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近緣雜交”、“遠緣雜交”與“轉基因作物”育種
陳一文,《健康中國》捍衛者顧問
80年代全國青聯委員
轉載自新浪網《陳一文顧問微博》(2017-09-19):
http://weibo.com/1269923485/FmxDPfRDQ
@陳一文顧問 【淺談“近緣雜交”、“遠緣雜交”與“轉基因作物”育種】答怪論:“遠緣雜交不是轉基因”,“轉基因成分的檢驗機構,不問基因轉入方法,所以用轉基因技術獲得的,仍是雜交稻”,“用轉基因技術得到的生物,外源基因來自‘目’內是雜交生物;否則都是轉基因生物。袁隆平用轉基因技術,得到卻是超級‘雜交稻’”!
“遠緣雜交”一定“不是轉基因”嗎?
有人宣稱“遠緣雜交不是轉基因”。“遠緣雜交”一定“不是轉基因”嗎?
檢測是否轉基因時,檢測機構“不問基因轉入的方法”嗎?
有人故意散布“轉基因成分的檢驗機構,不問基因轉入的方法,所以用轉基因技術獲得的,仍然是雜交稻”。
“袁隆平的用了轉基因技術,得到的卻是超級‘雜交稻’”,這種說法科學嗎?
還宣揚“用轉基因技術得到的生物,外源基因來自‘目’內的是雜交生物;繁殖都是轉基因生物。袁隆平的用了轉基因技術,得到的卻是超級‘雜交稻’”!?
這些問題的答案,顯然涉及對于“近緣雜交”、“遠緣雜交”與“轉基因作物”育種的正確科學認識。
農業部官方網站《轉基因權威關注》2013年轉載《淺談遠緣雜交與轉基因作物育種》特別強調:
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kpxc/201305/t20130516_3463430.htm
-- “遠緣雜交通常是指植物分類學上不同種、不同屬甚至親緣關系更遠的物種之間的雜交。...例如,李振聲院士利用小麥的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與普通小麥進行雜交,培育出高產優質的小偃4號、5號、6號、54號、81號等系列小麥新品種。”
-- “雖然遠緣雜交可以轉移來自不同近緣種、不同近緣屬的有利性狀和基因,在農作物品種培育和保證我國糧食安全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它也存在著一些缺點。主要表現為由于雜交親本之間遺傳關系相對較遠,在雜交過程中會出現雜交不親和、雜種衰亡或不育以及雜交后代瘋狂分離、獲得穩定材料耗時較長等現象。此外,遠緣雜交技術中雜交親本之間親緣關系不能太遠,通常為不同屬植物之間的雜交,很少見到不同屬以上類型(如不同科間材料雜交)的雜交成功的報道,更不用說植物和動物或是微生物之間的遺傳信息交流。此外,遠緣雜交轉移外源優良性狀時,通常是外源種屬的整條染色體臂或者染色體片段向栽培品種的轉移。即使是小片段的外源染色體,其上面也可能有著成百上千的基因,因此其上面除了我們所想要的有利性狀和基因外,可能還攜帶有我們所不想要的不利性狀或基因。”
-- “為了快速向目標品種中轉移優良基因,科學家發明了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是指將外源基因整合在目標品種的基因組中,培育出符合人們要求的作物新品種的基因轉移技術。”
這篇文章對“‘遠緣雜交’一定‘不是轉基因’”的問題沒有提供答案;對“檢測是否轉基因時,檢測機構‘不問基因轉入的方法’”的問題”也沒有提供解釋,更沒有解決“袁隆平的用了轉基因技術,得到的卻是超級‘雜交稻’”的問題。
某些人提出“遠緣雜交不是轉基因”的“科學依據”:“不同種、屬或親緣關系更遠的植物類型間進行的雜交,成為遠緣雜交”!
