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網絡上頗受期待的《美國內戰》最近上映了,不過看起來網絡討論熱度與現實中的大眾宣傳熱度相去甚遠,上映六天不過兩千萬票房。一方面是本片沒多少宣發,且不太符合中國觀眾的預期,一方面也是大部分美國電影如今在國內已經完全撐不起票房。同樣上映六天的《瘋狂的麥克斯:狂暴女神》也只有三千多萬票房。
不過這片在北美票房可是很不錯,在北美市場總體慘淡的今年有著1.14億美元的亮眼成績,目前能排到年度第11名。口碑上雖然有爭議,對該片給出好評的北美媒體和觀眾也不少。
國內觀眾想去看這部電影,主要是為了“槍斃潤人”那碟醋才去吃了這盤餃子。但可惜這盤餃子并不太符合中國觀眾的胃口,而且細說起來醋的味道也不是太對。不過,這部電影確實能引發一些有趣的思考。比如,中美觀眾對這部電影的預期差異,比如,影片中“槍斃潤人”這個情節背后反映的一些好笑又很不好笑的美國社會現實。(以下內容有劇透)
內戰這個鍋,特朗普能背嗎?
引發觀影預期差異的主要問題是影片類型與片名的貨不對板。這部電影本質上既不是戰爭片,也不是政治驚悚片,而是個廢土公路片。
這個類型的電影,簡單說就是在末日背景之下,主角開著一輛車,為了特殊的目的穿過一些地方,遇到一些伙伴,通常這些伙伴里會有一個小孩子,路上可能會有隊友犧牲,有人會得到成長,最終到達目的地,但是目標往往無法實現的故事。這屬于經典廢土電影樣板,美國導演拍得太多了,美國觀眾也很習慣看這樣的作品。這部《美國內戰》完全是按照這個模板來的。
電影大概情節是,華盛頓即將被各地分裂勢力攻破,女主和其他記者想去最后采訪一下美國總統。在出發的時候,還帶上了一個被女主幫助過,希望和女主一樣成為杰出記者的少女。小隊伍計劃駕車從紐約前往華盛頓,路途上有人犧牲。最后,主角團跟著一派叛軍進入白宮的時候,女主為了保護少女犧牲,而采訪總統什么的當然也不存在了,全片實際上也沒幾個總統的鏡頭,最后被草草擊斃退場。
可以說這部電影無非就是把喪尸病毒換成了美國內戰,把護送有抗體的免疫者,換成了要去采訪總統。這是美國導演十分擅長的領域,假設以一部公路廢土片的標準評價,這部電影的質量還可以,公路片需要的情感內核和演員演技都算合格。問題是沖著《美國內戰》這個片名來的觀眾,想看的是這個嗎???
想看戰爭戲肯定是沒戲了。全片不多的戰斗場面也就是警匪片級別。想看政治驚悚片?這片子對于美國內戰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內戰各方的訴求目的等描述,和一般喪尸片里對病毒與災難起源的描述也是一個水平——基本等于沒有。
哦對,也不是完全沒有,電影里暗示了內戰的主要責任在美國總統。那這個美國總統影射了誰呢?從造型上就能看出來,當然是特朗普。這其實都不值一提,畢竟這年頭美國的電影中只要總統是反面角色,設定多多少少都會參考特朗普。
如果美國真發生內戰,特朗普能背這個鍋嗎?他背不了,他沒這個能力知道嗎?
