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等微信分別刊發文章——《沉睡中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文章曝出了一個系列的令人驚心的當代大學生圖片:
X
(哦,沒睡覺的,原來是在低頭看手機——本刊)
X
(終于見到夢醒的時候啦——本刊)
X
(收取高額費用的各大學,歡快地送出了一屆屆腹內草莽的大學生——本刊)
文章還列舉出大學生的許多“罪狀”并配以無奈的指責:
“上課時,清醒沒有發呆的多,發呆沒有睡覺的多,睡覺沒有玩手機的多;下課時,自修沒有吃零食多,吃零食沒有看連續劇多,看連續劇沒有游戲多。如此這般,就業時的失敗怎能不比成功多?”
“上大學前填報志愿,你說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特長,好吧,大學畢業找工作了,同樣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特長。自己都不認識自己,還有誰能認識你?”
“你說,你修了《思想修養》,但你根本就沒聽。你敢說,除了課堂上睡眠的抗干擾能力得到提升外,在思想修養和道德品德方面,得到了應有的提升嗎?”
“圖書館里沒有你的人影,運動場上沒有你的人影,公益場上更沒有你的人影。你退化的不是肌肉,你退化的不是責任感,你退化的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找工作時,在工作崗位上的最大價值在于不可替代。責任心、吃苦精神、寫作水平、做事能力、專業修養、操作技術、學問素養、人際處理,有哪一方面是你的看家本領?有哪一點是他人不可替代的?你不失業誰失業?”
這些“罪狀”的根源在哪里文章沒有說,但是卻給大學生指明了努力學習的理由:
“有沒有想過,當年那些不如你的人,也許有一天會超過你。”
不信?那我舉個例子給你看:
“我們常常嘲笑”的“L同學本科就讀的大學是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校”“從剛踏入校園的那一刻開始,她就和圖書館緊密相連。總之,在學校里見到她的時候,不是在教室的前排,就是在圖書館。”后來,“L同學如愿考上了名牌大學的研究生,終于去了她想要的學校,過她想要的生活。再后來,碩士畢業,她找到了一份給應屆生的special offer,剛入職年收入就有30萬。”
嗚呼,這就是《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的境界!它們用以激勵大學生努力學習的終極由頭就四個字——“生存能力”,說白了就三個字——“能掙錢”,最終的、根本的就一個字——“錢”。
其實這代大學生除了“沒聽”“《思想修養》”,也根本不懂什么“生存能力”、“30萬”之類,因此,以上的激勵就顯得那么蒼白,甚至滑稽可笑。
除了家庭無力供養而陸續輟學的孩子,能上起學的,特別是能上好學校的,差不多都是有產、有權階級的子孫,這些富貴子弟在國家“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清華學子”“哈佛女孩”等的諄諄教導下,從小就在被動地接受填鴨式的、種種培訓班的應試教育,什么“團結緊張,嚴肅活潑”、什么“尊老愛幼,助人為樂”、什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統統作為“可惡的大道理”被拋進了垃圾堆,他們只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為考上一所名牌大學而孜孜以求——文化課實在學不好的,還有藝術類、體育類院校作最后收攬呢。
所以,他們怎么能“知道自己的興趣特長”呢?所以,他們才在高考之后發瘋般地撕毀手中的課本、作業本!
(本刊編輯部主任劉衛東攝于北京5號線地鐵)
社會和家長的教育一直暗示:“只要上了大學就有出路,只要上了名牌大學,將來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就可以掙大錢”,所以一走進大學的校門,這些失去了家長夜以繼日的監督,而教授、講師們又懶得管的孩子們,馬上就沉迷進妙趣橫生的各種“游戲,參加各種各樣的社團,又或者去光明正大地戀愛”……
從來不缺錢花的這群孩子怎么知道“掙錢”的含義呢?如果他們知道,那才真叫一個“怪”呢!
從不知辛苦為何物,也不知什么叫“責任”、什么叫“義務”,更不曉什么是“貢獻”、什么是“光榮”的這群孩子,而“掙錢”的格局又太小,不能引起人生興趣,難以支撐精神的需求,那么,他們憑什么要努力學習呢?
“吳王好劍客,百姓多瘡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你們到底在罵誰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