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明的地位不容質疑
李旭之
近日看到一些有關考古方面的電視紀錄片和文章,談到文化考古和文明研究中,有一種比較明顯的傾向,用長江壓黃河,用所謂的長江文明壓黃河文明。比如中央電視臺記錄頻道播出的《長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7月14日第620期刊登的郭靜云的《中華文明起源新論:長江流域是中原文明發祥地》,《文物》2010年第1期宋建忠的《良渚與陶寺》等。
隨著考古進展,幾十年來陸續有很多古代文化遺存被發現,如黃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陶寺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長江流域的有,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石家河文化,馬家洪文化,彭頭山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以及西北的齊家文化,東北的紅山文化等。很多史前文化遺存的發現,用實物有力證明了中國這塊大地上很早就出現了人類文明。
有專家學者以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為例。考古研究表明,良渚文化屬于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類型,距今5300-4500年左右。有專家學者據此斷言良渚文化是同時期與黃河流域發現的陶寺文化處南北格局中而獨立的南方文化的代表,并對在陶寺文化中發現的禮玉器物中與良渚文化中的相似部分比較,斷言陶寺文化受到了良渚文化的影響。還有對西北地區發現的齊家文化,也有專家學者斷言齊家文化是良渚文化先民西遷到甘肅寧夏,形成了齊家文化,齊家文化又不斷融合中亞、西亞文明,吸收其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力,逐漸形成中國最早的青銅時代文化,到大禹時期,齊家文化即夏文化的夏民族在大禹帶領下,開始了治水遷移活動,他們帶著很久以前祖先的記憶,從“導河積石”開始,一路向東,最終回到了他們的祖先生活的地方——良渚文化區。這一觀點最后歸結為,良渚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根源。
且不說現代專家學者的這些研究結論,有多少是有完全可靠的依據,且說考古本身也有有很大局限性的。考古在于發現,而并不能完全作為歷史發展軌跡的證明。以點為特征的考古,斷言某種連續發展的歷史軌跡,其本身并不是充分的。僅以考古而斷言某種結論的錯誤,在考古界也是經常存在,往往有下一個考古而否定了前一個考古得出的結論,也是常有的事。歷史真相只有一個,但有的真相真的永遠無法查證,所以憑據考古研究而揭示歷史真相是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和局限性。因此以考古而做出完全肯定的歷史結論,一般情況下,是一種主觀猜測。相比于考古,也許歷史文字記載更為可靠一些,關于這一點,對于考古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多起古墓考古發掘中,考古研究者首要的是找到古墓中的有關文字,如果發現不了墓主身份的重要文字記載,往往對于判斷古墓就顯得十分困難。這一點,在多次的古墓考古中已得到充分驗證。
對于考古學上的文化和文明,還需要特別說明,文化主要是指尚未發明文字,總體發展水平比較低的時期。文明是指發明文字以后的時期。另外,對文化和文明劃分的標準還有城市和青銅器等,一般公認以文字出現為標準。
對于夏之前的考古發掘的幾大文化遺址,都是以某種文化而命名,是比較科學的。但斷言長江流域的某種文化早于或者優越于黃河流域的某種文化,就只能是一種主觀猜測了。無法否認的歷史事實是,黃河文明一直是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主流文明,是有確切文字記載的不曾間斷的文明,而且是即使在與周邊其它文化或者文明交流碰撞中唯一發展壯大的文明,不論是北方的草原文化和文明,還是南方的文化和文明,所以幾千年來中國人都普遍承認黃河哺育了中華文明。
直到當代,以考古之名,出現了所謂長江文明的說法,且有以長江文明踩壓黃河文明的傾向,如前引述,斷言長江文明才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地,黃河文明不過是承繼者而已,或者將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并列,在中國編制兩個文明的說法,制造南北之間的文化隔閡。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其脈絡是非常清晰的,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再從秦漢到如今,中華文明的主脈只有一個,就是黃河文明,雖然黃河文明不只僅限于黃河流域而體現,但黃河文明發源于黃河流域是不爭的歷史事實,黃色是最能代表和體現中華民族的本色,是中華民族最崇尚的顏色。雖然從東晉南北朝開始,中國的核心區域有時偏離關中和河洛地區,轉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但是中華文明的主體在大一統的局面下,都會再次回到黃河流域,如隋朝、唐朝,北宋,元,明,清,中華人民共和國。即使存在南北政權對峙格局下,也從未出現過南北兩個文明的簡單割裂。東晉南朝和南宋都是漢民族南下形成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政權,其文明根源于中原。再南的閩粵地區,也早在秦始皇大一統過程中,實現了華夏文明在百越地區的擴張。南越國的建立者趙佗,即是來自中原地區的真定人,采取“和輯漢越”方針,促進漢越同化,在南越傳播中原文化。后來的客家人,即是南遷的中原人的后裔。從長江中游到下游的以南地區,幾千年來都是深受西進和南下的漢民族為主體的黃河文明的影響,其人口分布也主要由漢民族占了主體成分,如果不承認這個歷史事實,就不能理解為什么漢民族在中國形成的絕對主體性。再追溯到更早的楚國,史書記載,楚人出自黃帝,是從北方遷徙到長江流域的部落,雖然其具有相對北方諸侯國比較獨立的發展,但是自楚莊王問鼎失敗之后,楚莊王改變了稱霸策略,吸收了中原文化的德思想,行仁講德,典型例子有楚莊王恢復陳國,故孔子對此稱贊楚莊王說:“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顯然是楚莊王受到了“在德而不在鼎”中原思想刺激下的轉變行為。
