克思則直接生活在當時資產階級社會最發達的經濟中心——倫敦。在英國不列顛博物館閱覽室中,馬克思收集并利用了可能是當時歐洲最全面的政治經濟學、歷史學和科學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將近1500種文獻和資料,進而為他新的經濟學研究和科學社會主義深入思考服務。從1850年9月到1853年8月,馬克思寫下了大量以摘錄為主的筆記和少量手稿片斷,其中標序號的有24本,大約1250頁。這就是著名的《倫敦筆記》。這些筆記大部分保留下來,現存于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社會史研究所。這一筆記是馬克思第二個偉大發現即創立自己原創性的科學經濟學理論的原始資料群,所以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最初理論建構的直接思考前提。在《倫敦筆記》之后,馬克思在1857—1858年5月開始了自己獨立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其成果就是著名的《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以下簡稱《大綱》)。這個馬克思忍著病痛且受到生活困窘干擾下完成的手稿,寫在馬克思用羅馬數字注明Ⅰ—Ⅶ的七本筆記本中。在最后一本即第Ⅶ本的封面上,馬克思親筆寫明:Political Economy Criticism of (Fortsetzung),即《政治經濟學批判(續)》。我認為,《大綱》是馬克思的一次極其復雜的思想實驗室,因為在這里,他同時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狹義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基礎之上的歷史現象學,再一次恢復了勞動辯證法之上批判認識論中的科學異化概念,恰是在這一重要科學方法論的指導下,初步實現了經濟學中的偉大革命(“第二個偉大發現”)——創立了狹義剩余價值理論。
1858年2月22日,馬克思在寫給拉薩爾的信中說,自己打算開始寫一部關于經濟學的著作,這是從1844年開始對經濟學的“十五年的研究”結晶,第一次公開面向普通讀者的努力。因為研究工作只能在夜間進行,加之不斷襲來的病痛,馬克思說,全部著作最好“不定期地分冊出版”。他覺得,應該首先出版的書是“對經濟學范疇的批判(Kritik derökonomischen Kategorien),或者,也可以說是對資產階級經濟學體系(System der bürgerlichenÖkonomie)的批判。這同時也是對上述體系的敘述(Darstellung)和在敘述過程中對它進行的批判”。這也意味著,馬克思這里設想重新寫作的論著,并非直接是自己進行革命性思想實驗的《大綱》,而是一本以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基本范疇且重塑科學經濟學基本理論的闡釋性論著。其實,早在《大綱》導言的最后,馬克思在討論完經濟學范疇研究的兩種“道路”后,也設想過一個經濟學理論話語作為闡釋性提綱的“五點構想”:“顯然,應當這樣來劃分(Eintheilung):(1)一般的抽象的規定(allgemeinen abstrakten Bestimmungen),因此它們或多或少屬于一切社會形式(allen Gesellschaftsformen),不過是在上面所闡述的意義上。(2)形成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結構(innre Gliederung)并且成為基本階級的依據的范疇。資本、雇傭勞動、土地所有制(Capital,Lohnarbeit,Grundeigenthum)。它們的相互關系。城市和鄉村。三大社會階級。它們之間的交換。流通。信用事業(Creditwesen,私人的)。(3)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Form des Staats)上的概括。就它本身來考察。‘非生產’(,,unproductiven")階級。稅(Steuern)。國債(Staatsschuld)。公共信用(Oeffentlicher Credit)。人口。殖民地。向國外移民。(4)生產的國際關系。國際分工(Internationale Theilung der Arbeit)。國際交換。輸出和輸入。匯率。(5)世界市場(Weltmarkt)和危機。”
