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烈士紀念日。一般說來,我們對建立共和國過程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們都稱為革命烈士,或者稱為革命先烈。
實在想不起來我所聽到的第一位革命烈士到底是誰了。本來,革命烈士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心中,就是一個英雄的群體。在讀初中的時候,記得應該是初一年級的第二學期。在清明節的那天,高一年級的同學帶著我們到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去祭掃任弼時同志的墓。當時我們并不熟悉任弼時到底是誰,只是初中課本上有一篇課文,叫“任弼時同志二三事”。這篇課文的內容已經都忘記了。直到后來,我才知道任弼時是黨的七大之后中央五大書記之一。這五大書記,在今天論起來就相當于政治局五大常委了。
那個時候,我們耳熟能詳的革命烈士的名字,就是黃繼光、董存瑞、邱少云和劉胡蘭了。這四位烈士的名字是我們最熟悉的。如果老師問起來,這四位烈士的名字能夠脫口而出。再問起其他烈士的名字,可能就會多想一陣子了。這幾個閃耀著萬丈光芒的名字要在我們的心中銘記一輩子了。狼牙山五壯十的事跡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
上初中時,學校組織過學生參加朗誦革命烈士所寫的詩歌的比賽。那時候,很多同學都讀過《革命烈士詩抄》這本書。比賽那天,報名參加比賽的不同年級的同學紛紛走上舞臺,用他們青春的激情,用他們生動的表情,用他們設計的表演動作來演繹著革命烈士創作詩歌中的革命精神。那些詩歌也牢牢地刻在我們的腦海之中。葉挺將軍寫的《囚歌》,陳然烈士寫的《我的“自白書”》,我到今天也背得下來。還有劉伯堅烈士寫的《帶鐐長街行》,還有夏明翰烈士寫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自有后來人”等,都是我們今天仍然能夠銘記在心的詩句。
還有那些烈士們寫過的家書,幾乎每一封都能讓人感動得落淚。趙一曼烈士給他兒子的信,陳覺、趙云霄烈士給剛出生的兒子留下的遺書,表現出烈士們在死亡威脅的面前沒有畏懼,只有對革命事業堅定的信念,對后代一輩的期待和希望。
在讀初中時,我看到了一本書《烈火中永生》。這本書是記述在重慶中美合作所中關押的革命志士的事跡。后來從監獄中僥幸逃出來的羅廣斌根據他在監獄中的經歷寫出了小說《紅巖》。這本書對當時的青年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電影《烈火中永生》就是根據小說《紅巖》中的部分情節拍攝的。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江姐的事跡。讓我最感動的場面是獄中難友們為了過春節,要求獄方允許他們開一個聯歡會。在聯歡會上,難友們帶著鐐銬邊跳邊唱《擁軍花鼓》。那一刻讓我立刻熱淚盈眶。而影片的名稱則是根據葉挺將軍在獄中寫下的《囚歌》中的最后一句“我將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提煉而成的。
我也讀過不少烈士們在敵人監獄中英勇斗爭的事跡。有一位烈士,我已經記不起來他的名字了。他博學多才,但斗爭意志非常堅定。在敵人已經宣判了他的死刑之后,他在獄中依然堅持每天學習俄語。有獄友問他,你剩下的時間不多了,為什么還要學外語。這位烈士淡淡一笑,說,只要我活一天,這一天就不能輕易浪費,不能虛度,就要堅持學習。這種堅強的意志,這種寬廣的心胸,是多么難得,又是多么令人敬佩。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們無數年輕的戰士,在他們即將踏上朝鮮土地上的時候,他們就沒想著能夠活著回來。他們帶著一種義無反顧的必死的信念,走上與美國帝國主義決一死戰的戰場。他們中確有許多人沒有活著回來。在他們這群烈士中,至今還有尸骨沒有回到祖國,留在當年的硝煙戰場之上。中國有古詩云: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這種壯烈的意志又何嘗不存在于我們那些成千上萬的志愿軍烈士的身上。
在抗日戰爭期間,有一位只有16歲的中國士兵。當一個美國記者問他,他多大了,他回答說已經十六歲了,記者再問,你想家人嗎? 小戰士說,他們都死了。記者又問,你覺得中國能在戰爭中取勝嗎? 小戰士說,中國一定能勝利。記者還問,在抗戰勝利之后,你準備做什么,是留在部隊里,還是回家娶媳婦。小戰士笑了笑回答說,到了那個時候,我已經戰死沙場了。這位小戰士沒有想著是不是能在戰爭中活著留下來。在他們準備走上戰場的時候,就已經準備把自己的性命獻給自己的民族和人民了。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在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中,雖然大量的流血犧牲已經不多了,但是任何情況都有可能需要那些英雄們沖上前去,用自己的身體,用自己的生命,保衛著我們的人民,保衛著我們的國家。五十年代,廣州有個女工向秀麗。她工作的車間有金屬鈉,遇水及遇到高溫極易燃燒爆炸。當時,有位工友,因不慎導致酒精失火。她奮不顧身沖上前去,用手攔擋著酒精,以防流到金屬鈉所存放的地方。最終全身嚴重燒傷,其中三度燒傷達百分之六十以上。最終因傷勢過重,在搶救了三十三天之后,還是犧牲了。她的英勇行為感動了全國人民。
解放軍戰士、班長王杰在幫助民兵訓練時,因有個民兵操作不慎,導致爆炸物即將爆炸。英雄王杰奮不顧身沖上前去,用自己的身體壓在爆炸物的上面,為的是掩護在場民兵們的生命安全。他已經明明知道沖上去必死無疑,但是他依然毫不猶豫沖向死亡。王杰在他的日記中寫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語言。毛主席后來說,“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今天,有不少中年人,在他們聽到王杰的名字時,都認為是那個臺灣的歌手。而英雄王杰的事跡,對他們來說一無所知。這個情況至少表明,這些年來,我們在對年輕一代進行革命英烈事跡的教育方面存在著多么大的空白和疏失。
黃繼光的事跡沒有看到有直接相關的影視作品,也沒有看到相關的戲劇。董存瑞的事跡拍成了電影,現在央視電影頻道也會偶然放映。劉胡蘭的事跡曾經創作了一部歌劇,但是這部歌劇已經有多年沒有登上舞臺了。趙一曼的事跡也拍成了電影,但這部電影已經是七十多年前拍攝的了。如果我們今天重新拍攝,是不是能挖掘得更深入一些? 狼牙山五壯十也被拍成過電影,還有一首歌頌狼牙山五壯十的歌曲。歌中唱到狼牙山五壯士戰斗的地方叫棋盤坨。今天我們還有多少六十歲以下的人們知道這首歌,聽過這首歌? 楊靖宇烈士的事跡沒有直接描寫的影視作品,但有一些從側面表現楊靖宇烈士事跡的影視作品,是通過楊靖宇烈士當年的部下,為追蹤當年出賣楊靖宇的叛徒,所付出的艱苦努力。影片最后是楊靖宇烈士的老部下們把所有的叛徒全部清除,以慰先烈之靈。這部作品有部分畫面是描述楊靖宇烈士當年在東北深山老林中最艱苦的環境下,堅持斗爭的形象。但是畢竟這部作品不是真正從正面來表現楊靖宇烈士的英雄事跡。
說句不太中聽的話,今天的我們,對我們的先烈是有著很多虧欠的。如果我們這一輩,我們的下一輩,以及我們的子孫后代,不能堅持把烈士們的英雄氣概和斗爭精神延續下去,那么真就要應了那句話,烈士們的血就真的會白流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