某些人在百度百科上搜到“遠緣雜交:遠緣雜交就是不同種間屬間甚至親緣關系更遠的物種之間的雜交。...”,作為他們提出“遠緣雜交不是轉基因”的“科學依據”!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F%9C%E7%BC%98%E6%9D%82%E4%BA%A4/2748567?fr=aladdin
他們無意或故意沒有向下看,否則將看到“獲得遠緣雜種通常要克服3方面的困難”以及:
“克服辦法:(1)親本選擇;(2)橋梁法(媒介法);(3)染色體預先加倍;(4)采用特殊的授粉方法;(5)柱頭手術;(6)理化因素或激素處理;(7)生物技術:試管受精:從母本花中取出胚珠,置于試管中培養進行人工授精;體細胞雜交:去掉細胞膜后進行細胞融合。”
采用“(7)生物技術:試管受精:從母本花中取出胚珠,置于試管中培養進行人工授精;體細胞雜交:去掉細胞膜后進行細胞融合”的“遠緣雜交”,確鑿無疑是“轉基因作物”而不是“非轉基因作物”!
這證實:采用“生物技術/轉基因技術”的“遠緣雜交”結果,確鑿無疑是“轉基因作物”而不是“非轉基因作物”!
為了避免這樣的結論,他們進一步編造“轉基因成分的檢驗機構,不問基因轉入的方法,所以用轉基因技術獲得的,仍然是雜交稻”、以至“袁隆平的用了轉基因技術,得到的卻是超級‘雜交稻’”的“轉基因偽科普”謊言!
世界衛生組織“轉基因生物”定義:識別“轉基因科普”與“轉基因偽科普”的照妖鏡!
對這些問題給予科學的解釋,必須依據全世界科學界,無論挺轉學者或反轉學者,一致共識接受的對于“轉基因生物”的確切定義,而不能脫離、回避世界共識“轉基因生物”定義“自說自話”信口胡說!
國務院《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的“轉基因生物”定義:
國務院管理條例強調:
“本條例所稱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防范農業轉基因生物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和生態環境構成的危險或者潛在風險。”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農業轉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基因組構,用于農業生產或者農產品加工的動植物、微生物及其產品”!
規定“經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檢測機構檢測,確認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和生態環境不存在危險”,才能頒發“安全證書”批準進口、加工與上市銷售!
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公布的“轉基因生物”定義:
“轉基因生物可界定為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以不能以交配和/或自然重組自然發生的方式改變的生物。”
http://www.who.int/foodsafety/areas_work/food-technology/faq-geneically-modified-food/en/#
國務院2001年管理條例公布的“轉基因生物”定義強調“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基因組構”,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公布的“轉基因生物”定義,對“基因工程技術”進一步明確,強調“轉基因生物可界定為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以不能以交配和/或自然重組自然發生的方式改變的生物”。
顯而易見,國務院2001年管理條例公布的“轉基因生物”定義,與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公布的“轉基因生物”定義,完全一致沒有沖突。
鑒別是否是“轉基因生物”的兩個必不可少的檢驗標準:1)是否“以不能以交配和/或自然重組自然發生的方式”/“利用基因工程技術”?2)結果作物是否“改變基因組構”/“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改變”?
依據國務院管理條例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的“轉基因生物”定義,“以不能以交配和/或自然重組自然發生的方式”/“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無論轉入“近緣”或“遠緣”作物以至其他物種外源基因,還是無外源基因“基因編輯”、“沉默技術”,如果結果作物“改變基因組構”/“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改變”,就是“轉基因生物”!
“遠緣雜交”不是沒有受到轉基因沾污的“貞潔”領域!
“近緣雜交”,以及“遠緣雜交”,既包括非轉基因傳統“雜交作物”,也包括“轉基因雜交作物,必須用上述兩條檢驗標準進行鑒別!
非轉基因傳統育種“遠緣雜交”作物
《植物遺傳資源科學》發表中國農科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鄭殿生、盛錦山《主要作物遠緣雜交概況》
https://wenku.baidu.com/view/9b00b66c011ca300a6c39032.html
介紹國內外研究者用非轉基因傳統雜交技術開發的多種非轉基因傳統育種“遠緣雜交”作物!