特朗普從來不是美國社會分裂的原因,甚至連結果都不是,他只是美國社會分裂的過程之中,無數表現形式里最有特色的一個罷了,如果哪個美國總統能引發內戰,這一定不是他一個人的錯誤。如果美國文藝界還是把目前社會分裂的原因歸罪到特朗普,那完全就是轉移矛盾。
電影中進行屠殺的士兵,從他的提問和相關表現來看,很明顯是反移民的派系。導演可能想以此側面展現一些內戰各方的訴求沖突,但這顯然過于兒戲了。
內戰過家家
以外人的角度來說,把美國社會分裂的原因,只歸結于某一方是非常不公平的,無論左翼還是右翼,都不是什么道德完人,兩邊批評對方的理論都是一套一套的,但是自己身上的問題也一個沒少。豆瓣上有個高分評論通過電影中一些碎片化臺詞這個片子把內戰原因歸結為“憲政失效”,這只能說屬于某些群體對西方制度神話的一種迷思了。
只是,如果哪個導演敢把美國左右兩派的問題都拍出來,那必然兩邊不討好。所以美國這些年的電影要么站定某一邊的立場(以美國文藝界的大趨勢來說,站民主黨那邊比較多),要么就是選擇模糊化這個問題,回避左右兩派意識形態沖突造成的社會分裂現實。
我們多次重復過一個觀點,我們不能指望文藝工作者對于復雜的社會議題有什么答案,能把社會問題還原出來的就已經是大師了。但這部把內戰當片名的電影實際上完全回避了社會現實。想到豆瓣上對這部電影的一些評價,也是“太敢拍了”,筆者只能苦笑,這還不如韓國那些電影呢,最起碼人家反映了問題的一部分。
再說了,就算真的是“太敢拍了”,又能改變什么呢?美國在可見的未來大概不會內戰,但是社會分裂只會加劇,又有誰來踩剎車呢?
不管怎么說,這部電影在美國的話題度肯定是沾了內戰這個片名的光。雖然當前美國離內戰還很遙遠,但適逢美國近幾十年間最重要的一屆大選年,社會矛盾前所未有的激烈。
許多問題上,社會的割裂不得不讓人選擇立場。美國輿論和觀眾也想借這部電影發揮社會問題,但多數人又不愿意真正面對現實問題,只想發發牢騷淺嘗輒止,也沒法真正去想象美國哪天真爆發內戰時會是什么場景。這部打著內戰招牌,本質上是廢土公路片的電影正好滿足了美國輿論環境中這種微妙的心態。
從電影中,我們能看出自南北戰爭以后,從沒在本土經歷戰火的美國人對苦難的想象力越來越有限。從電影設定看,處于內戰中的美國很多地方顯然失去秩序了。這種大背景下,記者與所謂的新聞自由,真的有那么重要嗎?恐怕并非如此。但電影中多處情節的處理都顯然這些記者仍然擁有一定的新聞自由權。
比如叛軍士兵槍斃香港記者那段情節。士兵在主角團表明記者身份后,還詢問主角團來自美國哪里,在確認香港記者是中國人之后才動手。
這種情節表現顯然不像導致秩序崩潰的內戰,更像是西方記者在中東非洲之類地方的戰區進行采訪。雖然這也很危險,雖然也有可能喪命,但是作戰雙方往往都是會給西方記者一點小小的面子與特權,最起碼一般不會主動殺他們,甚至聰明的軍閥還會主動邀請這些人進行采訪。
但如果是處于“內戰”中的美國,那電影中的記者們是不會有這種特權的。參考敘利亞內戰中死亡的當地記者,再想想加沙被以色列人炸死的那些巴勒斯坦記者,他們甚至可能比平民有更高的死亡概率。
以內戰這個主題看,電影中值得吐槽的情節還有不少,總體可以稱之為“內戰過家家”。對于中國觀眾來說,最值得討論的自然還是“槍斃香港記者”這個情節。
槍斃香港記者為何讓美國觀眾哄堂大笑?
電影在美國上映后,一些去觀影的華人反映影院中的美國觀眾看到這個情節時哄堂大笑,讓他們感到不寒而栗。由于該片在中文網絡上引發的討論,以及確定引進內地后電影官微的整活,讓很多“殖人”破防,更增加了電影在內容和質量之外的現象意義。
僅就電影內容,這碟醋對中國觀眾來說味道是有些不太對的。內戰時還待在美國的香港記者,身份確實引人聯想,不過電影并沒有給出什么人物背景信息,香港記者也沒有關于中國的言論,沒法說這是當下國內互聯網語境里的“潤人”還是其他 。
當然,中國網友顯然不可能天真地認為電影中的視頻只槍斃潤人不會槍斃"china",美國社會這些年越來越濃厚的反華氛圍世人皆知。但知道歸知道,但在沒有具體事件的時候,大家對這種惡意的認知仍然會停留在概念認知中,而不是有切身感受。
《美國內戰》上映后則不同了。這段情節中,士兵問起來自哪里,他回答是香港,士兵反問了一句“china”,他點了點頭之后,士兵直接開槍。
只從電影出發,這個情節實際上是沒有什么搞笑的成分和設置,完全就是一個對主角團起驚悚作用的戲劇性情節。國內觀眾對這個情節感興趣是因為電影之外的話題。那美國非亞裔觀眾們為什么看到這個情節就哄堂大笑,以至于讓在場的華人“不寒而栗”呢?