這是馬克思在《大綱》的思想實驗正式開始前的理論敘述設想。很顯然,那時的構想更多地還是停留在一般經濟學理論構架的原則討論和外部結構上。特別是它的第一方面,主要還是屬于allen Gesellschaftsformen(一切社會形式)的“生產一般”和勞動等一般的抽象概念的思考上。而第2—5點的內容,基本上是當時資產階級經濟學涉及到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經濟范疇。此時,馬克思對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考察,主要還集中于Capital,Lohnarbeit,Grundeigenthum(資本、雇傭勞動、土地所有制)背后的資本家、工人和地主“三大社會階級”之關系上,特別是流通領域中的交換和私人信用等問題,而生產過程中的資本關系尚沒有成為聚焦的中心。經濟學在Form des Staats(國家形式)上的作用,比如稅收、國債和公共信用問題,以及殖民地統治中的對外關系,資產階級經濟發展中的國際分工和貿易交換,世界市場和經濟危機等問題,已經成為馬克思關注的對象。顯而易見,這一表述性的構架與《大綱》中實際發生的流通領域中的“貨幣”→生產過程中的“資本”→“交換價值”(補充)的思想實驗邏輯是完全不同的。
在《大綱》的寫作過程中,馬克思的這一最初設想又發生過多次變動。一是馬克思在“貨幣章”第二筆記本第3頁上,將導言中的“五點構想”改為“五篇結構”,第一篇已經在《大綱》“貨幣章”的討論中具體化為“交換價值、貨幣、價格”,顯然,原先設想中的屬于allen Gesellschaftsformen(一切社會形式)的“生產一般”和勞動等一般的抽象概念的思考,已經轉換為經濟的社會賦型中的特定經濟關系討論。這當然是從廣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轉向狹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構境。第二篇則改為“生產的內部結構構成(innere Gliedrung der Production bildet)”,這應該是對資本控制下的生產過程的討論。它會是即將進入的“資本章”的思考域。這兩篇的內容,直接反映了馬克思在經濟學研究中的深入進展。后三點沒變,第三篇為國家,第四篇是“國際關系”(internationale Verhältniß),第五篇是“世界市場”。
二是在進入“資本章”后的第二筆記本第18頁上,馬克思很快又生成了以資本關系為核心的新的三篇結構:首先,“I.(1)資本的一般概念(Allgemeiner Begriff)。(2)資本的特殊性(Besonderheit):流動資本,固定資本。(資本作為生活資料,作為原料,作為勞動工具。)(3)資本作為貨幣。II.(1)資本的量。積累。(2)用自身計量的資本。利潤。利息。資本的價值;即同作為利息和利潤的自身相區別的資本。(3)資本的流通。(α)資本和資本相交換。資本和收入相交換。資本和價格。(β)資本的競爭。(γ)資本的積聚。III.資本作為信用(Credit)。VI.資本作為股份資本(Actiencapital)。V.資本作為貨幣市場(Geldmarkt)。VI.資本作為財富的源泉。資本家。在資本之后可以考察土地所有權。然后考察雇傭勞動。以所有這三者為前提,價格運動作為在流通的內在總體性(innern Totalität)上被規定的流通來進行考察。另一方面,三個階級作為在生產的三種基本形式上和流通的各種前提上來看的生產。其次是國家。(國家和資產階級社會。——賦稅,或非生產階級(unproductiven Klassen)的存在。——國債。——人口。——國家對外:殖民地。對外貿易。匯率。貨幣作為國際鑄幣。——最后,世界市場(Weltmarkt)。資產階級社會越出國家的界限。危機。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式的解體(Auflösung der auf den Tauschwerth gegründeten Productionsweise und Gesellschaftsform)。個人勞動(individuellen Arbeit)實際轉化為社會(gesellschaftlicher)勞動以及相反的情況。”
