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讀書交流

美國批判——自由帝國擴張的悖論(七)

丁一凡 · 2007-12-11 · 來源:環球視野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美國批判——自由帝國擴張的悖論(七)


丁一凡 

    

殺雞給猴看的把戲:伊拉克戰爭

     2003年,美國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繞過了聯合國安理會,拉著英國等幾個國家發動了對伊拉克的戰爭,名義是要消滅恐怖主義的來源,清剿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然而,戰爭打完后,美軍占領了伊拉克,卻找不到任何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那么,美國為何要發動這場戰爭呢?
    薩達姆的鬧劇。20世紀80年代,東西方兩個集團都看好薩達姆•侯賽因領導的伊拉克,都想把伊拉克當成自己的盟友。大家都看好伊拉克的原因很簡單:中東的石油蘊藏占了世界的一大半,而伊拉克的石油蘊藏僅次于沙特阿拉伯,為世界第二;伊拉克人口與土地的比例適中(2500萬人口、43萬多平方公里),居民在中東地區是受教育水平最高的;伊拉克基礎設施良好,學校醫院等公用設施在中東地區堪稱一流。
    在這種情況下,薩達姆•侯賽因在伊拉克推行家族式的專制統治,對政敵及自己黨內的反對派實施種種暴行便成了無足輕重的小事。薩達姆是蘇聯的盟友,受到莫斯科的青睞自不必說。西方輿論也認為薩達姆是一個進步主義者,愿意以西方的現代化為目標;伊拉克濃厚的統一意識形態被認為是一種非宗教的統治工具,是抵抗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堡壘。當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后,西方曾擔心伊朗會輸出伊斯蘭革命,美國擔心它的盟友沙特阿拉伯及周邊地區會被伊斯蘭革命卷進去,因此當伊拉克與伊朗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戰爭時,美國毫不猶豫地支持薩達姆,為他提供武器和資金。
    然而,長年戰爭拖垮了伊拉克。歐佩克組織對石油出口的分配使伊拉克無法隨意擴大出口份額,而重建需要大量資金。一直受到東西方兩大陣營支持的薩達姆此時頭腦發昏,決定鋌而走險,用武力吞并科威特,徹底解決石油出口的分配不夠問題。1991年,伊拉克軍隊長驅直入占領了科威特。美國及西方組成的聯軍很快就把伊拉克軍隊趕了回去,但美軍并沒有繼續挺進巴格達,給薩達姆留了一條活路。
    盡管美國的新保守主義者當年就曾建議美國總統布什乘機打下巴格達,扶植一個更親美的政府上臺,但無論是老布什還是他的國務卿貝克都不愿這么做。老布什是個成功的外交家,他在聯合國成功地獲得了歐洲國家和許多阿拉伯國家的支持,通過了使用武力在科威特驅逐伊拉克占領軍的決議,而蘇聯并沒有使用否決權。可以想象,如果老布什在戰爭結束時要聯軍乘勝追擊,打進巴格達,他精心策劃的外交聯盟就可能破裂。
    因此,面對新保守主義的批評,老布什的顧問們解釋說,打下巴格達也沒什么用處。巴格達是個有過輝煌歷史的古城,占領它會引起阿拉伯世界的廣泛憤怒,會使巴以沖突升級,會使整個地區更加不穩定。當時的國防部長切尼說,占領巴格達會使美國的盟友沙特阿拉伯很難堪。其實,大部分美國的謀略家們都有一個主意:即使美國不用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它的命也長不了了,因為這場戰爭使伊拉克軍隊蒙受了奇恥大辱,軍隊的將軍們肯定會想辦法搞掉薩達姆。
    然而,他們低估了薩達姆的能力。美國人希望伊拉克軍隊將領們干掉薩達姆,然而這些人不斷被薩達姆清洗,連薩達姆的女婿也未能幸免。
    美國決定除掉薩達姆的地緣政治原因。從1991年美國領導的聯軍把薩達姆的軍隊從科威特趕出去,到2003年美國再度發動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這中間經歷了12年。為什么前幾屆美國政府沒有下決心除掉薩達姆,而布什政府卻要大動干戈,發動伊拉克戰爭呢?難道真是“9•11”恐怖襲擊刺激了美國人的神經,而布什又確實認為薩達姆與背后指揮恐怖襲擊的本•拉登有牽連嗎?
    在布什政府中擔任過財政部長一職的奧尼爾透露了其中的玄機。據說,早在2001年1月30日,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主持的第一次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就討論了美國的“中東政策”。在會上展示了美國偵察機拍攝的照片,照片上的建筑物被懷疑是伊拉克的“生化武器原料廠”。雖然沒有確鑿情報證實伊拉克正在生產此類原料,但會議仍決定加強對伊拉克的情報搜集,加緊在其周邊集結部隊,準備在可能到來的伊拉克政變中動用美國的軍事力量。在2001年2月1日召開的第二次會議上,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大談美國在中東的長期目標,大談除掉薩達姆、在伊拉克建立親美政權的好處。
    可見,美國早在“9•11”恐怖襲擊之前就做好了打伊拉克的準備,“9•11”事件只不過給了布什政府一個不可多得的借口。
    美國政府處心積慮地要搞掉薩達姆•侯賽因政權,甚至不惜發動戰爭,這其中必然有許多利害關系。許多輿論都指出,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石油。然而,我們現在的世界畢竟與19世紀不同,殖民主義已經被世人唾棄,再想公開占領一個國家,掠奪那里的資源會遭到世界輿論的譴責。那么,美國即使可以用戰爭顛覆薩達姆政權,它又怎樣才能使用伊拉克的資源呢?
