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以沖突不斷升級的大背景下,我們一帶一路峰會也在今天如期召開。
今年因為是一帶一路十周年,有140多個國家派代表參會,同時有很多國家領導人會出席峰會。
其中,普京今天也抵達了北京。
作為經濟合作峰會,在公開聲明里應該是不會涉及到這次巴以局勢。
但大家私底下溝通一下想法,互相通通氣,來應對當前局勢變化,這個肯定是會有的。
這對與會各國來說,都是一次很難得的溝通平臺。
這次一帶一路峰會之后,與會各國在圍繞著巴以沖突,怎么跟美國和以色列打交道,應該會有更一致的步伐,會更團結一些。
與之相對應的事,拜登將于10月18日訪問以色列。
之前布林肯是已經連續訪問以色列,不過顯然布林肯是勸不動以色列,于是就只能換拜登上場。
拜登這次訪問以色列,我認為有兩重目的。
一重是明面上繼續表達對以色列的支持。
另外一重是私底下還是要盡量勸以色列冷靜,不要失控。
這讓美國顯得很分裂,這個從拜登15日的講話就可以看出來。
美國應該還是不希望巴以局勢失控,引發第六次中東戰爭,因為這很容易讓局勢超出美國掌控,而且一旦引發石油危機,會對當前美國金融市場和美國經濟帶來重創。
跟俄烏沖突不同的是,如果巴以局勢失控,美國是很可能被拖下水。
烏克蘭對于美國,是可以隨時出賣的對象,所以美國可以拱火俄烏沖突,只靠在后方支援物資,來把美國利益最大化。
但以色列是美國必須死保的對象。
如果美國被以色列拖下水,那么美國就沒辦法全力盯著我們,容易顧此失彼,就會給我們機會。
所以,至少拜登政府是不希望巴以局勢失控。
但問題在于,極右翼化的以色列已經有些失控,假如美國沒能把失控的以色列按住,那么最終美國大概率也只能被以色列裹挾,美國當前派去以色列的兩艘航母,也不可能反過來把炮口對準以色列。
如果以色列失控,美國大概率會選擇繼續縱容以色列。
那么美國是否下場,就取決于以色列打得怎么樣。
如果以色列戰斗表現好,美國就可以只提供援助,不用親自下場。
但如果以色列打得拉胯,其他以色列的敵對國家開始有想法,甚至下場的情況下,如果以色列獨木難支,那么美國就很可能被拖下水,局勢就會失控。
以色列在中東能立足,本身就是靠長期這種強硬的釘子戶形象,一旦以色列稍微暴露出自己的虛弱,其他一些敵對國家是很難坐得住。
畢竟以色列在中東四周皆仇敵。
10月16日,伊朗外長警告稱,“抵抗陣線”具備“與敵人進行長期戰爭”的能力,“預計抵抗陣線可能在未來幾個小時內采取先發制人行動。“抵抗陣線”不會允許以色列“在加沙為所欲為”。
伊朗一再警告,對長期遭受封鎖的加沙進行地面入侵可能會“引發其他戰線的回應”,這引發人們對其他國家卷入從而導致更廣泛沖突的擔憂。
所以,如果以色列地面部隊一旦大規模攻入加沙,陷入巷戰泥潭后,那么至少“抵抗陣線”是會有所動作。
那么這里關鍵問題就是,以軍能打得怎么樣。
從各方面信息看,以色列的空軍比較強,但陸軍是比較拉胯的。
所以,以色列打的主意應該是要先用密集轟炸,把加沙北部城市夷為平地,再讓地面部隊進場,減少巷戰損失。
然而以色列這樣做,必然導致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這樣無差別密集轟炸,已經相當于是在屠城。
我個人是覺得,以色列已經太瘋狂。
孫子兵法里有這么一句話,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以色列顯然這次行動,完全就是“怒而興師”。
因為哈馬斯10月7日對以色列的大規模襲擊,其實不單單是射了5000枚火箭彈,還包括派出大量滲透部隊,對以色列的大量軍事據點造成嚴重打擊,并造成不少以色列精銳部隊出現嚴重傷亡,而且陣亡了不少中層的指揮官。
截止10月16日,以色列國防軍陣亡的士兵數量至少達到291人。
要知道,第五次中東戰爭里,以軍死亡人數也才368人。
而這次,僅僅只是在哈馬斯的第一輪大規模襲擊里,以軍就死亡291人。
這也顯得以色列陸軍十分拉胯。
即使沒有情報獲悉哈馬斯要發動襲擊,但以軍面對哈馬斯的突然襲擊,表現顯得很糟糕。
并不是所有戰斗,都會有充足的情報支持。
這種在缺乏情報支持情況下,面對突然出現的遭遇戰,本身也是考驗一支軍隊的戰斗素養。
所以,從哈馬斯的首輪襲擊能造成以軍傷亡數百名,少將被俘,中校陣亡,由此來看,以色列陸軍確實有點拉胯。
其實人們對以軍的印象,大都停留在上世紀5次中東戰爭里,當時以軍確實還是比較強悍。
不過2006年的黎以沖突里,以軍的表現就不怎么樣,有113名士兵死亡。
在這之后,以軍一向就是空軍強,陸軍弱。
這種情況下,以色列緊急動員來的30萬預備役人員,戰斗素養恐怕會更糟糕。
而且由于以色列之前援助烏克蘭不少裝備物資,導致當前以色列出現動員來的30萬預備役人員,裝備物資有些不足。
這恐怕也是以色列為什么遲遲沒有派出大規模地面部隊攻入加沙的主要原因,還沒有準備好。
然而,以色列當前已經完全極右翼化,有失控的風險,內塔尼亞胡也是各種狠話都放出去了。
如果以軍最后沒有地面部隊攻入加沙,那么內塔尼亞胡立馬就會被趕下臺。
加沙在過去這十幾年,早就被哈馬斯經營得如同末世堡壘,有大量的地道。
以軍僅靠空軍轟炸,只能炸死無辜平民,很難真正消滅哈馬斯。
然而不管以色列,還是美國,都是已經豪言要徹底消滅哈馬斯。
那么以軍就必須派出大規模地面部隊,攻入加沙。
以色列的極右翼化,已經裹挾著以色列在失控的道路上狂奔,這種情況下的以色列,是很容易做出不明智的決定。
如果以色列派出大規模地面部隊攻入加沙,那么迎接以軍的將是最殘酷的巷戰。
當然,以軍的整體實力,還是要遠高于哈馬斯,特別是以軍的空軍實力還是很強。
但如果進入巷戰,這種武器裝備的優勢會被縮小。
那么可能有人會問,那以軍能不能靠轟炸,真把加沙夷為平地?
