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
竺可楨
【摘要】我國農業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工、管雖不明白顯示氣候因素,但氣候卻貫穿著所有八個因素。因為農業生產不但要因地制宜,而且還要因時制宜。我國古農書上特別注重農時,從呂氏春秋至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均如此。所謂農時實際上就是適宜于某種農作物某一生長發育時期的氣候。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第二條對糧食每畝平均年產量從1956年開始,在十二年內的指標有如下規定:“在黃河、秦嶺、白龍江以北地區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 400斤; 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區 ,由1955年的208 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嶺 、白龍江以南地區 ,由1955年的400 斤增加到800斤”。如此分區規定指標 ,主要是因為各地農事季節長短不同,或一年二造,或二年三造 ,或一年只一造的緣故。而決定一個地區能不能年種兩造,氣候是一個重要因素。
解放以后,通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和技術改革,如農業集體化、開辟水利 、增產化肥、防治病蟲害、推廣良種和其他增產技術等曾經一度使我國糧食產量足以自給而有余。但1956-1961年天時的不正常加以其他的原因,使我們不得不每年進口一定數量的糧食。據現在所知,1956-1961年時期氣候反常,影響l糧食生產實不限于我國。據英國自然周刊1963年五月間報導,在 1948-1958 年十年間,全世界糧食生產以每年增加 3% 的速度增長著,人們滿以為照此速度,,到公歷2000 年可使那時糧食產量比 目前增加三倍,可以充分地供給那時全世界人口而有余。不幸的是,1958年以后糧食生產的速度除少數國家以外驟然低落,使若干地區又發生糧食供不應求的現象。糧食生產率低落之原因,除由于未能廣泛應用近代科學技術于農業上外,氣候不正常也是原因之一 。氣候既仍為目前糧食生產增減的一個重要因素 ,吾人急應分析氣候如何影響糧食生產,并進一步探討如何利用一個地方氣候的有利因素而減少或免除一個地方氣候的不利因素。概括言之 ,各地方氣候影響糧食生產最基本的是下列三個因素,即太陽輻射總量、溫度和雨量。試初步地分別討論這三個因素如何影響我國糧食的生產量。
《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PDF全文下載
SOM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CHINESE CLIMATE AND THEIR EFFECTS ON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 from the time immemorial, climate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capable of exerting an inordinate influence on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crops. Among the various climatic factors, total amount of insolation,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are deem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1. Total amount of insolation
2. Temperature
3. Rainfall
附:1964年,竺可楨寫了一篇重要論文《論我國氣候的特點及其與糧食生產的關系》,其中分析了光、溫度、降雨對糧食的影響,提出了發展農業生產的許多設想。毛澤東看到此文非常高興,專門請竺可楨到中南海面談,對他說:“你的文章寫得好啊!我們有個農業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彌補了八字憲法的不足。”竺可楨回答:“天有不測風云,不大好管呢!”毛澤東幽默地說:“我們兩個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來了!”
可參見文章: 毛澤東在臥室約見的三位科學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