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你要警惕(http://book.wyzxsx.com/goods.php?id=5569)
風云年代的光榮與夢想、機會與陷阱
書號:978-7-300-13907-4
作者:黃樹東
出版時間:2011.8
定價:39.00元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F12
上架建議:經濟/時政
“自由云,立憲云,共和云,如冬之葛,如夏之裘,美非不美,其如于我不適何!”1903年,梁啟超寫下這些文字時,他正乘坐于一艘從美國返回日本的輪船上。這是一趟沉重的旅行,一次困惑的穿越,它讓這位思想家放棄了早年所珍惜的理想。此時的梁啟超確信,如果把一個國家的前途交給一群從未接受過公民教育,沒有責任感的的民眾手上,不啻是發瘋,他們太容易變得冷漠,也太容易成為各種蠱惑人心的宣傳的犧牲品。
梁啟超在心理盤算,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最多五十年,中國人或許便可以開始談論盧梭和華盛頓的問題了。不過,一百年過去了,國人圍繞著同樣的問題,依然爭論不休,依舊困惑不已。作為讀者,我也常常被各種信誓旦旦的思想所撕扯,今天的年輕人,仿佛活在兩重相反的思想世界里。梁啟超的困惑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困境。實際上,困境關鍵還不僅僅是觀念的沖突,而在于它揭示了一個讓人迷惑不解的難題,那就是“走出去”的人們沒有帶回更加清晰的答案,而是帶回了困惑。
在過去兩年的閱讀經歷中,我閱讀了大量從美國、澳大利亞,或者英國販售回各種民主觀念的“民主販子”的書籍。這些書的共同特點無非是說,民主、市場經濟或者公民社會,就像任何一個可以流通的商品一樣,廉價而共通,普世而實用。這些書籍大多以“常識”自居,以輕松的筆調和調侃的隨筆見長。面對這股洶涌而來的“輕松”潮流,我卻常常會有一種莫名的擔憂和沉重:美國、澳大利亞,或者是英國的生活方式,它們真的就那么觸手可及嗎?在這些輕松和調侃里,有多少矯情和虛偽?或者它們就源自于我們內心的懦弱和無能,因為它們僅僅是我們對別人生活方式的艷羨,但這種艷羨卻是以對于自身現實困境的逃避為代價。
為什么會輕松不起來?其原因在于,在國與國之間,或者中國與西方之間的沖突,絕不是像某種生活方式的“頻道轉換”那么簡單和輕松,甚至也不是觀念的沖突問題,“其實,中國同西方的沖突其根本原因是利益上的沖突,是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與西方在世界資源再分配上的潛在沖突”。這是黃樹東先生在《中國,你要警惕》中的一個結論。黃樹東現在供職于美國某知名銀行,過去在中國下過鄉,現在又在美國“洋插隊”,對于中美之間,或者說東西之間的沖突,可以說是洞若觀火,明確而自信。
我很贊同黃樹東的這種討論方式,那就是把討論脫離開虛幻的價值觀念,或者說意識形態的爭論,而把自由也罷、公正也好,都放在現實和利益的根本沖突里做衡量。《中國,你要警惕》里的很多觀念,我并不是很贊同,但對于這點卻深以為然。這種討論當然有很強烈的馬克思主義式的火藥味,但是如果要說“常識”,那其實這就是基本的“常識”。所以,你有充分的理由去懷疑那些試圖以“輕松”的方式,討論“普世價值”的人,其背后的動機可能根本不是因為意識形態的立場不同,而是因為懦弱,他們不敢面對這種赤裸裸的利益斗爭,不敢面對不可避免的濃烈的火藥味。
1895年,馬克斯•韋伯在弗賴堡大學做就職演講。他一方面譴責容克貴族對于德國人自由的鉗制,同時也譴責那些跟在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所謂的“普世價值”背后,亦步亦趨的政治經濟學家。他諷刺這些政治經濟學家像綿羊一樣“軟綿綿”,沒有主見缺乏自信,不夠成熟。此時的韋伯看起來有些“矛盾”,一方面他主張和鼓勵人們追求自由,但另一方面卻反對亦步亦趨于任何所謂的“普世價值”。實際上,韋伯看重的“自由”,無論是民族自由,還是個人自由,其根本的特質在于內在的自主和自決,而不是任何的模仿、效仿或者艷羨。