這個還是很難,我們可以拿俄烏沖突作為參考。
作為俄烏沖突最殘酷的“阿爾喬莫夫斯克”(巴赫穆特)戰役,被成為絞肉機,該城市面積41.6平方公里。
但“阿爾喬莫夫斯克”會戰打完,這個一片廢墟的城市,也仍然有大量殘垣斷壁可作為掩體,在戰斗末期依然進行殘酷的巷戰。
而加沙地帶雖然小,但加沙市也有365平方公里,而且樓房林立密集,以軍很難靠轟炸就把加沙夷為平地。
最關鍵是加沙有大量地道,即使大樓變為廢墟,哈馬斯完全可以靠這些地道,去跟以軍進行殘酷的巷戰。
哈馬斯是可以完全占據對地形熟悉的優勢,拉平一些裝備差距。
當然,我也不認為光靠哈馬斯就能打贏以軍,不管怎么樣,以軍整體實力是遠強于哈馬斯。
而且,哈馬斯最大的劣勢就是加沙地帶確實太小,完全沒有戰略縱深。
但哈馬斯即使打不贏以軍,在加沙巷戰里,哈馬斯也能讓以軍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這是以色列可能無法承受的。
并且,只要以軍深陷加沙巷戰泥潭里,那么不管黎巴嫩、敘利亞、伊朗,甚至沙特都會有一些想法。
如果以軍在加沙被拖住,陷入南北兩線作戰的話,對以色列來說就會很危險。
當然,對以色列來說,還有個終極殺招,就是核武器。外界是普遍認為以色列有核武器,但以色列一直是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其擁有核武器。
但對以色列來說,核武器也不可能輕易動用,那對以色列自己來說也是滅頂之災。
以色列首先需要面對的就是常規戰爭怎么打的問題。
其實,當前以色列動員30萬預備役,并不是要用這30萬預備役去加沙巷戰,以色列應該還沒有蠢到這種程度,缺乏訓練的預備役士兵去巷戰,那傷亡比例估計會慘不忍睹。
以色列動員這30萬預備役,從一開始應該就是為了防備北方戰線,是已經做好準備打第六次中東戰爭的準備。
以色列也很清楚,一旦以軍大規模攻打加沙,那么伊朗組織的“抵抗陣線”大概率就會有所動作,到時候爆發第六次中東戰爭的風險就會增加。
我們很多人對動員30萬預備役這個規模,缺乏一個直觀概念。
俄羅斯人口1.44億人,去年部分動員30萬預備役。
以色列人口才955萬人,未成年人309萬人、65歲以上老年人116萬人,扣掉老弱病殘孕幼,再扣掉120萬不事生產,不服從兵役的哈瑞迪人,估計也只有400萬人不到。
這種情況下,以色列動員30萬預備役,占比接近10%,是一個相當夸張的數字,這已經是全面動員。
以色列國防軍有約17萬人,其中陸軍13萬人,而核心精銳部隊數量大概為2.5萬人。
這種情況下,以色列要動員30萬預備役,還有6萬預備役軍人,一下子擴編那么多人,要能短時間內順暢指揮起來,都是個很大問題,正常情況下是需要很長時間訓練磨合,但現在以色列顯然并沒有那么多時間。
而且打仗打的是后勤,一下子擴編這么多人,整個后勤體系基本都得重塑,不打仗還好,一旦打起仗,還是容易出問題。
所以對于以色列來說,其實情況也并不樂觀。
如果以色列還有理智的話,應該會慎重考慮是否要進入加沙。
但已經極右翼化的以色列,恐怕并不會管那么多,從以色列過去這兩周的瘋狂反應來看,哈馬斯的第一輪大規模襲擊,顯然是把以色列打得很疼,讓極右翼化的以色列出現嚴重的過激反應,這種情況下,我是挺懷疑內塔尼亞胡政府還能保留多少理性,美國到底能不能勸動以色列。
同時,也需要注意,不管以軍會不會被咬塊肉下來,但只要以軍派出大規模地面部隊進入加沙,那么必將造成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不管雙方打得如何,在雙方激戰過程中,大量平民傷亡是可以預見到的,這將是一場巨大災難。
阿拉伯國家,乃至國際社會,都不能對這樣一場巨大災難,視而不見。
所以,以軍是否派大規模地面部隊進入加沙,會成為這次巴以沖突是否會走向失控的關鍵節點。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