    薩達姆執政期間,美國石油公司雖然是世界上最大、最有實力的公司,卻無法染指伊拉克石油。推翻薩達姆政權,扶上一個親美政權,美國公司可以進入伊拉克開采石油,而美國石油公司又是支持布什政府的利益集團,這里面當然有一種互動關系。
    伊拉克目前已探明擁有 1100億桶的石油儲藏,遠景儲量達 2 200億桶,僅次于擁有約 3 000億桶儲量的沙特阿拉伯。此外,據美國能源情報署推測,在伊拉克的西部沙漠下還埋藏著 2 200億桶的石油。如果這一推測屬實的話,伊拉克石油儲量將超過沙特,躍居世界第一。更關鍵的是,伊拉克石油開采成本極低,平均每桶不到2美元。此外,由于戰爭不斷,缺乏資金使已發現的73個油田中只開采了15個,而且多數油田設施老化,缺乏設備、資金和人才。因此,伊拉克石油工業具有極大的潛力可挖。美國用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后,美英等國的石油公司可以幫助伊拉克恢復石油產業,伊拉克可能再次成為石油出口大國,并成為世界石油市場上舉足輕重的力量。有專家預計,一至兩年內伊拉克石油產量有望恢復到海灣戰爭前的350萬桶/日的水平。如果外資蜂擁而入,未來五至八年可增至600萬桶/日左右。美國一再宣稱,伊拉克戰后石油開采合同將由伊拉克聯合政府在聯合國的監督下本著公開、平等的原則招標實施。但可以肯定,最后中標的,將是埃克森-美孚、雪佛龍-德士古、BP和殼牌等美、英、荷的石油巨頭。
    然而,控制伊拉克石油還有更重要的戰略意義。這要從中東的石油儲藏及美國對中東石油的控制談起。
    截至2003年底,中東地區累計探明石油儲量995.8億噸,占全球總探明儲量的57.4%。在石油這種終究會枯竭的不可再生能源問題上,掌握中東就等于掌握了全球石油市場價格。因此,中東的地緣重要性對美國這樣的能源消費大國來說生命攸關。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總統羅斯福已經對中東深表關切,他于1944年飛抵伊朗的德黑蘭會見石油儲備第一大國沙特阿拉伯的國王,表明戰爭一結束,美國將與沙特簽署協議,美國在沙特駐軍以保衛沙特的安全,同時沙特將幫助美國維持世界石油市場的穩定。
    沙特阿拉伯不僅石油儲量大,而且生產能力也很強。當世界石油市場價格下跌時,沙特就迅速降低產量,減少供給,抑制油價。當石油價格飆升時,美國經常壓沙特增加供給。沙特的石油生產一舉就能增產50%。因此,沙特阿拉伯成為美國控制國際市場油價的閥門。通過沙特,美國能夠向其他石油輸出國施加壓力,以迫使它們采取合作的態度。沙特與美國的這種特殊關系從二戰結束后一直持續到現在。然而,從“9•11”事件發生后,美沙關系卻變得微妙起來。
    沙特是美國通緝的頭號恐怖主義頭子本•拉登的故鄉。調查顯示,在參與“9•11”恐怖襲擊行動的19名劫機者當中有15人是沙特國民。“9•11”事件后,沙特民眾對拉登的支持度空前高漲,他們將拉登看成是敢于和美國抗爭的“英雄”。美國轟炸阿富汗時,在首都利雅得等地爆發了反美游行。許多沙特公民前往阿富汗,加入拉登的“基地”組織的戰斗行列。沙特阿拉伯政府表示,不允許美國從它的領土上發動針對阿富汗的攻擊。
    在這種背景下,有些美國國會議員公開質疑,沙特是否已成為“培訓”恐怖分子的基地并為恐怖活動提供資金。盡管沙特阿拉伯政府一直承諾要配合美國打擊恐怖主義勢力,但美國許多議員都懷疑沙特政府的這些承諾沒有付諸行動。2002年7月10日,美國著名的智囊團蘭德公司一名研究人員在一份向國防部國防政策委員會提交的研究報告中,將沙特阿拉伯形容為“美國的敵人”,甚至說沙特是“中東邪惡的核心”、“主要的行動者”、“最可怕的對手”,并指控沙特阿拉伯情報單位涉及恐怖活動。
    美國雖然對沙特政府深為不滿,美國輿論還大談沙特政府的腐敗,甚至敦促沙特搞“民主化”改革,但美國卻不敢對沙特施加太大壓力,因為畢竟“投鼠忌器”。如果把與沙特的關系搞僵,美國失去這個控制石油市場的閥門,美國的國家利益將受到重創。
    然而,如果推翻薩達姆政權,控制了伊拉克,美國在中東的地位則會有重大改變,美國調整對沙特的關系也會容易得多。從石油供給及相關的戰略角度來看,美國發動推翻薩達姆的伊拉克戰爭主要是為了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l)找到一個可以替代沙特的石油供給閥門。如果美國可以像影響沙特那樣控制伊拉克的石油生產,它就可以放手“治”沙特了。它可以要求沙特政府懲治王室與恐怖主義活動有關的人員,要求沙特清除恐怖主義勢力,甚至可以要挾推翻沙特王室以建立更加“民主”的政權。總之,如果美國能利用伊拉克來取代沙特獨一無二的石油供給閥門的地位,美國處理沙特的回旋余地會大得多。
    (2)重新主導國際石油市場的發展方向,削弱歐佩克對國際油價的主導權。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伊拉克戰爭時就指出,推翻伊拉克政權可“使歐佩克的石油政策更加平穩”。美國一直對20世紀70年代歐佩克組織成員國一致抵抗以色列并引起了全球性的“石油危機”心有余悸,美國從那時起便在全球大肆鼓吹石油供給自由化,目的就是要削弱歐佩克這種石油供給的卡特爾機制。隨著全球石油供給的“自由化”,以俄羅斯為主的非歐佩克產油國在世界市場上占的比重增加,歐佩克的穩定油價機制受到了嚴峻挑戰。歐佩克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地位在下降,但在決定世界油價中仍起著重要的作用。伊拉克曾是歐佩克的發起國,但多年來一直游離于外,不受歐佩克的約束。而未來伊拉克作為一個重要產油國的崛起,將對歐佩克構成重大威脅。如果伊拉克重返歐佩克,歐佩克需要調整其現有配額分配比例,為伊拉克提供一定的配額,并減少給其他國家的配額。此舉可能激化歐佩克的內部矛盾,甚至可能導致該組織分裂。若伊拉克選擇脫離歐佩克,我行我素地決定石油產量,由于它需要大量增產以獲得支持其經濟大規模重建所需的資金,它將成為歐佩克的重要競爭對手之一。
