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之一,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馬克思是德國的思想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愿望是對于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創立了經濟理論《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被認為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一、導讀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簡稱《提綱》),是馬克思于1845年春寫的一份研究筆記,生前沒有公開發表。馬克思逝世,恩格斯在整理馬克思1844-1847年的筆記時發現了這份提綱。當時的標題是《關于費爾巴哈》,現在使用的標題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的編者加的。1888年,恩格斯出版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單行本時把《提綱》作為附錄,首次公之于世。《提綱》共計11條,各條在形式上相互獨立,但在內容上卻彼此關聯,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社會歷史背景
19世紀40年代以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在德國長期占據統治地位。即使到了19世紀40年代初,青年黑格爾派與黑格爾保守派在哲學上的爭論仍然在黑格爾唯心主義思想窠臼里纏斗得難解難分。直到1841年費爾巴哈發表了他的哲學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質》,極大地沖擊了當時的哲學狀況,才使唯物主義 (雖然仍然只是舊唯物主義)哲學重新登上了哲學講壇。后來他又出版了《關于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1841年)、《未來哲學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質》 (1845年),從理論上戳穿了唯心主義的秘密,暴露了唯心主義的荒誕真相。 費 爾巴哈哲學雖然在一定意義上戰勝了當時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哲學,但他的哲學和以往一切舊哲學一樣存在重大缺陷,仍然不能滿足時代和無產階級事業的需求。這就給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項任務,在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戰勝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歷史條件下,如何進一步改造舊唯物主義世界觀,創造新形態的革命哲學,為風起云涌的工人運動提供理論指導,《提綱》就是為了完成這一任務而寫作的。
三、社會歷史地位和意義
《提綱》篇幅雖短,卻可以說是馬克思最重要的哲學文獻之一。恩格斯高度 評價它是“作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是非常寶貴的”。以前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神圣家族》等著作都主要以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派唯心主義哲學為批判對象,費爾巴哈大體上還是肯定和贊賞的對象,而《提綱》第一次從總體上超越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哲學的局限性,使得馬克思的哲學思考進入了獨立創新的全新歷程。《提綱》制定了馬克思主義嶄新的世界觀、實踐觀和哲學觀,不僅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內在地統一起來,而且把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內在地統一起來,同時更重要的是把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認識論、宗教觀、人本觀、歷史觀和哲學觀統一在實踐的基礎上,并以此為基礎,對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理論與實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相互關系、世界二重化以及新哲學的使命等問題,都作出了革命性的科學的回答。《提綱》確立了一種與傳統思維方式不同的嶄新的思維方式——實踐的思維方式,揭示了馬克思所創立的新的世界觀的核心和基本點,表述了馬克思主義革命實踐哲學的基本觀點和原理。《提綱》的寫作表明,馬克思既與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也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達到了新的科學的無產階級世界觀、實踐觀的高度,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制定了理論綱領。 《提綱》雖然只是通過言簡意賅的格言形式表述思想,沒有能夠更進一步充分展開,但其凝練的語言所表達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卻是深刻的、精辟的、 系統的和嶄新的。這些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在其后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 作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展開和發揮。《提綱》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和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與《德意志意識形態》等ー起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的 標志載人人類思想史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改變了舊哲學的研究對象、研 究方法、目的和使命;指明了哲學的真正意義不在于以貌似激烈的革命詞句解釋 世界,因為這些解釋實質上脫離不了舊的現存世界的意識形態,最多只是把現存 世界神秘化,為它作徒勞的辯解,掩蓋現實的矛盾,舒緩人們的痛苦和反抗決 心。馬克思主義哲學立志以人類解放為自己的根本使命,以創新、批判作為自己 的理論靈魂,從而使哲學真正成為推動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思想武器,成為人 類超越資本主義、爭取新的進步的行動指南。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1]
(馬克思1845年稿本)
1.關于費爾巴哈
一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二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
三
關于環境和教育起改變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說忘記了: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一定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
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
四
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的自我異化,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這一事實出發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歸結于它的世俗基礎。但是,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這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因此,對于這個世俗基礎本身應當在自身中、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從發現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應當在理論上和實踐中被消滅。
五
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喜歡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
六
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并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
(2)因此,本質只能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
七
因此,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
八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九
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達到對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
十
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
十一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寫于1845年春,原文是德文,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8頁
馬克思論費爾巴哈
(恩格斯1888年發表的稿本)
一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二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
三
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例如,在羅伯特·歐文那里就是如此。)
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
四
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的自我異化,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這一事實出發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歸結于它的世俗基礎。他沒有注意到,在做完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還沒有做。因為,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這一事實,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因此,對于這個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從發現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對于世俗家庭本身就應當從理論上進行批判,并在實踐中加以變革。
五
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訴諸感性的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
六
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并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
(2)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
七
因此,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實際上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
八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九
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做到對“市民社會”的單個人的直觀。
十
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
十一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卡·馬克思寫于1845年春
弗·恩格斯于1888年作為他的“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單行本的附錄第一次發表
按照已根據卡·馬克思的手稿校訂過的1888年的版本刊印
原文是德文
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6頁
注釋:
[1]“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卡·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魯塞爾寫成的,寫在他的1844—1847年的“筆記本”中。1888年,恩格斯把它附在“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的單行本中第一次發表出來,并指出了它的寫作時間和地點。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個標題是蘇共中央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院根據恩格斯給“費爾巴哈論”寫的序言加的。在該書附錄中這些提綱的標題是:“馬克思論費爾巴哈”。在馬克思的“筆記本”中的標題是“關于費爾巴哈”。
為了使讀者對馬克思的這個不是為出版而寫的文件更容易理解,恩格斯在1888年發表它的時候曾作了某些編輯上的修改。在本卷中,它的形式和恩格斯所發表的形式一樣,只是根據馬克思的手稿,增加了一些在1888年版本中所遺漏的著重點和括弧。——第3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