很顯然,馬克思這里從資產階級社會本質的認識,已經逐步深入到資本的生產關系,可是,這個以資本關系為核心的新的寫作構想,與“資本章”中的思想實驗的批判性話語是格格不入的。這個經濟學理論闡釋中的構想,仍然是圍繞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完整敘事邏輯展開的。只是,原先第一篇一般性討論進一步聚焦于的資本一般概念。原先第一個五點構想中的關于“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結構”的第二點(“資本、雇傭勞動、土地所有制”),第3—4點中的“信用”、“股份”和新的“貨幣市場”,則被內嵌到這里第一篇中資本關系的第六點。第二篇是國家,其中包含了原先第3—4點中的大部分內容。第三篇則是原先五點構想中的“世界市場”。這里值得注意的方面,是馬克思在新的構想結尾明確提出了Auflösung der auf den Tauschwerth gegründeten Productionsweise und Gesellschaftsform(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式的解體),這當然就是整個資產階級社會走向消滅的歷史趨勢。
三是在“資本章”的第二筆記本的第22—23頁上,馬克思又生成了一個新的三點構想:“資本。I.一般性(Allgemeinheit):(1)(a)由貨幣變成資本。(b)資本和勞動(以異己勞動為媒介,sich vermittelnd durch fremde Arbeit)。(c)按照同勞動的關系而分解成的資本各要素(產品、原料、勞動工具)。(2)資本的特殊性(Besonderheit):(a)流動資本、固定資本。資本周轉。(3)資本的個別性(Einzelnheit):資本和利潤。資本和利息。資本作為價值同作為利息和利潤的自身相區別。II.特殊性:(1)資本的積累。(2)資本的競爭。(3)資本的積聚(資本的量的差別同時就是質的差別,就是資本的大小和作用的尺度)。III.個別性:(1)資本作為信用。(2)資本作為股份資本。(3)資本作為貨幣市場(Geldmarkt)。”
這個“三點構想”,顯然不同于上述幾個寫作方案的思路,這是按照思考的邏輯,依黑格爾的觀念將資本關系分成一般、特殊和個別三個構境層面。原先寫作計劃中出現的“信用”“股份”和“貨幣市場”,都成為資本關系個別性的體現。我覺得,這可能是馬克思在《大綱》思想實驗中的一種試圖超出資產階級經濟學框架的設想,這顯然是哲學話語構境中的闡釋構式,其中,我們竟然看到了fremde Arbeit(異己勞動)概念。可以斷定,馬克思幾乎是立即放棄了這種假想。還應該指出,以上這些馬克思對資產階級經濟學體系(System der bürgerlichenÖkonomie)進行批判的經濟學闡釋論著的構想,都還是馬克思自己在研究中不斷調整的計劃。
馬克思1858年2月22日寫給拉薩爾的信,已經是在基本結束《大綱》寫作之后的新的構想。在這時的馬克思看來,對資產階級經濟學體系敘述的批判,可以分為“(1)資本(包括一些緒論性的章節,Vom Kapital,enthält einige Vorchapters);(2)土地所有制(Grundeigentum);(3)雇傭勞動(Lohnarbeit);(4)國家(Staat);(5)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er Handel);(6)世界市場(Weltmarkt)”。與上述《大綱》導言中“五點設想”不同的地方在于現在出現了一個六本書的結構。主要的變化為:原先作為第二方面內容的“資本、雇傭勞動、土地所有制”被獨立出來,分別成為三本書的研究對象。原先“五點構想”中第一部分設想的屬于allen Gesellschaftsformen(一切社會形式)的抽象規定,現在被替換為對資本的集中討論,帶有enthält einige Vorchapters(緒論性的章節),則被壓縮到“資本”一書的前面。在這里,馬克思第一次提到,除去對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批判,還打算寫一部“對經濟范疇或經濟關系的發展的簡短歷史概述”的著作。這應該是后來《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中那個大部頭的“剩余價值學說史”的最初構想。馬克思也提到,他將寫作的這一闡釋性的著作“也許更便于讀者理解,但無疑會損害形式”。這也許是暗示與《大綱》相比,這本準備寫作中的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體系的書,在理論深度和話語運作方式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也是在這封信中,馬克思委托拉薩爾在柏林尋找出版商。不久,拉薩爾在柏林就找到了貝塞爾出版社(Bessersche Verlagsbuchhandlung)的出版商弗·敦克爾。3月11日,馬克思在給拉薩爾的另一封信中,將第一本書的內容具體指認為:“第一分冊(erste Lieferung)無論如何應當是一部比較完整的著作,而由于它包括整個敘述的基礎(Grundlage),所以未必能少于五至六個印張。這一點我在最后加工時就能看清。這一分冊包括:(1)價值,(2)貨幣,(3)資本一般(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兩者的統一,或資本和利潤、利息)。”在3月11日與拉薩爾的通信中,馬克思已經在具體討論出版要求。不久,馬克思同柏林出版商弗·敦克爾簽訂了名為《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的合同。