答案其實一直在那擺著。只不過對國內正常人來說,這個答案雖然大家多少也知道,但沒有切身感受。而對各類“高華”,“殖人”,“潤人"來說,則是內心可能已經知道,但絕對不敢去細想,更不敢承認的。
顯然,一個不是為了好笑而設置的情節卻讓美國觀眾們覺得好笑,首先它有戲劇性,然后,其實是因為觀眾們覺得它很”合理“。
合理在哪?合理在如果美國社會真的發生激烈動蕩,那么電影中香港記者的遭遇在美國觀眾的認知中,大抵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
在特朗普當政時期,由于特朗普本人日常性的甩鍋”china“,以及紅脖子群體的活躍,讓類“高華”,“殖人”,“潤人"們會下意識地以為美國社會中的反華都是特朗普和保守派群體的原因,會認為以少數族裔為基本盤,多元文化為理念的民主黨必然不會如此。2020年特朗普拜登決勝前夕,國內P大學子在許愿墻上寫下的希望拜登獲勝之類的心愿也是來源于此。
然而事實是殘酷的。從拜登上臺至今四年,美國社會的反華氛圍是有增無減的。
直接的原因至少有三點。
一是新冠大流行確實給美國社會帶來了重創。盡管躺平共存派們再怎么粉飾,美國社會自己遭遇了什么樣的重創美國人自己還是清楚的。
今天中國新能源汽車強勢威逼,讓美國人不得不拆了自己的”自由貿易“旗幟,嚴防死守的同時鼓吹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與之相對比,美國的工業回流口號喊了幾年一直沒有實際成果。對于這些事情,有些中國人可能不清楚,但美國人其實是清楚的,新冠之后中國成功的防疫措施導致產業優勢短時間內的此漲彼消是一個關鍵因素。與之相比,舊金山的”鬼城化"和今年北美比內地還拉的票房市場之類都是小問題了(今年中美票房話題回頭再討論)。
而人盡皆知的是,在美國的輿論宣傳中,中國是讓美國遭遇新冠沖擊的禍首。
二也是新冠疫情至今,非法入境美國的華人數量出現了一波高潮。“潤人”群體一時成為中美兩國輿論競相討論的話題,如“金牌講師”,“甜甜圈”之類也成為輿論風口人物。
三是國際形勢在拜登上臺之后的劇烈變化和此消彼漲。比如從去年開始讓美國社會進一步出現大撕裂的巴以沖突,對美國來說如果要歸溯一個起因,中國推動的沙伊和解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國際形勢的變化讓整個美國越來越堅信中國是最主要的問題根源。
美國某右翼博客言論
更根本的問題是,美國社會中民主黨政治光譜中的所謂“左翼”,在本質上從來也沒有比共和黨更講“種族平等”,對華裔來說尤其如此。“模范少數族裔”這個身份,可以說是民主黨意識形態機器對亞裔,尤其是華裔群體量身定制的PUA式統治工具。
與亞裔,尤其是華裔在美國處境越來越堪憂相關聯的,是新亞裔群體也越來越不把自己當美國人。
綜上,可以說自從新冠大流行之后,亞裔,尤其是華裔,或者說被打上“china”標簽的群體,作為族裔整體的處境是急轉直下的。只是在美國留學或工作的群體還不必過多擔心,畢竟隨時都有退路,但對那些死心塌地想要留在美國的人來說,則必須準備好相應的覺悟。
盡管目前世界大體仍然和平,盡管美國社會離“內戰”還有很遠距離,但當下美國社會中的仇華反華氛圍濃度是空前且仍然在不斷加深的。當下的美國社會仍然是一個有基本秩序的社會,但如果哪天,秩序真的失控,那仇華空氣的爆發,可能只需要一根火柴與引線。
看到那些因為《美國內戰》中香港記者被槍斃而哄堂大笑的觀眾,你就應該明白了,對于他們來說反華這個問題,就好像DIO的名言那樣——
你會記得你至今吃過多少片面包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