    (3)控制未來競爭對手的命脈。美國中央情報局前些年做的研究表明,隨著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的崛起,世界經濟對石油這一能源的需求會迅速增加,在2030年前,世界就會面臨更大的油荒。布什政府的戰略專家們很早就聲明,美國在冷戰結束后的最大任務就是要盡量長時間地維持美國在世界上的霸權地位經,而做到這一點的捷徑就是控制住自己未來競爭對手的“軟肋”——能源供給線。據現在探測的結果,中東與里海地區是世界上石油儲藏最為豐富的地區,發動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都是為了控制這兩個地區(美國國防部計劃在伊拉克建立三個永久軍事基地,以控制整個波斯灣。美國在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設基地,又在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駐軍,把整個里海地區都包圍了起來)。歐洲、日本、中國、印度都需要從這兩個地區進口石油,美國控制了這兩個地區就可以操縱這些地區和國家的經濟發展,防止這些可能成為自己競爭對手的地區和國家的實力超過自己。
    (4)保持美元的全球獨霸地位。發動伊拉克戰爭還有一層更微妙的意義,那就是要堅決打擊一下可能對美元的全球霸權地位發起挑戰的行動。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始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建立的國際結算體系給了美元特殊的地位,但美國也不得不許諾它的貨幣與黃金掛鉤,以保證美元的購買力。20世紀70年代初美元危機后,美元與黃金脫鉤,但美元相對其他貨幣仍保持絕對的優勢。美元之所以有這種地位,一個重要原因是石油這一重要商品的國際交易一直是由美元定價的,隨之其他許多原材料也都以美元定價。美元這種獨一無二的地位使美國可以占到許多便宜。然而,薩達姆執政時,他決定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將來都用歐元結算,而不再用美元。不知他是否故意利用這一點來分化美歐,但此舉立即引起了很大反響。伊朗也表示要積極響應,將來也用歐元結算自己的石油出口。如果這兩個石油出口大國都改用歐元結算它們的石油出口,無疑就會動搖世界石油市場繼續使用美元的信心,美元在世界貨幣市場上的霸主地位就不再穩定了。因此,布什政府宣布兩伊同為“邪惡軸心”就不難理解了。那么,法德這兩個歐元區的核心國家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堅決反對美國發兵攻打伊拉克也很好理解了,因為攻打伊拉克絕對不利于歐洲的核心利益。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時機。布什政府的戰略顧問們雖然很早就把伊拉克定為攻擊的目標,而且希望通過占領伊拉克實現美國控制中東的意圖。然而,布什政府從2002年開始向薩達姆政權發難并于2003年春季發動軍事行動都不是偶然的,有著深刻的美國內政危機背景。
    2000年下半年,美國股市上的“技術泡沫”開始破滅。美聯儲雖然幾度大幅降息,仍無力回天。股市雖有過幾次短暫的反彈,但總體趨勢是一路下滑。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美國股市牛氣沖天,美國企業紛紛通過各種途徑進入股市,或買金融衍生產品或互相持股,金融收益占了企業利潤中的很大一部分。股市上漲,企業的利潤也顯得更加豐厚,引得更多的投資者進入股市,泡沫越拱越大。然而,是泡沫總有破滅的那一天。等到紐約股市上的“技術泡沫”破滅后,美國企業的利潤大減。許多企業開始時為了讓股民們相信自己的業績還不那么差,防止自己的股票價格暴跌,就在賬目上下功夫、做文章。然而,在堅持了近一年后,這些做假賬的事情逐漸被新聞界披露了出來。2001年11月,美國最大的能源企業之一安然公司做假賬的丑聞被抖了出來,股市嘩然。隨即,替安然做假賬的世界最大的會計、審計公司之一安達信公司也被曝光。一時間,股市上風聲鶴映,投資者人人自危。
    安然公司是能源公司,屬于那種最穩定的“藍籌股”,許多投資公司的股票籃子里都有安然公司的股票。安然公司都造假,那其他的公司企不都值得懷疑?其實,當股市迅速下跌時,所有公司的資產賬目都出了問題。為了維持賬面的成績,搞些手腳、做些小動作的企業不在少數。繼安然公司之后,世界通信、施樂、默克制藥等美國著名公司造假賬的丑聞在2002年相繼被曝光,在美國金融市場上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地震。當時的一些調查表明,多達三分之一的美國上市企業有捏造盈利報告的嫌疑。
    在此關鍵時刻,美國政府突然放風說對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動手的時間已經不遠了,美國準備出兵25萬把薩達姆推翻。隨后,美國媒體似乎也配合默契,不斷狂炒許多有關“倒薩”的新聞,其中包括許多應該屬于軍事機密的內容,一時間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似乎把薩達姆搞下臺是指日可待的事情。2002年 6月1 日,布什在西點軍校又提出了“先發制人”的戰略。2002年9月11日,布什在紀念“9•11”一周年的講話中提出了大國合作的概念,在這之后不久,美國就將所謂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提交聯合國。同月,布什政府發表了上臺以來的頭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對美國的外交政策進行全面、詳細的闡述。2003年1月,布什在國情咨文中稱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已對美國構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脅。同年3月,美國終于將“先發制人”付諸實施,打響了伊拉克戰爭。
