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議會選舉結束之后,歐盟終于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
據路透社、法新社等報道,6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稱,如無法與中方達成解決方案,將從2024年7月4日起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
三家被抽樣調查的企業——比亞迪、吉利汽車和上汽集團,將被分別加征17.4%、20%和38.1%的反補貼稅;
對參與調查但未被抽樣的愛馳、江淮、寶馬、奇瑞、一汽、長安、東風、長城、零跑、南京金龍、蔚來、特斯拉和小鵬,反補貼稅率為21%;
對未配合調查的電動車制造商,將征收38.1%反補貼稅。
疊加歐盟原有對進口車征收的10%關稅,中國電動車出口歐盟的稅率將增長到27.4%至48.1%。
在中國生產的特斯拉電動車被列為特例,它有可能得到單獨稅率。
歐盟對華“貿易戰”的信號彈已經升起。
比中國更關心歐盟這項關稅政策的是德國,德國政府和企業之前已多次反對這樣做。
因為中國反擊的炮火將落在德國頭上,德國高檔燃油車,不僅將面臨中國加征的關稅,而且德國在中國生產的電動車也適用于歐盟的懲罰性關稅。
德國NTV電視臺等媒體在6月10日就已透露歐盟的決定,德媒口徑都差不多:歐盟的做法破壞了現有商業模式,德國車企將面臨重大損失。
說白了,就算歐盟再加碼將關稅加到100%,中國電動車以及相關企業照樣能活下來,因為中國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市場,而且擁有完整的相關產業鏈。
而德國車企如果失去中國市場,它將面臨“死亡”。
這樣就會出現一個悖論:想要挽救德國車企,德國政府必須采用補貼方式,而歐盟對中國挑起“戰火”的理由卻是“反補貼”。
所以,德國認為歐盟在發神經。
此事的來龍去脈
西方高舉環保大話,呼吁將來全面放棄燃油車,發展電動車。
一回頭卻發現,它們在電動車領域完全卷不過中國廠商。它們就撕下了“自由貿易”的外衣,想用政治手段堵住中國電動車。
美國簡單粗暴,中國電動車都還沒賣進去,稅就先給你征到100%。
歐洲則扭扭捏捏,不想跟中國直接撕破臉,說要“調查”。
但歐盟左等右等,都等不到一家歐盟車企用書面方式投訴中國電動車違反貿易規則。
按照歐盟規則,歐盟委員會就沒有理由發起調查,“民不舉,官不究。”
歐奸坐不住了,這樣下去,美國老板的任務怎么完成,年終獎還想不想要了?
于是,歐盟高層在沒有收到任何投訴書的情況下,決定直接介入。
在一番協調(密謀)之后,2023年9月13日,馮德萊恩在法國斯特拉斯堡(歐洲議會所在地)發表“盟情咨文”時,突然說要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
而馬克龍2022年10月在巴黎車展上發現中國電動汽車成為全場焦點,而法國電動車的不見蹤影時,他當場就破防了。
因此,當馮德萊恩揚言要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后,法國態度相當積極,意大利也是如此。
就在馮德萊恩發表“盟情咨文”的第二天,9月14日,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在巴黎出席“巴赫瑞中秋晚宴”時提醒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是保護主義,保護的是落后,傷害的是歐洲消費者,希望歐洲國家謹慎行之”。
中國商務部隨即也發出警告:中方對此表示高度關切和強烈不滿,歐盟此舉將對中歐經貿關系產生負面影響。
德國向歐盟施壓,德國汽車行業不想成為犧牲品。奔馳、寶馬、大眾等企業CEO也分別通過不同渠道表示反對歐盟這么做。
9月25日,歐盟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率團到北京與中方舉行“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雙方達成了多項共識。在會上,中國再次提醒歐盟在電動車問題要慎行。
由于中國的警告和德國的反對,歐盟內部出現了分歧,反對派認為既然沒有收到歐洲車企的書面投訴,那么歐盟就沒有必要主動發起調查。
就在此時,美國貿易代表戴琪來到了歐洲給馮德萊恩撐腰,她說美國非常同情并支持歐盟對中國發起電動車補貼調查。
10月3日下午3時,歐洲議會和歐盟委員會共同舉行會議,對從北京回來的東布羅夫斯基斯發起質詢。
2023年10月4日,歐盟正式啟動所謂的調查,具體負責人是歐盟市場專員布雷頓(法國人)
德國人進行了掙扎,德國《商報》發表了一篇名為《馮德萊恩的對華路線正在失去支持》的文章。
文中指出:馮德萊恩的強硬立場是為了得到美國認可,但此舉會對德國汽車企業產生負面影響,她應當學習默克爾的審慎態度。
德國交通部長維辛公開批評歐盟的調查,認為其“不僅會嚴重損害德國自身的汽車產業競爭力,還會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
德國《時代周刊》則說得更加直白:馮德萊恩不僅瞄準了中國,還想削弱德國高端汽車品牌。
而千方百計損害德國利益的馮德萊恩卻是德國人,不過,她全家早就是美國人了,裸官當然當然懂得該為誰服務?