在1858年4月2日寫給恩格斯的信中,馬克思進一步細化了自己“為敦克爾準備手稿”(《政治經濟學批判》)的一個初步計劃。他告訴恩格斯,“這一堆討厭的東西(ganze Scheiße)將分為六本書(6 Bücher):1.資本;2.地產;3.雇傭勞動;4.國家;5.國際貿易;6.世界市場”。這里馬克思使用的ganze Scheiße一詞,在德文中的直接意思是“一堆狗屎”。這有兩點可以思忖的地方:一是馬克思并沒有向恩格斯提及自己從1857年開始寫作的《大綱》,這是他自己復雜的原創性的思想實驗。這一情形,有些像馬克思1845年對待《1844年手稿》的態度。在那里,馬克思同樣沒有告訴恩格斯《1844年手稿》的具體內容。然而依我的判斷,不同于《1844年手稿》中的人本主義異化史觀解構和沒影于《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歷史唯物主義的生產話語,這里,馬克思卻是在自己研究性邏輯構式中實現“第一個偉大發現”(推翻了迄今存在的全部利潤學說)之后,面向普通讀者撰寫一部關于資產階級經濟學批判的通俗讀物,其中,他當然會表達自己在經濟學理論中的重要進展。二是這個六本書(不是六個分冊)的結構,并非他自己經濟學理論構架,而是他“對資產階級經濟學體系的批判”(“一堆狗屎”)的提綱,這就像恩格斯的《反杜林論》一書的邏輯并非他自己思想理論的邏輯構式,而是跟隨杜林邏輯的批判。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這六本書的前三本,正好是資產階級經濟學中那個著名的三元結構:資本、土地和勞動,然后是作為生產組織的國家、資本對外關系中的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其實,《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并非后來的《資本論》的草稿,而是《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的前期理論研究過程。精確地講,馬克思不久后寫下的《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開始也是《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第2分冊的初稿,之后才逐步轉換為新的學術構境。
在這封信中,馬克思十分明確地將這個第一本書的“資本又分成四個部分(4 Abschnitte)。(a)資本一般(Kapital en general,這是第一分冊的材料);(b)競爭(Konkurrenz)或許多資本的相互作用;(c)信用(Kredit),在這里,整個資本對單個的資本來說,表現為一般的因素;(d)股份資本(Aktienkapital),作為最完善的形式(zum Kommunismusüberschlagend,導向共產主義的突變),及其一切矛盾(Widersprüchen)”。第一分冊(ersten Hefts)是經濟學基本理論中的“資本一般”,第二分冊則是將資本還原到市場競爭中的“許多資本的相互作用”關系場境中,第三分冊是相對于單個資本的“一般因素”的信用,這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的借貸資本,第四分冊則是作為資本最新形態的“股份資本”,馬克思居然將其視作“走向共產主義突變”的階梯。馬克思后來指認,資本主義通過信用一類方式擴大私人占有生產資料的再生產,這是“資本主義生產力圖突破它本身的界限,超過自己的限度進行生產”的努力。這很像列寧后來在《帝國主義論》中關于壟斷資本主義是走向社會主義的入口的斷言。這里,馬克思向恩格斯大致介紹了這個作為“資本一般”的“第一部分的簡要提綱”(short outline of the first part)。這個第一分冊將由價值、貨幣和資本三部分內容構成。后來在實際的寫作中,價值與貨幣成了第一分冊的內容,而資本變成了第二分冊預期討論的對象,然而,這個第二分冊卻發展為《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這里計劃中的第2—4分冊中的“競爭中的資本”“信用”和“股份資本”,一直到《資本論》第3卷的寫作中才真正涉及。
