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筆者的朋友圈被一條新聞刷屏,那就是陜西榆林的產婦馬某因為不堪忍受生育的疼痛,帶著自己即將出世的孩子從醫院的五樓縱身跳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現在事件眾說紛紜,在這里筆者不想去討論孰是孰非誰對誰錯。
在我看來,馬女士的離去,更像是一種時時刻刻在中國無處不在的悲劇的縮影。
女性的悲劇人生
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這張圖是微博網友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所制作的中國新生兒性別比圖例。
正常來講,新生兒男女比例大致應該在1.05到1.07(男/女)之間,而圖例表明很多地區特別是中國腹地,新生兒男女比早就超過了這一水平。
這表明有大量的女嬰還沒有出生就從這個世界“消失”掉了。
事實上,這個殘酷的性別比只不過是中國女性所要面對的第一關。即使她們僥幸來到了這個世界上,也要面對來自家庭的惡意。特別是某些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對女孩的迫害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即使她們躲過了這一關,她們依然可能被迫成為“扶弟魔”,把自己的收入寄回給原生家庭,甚至她們還得不到一句好話。最后她們會被當成物品一樣賣掉,來換取那個叫做“彩禮”的東西。
然而她們會得到什么呢?她們什么也不會得到!她們已經被排除在了繼承名單之外。
延續了上千年的中國重男輕女的傳統依然在這片土地上肆虐。而從五樓縱身一躍的榆林產婦,無疑是這個吃人傳統的又一個受害者而已。
性別不平等的起因
事實上歧視女性、重男輕女的思想自古有之。
農業社會需要大量的體力勞動,而男性在體力方面優于女性,這樣在資源匱乏的時候,父母會更多的偏向于撫養男性而非女性。
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類的勞動已經從單純的體力勞動變得更加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耐心。
機械化使得勞動強度大大的減輕,正如毛主席說的那樣“婦女能頂半邊天”!
(圖為中國第三套人民幣一元,鈔票后是我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
然而,男女之間的身體差距可以通過科技來彌補,社會對于男女差異的看法卻很難改變!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女性參與工作的比例越來越小,話語權越來越弱。
譬如網上人人得而誅之的“女司機”實際上就是典型的對女性的歧視,這種歧視分布在社會的方方面面。有些企業招聘時不要女性,即使女性也能承擔同樣的工作。
越貧困的地方,歧視女性的思想越根深蒂固!原因自然不難理解:越貧困的地方,對體力的需求就越大。女性在其中的經濟收入越低,地位越低。譬如潮汕地區,當年的土客械斗使得男性勞動力價值越高。
而越富裕的地區對腦力的要求越高,女性會更多的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去,有更高的收入地位,譬如上海。
我們會在中國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一個女孩出生在個重男輕女的地區,受到社會的輿論風氣影響,她的父母可能會變成“超生游擊隊”,直到給她生出個弟弟為止。
于是這個女孩初中沒畢業就去打工,每個月要往家里寄錢。到了結婚年齡,父母向她的結婚對象索要一筆巨額彩禮來把她當商品一樣賣掉。
她的彩禮會被給他弟弟拿去買婚房或者供他上大學。而這個女孩繼續這種生活或者因為產痛從醫院的五樓一躍而下!
而另一個女孩出生在一個更平等的地區,她可能會讀書讀到碩士博士,或者出國留學去過自己想要的人生,這就是中國的魔幻和現實。
性別不平等,受傷害的只是女性嗎?
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下,受害者不僅僅是女性,還有男性!
在重男輕女的語境下,男性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要湊夠數量可觀的彩禮!這對于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男性來說是及其困難的,于是就會出現各種因為彩禮紛爭而引發的悲劇!
即使負的起彩禮娶得起老婆,男性也要更多的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
于是陷入了一種怪圈之中:越重男輕女的地區,女嬰數量越少。彩禮錢越多,男性的負擔越重。于是為了分擔經濟壓力,夫妻雙方會選擇繼續生兒子來增加收入。結果就是重男輕女思想越來越旺盛,彩禮錢越來越高,男女都是重男輕女的受害者。
所有的平權運動,不去解決男女之間的經濟差異問題,不去解決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問題,都是鏡中月水中花!
要消除根深蒂固的歧視女性,重男輕女的思想,不是光靠什么宣傳“生男生女都一樣”就可以達到效果!
至關重要的是解決經濟間的差異,只有女性的收入增加,才能提高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實現最終的平等。
最后,我想談一談今年以來呼聲越來越高的二孩政策。二孩政策下,婦女權益何去何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