    其實,股市行情完全取決于投資者的信心。如果喪失信心,投資者出現恐慌,大家跟著一齊拋售手中的股票,股市就會崩潰。美國歷史上幾次股市崩潰都是因為恐慌。2000年紐約股市最旺時,安然公司的股票每股值80美元,當丑聞被披露,危機爆發時,安然的股票跌到了每股不到1美元。這種情景充分反映了人們的恐怖心理。從這一角度看,布什政府在2002年美國股市處于崩潰的邊緣決定攻打伊拉克戰爭不是偶然的,其中肯定有金融利益集團游說的影響,也有政府要防止股市崩潰引發經濟危機的動機。在美國這種資本市場非常發達的國家,企業、投資公司及銀行的關系千絲萬縷,扯不清、理還亂。如果企業因為丑聞導致股民失去信心,股票價格大跌會使它本身陷入資不抵債的地步。而它因為資金短缺、還不起欠銀行的債務,就有可能使銀行也陷入流動性危機。所以說,當股市出現恐慌時,會出現連鎖反應,企業拉倒銀行,反過來銀行倒閉又引起市場更大的危機。
    可以說,正是這一連串針對伊拉克的決定轉移了輿論對股市的注意,媒介大炒何時要動武推翻薩達姆政權使人們暫時忘記了各種公司造假賬的丑聞。股市行情雖然仍不太好,但人們的恐慌已經過去。許多人手中持有的股票雖然大幅縮水,但他們只好自認倒霉,認為自己的投資只是被“套牢”了,等到股市再回升時可能還會再收回來。美國政府“治理”股市恐慌曾有過各種經典的例子,比如羅斯福就曾經強迫全國所有銀行休假一天以制止恐慌。布什政府用發動海外戰爭的辦法來制止股市恐慌未來大概也會成為另一種經典事例了吧。
    殺雞須用牛刀——給猴看。新保守主義的戰略家們在布什還未當選時就策劃了美國新世紀的戰略,那就是要充分保持美國絕對的軍事優勢,使任何有可能成為區域霸主的國家都不敢挑戰美國的實力。為此,美國必須顯示它的實力。從布什上臺后先后提出“先發制人”的戰略、“改換政權”的戰略,可以看出它必須制造一個假想敵來打擊一下,以顯示美國的力量。說句大白話,就是要“殺雞給猴看”,讓全世界都害怕美國的打擊力量,讓那些敢于反抗美國的國家領導人們掂量一下反抗的后果。
    布什在2001年提出了“邪惡軸心”的概念,把伊拉克、伊朗、朝鮮歸為“邪惡國家”。除了伊拉克、伊朗為穆斯林國家外,把朝鮮也納入其中。從布什的選擇中不難看出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影子。亨廷頓曾認為,冷戰結束后,西方基督教文明面臨的威脅是穆斯林文明與儒教文明的聯合與串通。雖然他沒有指明儒教國家是誰,但人們都不難想到中國。況且,美國在與中國的多次談判中不斷申明,他們得到的“情報”表明,從核武器技術到導彈技術都有一個從中國到巴基斯坦、再到朝鮮的過程。這不正為亨廷頓提出的穆斯林文明與儒教文明的勾結提供了佐證嗎?然而,公開宣布中國為敵人,要與中國對抗,無論在國際輿論還是在美國國內輿論中都很難得到廣泛支持。朝鮮便成為中國的替代品。
    新保守主義的戰略家們要在“邪惡軸心”里尋找一個打擊的對象,選擇伊拉克顯然經過精心的考慮。伊拉克、伊朗、朝鮮都在尋求發展核技術,伊拉克的核反應堆在1981年被以色列空軍摧毀了,而伊朗與朝鮮的努力尚未中斷,因此在核技術上似乎比伊拉克的優勢要大。但如果要與朝鮮打一場戰爭,風險太大。朝鮮雖然遇到了很大的經濟困難,但朝鮮人的意識形態信仰仍然很虔誠,與這樣的人民打仗損失會非常大。而且,韓國的首都漢城離朝鮮戰爭的臨時停火線北緯38度很近,如果美國發動戰爭,朝鮮集中在邊界線上的傳統炮火就足以把漢城及周圍都打個稀巴爛。
    打擊伊拉克則容易得多。從第一次海灣戰爭結束以來,伊拉克一直受到聯合國的制裁,軍隊裝備極差,根本沒有什么作戰能力。再加上薩達姆•侯賽因的家族式統治,伊拉克統治集團內部人心渙散。在這種情況下,打擊伊拉克,推翻薩達姆政權,在美國新保守派們看來是易如反掌的事。因此,戰爭前,美國的決策者們就通過輿論不斷表示,美軍一進伊拉克,就會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進入歐洲時的那種歡迎。美國國會在伊拉克戰爭開始后做了一個調查,發現美國政府在戰爭開始前早就知道伊拉克軍隊的現狀,知道伊拉克在聯合國的制裁下經濟虛弱、軍心渙散,軍事設備及軍火裝備都破爛不堪。因此,美國選擇伊拉克作為打擊目標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布什政府在發動伊拉克戰爭時,口號是“解放伊拉克”或“伊拉克自由行動”。但一旦戰爭打響后,代號又改為“震懾”。為了表明美軍的震懾力,美軍在戰爭剛開始的 24小時,便對伊拉克投下了 1500枚炸彈和導彈。這些代號的更改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嗎?如果把美軍的口號與布什政府中那些新保守主義戰略家們制定的新戰略聯系起來看,就能發現這些口號的選擇絕不是偶然的。美國的新保守黨們就是希望能借打伊拉克之機,向世界充分展示“殺雞給猴看”的把戲。美國副總統切尼2002年8月在訪問美國中部城市納什維爾時說:“(推翻薩達姆),該地區的極端分子們就會重新考慮他們的‘圣戰’戰略,溫和派就會贏得民心。”副國防部長沃爾福威茨也在私下對美國記者說過同樣的話。這都說明,美國打伊拉克戰爭是為了給其他人看的,因此首要問題不僅是打贏,而且還要打得轟轟烈烈,讓世人都看到美國的軍事實力。
    然而,打贏這場戰爭不難,但統治伊拉克卻不那么容易。伊拉克組織了選舉,產生了政府,但伊拉克仍每天爆炸不斷,暗殺活動頻繁,美國仍無法保證伊拉克的安全。

美國實力能支撐一個全球帝國嗎