這里,馬克思先對自己前面提出的六本書中的前三本研究主題的關系,進行了簡單的梳理。他分析說,資本、地產和雇傭勞動之間,真正處于統治地位的當然是資本關系。因為,“現代形式的地產是資本對封建地產和其他地產發生影響的產物”,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地產向雇傭勞動的轉化不僅是辯證的轉化,而且也是歷史的轉化,因為現代地產的最后產物就是雇傭勞動”。(P299-300)人們當下看到的土地,已經是入序于資產階級生產關系之中的不動產,正是在商業交換關系夷平封建等級的土地上,解放出自由的“一無所有”的雇傭工人。這是馬克思自《1844年手稿》以來,已經多次深入討論過的問題。所以,如果要向普通讀者證偽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那么,從資本關系的本質(資本一般,Das Kapital im allgemeinen)透視出發,就成為一個重要的邏輯起點。馬克思還專門說,在第一分冊中,為了討論的需要,可以假定工人的工資總是在“最低額”,而地產則完全被排除在討論域之外(Grundeigentum=0)。
在馬克思向恩格斯介紹的第一分冊的簡要提綱中,他提出了一個價值、貨幣和資本三章的結構。看起來,這似乎與《大綱》的邏輯線索一致。首先,在對第一章“價值”的預想闡釋中,馬克思想從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中的勞動價值論開始。所以,商品的價值“純粹歸結為勞動量(Arbeitsquantum);時間(Zeit)作為勞動的尺度”。這是說,一個商品所內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量)是商品價值的本質。顯然,這已經是一種抽象的社會關系。因為,它并非指直觀中可見的商品自身用在性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無論是主觀上把它看作勞動的有用性,usefulness,或者客觀上把它看作產品的有用性)在這里僅僅表現為價值的物質前提(stoffliche Voraussetzung),這種前提暫時完全退出經濟的形式規定(ökonomischen Formbestimmung)。價值本身除了勞動本身沒有別的任何‘物質’(,,Stoff")。”
這里,馬克思專門用英文usefulness標識的“有用性”,是特指從斯密到李嘉圖經濟學中對使用價值的所指。這是說,商品的使用價值并不是經濟學討論的對象,而商品的價值已經是對勞動的抽象,并且,商品“價值規定只是資產階級財富(bürgerlichen Reichtums)的最抽象的形式(bloßdie abstrakteste Form)”。這是雙重抽象:一是價值為在商品交換關系中對勞動的客觀抽象;二是商品價值是資產階級財富(商品、貨幣和資本)的形式抽象。馬克思指認說,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語境中,這是從配第開始,一直到李嘉圖都承認的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前提。可以注意到,馬克思這里刻意跳過了真正奠基勞動價值論的斯密。馬克思分析說,商品價值關系的抽象本身是一個歷史結果,(1)自然生成的共產主義(naturwüchsigen Kommunismus)的解體(如印度等);(2)一切不發達的、資產階級前的生產方式(在這種生產方式中,交換還沒有完全占支配地位)的解體。雖然這是一種抽象,但它是歷史的抽象(historische Abstraktion),它只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出來。
