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闡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的異化勞動學說時,雖然用了諸多費爾巴哈式的語言,但論述的思想內涵已經遠遠超越了費爾巴哈。馬克思還原了異化勞動的事實,認為勞動的本質在于勞動的對象化,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永恒前提,勞動創造社會關系。費爾巴哈只討論抽象的勞動和抽象的人,根本不知道人作為社會關系存在物的根據是什么,無法企及馬克思所達到的感性對象性活動的原則高度。
一、異化勞動學說的非人本主義特質
馬克思在討論異化勞動學說之前已經科學界定了勞動的本質,認為勞動就是現實個人的感性(對象性)活動,是勞動的對象化。馬克思從對勞動的科學界定和事實判斷出發來討論異化勞動學說,根本沒有在討論異化勞動之前預設一個理想的勞動作為標準與之比較,不像費爾巴哈那樣從應然判斷來討論人的異化。所以,馬克思的異化勞動邏輯與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邏輯存在根本區別,勞動因此成為馬克思異化勞動學說的理論出發點。
(一)異化邏輯與人本主義邏輯的根本界限
《手稿》是否依然停留于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立場,國內學術界對這個基礎理論問題一直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手稿》依然堅持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觀點,是青年馬克思不成熟的理論作品。另一觀點認為,《手稿》已經超越了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觀點,建構了感性對象性活動原則,是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理論發源地。國內大部分學者持第一種觀點。陳先達認為,《手稿》是一部不成熟的作品,其中很多觀點后來被馬克思拋棄或者徹底改造,但的確包含了馬克思很多重要的思想觀點。黃楠森等認為,《手稿》是馬克思初步探索科學世界觀的理論成果,但是,馬克思的探索受到舊哲學的約束,他的異化勞動學說的理論出發點、研究范式和理論前提等都有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痕跡和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色彩,與科學的理論創新還有一段距離,所以,《手稿》“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過程中又是一部過渡性的和二重性的著作”。
現有研究認為《手稿》是一部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作品,主要的理論依據有以下幾點:首先,費爾巴哈是一個抽象的人道主義者,他從理想的人和理想的社會出發來討論人的異化和現實的異化,認為現實中的人,不是理想中的人,是“患瘰疬病的、積勞成疾的和患肺癆的窮苦人”。資本主義社會是資本家通過雇傭勞動剝削和壓迫工人的社會,費爾巴哈對異化的雇傭勞動進行批判,提倡愛的哲學,讓世界充滿愛,讓我們不分種族、性別彼此擁抱,超越敵對關系,異化的雇傭勞動現象就會消除,就能構建理想的社會。這就是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邏輯。馬克思在闡述自己觀點時,應當首先預設一個不異化的勞動,從不異化的勞動出發,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是異化的雇傭勞動,繼而揚棄異化勞動,達到理想的共產主義。馬克思的思路與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邏輯是一致的,所以,只要談到異化勞動,馬克思就必然陷入費爾巴哈式的人本主義邏輯,馬克思因此成了一個人本學唯物主義者。而且,馬克思的確有同樣的理論預設,他認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馬克思把人類特性理解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很顯然是一個價值判斷,一個應然判斷。人類為了生存,不得不勞動,勞動成為了人類謀生的手段。但是,人的類特性應該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在現實中卻變成了謀生的手段,所以,馬克思的邏輯就是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邏輯。這正是大多數學者認為馬克思在《手稿》中的立場是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立場的最關鍵證據。其次,馬克思高度贊揚了費爾巴哈。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是唯一一個嚴肅批判黑格爾辯證法的人,并且,費爾巴哈真正克服了舊哲學。馬克思接著指出了費爾巴哈的三點偉大貢獻,認為費爾巴哈創立了真正的唯物主義和實在的科學。再次,馬克思在《手稿》中大量使用費爾巴哈式的語言,如人、類、類本質、類生活、對象化等字詞,還有“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等短語和句子。馬克思在《手稿》中的語言風格具有濃厚的費爾巴哈色彩。
總之,大多數學者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時,總是認為《手稿》處在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立場上,因此,《手稿》是一部抽象的人本學唯物主義作品,討論抽象的人和抽象的人性,不討論具體的歷史的人。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講,《手稿》還有一個潛在的正在生成中的邏輯,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邏輯,這個邏輯若隱若現于《手稿》之中。馬克思思想發展過程就是費爾巴哈人本主義邏輯走向退隱,馬克思的唯物主義邏輯逐步生成,并最終確立地位的過程。實際上這種解釋深受阿爾都塞“認識論斷裂”的影響,跟阿爾都塞的理解沒有本質區別。
