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趙璕兄論南京大屠殺書
海裔
據說,這是一場被遺忘的大屠殺。
也許我們首先要問,“遺忘”的主體是誰。對于歐美人,對于很大一部分日本人來說,這的確是一場沒有留下記憶痕跡的大屠殺。但對于中國人來說,大屠殺作為一個事件從來沒有淡出過我們的記憶。這七十年來,我們清楚地記得,12月13日,30萬。
但是,對于中國人來說,這依然是一場被遺忘的大屠殺。我們是以另一種方式在遺忘著。我們記住了12月13日,30萬。我們還零散地記得一些屠殺的場景,收藏了一些遺骨和照片。但是,我們無法列出這30萬人的專名。而在猶太人的大屠殺紀念館中,死難者的專名被一一列出。
對專名的遺忘,意味著我們只是在抽象意義上記住了苦難,卻在具體層面上遺忘了它。這里只有一個“苦難”的觀念,但它并不落在我們的身體上,它并不引起我們身體的反應。這樣一種記憶,距離遺忘已經不遠。
面對專名是困難的。即便當專名背后的具體苦難被隱去,三十萬密密麻麻寫滿穹窿的名字,足以讓一個參觀者目瞪口呆。而當專名背后的具體苦難都被一一展現,這足以壓垮大部分閱讀者與參觀者。張純如只是接觸了很少一部分的專名,那無法承受的對苦難的記憶,讓她在抑郁中走向了自殺。
或許這可以部分解釋,為什么二十世紀中國的許多悲劇只留下了抽象的數字,卻沒有留下專名。悲劇還在接二連三地發生著。就在幾天之前,一百多位礦工葬身山西的礦井底下,而在公開的報道中,只有數字。而數字,已經使人麻木,已經不會讓人引起多少身體上的不適。其結果,正如魯迅所說,“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
將對專名的遺忘,引向所謂的國民性批判,卻是我慎于做的。歷史在流變之中,并沒有固定的國民性。而且所謂的國民性,是其他許多東西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我更愿意在歷史的具體情境中來探討專名。
專名在二十世紀遭遇的困境是,許多固有的保存專名的空間逐漸喪失了,而新的保存專名的空間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建立。
在我們的古典文明中,并不乏保存專名的空間。無論是在朝堂,還是在民間,都有自身保存專名的方式。古典史學有編年體與紀傳體兩種體例,但正史通常采取紀傳體。這種體例本身就體現出對于專名的尊重。當然,正史記載的是精英們的專名。而在民間,自從宋明以來,宗族是一個保存專名的空間,家譜則是保存專名的文字形式,但更重要的是,那些非文字的記憶,在日常交往與祭祀典禮中鮮活地存在著——對于這個民間的專名記憶空間,我有著最切身的體驗。我曾翻閱我的宗族的家譜,七百年的歷史,記錄從未斷過,密密麻麻的人名從上排下來,讓人頓時領悟什么叫“源遠流長”。
但在二十世紀,“家”已經日益破敗,日益無法保存專名。自從晚清以來,所謂國家政權的“內卷化”導致鄉村自治的敗落。帝國主義的商業入侵使得鄉村趨于凋敝。戰亂,洪水,饑荒,匪盜 …… 隨后,革命全面改造了鄉村秩序。這同時伴隨著原有的保存專名的宗族空間的消失。在后革命時代,宗族在一些地方在形式上得到了恢復,在這樣一個核心家庭時代,它即便在形式上也已經難以為繼,更談不上恢復其歷史記憶功能。
而“國”呢?古典的“國”缺乏所謂“數目字管理”的能力。民國的南京政府同樣沒有有效建立起這一能力。在“南京大屠殺”發生以前,南京政府只是在形式上統一全國,而政令能夠通行的地方非常有限。而南京的官僚們也沒有精確統計的習慣。我們所獲得的30萬都只是一個大約的數字。連數目都估不準確,更如何談得上專名?在革命中誕生的新政權具有歷史上空前的“數目字管理”的能力。但是,官僚統治的弊病很快就得到呈現,在官僚眼中,只有數字,并沒有具體的人。最高領袖以延安革命精神來遏止官僚化的努力并沒有成功,反而造成了長時期的動蕩和國家政權癱瘓。今天,我們仍然生活在革命失敗之后的官僚化的延續之中。實用主義的官僚們是統計和操弄數字的高手,但在他們眼中,不可能有死難者的專名。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將“抽象的記憶,具體的遺忘”發揮到了極致。二十世紀無數歷史事件都被抽象地記憶著,但其具體內涵已經被抽空。
而這是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一個已經進入了消費經濟的時代, 一個娛樂的時代。國家的GDP增長依賴于“拉動內需”。努力工作吧,吃吧,喝吧,為GDP作貢獻吧。你只需要對苦難的抽象的記憶。不需要專名,不需要太具體的東西。
在這個時代,我呼喚記錄死難者的專名。這并不意味著我對“數字”的反對。我們經歷過更糟糕的時代。在“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時候,中國既沒有“數字”,更談不上“專名”。相對于什么都沒有的時代,有相對準確的“數字”已經是一個進步。但在有條件從“數字”進一步具體化為“專名”的時代,我們不能放棄自身的責任。對專名的尊重,是對歷史具體的真實的尊重,對于人類自發行動能力的尊重。一個文明國家的政治與文化,應當體現這種尊重。
也許,當我們面對死難者的專名的時候,那種恥感最后會壓垮我們自己——就像張純如那樣。記憶很多時候是一種負擔。在此意義上,我非常同意尼采的說法,遺忘是生活所必需的,能夠遺忘也是一種能力。但是必須加上一句,只有積極的遺忘,而非在懵懂中的遺忘,才體現出我們的內在能力。我們必須首先能夠直面這種恥感,才談得上積極的遺忘。而那是我們遠未達到的階段。在當下,首先需要做的是從消極的遺忘走向積極的記憶,走向專名,而這,也必將是我們在精神上變得更為健碩的過程。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