    美國的新保守主義者們認為,冷戰后美國應該抓緊機會擴張自己的勢力,保持美國在世界體系中無與倫比的地位。從美國的學術團及媒體都開始重新審視帝國論可以看出,美國當政者的確認為美國的實力在世界上無人能比,美國是個強大的帝國,它的實力超過了羅馬帝國之后的任何一個帝國,而且大大超過了世界上現在的其他強國。那么,美國的實力真的能支撐一個全球帝國嗎?
    美國的軍事實力的確前所未有。美國國防部的開支是美國其后另外12至15個國家軍費開支的總和,如果把全球189個國家的軍費加到一起再與美國比較,美國的開支也占了40%—50%。另外,從質量上講,其他國家的軍隊裝備也無法與美軍的裝備相比。美國有九個編隊的航母群,有三種隱形戰斗轟炸機,有許多精確制導的武器和導彈,還有大量性能優良的坦克,等等。在發動伊拉克戰爭及占領伊拉克前,美國在全球130個國家有駐軍,有752處軍事設施,其中的65個軍事基地駐扎了大量軍人。
    美國的軍事實力雖然強大,但一些美國輿論也尖銳地指出,軍事實力要靠經濟實力來支撐,一個國家的軍費開支如果太大,經濟投資不足,它就可能會陷入困境。如果這種模式繼續下去,這個國家的生產能力將不足以支撐今后的軍費開支。最終,它的軍力將大為削弱,它的實力也將走向衰落。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闡述了這一道理:“如果不在國防、消費和投資這些互相矛盾的需求中找到一種大致的平衡,一個大國就不太可能長期保持其大國地位。”肯尼迪教授說,大國在受到衰落的威脅時往往傾向于增加安全方面的開支,結果苦于無錢對其經濟進行急需的投資,這些短期的戰略終不能持久,衰落便可能突然降臨。
    大英帝國由于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費開支巨大而崩潰。英國為兩次世界大戰支付的巨額費用嚴重超過了其經濟承受能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英國的外債已高達400億美元,這一規模相當于英國1948年全年的經濟規模。蘇聯的解體也證明了它的計劃經濟模式不足以支持其進行冷戰。
    但另一些美國人,特別是執政的新保守主義者卻可以舉出另外一些例子來說明,美國的強大軍事實力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做后盾,并不會成為壓垮美國經濟的負擔。從軍事開支來看,美國的國防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雖然絕對數極大,但占其經濟總量的比重并不大。冷戰時期,美國的軍事開支達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的7%,比重比現在大得多。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說,長期看,如果一國的軍事開支超過其經濟總量的10%,它的經濟增長會受到影響,衰落是不可避免的。美國現在的軍事開支仍遠遠低于這一警戒線,美國因此不會陷入過分擴張的陷阱。
    然而,上面的描述只是一種靜態的看法,如果動態地看,美國的實力還有一定的問題,美國能否長期支撐這種無限擴張的戰略還是個很大的疑問。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美國相比,目前的美國并不比當時的美國更強大。1950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差不多相當于世界總產值的50%,而今天的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只占世界總產值的21%。1950年,美國的制造業占世界制造業的60%,而到1999年它只占25%。1960年,美國公司在全球的海外直接投資中占47%,而到2001年,這一比例下降為21%。
    橫向比較,美國經濟在世界上也并不占有絕對的優勢。
    美國的服務貿易出口在世界上是增長最快的,在2001年也只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的  24%,歐盟國家占  23%。但如果把歐盟國家內部的服務貿易也計算在內,它的比重占達到了40%。
    在電子與電氣制造業,世界前10名最大的企業中有9家都不是美國公司;在汽車制造業,前10家中非美國企業占了8家;世界最大的10家煉油企業中有7家不是美國企業;在電信行業,前10家有6家非美國企業;制藥業前10家中有5家非美國企業;前6家化工企業中4家都不是美國企業;世界最大的25家銀行中有19家非美國企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美國挑頭建立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以美元為基礎的,美國在世界貿易及金融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美元的地位與作用一直在下降。從1981年到1995年,世界私人手中掌握的歐洲貨幣資產一直在上升,從13%上升為37%,而外國人掌握的美元資產則從67%下降為40%。從歐元問世以后,歐元區新發的債券迅速趕上了美國。
    除此之外,美國經濟中潛在的威脅也不少。
    俄羅斯總統普京的經濟顧問米哈伊爾•哈津認為,美國新經濟泡沫破滅是美國經濟走下坡路的拐點。2000年,流入新經濟的資源超過了流出的資源,而且差距很大,用價格表示大概相當于美國GDP的10%。換句話說,為了維持新經濟的現有總量,必須向其注入遠遠高于其回報的資金。美國新經濟需要不斷注入資金,它的規模越來越大,但在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這一領域的投入大于產出,實際上是美國利用全球的資本在喂養它。