這里的naturwüchsigen Kommunismus并非指原始部族生活中的共產主義,而是馬克思此時剛剛獲得亞細亞生產方式中的印度等地存在的土地公有制。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中出現的勞動價值論本身,是一種資產階級經濟現實發展的歷史結果。它產生的歷史前提,不僅表現為“自然生成的共產主義”公社的解體,也表現為一切前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解體,只是在“交換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生產方式中才有可能發生。這種價值關系本身的抽象,正是一種發生在商品交換中的現實抽象,是資產階級經濟關系本身的historische Abstraktion(歷史的抽象)。然而馬克思也指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勞動價值論本身也產生了多重理論混亂和邏輯矛盾,因為他們無法將抽象出來的價值關系與“具體的經濟規定”區別開來,也“弄不清這種抽象同資產階級財富的各種比較晚期、比較具體的形式有什么關系”。在1859年2月1日寫給魏德邁的信中,馬克思將這一章的理論針對性指認為“(A)關于商品分析的歷史”,并列舉了配第、布阿吉爾貝爾、本·富蘭克林、重農學派、詹姆斯·斯圖亞特爵士、斯密、李嘉圖和西斯蒙第的名字。關于這一點,我在《回到馬克思》第一卷第一章中已經有過一些討論。雖然斯密已經開啟了勞動的價值決定的理論線索,但他還是無法擺脫從所換得的財富的角度來理解一個商品的價值問題。馬克思說:“斯密在闡述了內在聯系之后,突然又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被競爭中表現出來的事物聯系所迷惑,而在競爭中,一切總是表現為顛倒的、頭足倒置的。”“斯密在交換價值的規定上搖擺不定:一方面認為商品的價值決定于生產商品所必要的勞動量,另一方面又認為商品的價值決定于可以用來買進商品的活勞動”,這使他的價值理論仍然拖著一根“庸人的尾巴”。這可能是此處馬克思遮蔽斯密的原因。而李嘉圖糾正了斯密在勞動價值論中不徹底的一面,正確區分了財富與價值,徹底擺脫從所交換的財富含有的勞動量的角度來理解商品價值的線索,完全站到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內在價值的角度來界定勞動價值論。對此,馬克思分析說,“斯密起初是從事物的內部聯系考察事物,后來卻從它們在競爭中表現出來的顛倒了的形式去考察事物。他天真地把這兩種考察方法交織在一起,沒有覺察到它們之間的矛盾,相反,李嘉圖為了把握規律本身,有意識地抽象掉了競爭形式,抽象掉了競爭的表面現象”。這是馬克思此時透過各種理論混亂批判資產階級勞動價值論的起點。
在對第二章“貨幣”的概要中,馬克思列出了四個要點。前三條為:(a)作為尺度的貨幣;(b)作為交換手段的貨幣或簡單的流通;(c)作為貨幣的貨幣。這三條幾乎完全是純粹經濟學的描述。他已經意識到,“分析簡單的貨幣形式是最困難的,因為它是政治經濟學的最抽象的部分”。馬克思說:(d)從這種簡單流通本身(它是資產階級社會的表面,這里掩蓋了產生簡單流通的各種較深刻的過程)來考察,除了形式上的和消逝(formelle und verschwindende)的區別以外,它并不暴露各個交換主體(Subjekten des Austausches)之間的任何區別。就是自由、平等和以“勞動”(,,Arbeit")為基礎的所有制的王國。
這里,我們再一次看到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那個重要的verschwindende(消逝)概念。這是說,如果僅僅從上述這三種簡單商品流通過程中去觀察貨幣,那么,只會掩蓋這一過程背后“較深刻的過程”。這個“較深刻的過程”,正是《大綱》那種對貨幣異化關系驚心動魄的解蔽。馬克思說,這種停留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表面”的經濟學話語,恰恰是整個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意識形態幻象的基礎,其承認勞動價值論的背后,隱匿了打上引號的雇傭勞動關系。我體會,這里打上引號的,,Arbeit"不是《評李斯特》一文中對異化勞動的刪除或替代,而恰恰就是作為資產階級經濟物相化本質的verschwindende(消逝的)全新的異化勞動。在馬克思看來,這種虛假的東西,不僅是資產階級經濟學中“經濟諧和論者、現代自由貿易派”的謬誤之根,也會是“蒲魯東主義者以及類似的社會主義者的庸俗伎倆”。在1859年2月1日寫給魏德邁的信中,馬克思將原計劃的四點又具體化為:(1)價值尺度。(B)關于貨幣計量單位的學說(2)流通手段。(a)商品的形態變化。(b)貨幣的流通。(c)鑄幣。價值符號。(3)貨幣。(a)貨幣貯藏。(b)支付手段。(c)世界貨幣(money of the world)。(4)貴金屬。(C)關于流通手段和貨幣的學說。馬克思同時列舉了這一部分針對的資產階級學者,其中有洛克、朗茲、貝克萊、詹姆斯·斯圖亞特爵士、卡斯爾里勛爵、托馬斯·阿特伍德、約翰·格雷、“蒲魯東派”“貨幣主義”、孟德斯鳩、大衛·休謨、斯密、讓·巴薩伊、李嘉圖、詹姆斯·穆勒、奧維爾斯頓勛爵及其學派、托馬斯·圖克、詹姆斯·威爾遜和約翰·富拉頓等。