《中國,你要警惕》一書的很多觀點直接來自于馬克思,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它同樣非常切近韋伯的討論方式。只是韋伯的主題是“自由”,而黃樹東先生的主題是“公正”,“當今世界最根本的競爭是總需求的競爭,而制造總需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推動公平正義”。我想,黃樹東同樣也會贊成一個韋伯式的討論,那就是所謂的“公正”必須放在內在的自主和自決的背景之下討論,而不是在所謂的西方的普世價值下討論。所謂內在的自主和自決,當然就是基于一個民族當下歷史所面臨的歷史機遇和現實條件。
在歷經30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中國面臨的歷史機遇和現實是,它一方面面臨解決“共同富裕”的難題,但另一方面卻又面臨國際需求逐漸萎縮的現實。在全球經濟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下,增加內需是必由之路,而增加內需就必須改變中國經濟的不平衡、剪刀差式的發展模式,著力提高中產階級,以及底層民眾的生活水平。這是一個最簡單的經濟學邏輯,幾乎是當前國內經濟學家們的共識,問題只在于到底是進一步的市場化,還是立足于政府主導的經濟模式來解決此一難題。而這一歷史性的選擇,直接關系到中國民族命運的未來走向。
正是在此一基礎上,黃樹東站在現實和利益的角度,一一破解“市場”、“民主”、“自由”等等所謂的“普世觀念”,其最終的結論在于他給出的“12字崛起之策”:均貧富、抑富豪、嚴吏治、強中央。不過,說實話,這四個看起來頗為工整的警句式結論,是否真的符合中國的現實利益,其實還有待歷史的考證。畢竟,造成今天中國的不公正、不平等,并非完全來自于市場經濟,而同樣也來自過分強大的政治機構所導致的腐敗。
“自由云,立憲云,共和云,如冬之葛,如夏之裘,美非不美,其如于我不適何!”1903年,梁啟超寫下這些文字時,他正乘坐于一艘從美國返回日本的輪船上。這是一趟沉重的旅行,一次困惑的穿越,它讓這位思想家放棄了早年所珍惜的理想。此時的梁啟超確信,如果把一個國家的前途交給一群從未接受過公民教育,沒有責任感的的民眾手上,不啻是發瘋,他們太容易變得冷漠,也太容易成為各種蠱惑人心的宣傳的犧牲品。
梁啟超在心理盤算,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最多五十年,中國人或許便可以開始談論盧梭和華盛頓的問題了。不過,一百年過去了,國人圍繞著同樣的問題,依然爭論不休,依舊困惑不已。作為讀者,我也常常被各種信誓旦旦的思想所撕扯,今天的年輕人,仿佛活在兩重相反的思想世界里。梁啟超的困惑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困境。實際上,困境關鍵還不僅僅是觀念的沖突,而在于它揭示了一個讓人迷惑不解的難題,那就是“走出去”的人們沒有帶回更加清晰的答案,而是帶回了困惑。
在過去兩年的閱讀經歷中,我閱讀了大量從美國、澳大利亞,或者英國販售回各種民主觀念的“民主販子”的書籍。這些書的共同特點無非是說,民主、市場經濟或者公民社會,就像任何一個可以流通的商品一樣,廉價而共通,普世而實用。這些書籍大多以“常識”自居,以輕松的筆調和調侃的隨筆見長。面對這股洶涌而來的“輕松”潮流,我卻常常會有一種莫名的擔憂和沉重:美國、澳大利亞,或者是英國的生活方式,它們真的就那么觸手可及嗎?在這些輕松和調侃里,有多少矯情和虛偽?或者它們就源自于我們內心的懦弱和無能,因為它們僅僅是我們對別人生活方式的艷羨,但這種艷羨卻是以對于自身現實困境的逃避為代價。