這種觀點是一種折中主義的看法,一種二元論的觀點,是根本不能成立的。我們對《手稿》要有一個整體判斷。馬克思此時根本沒有研究異化勞動問題。馬克思從國民經濟學家的視角出發,從私有財產的前提出發,看到了異化的經濟事實,認為私有財產導致異化勞動。馬克思說,國民經濟學家的理論立場是有問題的,因為私有財產不是從來就有的。我們不能用私有財產來闡明異化勞動,而要用異化勞動來闡明私有財產關系。實際上,馬克思是把費爾巴哈當作一個同道者,產生了一種思想共鳴。馬克思在自己的思想發展過程中生成了自己的問題,獨立地達成了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和自己的共產主義立場、唯物主義立場。
馬克思把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界定為人的類特性,這是大多數學者認為馬克思《手稿》時期的立場是費爾巴哈立場的關鍵證據。但這個證據經不起推敲。這種理解忘記了一個關鍵問題,即界定人的本質的這句話出現在異化勞動學說的中間部分。這句話在異化勞動理論部分出現的位置看似不重要,其實不然。馬克思在異化勞動學說的開頭部分,首先對勞動的本質作了科學界定,馬克思異化勞動學說的出發點不是在中間出現的這段話,而是一開始的“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經過現象學還原之后,界定了勞動的科學本質,認為勞動產品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即勞動的本質是勞動的對象化,這是馬克思異化勞動學說的理論前提。如果在異化勞動理論的開始就講,勞動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然后在國民經濟學的私有財產理論前提下,勞動變成了異化勞動,那么馬克思是一個典型的費爾巴哈主義者。但是,那句話出現在中間,目的在于與勞動的異化、人的本質的異化作一個對比:動物的活動成為了人的活動,人的活動成為了動物的活動,說明勞動已經異化了的現實與現狀。異化的勞動不再是一個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因為這種活動對人而言只是一種滿足生理需求、維持自然生命的手段。馬克思認為勞動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這個界定,不是對人下定義,不是對勞動本質下定義,目的在于說明異化的勞動對人來說成為了一種動物的活動,根本就不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
在《手稿》異化勞動學說的開頭部分,馬克思給我們展示了與人本主義邏輯相反的異化勞動邏輯,通過對異化勞動的現象學還原,闡述了勞動的本質,批判了異化的雇傭勞動。馬克思認為,現實個人的勞動的本質是勞動的對象化,這跟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立場完全不同。所以,馬克思的出發點完全不同于費爾巴哈的出發點。
(二)勞動是馬克思異化勞動學說的理論出發點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邏輯與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邏輯根本不同,馬克思通過對異化勞動的事實進行現象學還原,呈現出現實個人的勞動的本質。國民經濟學家研究當時的經濟事實時發現,無產階級生產的商品越多,生產規模越大,他就越貧窮,就越來越變成了廉價的商品。馬克思研究經濟事實的理論視角根本不同于國民經濟學家,馬克思還原了當時的經濟事實,認為“勞動的產品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的、物化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現實化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工人和商品都不是從來就有的,都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無產階級通過雇傭勞動生產商品和財富,它的現象實情是現實個人勞動生產的勞動產品。通過對異化的雇傭勞動的現象學還原,馬克思闡述了勞動的本質。勞動的過程就是勞動者的物化過程,勞動的結果是勞動產品,是勞動者的對象性存在,勞動產品體現了勞動者的本質力量。勞動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就是現實個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性活動。馬克思揭示了勞動的本質,這是一個事實判斷。這個事實判斷適用于任何歷史時期的人類勞動,只要是人類勞動,包括資本主義工業大生產的勞動、工人的異化勞動,它首先必須是勞動者的對象化勞動,勞動者的物化勞動,這一點帶有普世性。
工人被還原為現實的個人,商品被還原為勞動產品。這種現象學還原是馬克思闡明異化勞動學說的重要理論環節,我們可以從文本中發現很多這樣嚴格區分工人和勞動者、區分商品和勞動產品的論述。例如,馬克思說:“國民經濟學不考察不勞動時的工人,不把工人作為人來考察,卻把這種考察交給刑事司法、醫生、宗教、統計表、政治和乞丐管理人去做。”在國民經濟學家看來,資本主義時代只有兩種人:工人和現實的人,每一個人都是工人或潛在的工人。工人的勞動是異化的勞動,實際上就是抽象的勞動,就是生產商品和財富的勞動,是生產價值的勞動。國民經濟學從不考察不勞動的人,不勞動的人是正常人,真正現實的個人,由刑事司法、醫生、宗教、統計表、政治和乞丐管理人等社會機構來管理。