    哈津把這一現象與蘇聯當年發展軍工產業做了比較,認為有一定的相似性。蘇聯時期,被喂養的行業是軍工,它吞噬的資源遠高于它對經濟的回報,這就是結構性危機的根源。這種情況給美國帶來的結果與當年的蘇聯差不多。新經濟從其他行業榨取油水,越來越多的行業發展找不到足夠的資金支持,甚至維持正常的再生產都很困難。美國的一些行業出現了大批企業倒閉的現象,紡織業、電視制造業等完全消失。為了保持現有的經濟規模,美國人必須每月向自己的經濟投入2 000億美元,這大大超過了通過自然途徑進入經濟的資金。
    布什政府故意讓美元貶值,美其名日要恢復美國的外貿平衡。然而,隨著美元的貶值,美國的貿易逆差反而更增加了。哈津解釋說,從貨幣主義理論上看,這種現象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從結構上看,理由卻顯而易見。美國正在非工業化,根本沒有產品來彌補進口,為維持正常的經濟運轉,它只能維持進口。譬如,美國的國內生產只能滿足它對金屬切割機床需求的15%,其余的要到瑞士、德國、日本等國去購買。既然美元貶值了,這些進口產品的價格就更高了,美國的外貿逆差也就更大了。
    美國經濟中最大的隱患是儲蓄率太低,無論是政府還是美國家庭背負的債務都太大。克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魯賓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警告說,美國政府10年的預算赤字大約會達到4.5萬至5萬億美元,因為布什政府要把減稅固定下來。即使10年后的預算很難預測準確,但根據經驗,一般預測的赤字比實際赤字還要低一些。再看長遠一點,75年內美國的社會保險體系會有4萬億美元的赤字,而各種醫療保險引起的虧損會使政府在這方面的預算赤字高達20萬億美元。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估計,美國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及醫療補貼的開支占國民總產值的8%,到2030年時將占14%,到2075年將占21%。因此,美國聯邦政府必須找到額外的50萬億美元才能夠保證布什政府的允諾。如何才能達到這些目標呢?美國政府可以有一些選擇,但前景總體看起來都不太樂觀。美國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美國政府必須將聯邦稅提高78%,或者把工資稅加征一倍,或者把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砍掉一半。
    美國面臨的是一種兩難選擇:如果大規模地提高稅收來彌補財政赤字,會引起經濟衰退。但如果不矯正美國的財政問題,任憑預算赤字發展,外國投資者將懷疑美國政府的償債能力,懷疑美國政府會利用通貨膨脹來轉嫁債務負擔,他們不會再以那么低的利息率借錢給美國政府。美國政府將不得不提高利率以吸引外國資本。利率攀升將影響政府刺激經濟增長的手段,美國經濟也會陷入衰退。
    從1980年以來,美國在世界投資市場上的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1980年,美國的凈資產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3%,而到2002年,美國的凈債務已達到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3%。根據美聯儲  2003年9月的估計,外國人掌握的美國國庫券占發行總額的46%,比10年前翻了一番還多。歷史學家弗格森認為,這么大程度的外債水平,一般是發展中國家的特征,根本不像一個要稱霸全球的大帝國。高盛公司的經濟學家計算,即使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穩定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左右,到2020年美國的凈外債也會增加到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奧布斯特費爾德和羅果夫認為,21世紀初的情況與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時美元暴跌的情形很相似。那時,美國的預算赤字也很龐大,貨幣政策寬松,石油價格上漲,美國為越南戰爭要付出很大代價。今天,伊拉克戰爭和維系美國國土安全的費用絲毫不遜于當年越南戰爭的成本,累計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2%。因此,全球經濟形勢有可能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同樣嚴峻,出現利率上升和全球產量下降的局面。
    美國政府這么大的債務有可能導致由美元危機引起的全面經濟危機。在上世紀90年代后半期,美國股市牛氣沖天,股票價格節節攀升。誰都知道美國股市上的泡沫很大,因為美國公司的業績根本不足以說明股票價格為何持續上漲,但是大家仍在美國股市上投資,希望自己能趁這種泡沫膨脹之機發一筆大財,而且幾乎所有人都深信一條原則,即股市上自有比我還傻的傻瓜,他們會接著買下去,讓他們去承受泡沫破滅之苦吧。結果2000年美國的股市終于撐不下去了,技術股票先跌,接著其他公司的股票也都陸續出了問題。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有一種反向關系,當股票市場行情下跌時,債券市場往往上揚,因為資本從股票市場流出又流入了債券市場。那么,美國的債券市場會不會也出現股票市場那種趨勢呢?