為什么會輕松不起來?其原因在于,在國與國之間,或者中國與西方之間的沖突,絕不是像某種生活方式的“頻道轉換”那么簡單和輕松,甚至也不是觀念的沖突問題,“其實,中國同西方的沖突其根本原因是利益上的沖突,是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與西方在世界資源再分配上的潛在沖突”。這是黃樹東先生在《中國,你要警惕》中的一個結論。黃樹東現在供職于美國某知名銀行,過去在中國下過鄉,現在又在美國“洋插隊”,對于中美之間,或者說東西之間的沖突,可以說是洞若觀火,明確而自信。
我很贊同黃樹東的這種討論方式,那就是把討論脫離開虛幻的價值觀念,或者說意識形態的爭論,而把自由也罷、公正也好,都放在現實和利益的根本沖突里做衡量。《中國,你要警惕》里的很多觀念,我并不是很贊同,但對于這點卻深以為然。這種討論當然有很強烈的馬克思主義式的火藥味,但是如果要說“常識”,那其實這就是基本的“常識”。所以,你有充分的理由去懷疑那些試圖以“輕松”的方式,討論“普世價值”的人,其背后的動機可能根本不是因為意識形態的立場不同,而是因為懦弱,他們不敢面對這種赤裸裸的利益斗爭,不敢面對不可避免的濃烈的火藥味。
1895年,馬克斯•韋伯在弗賴堡大學做就職演講。他一方面譴責容克貴族對于德國人自由的鉗制,同時也譴責那些跟在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所謂的“普世價值”背后,亦步亦趨的政治經濟學家。他諷刺這些政治經濟學家像綿羊一樣“軟綿綿”,沒有主見缺乏自信,不夠成熟。此時的韋伯看起來有些“矛盾”,一方面他主張和鼓勵人們追求自由,但另一方面卻反對亦步亦趨于任何所謂的“普世價值”。實際上,韋伯看重的“自由”,無論是民族自由,還是個人自由,其根本的特質在于內在的自主和自決,而不是任何的模仿、效仿或者艷羨。
《中國,你要警惕》一書的很多觀點直接來自于馬克思,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它同樣非常切近韋伯的討論方式。只是韋伯的主題是“自由”,而黃樹東先生的主題是“公正”,“當今世界最根本的競爭是總需求的競爭,而制造總需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推動公平正義”。我想,黃樹東同樣也會贊成一個韋伯式的討論,那就是所謂的“公正”必須放在內在的自主和自決的背景之下討論,而不是在所謂的西方的普世價值下討論。所謂內在的自主和自決,當然就是基于一個民族當下歷史所面臨的歷史機遇和現實條件。
在歷經30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中國面臨的歷史機遇和現實是,它一方面面臨解決“共同富裕”的難題,但另一方面卻又面臨國際需求逐漸萎縮的現實。在全球經濟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下,增加內需是必由之路,而增加內需就必須改變中國經濟的不平衡、剪刀差式的發展模式,著力提高中產階級,以及底層民眾的生活水平。這是一個最簡單的經濟學邏輯,幾乎是當前國內經濟學家們的共識,問題只在于到底是進一步的市場化,還是立足于政府主導的經濟模式來解決此一難題。而這一歷史性的選擇,直接關系到中國民族命運的未來走向。
正是在此一基礎上,黃樹東站在現實和利益的角度,一一破解“市場”、“民主”、“自由”等等所謂的“普世觀念”,其最終的結論在于他給出的“12字崛起之策”:均貧富、抑富豪、嚴吏治、強中央。不過,說實話,這四個看起來頗為工整的警句式結論,是否真的符合中國的現實利益,其實還有待歷史的考證。畢竟,造成今天中國的不公正、不平等,并非完全來自于市場經濟,而同樣也來自過分強大的政治機構所導致的腐敗。
聯系客服:
電話:010-51627564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客服QQ:951172898
烏有之鄉讀書群2號:16325575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