所以,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的永恒的歷史前提。只要有勞動,就必然有人類社會,只要有人類社會,這個人類社會必然是勞動創造的。勞動是人的本質活動,是人類和人類社會產生的基礎。而且,人類的生產勞動不能停止,否則人類就要滅亡。馬克思曾經在致路德維希·庫格曼的信中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個小孩子都知道的。”
二、異化勞動學說是唯物史觀理論的發源地
在《手稿》中,馬克思把哲學研究同政治經濟學研究結合起來,察覺到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的尖銳對立,提出了異化勞動學說。異化勞動學說是馬克思從哲學研究轉向經濟學研究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
(一)異化勞動的四重規定性
其一,勞動產品的異化。馬克思從國民經濟學家觀察到的經濟事實出發,看到了勞動者與勞動產品之間對立的經濟關系。這種關系的具體表現是:“勞動生產了宮殿,但給工人生產了棚舍。勞動生產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馬克思通過對普遍對立經濟關系的分析,發現了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創造的勞動產品已經成為一種對工人來說的異己存在物,進而得出了異化勞動第一重規定性——勞動產品的異化,說明了作為工人勞動成果的勞動產品,已經成為不依賴于工人的異己力量來壓迫和奴役工人。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產品本來是工人耗費自己的勞動力生產出來的,卻反過來成為反對勞動者自身的、異己的力量,馬克思的闡釋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剝削本性。
其二,勞動本身的異化。工人階級的勞動與勞動產品的異化,僅僅是異化勞動的淺層表象,而不是深層本質。從勞動產品的異化表象入手,進一步揭示了異化勞動的深層規定,很自然地推導出異化勞動的第二重規定性——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異化勞動只能給勞動者帶來痛苦,沒有絲毫快樂可言,只是一種維持生存的手段。
其三,人的本質的異化。從勞動產品的異化和勞動的異化推導出第三重規定性,即人的本質的異化。關于人的本質,馬克思認為,“人是類存在物。”在這里,馬克思雖然采用了費爾巴哈式的語言,但卻賦予了費爾巴哈式語言全新的內涵,從而全面超越了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費爾巴哈沿用了黑格爾思辨哲學的說法。黑格爾認為,人的本質在于人是一種理性存在物,動物沒有理智和自我意識,所以人區別于動物。費爾巴哈認為,人作為類存在物的本質是理性、意志和心。但是,馬克思認為:“生產生活是類生活”,“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也就是說,馬克思認為生產生活即勞動是人作為類存在物的本質,換言之,勞動是人的本質。正因為人是從事勞動的社會存在物,所以人才有理智、意志和心。
其四,人與人關系的異化。馬克思從異化勞動的前三重規定性推導出異化勞動的第四重規定性——人與人之間的異化關系。當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階級同自己、自己的勞動和勞動產品相對立的時候,這些勞動產品必然屬于他人,必然被他人占有,因而表現為工人階級與他人的對立,這個他人就是資本家。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異化勞動,造成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被壓迫和壓迫的關系,就是人與人關系異化的集中表現。馬克思通過對異化的雇傭勞動的分析,揭示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階級之間的嚴重對立。只有消滅異化勞動,才能消滅私有財產關系,才能消滅階級對抗,步入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
總之,通過分析異化勞動的四重規定性,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對國民經濟學家看到的經濟事實進行現象學還原,揭示了勞動的本質。馬克思現實個人勞動的立場,已經超越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立場,達到了新的理論高度。
(二)勞動是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根據
反映唯物史觀理論高度的勞動邏輯,暗含著馬克思的一個重大發現:勞動是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根據。
費爾巴哈一直強調人是類存在物即社會存在物,認為類本質是人類社會的本質。人作為一個類,與其他類的不同在于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費爾巴哈認為,任何人都不能離開他人,他人是我的本質的公開展現。人與人的相互依賴,不僅僅表現在現實生活中不能離開他人,還在于我的本質通過他人體現出來。所以,人是類存在物,即社會存在物。馬克思就是在這個概念上來理解人的本質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高度評價了費爾巴哈,認為費爾巴哈“創立了真正的唯物主義和實在的科學,因為費爾巴哈使社會關系即‘人與人之間的’的關系也同樣成為理論的基本原則”。