長江流域發現的良渚等文化,說到底,只是長江流域史前存在過的某種文化,在歷史的長河里,也許與同時期的某個黃河文化有過接觸碰撞或者交流,但總歸是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里,并沒有在中國大地上延續下來。按照前述的考古上的文化和文明的區別,幸存下來的文化才有可能發展成為某種文明,而未以文明幸存的文化只是一種消亡了的暫短文化,因此可以說,所謂的長江文明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不科學的說法。幸運的是,黃河文化和黃河文明一直延續了下來,說明了黃河文化比其他文化先進。今天在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論長江南北,黃河兩岸,還是邊遠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甚至周邊的中華文化圈,都是受黃河文明教化的地方,不需證明的是,這些地方都不是直接受良渚文化等長江流域文化或文明影響下的文明地區。
今天的某些專家學者中,之所以有以良渚等文化考古發現來斷言長江文化和長江文明是與黃河文明并列甚至是超過黃河文明等傾向,多是受狹隘的地域思想支配下的不良傾向。中國人向來有比較有較狹隘的地域思想,其慣性是凡事都是自己家鄉的為好。需要不能忘記的是,不論良渚文化還是三星堆文化等,都是已經消亡的文化,我們今人不論是黃河流域的,還是長江流域的,珠江流域的,遼河流域的,都是至少從這些文化不知從哪時消亡的時候起就接受黃河文明一路延續下來的,也許在我們不同人群中還有某些文化殘存的少數基因,但不容否定的是,我們都同屬黃河文明哺育下的中華民族,可以說那些文化已經與今天的我們沒有多少直接關系了,正如古埃及文明與今天的埃及人沒有任何關系一樣,唯一的關系也就是在今天埃及的國土上曾經存在過古埃及文明而已,也如美國一樣,美國是歐洲文明在北美洲的延續(美國文明的歷史接續的是歐洲文明歷史),而美國不會認印第安文明是其文明淵源一樣。在沒有直接關系的現實情況下,用狹隘的地域思想去有意抬高長江文化和制造長江文明的說法,意圖用長江文明壓制黃河文明,實際是自己在否定自己的歷史,否定自己的民族。
隨著長江文明說法的出現,隨之而來的,已經出現了珠江文明,遼河文明等,而且之間誰也不服誰,如果都承認這些說法,不僅不符合既有的歷史事實,而且有可能制造無謂的文明爭奪戰,這對于我們中華民族能有多少益處呢?還是同一個道理,不僅珠江流域、遼河流域,而且其它大江大河流域的文明,都是黃河文明輻射的結果,是黃河文明傳承的承載地。今天珠三角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是經濟最發達地區,并不能說是新產生的什么珠江文明和長江文明,而是傳承下來的古老的黃河文明在新時期在這些地區煥發出來的勃勃生機,也更加說明黃河文明擁有著強勁的生命旺力。
黃河文明的發展和傳承,不容否認,作為大河的長江,不論其長度還是寬度和水量,都遠超過黃河,但某種文明的起源和優劣,并不以河的大小而論。黃河之所以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有其內在的歷史必然性的。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你們可以藐視一切,但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在治理水利工程上,毛澤東主席提出要根治海河,根治淮河,但對治理黃河的題詞卻是“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黃河對中華民族來說既是生命線,也是剪不斷的禍患。黃河下游流域不僅僅是一條入海通道,而是南自淮河北至天津的一個廣闊的扇形區域,在這個區域里,中華先人們與黃河不斷相生而又相斗,在相生相斗的過程中鍛煉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智慧和勇氣,增長了戰天斗地的大無畏氣概,這樣一條黃河而哺育下的民族,難道還有什么困難不能戰勝?相反,長江要比黃河溫順和緩得多,比如長江不曾發生過改道。長江水闊流長,沿途湖泊密布,在古代并不適于農耕,是多為天塹使用而為南疆北界的邊地。長江流域進入中國的核心,也多是攜帶中原文化南遷政權帶去之后的繁榮,今天所謂的長江文明是不曾出現過的,不容懷疑的是,今天所謂的長江文明,不過都是以中原文明為核心而再加帶上長江地區的地理和氣候特點演化而來的,是黃河文明在長江流域形成的變型,而同樣與良渚文化等史前文化已無任何相關性了。而長江地區,借助于人類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一直到今天,早已成為比黃河流域有著更多優越條件的經濟發達地區了。
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對填補和豐富中國地區的文化歷史是非常重要的,它將有力地證明中國大地上人類文明的史跡,佐證中華文明淵源流長而不是虛言,也有利于突破以西方歷史文明為核心的錯誤的世界史觀,重樹中國人自信的歷史史觀,不過在此其中,我們中國人自己不可以此否彼,用狹隘的省域或地域思想,借考古發現,輕易否定我們的歷史事實,否定我們的民族,以致否定黃河文明的主體地位。
2017年9月12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