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第二十三章《社會主義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①
教科書論及蘇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建成。
“徹底鞏固集體農莊制度”,“徹底鞏固”這四個字看了,不舒服。任何東西的鞏固,都是相對的,怎么能徹底?如果從有人類以來,所有的人都不死,都“徹底鞏固”下來,這個世界怎么得了?宇宙間、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斷發生、發展和死亡的,都是不能“徹底鞏固”的。拿蠶來說,從蠶子到蠶,到蛹,到飛蛾,是它的一生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都是從一個階段進到另一個階段,每個階段也都是不能“徹底鞏固”的。飛蛾最后死了,舊的質變成了新的質,新生下來很多蠶子,這是一個質的飛躍。從蠶子到蠶,到蛹,到飛蛾,這些不同的階段中,顯然也不只是量變,而且有質的變化,有部分質變。人也是在從生到死這個過程中,經過童年、少年、青年、壯年到老年這樣不同的階段。人從出生到死之前,是量變的過程,也是部分質變的過程。難道能夠說,從小到大、從大到老只有量的增長,而沒有質的變化?人的肌體里面的細胞,不僅有不斷的分裂,還有舊細胞的死亡、新細胞的生長。也許到了二十四五歲的時候,人從母體里帶來的細胞都已經死亡,全部變成了新的細胞。人死了,人這個整體的最后質變就完成了。這個質變是通過以往的不斷的量變,通過量變中的逐步的部分質變而完成的。
量變和質變是對立的統一。量變中有部分的質變,不能說量變的時候沒有質變;質變是通過量變完成的,不能說質變中沒有量變。質變是飛躍,在這個時候,舊的量變中斷了,讓位于新的量變。在新的量變中,又有新的部分質變。
在一個長過程中,在進入最后的質變以前,一定經過不斷的量變和許多的部分質變。這里有個主觀能動性的問題。如果我們在工作中,不促進大量的量變,不促進許多的部分質變,最后的質變就不能來到。
一個工廠,廠房有了,規模有了,里面的機器設備部分地、部分地更新,這就是部分質變。工廠的規模、外形沒有變,但是工廠的內部變了。一個連隊也是這樣,一百多人打了一仗,傷亡了幾十個人,要補充幾十個人,不斷地戰斗,不斷地補充,就是經過這樣不斷的部分質變,使這個連隊不斷地發展,堅強起來。
打垮蔣介石,這是一個質變。這個質變是通過量變完成的。例如,要有三年半的時間,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消滅蔣介石軍隊和政權。而這個量變中,同樣有若干的部分質變。在解放戰爭期間,戰爭經過幾個不同的階段,每個新的階段同舊的階段比較,都有若干性質的區別。
從個體經濟轉變到集體經濟,是一個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在我國是通過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人民公社這樣一些不同階段的部分質變而完成的。
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經濟,是由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不同的公有制組成的。這種社會主義經濟,有它的發生、發展過程,難道就沒有它進一步變化的過程嗎?難道我們能讓這兩種所有制“徹底鞏固”下去嗎?在社會主義社會里面的按勞分配、商品生產、價值規律這些經濟范疇,難道是永生不滅嗎?難道它們只有生長、發展而沒有變化、死亡嗎?難道不是像其他的歷史范疇一樣,都是歷史范疇嗎?
社會主義一定要向共產主義過渡。過渡到了共產主義的時候,社會主義階段的一些東西必然是要滅亡的。就是到了共產主義階段,也還是要發展的。它可能要經過幾萬個階段。能夠說到了共產主義,就什么都不變了,就一切都“徹底鞏固”下去嗎?難道那個時候只有量變,而沒有不斷的部分質變嗎?