但是,人為什么是類存在物?費爾巴哈沒有解釋這個問題。馬克思后來講費爾巴哈是一個直觀唯物主義者,他只是抓住了人與人之間的共同性和普遍性。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六條中說,費爾巴哈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在馬克思看來,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解是抽象的。但是,馬克思本人也這么理解,卻為何就不抽象?馬克思認為,只有具體說明單個人為什么不能離開他人,才能說明人作為類存在物、社會存在物的根據。但是,費爾巴哈沒有說清楚這個問題。不能因為每個人都具有不能離開他人的共性和普遍性,就認為人是類存在物,如此理解沒有解釋這個問題。
人為什么是類存在物?馬克思解釋得非常清楚,“生產生活就是類生活。”生產生活就是勞動實踐。人作為一種類存在,歸根到底是一種生產生活,生產生活就是人的類生活。馬克思說:“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因此,馬克思就把勞動看作是人的本質,勞動創造了人的類生活,創造了人的類存在。所以,勞動是人作為類存在物的根據,這是馬克思一個非常深刻的論斷。基于勞動的理論立場和原則高度,馬克思已經超越了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立場。
談到人的本質,有必要澄清一下教科書中的兩種傳統看法。一種看法認為人的本質在于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這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這個觀點值得商榷。嚴格來講,動物利用自然界中已有的天然材料制造工具,這也是動物能制造工具的具體表現,例如,黑猩猩用樹枝把樹洞里的螞蟻釣出來吃,猴子用石頭砸堅果吃等。所以,在人類利用天然物來制造工具的石器時代,人類與動物沒有本質區別。人與動物的真正區別出現在銅器時代,人能創造出自然界中沒有的材料如銅器,并用這些材料來制造工具,這種能力是動物所不具備的。還有一種看法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如果僅僅強調這一點,馬克思和費爾巴哈沒有本質區別。費爾巴哈經常講社會、類的概念,也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但是,費爾巴哈不知道人為什么是社會存在物,而馬克思卻知道這一點。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根據在于勞動,勞動是人的本質,勞動創造人類社會和社會關系,人才成為社會關系的存在物。這是馬克思超越費爾巴哈的關鍵點。
(三)勞動創造社會關系
把勞動理解為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根據,暗含了馬克思的另一個重大理論發現:勞動創造社會關系。在異化勞動的前三重規定性向第四重規定性過渡的過程中,真正推導出這一重大理論發現。異化勞動的前三重規定性意味著人與人社會關系的異化,人與人社會關系的異化就是私有財產關系的誕生。私有財產關系是人與人異化的社會關系的集中表達。所以,馬克思得出結論,即異化勞動私有財產關系。這個觀點隱含了一個重大的理論發現:勞動創造社會關系。
勞動不僅創造出勞動產品,而且創造出社會關系,然后才能說異化勞動創造出異化的產品關系,即異化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馬克思這里恰好顛倒過來,認為異化勞動創造異化的社會關系,就暗含了勞動創造社會關系的命題。勞動創造社會關系,創造人類社會,然后才有異化勞動創造異化的人類社會,創造出異化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創造出私有財產關系。后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就是從這個命題出發的。馬克思認為,現實個人的勞動是唯物史觀的前提,勞動成為我們理解人類社會的一把鑰匙。這樣隱含的東西并不是隨意揣測的結果,馬克思說過:“社會性質是整個社會的普遍性質;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社會也是由人生產的。”也就是說,馬克思認為社會來自于人的生產,人類的勞動生產出人類社會。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的人,任何個人從一個私人變為社會人,肯定是由社會生產出來的,就是社會學里面講的人的社會化,只有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社會才把人生產為社會人。社會也是由人生產的,人類勞動生產人類社會,人又是由社會塑造成社會人的。這些都是勞動創造關系,創造人類社會的具體表現。
關于勞動創造人類社會的命題,雖然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來的,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也強調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但所有的這些思想在《手稿》中都已經內在地包含了。所以,馬克思思想不可能存在一個斷裂,阿爾都塞所謂黎明前的黑暗和突然間的頓悟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手稿》時期馬克思的立場與費爾巴哈的立場已經有本質區別,但沒有公開宣示出來,馬克思還披著費爾巴哈的外衣。因為,此時的馬克思還不清楚費爾巴哈思想達到了什么高度,他以為費爾巴哈也與自己一樣達到了感性活動原則的理論高度。但是,后來的短暫幾個月,馬克思逐漸意識到費爾巴哈與自己完全不同,自然就寫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偉大之處在于,明確地把勞動、實踐或感性活動理解為從前的一切舊唯物主義和發源于《手稿》的新唯物主義的根本界限,從而確定了馬克思發動哲學革命的理論基點。所以,馬克思思想發展是一以貫之的,不存在費爾巴哈邏輯在退隱和馬克思邏輯在生成的所謂復調邏輯,根本沒有費爾巴哈邏輯,只有馬克思思想的發育、發展,不斷走向成熟的過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