當然,馬克思特別說明,《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這兩章的直接意圖是要“打擊目前在法國流行的蒲魯東社會主義”。關于第三章“資本”,馬克思沒有再做展開的說明。但依照馬克思在前面1858年3月11日給拉薩爾的信中提及的設想,這個作為第三章的“資本一般”將包括“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兩者的統一,或資本和利潤、利息”(Produktionsprozeßdes Kapitals,Zirkulationsprozeßdes Kapitals,Einheit von beiden oder Kapital und Profit,Zins)。
從馬克思的這封重要信件中可以看到,此時他即將開始寫作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顯然不是《大綱》那種自己獨立原創性思想實驗的學術話語的邏輯,而是針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理論本身,面對普通讀者的閱讀,盡可能通俗地闡釋自己在經濟學學理上的重要進展。概言之,這是一種全新的經濟學理論“闡釋方式”。1959年6月,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一開始就第一次公開了自己的“六冊計劃”:“我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順序: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在前三項下,我研究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分成的三大階級的經濟生活條件;其他三項的相互聯系是一目了然的。第一冊論述資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組成:(1)商品,(2)貨幣或簡單流通,(3)資本一般。前兩章構成本分冊的內容”。1859年7月22日,馬克思在信中囑咐準備為《政治經濟學》(第一分冊)寫書評的恩格斯:“別忘記說:(1)蒲魯東主義被連根鏟除了,(2)通過最簡單的形式、即商品形式,闡明了資產階級生產的特殊社會的,而決不是絕對的性質。”
不久,馬克思準備寫作自己十五年來“我一生的黃金時代的研究成果”——《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的第一分冊。在1858年6月,馬克思寫下了一個《七個筆記本的索引(第一部分)》(Index zu den 7 Heften[dem ersten Theil],以下簡稱《索引》),這一索引寫在了寫有《大綱》“導言”的筆記本M的最后11頁(即第23—33頁)上。這是馬克思完成《大綱》后,為了從研究的思想生產轉向面對公眾的理論表述的闡釋性話語。1858年8月至10月底,馬克思先在筆記本C、筆記本B'和筆記本B"上,寫成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初稿,筆記本C沒有保存下來,據判斷,它應包含《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第一章和第二章開頭部分的初稿;筆記本B'和B"包含的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二章后半部分和第三章開頭部分的初稿。1858年11月,馬克思才開始寫《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最后定稿。當時他已經決定,第一分冊不再包括原來計劃的“價值”“貨幣”和“資本”三章,而只包括前兩章,并改稱為“商品”和“貨幣或簡單流通”。這是馬克思第一次在總體上明確標識出“簡單流通”的討論域。馬克思在第一分冊結尾說:“關于貨幣轉化為資本,我們將在論述資本的第3章即這一篇的最后部分中加以研究。”馬克思的夫人燕妮從11月底開始謄抄付印稿,也就是說,馬克思一邊寫作,燕妮同時開始謄抄。1859年1月,馬克思完成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定稿。這是馬克思第一次向公眾介紹自己新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成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