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車八名女工喪命事件到今天一周了,剛發生熱度高的時候,放棄了這個選題。經過幾天沉淀,有了些新思考后,還是決定和大家探討一下。
冷藏車八名女工窒息喪命事件發生在6月15日晚上,地點是人口大省河南的平頂山葉縣。
根據聯合調查組第二天發布的通報,這八名女性在41~53歲之間,都是在牛肉加工廠打工的周邊鄉村的中年婦女。
這八名婦女都是當天下班后,搭乘公司的冷藏運輸車作為“下班班車”。當天的冷藏車除了下班婦女之外,車內還有用干冰實現冷藏效果的冷凍牛肉。
根據調查,雖然冷藏車不可“載人”有法律和科普層面的明令禁止,但是在6月15日之前,這些婦女都曾經多次乘坐這輛冷藏車,將之作為上下班的班車。
15日晚上,冷藏車司機駕車到葉縣的一座加油站后,開車門讓她們休息,才發現車廂內的女工早已嘴唇發紫,雖然隨后通知急救送醫,但八人都已去世。
有記者深入調查后發現,停車的加油站,距離八位女工家最近的不到一公里,最遠的也就三公里,所有這些“臨時女工”都殞命在回家的最后幾公里上。
在冷藏車八女工窒息殞命的頭一兩天,全網群情洶涌,大量的聲討和咒罵集中在冷藏車司機和牛肉加工廠頭上。
大量網友認為,司機明知道冷藏車載人可能導致生命危險,還違法載人,導致八人去世,應該死刑。
另一部分網友認為,牛肉加工廠老板用冷藏車作為女工的班車,是極限壓榨的黑心老板,導致八人送命,也要牢底坐穿!
很快也有法律界人士普法,司機嚴重違法但是應該沒有“主觀惡意”,根據以往判例,最終的刑罰是七年。
至于牛肉加工廠老板是否擔責,就要看該公司是否明確將冷藏車作為女工班車,是否會將女工下班途中意外死亡,界定為重大生產安全責任事故。
這件事讓人心里感覺尤其堵得慌的是,根據我以往調研一些企業,特別是調研過河南鄭州新鄉開封洛陽平頂山等地的經驗來看,這個案子不是“全員惡人”,而是事故不發生的話,幾乎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惡人”。
首先是河南省作為人口大省,原本是大量夫妻長山角珠三角打工,家里都是留守兒童的模式。
最近十年,隨著河南當地工業的改善,以及80后普遍更關心孩子教育,絕大多數農村家庭變為妻子在家“靈活就業”照顧小孩,丈夫外地打工的模式。
而打工婦女一旦超過45歲,沿海外地廠商一般都不要了,這些婦女都是在周邊鄉鎮不同工廠打零工,哪里效益好就去哪里。
這家牛肉加工廠能夠吸引十幾公里外的女工去工作,讓他們放棄家庭周邊的鞋面廠、玩具廠,證明效益和收入在周邊十里八鄉算明星企業。
這樣的企業一般是不會給女工安排班車的,比較普遍的方式,是讓某一兩個有車女工帶其他人,每月給車補。
這些女工選擇坐加工廠的冷藏車作為上下班通勤車,老板可能是“知道”,但沒有鼓勵也沒有制止,甚至可能在他的認知里,每天送女工下班還要“報銷”油錢,算是另類“福利”。
作為被網友集中網暴,恨不得除之后快的司機,很可能在6月15日之前,都是“好心人”,“被迫幫忙”,需要女工們巴結求著送的角色。
只可惜悲劇發生了,那么不管是不是這八個女工要求“司機幫忙捎一段”,既然違法載人鬧出人命,所謂“好心”也得接受刑罰。
至于這家牛肉加工廠的老板,如果沒有主觀故意,一切依法辦事,應該不會坐牢,但當地政府會施壓,企業必然賠到傾家破產,未來還可能被這八名女工的家屬持續追究。
這個案件并不是網友們喊打喊殺的“殺人償命”案件,要說相似性,這個案件其實和過去幾年發生的“農用車側翻案件”很類似。
過去幾年,許多鄉鎮農村的50~70歲婦女,都會接到一些“綠化拔草”的臨時工作,這些工作的對象有的是一些樓盤,有的是縣里一些單位新建的辦公樓周邊綠化。
這份工作一般都是“日結零工”,每個鄉村都有個婦女工頭負責叫人,在一些中部省份的農村,一般都是100一天,往往還能蹭到“兩餐飯”。
所以在很多農村,這都是需要小恩小惠求著“本村女工頭”才能獲得的零工,即使是很不穩定,有活才會通知的零散工作,中年婦女們一般還不敢輕易推,因為叫你一次不去,下一次就會被村里其他人頂去了。
翻查過去幾年的網絡熱點事件,會發現有多起悲劇,都是這類“中老年綠化女工”在上下班期間,集體“超載乘坐”三輪農用車最后發生事故。
過去幾年隨著房地產下行,各地政府過緊日子,需要“綠化人工除草”的臨時場景變少,那么這些女工只能選擇“越來越遠”的工作地點。