“花粉管通道法”/“穗莖注射法”用轉基因技術“利用外源DNA導人培育水稻品種”
《作物研究》2002年2月發表何登驥等人《利用外源DNA導人培育水稻品種研究新進展》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WYJ200202022.htm
介紹運用通過“在水稻卡華后1-3h,切柱頭,滴DNA于穎內,浸泡去掉柱頭的子房,及時套袋”“外源DNA直接導入植物”轉基因技術開發了一系列轉基因“遠緣雜交”品種。
《南方周報》2015-09-11報道《袁隆平喜看何登驥中稻新品系稱贊前途無量:利用外源DNA導入培育水稻品種》
http://news.southcn.com/china/content/2015-09/11/content_132647884_4.htm
介紹何登驥團隊用“外源DNA導入技術”開發的一系列轉基因“遠緣雜交”品種。
檢測是否第一代轉基因作物的檢測:采用PCR技術檢測“外源基因”與“啟動子、終止子”
如果一種作物只有是否某種抗蟲Bt轉基因作物一種可能性,又已知它轉入了特定抗蟲Bt基因與35S啟動子和終止子,可以使用檢測這種抗蟲Bt基因與35S啟動子和終止子的特定試劑盒進行檢測:如果檢測出有,可以判斷是這種轉基因作物;如果檢測出沒有,則可判斷不是這種轉基因作物。
但必須強調,這樣的檢測不能判斷這種作物是否一定不是另外品種轉基因作物,因為沒有對另外品種轉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與啟動子和終止子進行檢測。
2011年在北京舉行《第四次轉基因生物安全國際研討會》期間,我特別向出席會議世界知名挪威生物安全研究所(GenØk)首席科學家托馬斯-伯恩(Thomas BØHN)博士提問:如果來了一船5萬噸谷物,知道可能含某種沒有公布的轉基因,你們能否檢測?他回答:非常困難,非常費時間,也非常昂貴。我問:需要多長時間?他回答:也許1年!
對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外源DNA導入”育種作物“是否轉基因”的驗證檢測,與已知轉入什么“外源基因”第一代轉基因作物的檢測有很大的不同。
對采用“花粉管通道法”/“穗莖注射法”、“利用外源DNA導人”培育“遠緣雜交”作物是否造成“改變基因組構”/“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改變”的驗證
從相關科學文獻看,需要采用PCR(聚合酶鏈反應)擴增、RAPD技術等進行這樣的檢測。
轉基因作物中的特定基因片段數量有限難于檢測,采用PCR擴增能夠使DNA片段在數量上呈指數增加,從而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特定基因片段,便于進行檢測。
DNA分子水平上的多態性檢測技術是進行基因組研究的基礎。運用隨機引物擴增尋找多態性DNA片段可作為分子標記。這種方法即為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隨機擴增的多態性DNA)。該RAPD技術建立于PCR技術基礎上,它是利用一系列(通常數百個)不同的隨機排列堿基順序的寡聚核苷酸單鏈(通常為10聚體)為引物,對所研究基因組DNA進行PCR擴增.聚丙烯酰胺或瓊脂糖電泳分離,經EB染色或放射性自顯影來檢測擴增產物DNA片段的多態性,這些擴增產物DNA片段的多態性反映了基因組相應區域的DNA多態性。
分析時可用的引物數很大,雖然對每一個引物而言其檢測基因組DNA多態性的區域是有限的,但是利用一系列引物則可以使檢測區域幾乎覆蓋整個基因組。因此RAPD可以對整個基因組 DNA進行多態性檢測。
https://www.biomart.cn/experiment/430/457/690/64347.htm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 1999年01期發表向平安等人《高粱DNA導入水稻的RAPD分子驗證》確認: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NND901.001.htm
“自周光宇提出利用花粉管通道技術,將外源總DNA導入農作物...對以密穗型高粱DNA為供體、通過花粉管通道技術導入水稻所獲得的水稻后代進行了RAPD分子驗證.結果表明:從122個引物中找到9個引物檢測出DNA的多態性,證明外源DNA導入受體后引起后代基因組的顯著變異。”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04年發表劉青等人《外源DNA導入小麥變異后代的抗旱耐鹽性初步鑒定及RAPD驗證》確認: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CHO200401003.htm
“引物S317的RAPD驗證結果表明,四個變異后代均有兩條異于受體的特異譜帶,其分子量分別為650bp、680bp。其中分子量為650bp的譜帶在四個變異后代和供體中均具有,而受體卻沒有。這可能是玉米基因組中的DNA片段整合到受體的基因組中,導致受體中與抗性有關的基因結構發生了改變”!
