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媒體剛剛報道“北京擬試點老年人貸款購房”的消息:
今天,又看到有媒體報道“多縣鼓勵農民進城買房”:
各地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樓市,可謂腦汁絞盡、花樣百出。例如,武漢推出了“遠郊區域15萬補貼(五年內償清)鼓勵公務員買房”的措施,鄭州等地“鼓勵買房首付分期,房貸斷供不進征信”,要知道,“首付分期”擱前幾年可是違規行為。
十多年前,網絡上就曾流傳過“房地產綁架中國”的說法,可放眼全世界,目前資本涌流的國度不是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樣的現象呢?只要按照這個路子走,這就會成為資本發展的一個客觀規律;同樣地,泡沫的破滅也是一個客觀規律;“房住不炒”不過是對客觀規律的提前揭示,是為了保護資本體系特別是地產資本安全的風險預警。
房地產業究竟撬動了多大規模的GDP,這個眾說不一。按增加值計算,房地產業的GDP占比不到7%;而按銷售額計算,房地產業的GDP占比在大疫之前的2018年達到了14.6%,中國家庭財富的7成更是砸在了住房上。房地產本身的發展直接影響了鋼筋、水泥、建材的銷售,往產業上游又影響了電力、煤炭、石油化工等各種行業;房地產業本身又容納了五六千萬從事建筑行業的農民工,以及依附于這個產業的規模龐大的銷售、地產中介、金融服務業等從業人員;往下游則是給新房配套的家具、電器及裝修行業;在城市急劇擴張的過程中,“睡城”成了普遍模式,由此房地產業又影響著城市基礎設施配套以及汽車產業……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房地產價格構成中的土地出讓金以及房地產帶動的上下游產業的利稅,是地方財政的重要支柱,在很多三四線城市甚至成了最重要支柱。
房地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必多說了,但是,這樣的重要性本身就是一種病態的、畸形的“重要”。不過話說回來,難道還有不病態、不畸形的路子?如果有的話,馬克思所揭示的“規律”早就被打破了,兩三百年來反復上演的危機、戰爭也就不會出現了。
房地產業變得如此“重要”,恰恰是資本運動的客觀規律,是“資本人格化”的本性使然。相比其他的產業,預售制度建構了房地產業的高周轉模式,使得地產資本可以在最短的周期里完成投資-增殖-再投資的過程,并不斷擴大規模,壟斷和占領市場,滾雪球式的急劇擴張;另一方面,以貸款買房為主要構成的預售模式,使得脫離實體生產的生息資本尋找到了一個龐大的寄生母體,也為剩余價值的轉移提供了載體,這個過程中房地產業又具備了某種特殊的金融屬性。
不過,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房價和杠桿率被同時無限推高。當房價大大超出所謂的“剛需群體”掏空六個錢包的購買力,房地產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一面所要面對的生產過剩危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當房價停止上漲或者開始下跌,原先的高周轉、高杠桿模式就要被打破,不管是房企還是炒房人,當地產增殖低于杠桿利息,“爆雷”同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正是房地產業的這種運行模式,極大地縮短了資本周轉時間,加速了資本的壟斷進程,加速了剩余價值的積累速度,貧富差距的擴大速度也被極大地加速了,反過來又加速了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的到來。
顯而易見,房地產業正在快速地拉大社會的不平等。
在生產屬性的一面,地產企業直接從建筑工人頭上榨取著剩余價值,通過勞務派遣和層層轉包制度,對建筑工人進行殘酷的壓榨,并且通過勞務發包最大限度地逃避對建筑工人群體的安全責任和社會責任,將他們置于危險的工作環境中;而房地產上下游企業,這樣的剩余價值積累和剝削的過程,同樣在無時不刻地發生著。
在金融屬性的一面,其他行業的大小企業主在其他的生產場所榨取到剩余價值后,迅速投資到房地產領域,一方面可以長期賺取地租,另一方面通過最先搭上房價快速上漲的快車,實現個人財富的快速增長。而這一部分財富增長,主要來自銀行的貨幣增發——貨幣增發在推高物價的同時,也使得社會相對貧富差距快速增加。
然而,根本而言,這是一個“擊鼓傳花”的游戲,先富解套之后,中產后富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接盤俠”……
為了保證游戲進行下去,在大城市很早就開始推行這樣的模式:將城市公共服務以及子女受教育的權利與戶籍、房產掛鉤,例如,優質的教育資源被集中到學區房對應的學校。那些好不容易在大城市落腳的小鎮做題家,從心理上是無法接受自己的子女在做題過程中落敗的,因此,學區房也就成了趨之若鶩的事情。這與其說是一個自由選擇,不如說是請君入甕。
而今,多地出臺的“鼓勵農民進城買房”措施,更像是在把大城市的模式推而廣之到廣大農村地區。
在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的今天,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已經大部分集中到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和小縣城本身已經處在絕對的劣勢;而在三四線城市和小縣城內部,本已有限的公共服務資源又進一步集中到城鎮地區。
在“鼓勵農民進城買房”的政策驅動下,農村地區嚴重匱乏的公共服務資源逼迫著農民不得不進城買商品房:為享有“現代化”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享受更便利的生活配套以及更安全的生存環境,不得不去繳納“進城稅”,這更是一種“請君入甕”。這不是在均衡城鄉發展,滿足“待富群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是希圖讓本已逼仄的農村去消化城市的“過剩”!
稍微有點積蓄的農村家庭可以掏空錢包,全家買房進城;而那些沒有多少積蓄的家庭呢?階層固化的代價傳播因為這樣的措施,又會進一步加劇,社會貧富分化的程度同時在加劇,“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生產相對過剩的程度也會進一步加劇……
正如房地產業內人士所言,鼓勵農民進城買房對樓市刺激有限;但此舉對于拉大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資源分配不均和貧富差距,透支底層最后的“內卷”動力,卻是很有效的。
樓市刺激政策再怎么花樣翻新,終究還是逃不脫剩余價值規律的“制裁”。根本出路,還是在于改變這種資本主導的生產模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