這種零散用工更不可能提供班車,能夠自己騎摩托車電動車往返幾十公里的算是有本事的,大多數的還是只能求著“違規農用車”幫忙捎一段。
這樣的行程每天都在發生,沒發生危險之前都是感恩和人情,發生危險后,都是悲劇和責任事故。
我在過去十年的企業調研中,發現不僅僅是農村零工婦女有“上下班行程風險”,我調研一些二三線城市的明星企業甚至高科技企業時,發現七八年前許多企業都有風險,而且都“努力規避風險”。
我當時調研湖北一個高科技企業,當時的老板還被當地政府和自家員工評價為“很人性化”的老板。
這家高新科技企業根據當地政府幾年一變的工業區規劃,在幾年內搬遷了幾次廠區,越搬距離員工生活城區越遠。
2015年前后,這家公司有大量員工都面臨上下班通勤困難,該公司通勤員工有兩三百人,如果安排通勤大巴,要兼顧所有人的居住小區,恐怕七八輛才打得住,還要養一個司機車隊。
這個成本太高,于是老板采取的方式,是每個通勤員工設立150元的通勤補貼,但是不發給個人。
該公司當時有幾十人是有私家車上下班的,然后讓這些員工與有車員工居住相近,上班路線途經的,自由約定組合。
確定了組合后,以年為單位報告到綜合部,給開車上下班的員工發其他人的車補。
比如一個開五座私家車的,他每月帶居住周邊的四個同事上下班,他就得到600元補貼。在2015年電車沒有普及的背景下,600元不僅能覆蓋用車員工的通勤成本,每個月還變相漲了工資。
這個模式讓其他員工享受了專車接送的拼車模式,讓有車員工解決了油費還漲了收入,所以老板被稱贊“人性化”是有道理的。
但是所有人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模式在不出問題的時候是仁政,多方受益,可如果通勤車輛出了車禍,同車的同事有傷亡,司機和老板如何擔責?
這家企業最初是讓每個開車接送同事的員工簽署“私車公用”協議,以便每個月600元補貼發放的財務合規性。
可是雖然私車公用協議將交通肇事風險和公司做了切割,可一旦發生類似“八女工死亡”事件,私車公用協議是無法撇清老板責任的。
所以后來這家企業就變成只發放每人150元車補,然后由用車人每個月將150元給接送同事的模式,將這種上下班拼車行為,從“公司征用班車”,變成純粹的同事間私人交易。
這種變化將公司和老板的責任摘出來,但是許多看不上“一個月600塊”的員工,還是要被迫像專車司機一樣承擔同事上下班通勤安全風險,他們是極為不情愿的。
直到最近一兩年,我再去這家企業調研的時候,發現“150元車補、同事拼車”的通勤難題已經解決了。
因為這家企業踩中了國產自動化升級賽道,過去幾年工廠效益翻了幾番,如今員工有五百多人,但是我去調研發現停車場擴建了好幾個,有私家車的員工就有一百多人。
這家工廠的“夫妻一起上班”比例還比較高,這一百多輛私家車,就帶了兩百多人上下班,然后工廠擴建了幾棟單身職工宿舍,又容納兩百多人。
剩下的一百多人,選擇用摩托車和電動車上下班。隨著私家車的普及,這家工廠的普通工人都買得起代步車,也就再也沒有一個人需要“用150元車補蹭同事車”了。
所以這家高新技術企業,最終是用員工漲收入,幾乎全民普及私家車的方式,解決了“私車公用帶同事上下班”的風險。
大家很可能會說,一個踩中國產自動化風口的高新技術企業,是不具備代表性的,是解決不了廣大鄉鎮企業,大量農村臨時女工的通勤難題的。
確實如此,但我認為,解題思路是共通的。八女工事件,逮住司機說安全意識淡薄,科技素養低,這樣大家確實有優越感,網絡情緒也需要有人背鍋殺頭的宣泄。
可實際上,冷藏車八女工窒息事件,我們得到的最大教訓,還是應該給解決臨近就業的鄉鎮企業更多幫扶與更好營商環境。
如果這些女工都能在自己居住鄉村的附近,不需要十幾公里通勤的地方,找到收入差不多,效益差不多的工廠,是不是就可以躲過“非法車輛上下班”的悲劇了?
這次事件,許多人將矛頭指向鄉鎮企業,認為沒有給女工配通勤車輛的老板都是黑心老板,這個輿論方向,就是逼著更多的鄉鎮企業成本虛高,經營難以為繼,或者是逼迫他們“禁止招聘需要通勤”的較遠工人。
這類觀點,對于避免未來的“臨時女工通勤悲劇”,絕對是南轅北轍的效果。
八女工冷藏車窒息事件,是農村臨時女工就業困境的縮影,這是經濟轉型發展中遇到的典型問題。
發展中的問題,唯有在加速經濟發展、企業發展、就業發展中解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