《麥類作物學報》2005第2期發表王瑞霞等人《穗莖注射法導入反義PLDγ基因小麥的分子檢測》確認: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mlzwxb200502003
“用特異PCR標記和PCR-southern雜交技術對所獲得的變異系進行了分子檢測。...擴增出與陽性質粒大小相同的400 bp的目的片斷, PCR-Southern雜交結果與其一致。說明該基因已整合到小麥的基因組中,從而獲得了轉反義PLDγ基因的小麥”。
眾多科學文獻證實:
對采用“花粉管通道法”/“穗莖注射法”、“利用外源DNA導人”培育“遠緣雜交”作物,如果求真務實采用PCR擴增、RAPD技術等檢測的話,皆可以驗證“改變基因組構”/“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改變”,證明它們確鑿無疑是轉基因“遠緣雜交”作物,而不是非轉基因“遠緣雜交”!
“花粉管通道法”/“穗莖注射法”、“利用外源DNA導人”培育轉基因“遠緣雜交”作物造成食用谷粒“蛋白變異”、“自身DNA序列發生變化”等潛在危害
《上海農業學報》 1997年04期發表李建粵等人《大豆DNA導入水稻引起后代種子貯藏蛋白變異》確認: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LB199704003.htm
“以大豆為外源DNA供體,用浸種及幼苗澆灌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直接將大豆總DNA導人受體水稻,經常規栽培獲得水稻后代種子。采用薄層等電聚焦電泳和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酸胺凝膠電泳法,分析了經大豆總DNA處理得到的水稻后代種子中的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結果顯示,大豆DNA可能引起水稻種子貯藏蛋白的變異。變異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總條帶數不變,但部分條帶的遷移年與對照相比出現差異;再則就是出現了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條帶增加的現象。”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年底6期發表劉國華等人《外源DNA導入誘導水稻高蛋白質變異的研究》確認: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unannydx200006003
“為探明外源DNA導入水稻,其后代蛋白質含量的變化規律,采用浸種法,將大豆、高粱、玉米的DNA導入水稻品種0146,91-264,對其籽粒蛋白質含量進行逐代分析。結果發現,后代蛋白質含量出現廣泛變異”!
可能導致“遠緣雜交”作物自身DNA序列發生變化
《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 2005年04期張連全等人《遠緣雜交早代穩定小麥導入了外源DNA片段并發生了DNA重排》確認: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CXK200504003.htm
“利用普通小麥-黑麥遠緣雜交自然結實的早代穩定特異小麥99L2研究發現:...99L2自身的DNA序列發生了變化,表明外源DNA部分片段注入小麥染色體組過程中,也可能導致小麥自身DNA序列發生變化。”
農業部官方網站《轉基因權威關注》2013年轉載《淺談遠緣雜交與轉基因作物育種》特別強調:
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kpxc/201305/t20130516_3463430.htm
“遠緣雜交轉移外源優良性狀時,通常是外源種屬的整條染色體臂或者染色體片段向栽培品種的轉移。即使是小片段的外源染色體,其上面也可能有著成百上千的基因,因此其上面除了我們所想要的有利性狀和基因外,可能還攜帶有我們所不想要的不利性狀或基因。”
這證實:“花粉管通道法”/“穗莖注射法”、“利用外源DNA導人”培育轉基因“遠緣雜交”作物研發機構必須老老實實接受國務院《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規定的“經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檢測機構檢測,確認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和生態環境不存在危險”生物安全評價監管,絕不能明知故犯掩蓋“轉基因”身份偽裝非轉基因“雜交”作物推廣上市,犯罪逃避生物安全評價監管!
必須特別警惕“花粉管通道法”/“穗莖注射法”、“利用外源DNA導人”培育轉基因“遠緣雜交”作物研發機構,與農業部轉基因檢測機構相互勾結,“揣著明白裝糊涂”造假檢測,犯罪故意采用檢測第一代轉基因作物“抗除草劑外源基因、抗蟲Bt基因”與“35S啟動子、終止子”方式,掩蓋這種檢測方式根本檢測不出來的“轉基因身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