一切事物總是有“邊”的。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不斷地進行的,每一個階段也是有“邊”的。不承認“邊”,就是否認質變或部分質變。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如此。我們每天讀書,從四點開始,到七八點結束,這就是“邊”。社會主義時期的思想改造是長期的。但是就每一次思想改造運動來說,總是有個開始,有個結束,就是說,總有個“邊”,不能沒完沒了。例如我們的這次全黨整風,干部中的反右傾斗爭,爭取在一九五九年年底以前基本上完成。這也是“邊”。我們在改造思想方面,進展很快。有些人跟不上運動的發展,這是不可避免的。例如一九五七年的左派中,有些人在一九五九年就成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經過批判,他們中的大多數又可能重新轉變為左派。而這次斗爭的左派中,也可能將來有些人會變成右派。就整個思想改造的戰線來說,我們有不斷的量變,也有不斷的部分質變??傆幸惶熨Y本主義的思想影響完全肅清了,這種思想改造的質變也就完成了。那個時候,又會開始新的基礎上的量變過程和部分質變過程。
建成社會主義,也有一個“邊”,要有筆賬。例如工業占多大比重,生產多少鋼,人民生活水平多么高,等等。但是,說建成社會主義有個“邊”,當然不是說不要進一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經過后一階段,到了物質產品、精神財富都極為豐富和人們的共產主義覺悟極大提高的時候,就可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了。
教科書說,在蘇聯,“‘誰戰勝誰’的問題,無論在城市或農村中都‘完全地、永遠地’、有利于社會主義地解決了。”
說得太死,不合乎實際。
教科書說:“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是兩種形式的公共財產,即屬于以社會主義國家為代表的勞動者,或者屬于以集體農莊和其他合作社企業及合作組織為代表的勞動者的公共財產,因此勞動產品也屬于勞動者;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是私有財產,它的主要部分屬于資本家和地主,因此絕大部分勞動產品也屬于資本家和地主。”
這就是說,生產資料的分配,決定勞動產品的分配。
教科書說,“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是自發的,生產的增長受到群眾有限的購買力的限制,這就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生產過剩的危機和失業者的增加”。
這里說到,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生產過剩的危機和失業者的增加”,這就是醞釀著戰爭。難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理忽然不靈了么?難道在世界上還存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時候,就能夠徹底消滅戰爭么?
最近,一九五九年,歐洲十幾個國家共產黨的會議中說,現在出現了永遠消滅戰爭的可能性,出現了把一切物力、財力利用來為全人類服務的可能性。這種說法,沒有馬克思主義,沒有階級分析,沒有把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區別出來。戰爭是階級沖突的一種形式。有階級就一定有階級沖突。一般沖突方法解決不了的時候,就必然要用戰爭的方法來解決。不消滅階級,怎么能消滅戰爭?世界大戰打不打,不決定于我們。我們不是艾森豪威爾的參謀長,不是麥克米倫的參謀長,我們說了不算數。世界大戰還是有兩種可能性。即使簽訂了不打仗的協定,戰爭的可能性也還存在。帝國主義要打的時候,什么協定也不算數。至于打起仗來用不用原子彈、氫彈,那是另一個問題。曾經有了化學武器,但是打仗的時候沒有用。經過極大的努力,簽訂打仗時不打原子彈、核武器的協定,打起仗來大家都還用常規武器,這種可能性是有的。即使兩個陣營不打仗,也不能保證資本主義世界內部不打仗。帝國主義與帝國主義可能打。帝國主義國家內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可能打。帝國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現在就在打。
歷史的規律是,只有經過革命戰爭才能消滅階級,只有消滅了階級才能永遠消滅戰爭。不進行革命戰爭,要消滅階級,我們不相信。沒有消滅階級,要消滅戰爭武器,這不可能。世界上從有歷史以來,沒有不搞實力地位的事情。任何階級、任何國家,都是要搞實力地位的。搞實力地位,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國家是階級統治的機關,軍隊是階級的實力。只要有階級,就不能不搞軍隊。當然我們是希望不打世界大戰的,我們是希望和平的。我們贊成用極大的努力來禁止原子戰爭,并且爭取兩個陣營簽訂互不侵犯協定。爭取十年、二十年的和平,是我們最早提出的主張。如果能夠實現這個主張,對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都是很有利的。
教科書說:“在城市和農村中都已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反過來又使生產力有了廣闊的發展余地,為生產的不斷迅速的擴大和社會勞動生產率的不斷顯著的提高,提供了必要條件。”
這里連講了兩個不斷,但只講量變,不講部分質變。
教科書說:“社會主義在蘇聯的勝利,是由于聯合了全國絕大多數居民的工人階級和農民的聯盟這個社會力量。工人階級同農民聯合在一起,利用了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消滅了整個國民經濟中舊的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建立了新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
教科書的增訂本,在此之后,加了一段,說現在蘇聯已經不再受資本主義世界包圍了。這個說法有使人睡覺的危險。當然,現在的情況,比起只有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時候,有了很大的改變。在蘇聯的西方,有了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在蘇聯的東方,有了我們和朝鮮、蒙古、越南這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導彈可以打幾千公里、萬把公里。在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周圍,布滿了美國的軍事基地,這些基地的箭頭,都是朝向蘇聯和社會主義各國的。能夠說,現在蘇聯已經不在導彈的包圍之中嗎?社會主義陣營已經不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之中嗎?
據鄧力群同志編輯整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以國史研究學習資料清樣本名義于一九九八年出版的《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一書的主要部分《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冊談話記錄稿》收錄,基本保留了毛主席讀該書時批注和談話的風貌。
鄧力群同志是這篇文獻的原始記錄者,先后六次對它做了系統整理;最后一次于一九九五年夏季在北戴河整理定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