法國的算盤也是打得噼啪響。
因為在傳統車方面,法國在德國面前處于絕對劣勢。但在向電動車轉型階段,法國認為自己與德國處于同一起跑線。
如果德國汽車行業因中國報復而元氣大傷,那就等于法國贏得了起跑優勢。
法國還有一個目標是:通過對中國電動車的限制,促使中國相關企業在法國投資設廠(把一些關鍵技術弄到手)
德國氣得不行,連經濟部長哈貝克(綠黨)都說:如果中國對歐盟進行對等報復,那么,吃虧的一定是德國車企。法國當然沒有什么問題,因為法國車在中國的銷量遠遠不如德國。
德國的話已經說得很坦白了:法國佬缺了大德,關鍵時刻頂不住。
朔爾茨對德國《經濟周刊》說:沒有必要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額外關稅,“我們的經濟模式不應基于或依賴保護主義,而應該依靠我們產品的吸引力。”
英國雖已脫歐,但這種事怎么少得了攪屎棍呢?
英國陰陽怪氣地說:中國電動汽車可能會通過人工智能設備采集歐洲用戶的個人信息,這將威脅到歐洲安全……
歷經半年調查之后,歐盟內部分歧仍然沒有解決。
4月初,耶倫再到北京訪問,談經濟談貿易,而負責貿易的戴琪卻在同一天跑去歐洲。
她是去歐洲“督戰”的,戴琪在歐洲宣稱:“在中國非常高效的經濟制度面前,我們的經濟體正在艱難生存。”
她還強調,特別是中國電動汽車“產能過剩”給了歐洲采取措施的動力。
美國都不藏著掖著了,這是欽差大臣在給歐洲宣讀圣旨:采取措施,打壓中國電動車,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
至于歐洲老百姓將會失去什么?歐洲未來將會失去什么?與美國和歐奸們有什么關系?
而網上有些人在基本情況都不了解的情況下,就條件般地去給歐盟洗地,反過頭來指責中國車企“低價傾銷、違反規則”,甚至“勸說”中國放棄電動車產業,因為西方都不玩這個產業了,“中國上當了”。
難道他們真的希望中國電動車自我了斷,將來讓西方電動車在中國一統天下嗎?長點腦子和骨頭好不好。
其實,許多歐洲國家也在擔憂,因為它們不知道中國的報復范圍有多大,力度有多大?
目前站出來明確反對歐盟此舉的有:德國總理朔爾茨、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還有非歐盟成員的挪威。
而法國、意大利仍持積極態度,畢竟傷得最重的是德國,而不是它們。
表面上還有一絲轉圜空間,如果在2024年7月4日之前,中歐能通過談判達成一個解決方案,那么加征關稅政策可以暫停。
但這是歐奸配合美國策劃的陰謀,它們可決不想功虧一簣。
7月4日,針對中國電動車的臨時關稅就將生效(四個月),等最終關稅措施形成后,加征期為五年。
而7月4日,正是美國獨立日,可見歐奸這份孝心是多么細致。
要想阻止這場“貿易戰”,歐盟國家也可以否決,但有兩個條件:
一、27個成員國里面至少需要15個國家提出反對;
二、15個反對國的人口必須占歐盟總人口的65%。
這條路顯然走不通,除非法國和意大利改變態度。
根本原因在于,事件的本質并不是貿易問題,否則,中歐還可以到WTO打官司,或私下里談判解決。
也就是說,中國必須把工具箱里榔頭、錘子、斧頭都拿在手上,除了德國汽車,還有歐盟的白蘭地、乳制品、農產品、還有一本萬利的法意奢侈品,都可以瞄準。
來而不往非禮也!
對于歐洲的不合理行為,我們必須進行堅決斗爭。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