美國政府欠的債務不斷增長,美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又不見好轉,美國的人口老化將導致更嚴重的社會福利開支赤字,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人懷疑:投資美國政府債券還會有良好收益的前景嗎?按2004年的情況來看,美國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每年為其國內生產總值的6%-7%,即美國需要每年進口相當于其國內生產總值6%-7%的外國資本來維持它的經濟正常運轉。誰能相信這種情形會長久維持下去呢?如果美國的外債越來越多,美國付不起債了怎么辦?如果投資美國政府債券前景不好,但還是有人在買進,會不會是因為投資者認為會有比自己還傻的傻瓜呢?如果債券市場也只是一種泡沫,那么這種泡沫破滅后,沒人再愿意購買美國政府的債券時,美國政府如何才能弄到那么多錢來彌補急需的開支呢?自2003年后,美元在國際市場上一直不斷貶值,除了美國政府不斷表示希望美元貶值,造成了一種市場預期外,主要是國際投資者對美國政府債券的投資大大減少,使美元的需求下降,美元的匯率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自然下降。這種趨勢原來是發展中國家經常遇到的難題,當它們維持不住自己貨幣的匯率時,就會出現匯率危機,從而導致更嚴重的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如果美元的跌幅達到或超過40%,那將成為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違約”,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也將不復存在。
    摩根斯坦利投資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羅奇在2003年瑞士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說,世界經濟發展越來越不平衡,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發展是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的。羅奇認為,從1982年至2002年,世界經濟一直在一種“反通貨膨脹”下運行,這種以美國經濟為中心的世界經濟發展已達到了一種不平衡,世界的外部賬戶差距越來越大,隨著美國人不斷地消耗其國民的儲蓄,而世界其他地方的消費者也在擴大消費,這種模式很快會陷入危機。他說,美國的儲蓄在不斷下降,而它又需要不斷擴大開支來維持軍事上的優勢,這種形勢是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的。可能發生的事情是,以美國計價的資產將來會下跌,“美國的實際匯率可能將下跌20%,名義價格可能下跌得更快,會推動美國的利率上漲,美國的國內需求下降,與外部世界的快速發展形成強烈反差”。
    東亞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它們的中央銀行掌握著世界外匯儲備的70%左右,相當于1.7萬億美元左右,這些儲備中有 80%-90%都是美國的政府債券,支撐著美國政府的赤字政策。正因為它們掌握的美元資產數量巨大,它們成為了美國的“人質”。如果美國政府任憑美元匯率貶值,它們的資產會迅速縮水,損失巨大。但反過來,它們也掌握著美國的“小辮子”。如果出于某種原因,它們從美國市場上抽回資金,美元的危機在所難免,盡管這種前景目前還很渺茫。但美國人經常動不動就揮舞經濟制裁的大棒,如果美國用貿易保護主義對付這些東亞國家,如果美元資產的價值不斷下跌,這些國家不是不可能考慮拋售手中的美元債券的,那么美國靠什么資金來支撐它的這些債務呢?
    據統計,2002年流入美國的外部資本有 5 280億美元之多,相當于當年世界其他國家資本外流的75.5%,而2003年的這個數字可能更大。如果美元貶值,美元資產縮水,這些外部資本就會撤出美國市場,去尋找更佳的投資場所。失去了這些資本,美國因為長期處于儲蓄短缺的情況下,必須引進資本才能保持經濟增長,它勢必要提高利率,以增加吸引力。而利率提高會影響到美國企業的投資,影響到市場的需求,美國的經濟增長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美國經濟的優勢地位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美元的霸權地位,但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英鎊霸權相比,美元霸權有很大的不同。當時,英國是世界上領先的工業化國家,工業制成品出口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例巨大,相對多數國家英國都有貿易順差,英國反過來又拿著這些多余的資本到外邊去投資,所以英鎊成為世界貨幣。而今天的美國則不同,它的國內市場消費及對外武裝干預都需要外部資本的支持,需要那些不同意它的政策的國家的支持,美元的霸權建立在這種脆弱的基礎之上,它的霸權也就不那么堅實。
    除了這些潛在的經濟威脅外,美國還變得越來越孤立,因而也越來越難以調動其他國家的力量來為其服務。
    冷戰時,美國是西方世界的盟主,可以調動盟國的力量來為其擴張服務,特別是可以利用盟國的力量來與蘇聯東歐集團進行冷戰。冷戰后的第一次海灣戰爭時,美國通過聯合國安理會做出決議,組織了多國部隊把伊拉克軍隊從科威特趕出去。戰后,美國讓日本、西歐及沙特付了戰爭的主要的賬。
    然而,從反恐戰爭起,美國與盟國的關系越來越緊張,美國調動其他盟國的力量越來越困難。“9•11”恐怖襲擊后,北約其他盟國想幫美國一把,美國還不屑接受。此后,雖然北約一些國家派了少量的維和部隊去阿富汗,但起的作用非常有限。伊拉克戰爭時,因為法德等北約的主要歐洲盟國反對美國的計劃,美國無法指望它們再作貢獻,也無法再把戰爭費用攤派到盟國頭上。
    拉丁美洲的變化也對美國的霸權不利。20世紀80年代,拉美經歷了一個由美國主導的“再民主化”時代,右翼親美政權紛紛上臺,執行“華盛頓共識”的政策,搞經濟自由化。在“自由化”的旗幟下,90年代拉美國家遭遇了數次金融危機,重大資源先后由美國的大財團控制,社會分化日益嚴重,人民生活每況愈下。21世紀初起,一些拉美國家的左翼政治家相繼當選執政,委內瑞拉的查韋斯與巴西的盧拉都是在這種背景下當選的。美國在委內瑞拉煽動軍事政變,查韋斯政權干脆將美軍顧問全部解散并遣返回美國。為了應付美國可能的入侵,委內瑞拉向俄羅斯購買武器,與古巴結成軍事同盟。古巴一委內瑞拉一巴西已形成拉美反對美國的核心。其他一些拉美國家雖然沒有公開站出來對抗美國,也紛紛表示出“脫美”的愿望,在發展戰略上不同意美國為它們所做的安排,努力在塑造自己的國際角色,積極參與拉美經濟一體化。
    布什政府決定未來美國控制世界不安定因素的戰略是“先發制人”,把一切威脅消滅在萌芽狀態。這種到處威脅人、到處嚇唬人的做法給世界增加了許多不安定因素,造成美國與盟國關系緊張,廣大發展中國家對美國沒有信任感。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在伊拉克的處境更顯示出美國要維持全球霸權的困境。法國的一位戰略問題專家認為,美國要想改造伊拉克,起碼需要有50萬人的部隊常駐在伊拉克一段時間,而美國現在并沒有這么多軍隊。它派駐伊拉克的只有十三四萬人,且美國政府已經不得已要改變當時對美國軍隊許下的諾言(只派他們去伊拉克一次),現在又要派某些美國士兵第二次去伊拉克駐防。美國在全世界有那么多軍事基地,力量分散,無法再抽出更多的兵力去伊拉克。美國與盟國關系緊張,無法指望盟國給美國的維和行為輸送更多的兵力。大英帝國時,英國與其他國家開戰時,還可以從它的殖民地特別是從印度征兵。美國則沒有這種能力。美國自己的兵源不夠,又無法動員其他的國家替它出兵打仗,在這種情況下夸口要同時對付幾個危機是沒有太多人相信的。
    美國從越南戰爭后改變了征兵制度,美軍從義務兵改為志愿兵。為此,美軍對志愿兵是有承諾的,比如提供贊助他們上大學的機會;讓軍人享受家庭的天倫之樂;除非緊急情況,美國士兵被派駐海外執行任務的時間不會超過他們服役期的三分之一。但從反恐戰爭起,美國政府便把這些規定拋在了腦后,志愿兵們在海外派駐的時間遠遠超過了他們服役期的三分之一,許多后備役軍人也被召去補充兵源。一些美國軍人抱怨說,伊拉克戰爭破壞了從越南戰爭起美軍立下的規矩,另一些準備通過軍隊走入社會的美國青年則改變了主意。評論家克魯格曼說:“美國的志愿兵制保護了一代美國人,既保護了我們不受敵人侵犯,又使我們不會隨便被征兵。但如果軍隊被搞垮了,我們能做什么呢?”
    法國歷史學家托德在《帝國之后:論美國體系的解體》一書中講到美國維持其全球霸權的困境。他認為,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進入民主化時期時,發達國家卻進入了一個所謂后民主時期,特點是社會不平等在擴大,政治精英為政治權力而斗爭,但平民百姓卻對政治感到厭惡。自二戰后美國一直是西方世界的領導。而冷戰后,民主成為世界主要潮流,美國的巨大軍事實力變得沒用了,這使華盛頓很擔心,怕自己被邊緣化。另外,從地理上看美國是孤獨的一極,世界的人口與經濟主要集中在歐亞大陸,遠離美國。過去由于冷戰歐亞呈分裂狀,需要美國。冷戰結束后,歐亞大陸重新聯合起來,美國擔心被排除在外。美國的戰略目標是控制世界資源。然而,要想完全控制住歐洲及俄羅斯是不可能的,美國必須與它們談判。要繼續成為世界的中心,讓其他世界大國都順從自己,就必須擁有軍事實力。美國軍事干預有以下幾個特點:讓軍事行動的后果拖得沒完沒了;目標對準那些實力不大的地區強國,如伊拉克、伊朗、古巴、朝鮮等;發展新武器,引發新的軍備競賽。然而,美國要維持世界領導地位遇到的最大挑戰是經濟實力不濟。1945年時,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總量的一半,但到 20世紀末,美國的貿易赤字卻達到 4 500億美元,只有靠吸引外國人的錢來過日子。外國人為什么要把錢投在美國呢?因為美國最強大,美國是最安全的投資場所。然而,世界人口正在趨向穩定化,教育普及,各國的民主化在提高,美國作為和平保障的價值還體現在哪兒呢?美國需要某種程度上的不安全才能證明全世界的儲蓄者把錢投到美國是有道理的。托德認為,美國是世界救火隊,如果沒有事情就要找點事情,制造不安全,美國將成為世界的問題。然而,美國卻不愿意與真正有實力的大國發生沖突,甚至不愿意惹朝鮮。為了使國際形勢有緊迫感,布什選擇了軍事實力最差的伊拉克作為打擊對象。但我們看到的并不是美國帝國的崛起,相反是美國帝國的瓦解,因為美國自己建立起來的、對它有利的國際秩序正在瓦解。
    (《環球視野》摘自《美國批判——自由帝國擴張的悖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未完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5.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6.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7.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8. 洛杉磯大火如此猛烈,能燒醒中國那些殖人嗎?!
  9. 泰緬綁架更多內幕公布,受害人都是貪心自找么?
  10.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