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釣魚島問題影響,有7成中國消費者減少購買日貨”,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理事長石毛博行9月9日在東京舉行的記者會上,公布了在中國主要城市實施的問卷調查結果。調查中對于減少購買 日貨已持續多久的提問,約有一半受訪者回答不到1年,但仍有超過17%的人回答今后也不會使用日貨。
此次調查于今年8月初實施。調查以居住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中國主要城市的約1200人為對象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對于減少使用日貨的原因,42.2%的受訪者回答“對日本的行為生氣”, 50.5%的人回答“其實想用,但優先愛國”。對于從減少使用至今已持續的時間,回答“半年至1年以內”的人最多,占22.9%,其次是“1年至3年以內”,占16.5%。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調查與前不久中國央視的調查雖有出入,但大的方向卻是吻合的。央視在有兩萬多人參與的網上調查中,設置了三個選擇。其中,對日本的好感度降低的,超過8成的人選 擇。你會繼續購買日本產品嗎?有接近9成的人選擇說不會,只有不到10%的人說會看情況。
中國消費者減少購買或抵制日貨是一個晴雨表。過去,輿論界對中日關系的評價是“政冷經熱”,但近來的許多跡象表明,隨著日本政府和部分政要在涉華問題上的錯誤言行,特別是在釣魚 島問題上的頑固立場,引起了中國人的強烈不滿。隨著中日民間針對對方的敵對情緒的日益升溫,中日關系已從“政冷經熱”向“政冷經涼”轉化。
同時,日貨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已同中日關系一樣降至冰點,日本跨國公司在華銷售情況急轉直下,日系家電銷量下滑最為迅猛。今年1至7月,夏普電視在中國市場的零售量和零售額同比出現 39.32%、25.12%下滑,跌幅超過整個中國彩電市場的下行速度。就算是這樣,夏普跌得還算少的,松下、東芝銷售下滑了近50%,呈全面收縮狀態。
當然,也有日本人對中國減少購買或抵制日貨不以為然,他們認為,中國消費者這樣做甚至會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
日本專欄作家村山宏曾在《日本經濟新聞》報上發表題為《抵制日貨受傷的是誰?》的文章寫道,抵制日貨受傷的是中國?還是日本?中國人說“抵制是為了教訓日本”,而日本人則反駁說 “中方的損失更大”。我的回答非常清楚:中國與日本的經濟已經融為一體,中國和日本都必將蒙受損失。大家可以試想,在這樣的世界里,抵制產品究竟有著怎樣的意義?
在他看來,中國人買不買日貨,對日本的影響并沒有人們想象得那么大。如果中國人拒絕日貨,日本人就有能力換個名字,在美國或者別的國家生產,但如果中國人又需要這些產品的話,日 本就要以更高的價格從美國或者別的國家進口它們,最終受傷害的將是中國的消費者。
但是,村山宏的觀點是站不住腳,更沒有得到應驗。中國消費者減少購買日貨并沒有影響自身利益,也沒有影響到中國經濟發展或外貿出口。
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全國進出口14.7萬億元人民幣(約合23517.6億美元),其中出口7.74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2387.3億美元),增長9.5%;進口6.96萬億元人民幣(約 合11130.2億美元),增長7.3%;順差7865.1億元人民幣(約合1257.1億美元),增長33.9%。
與之相反,在另一組數據中,我們看到的是中日外貿的下滑。據中國商務部透露,今年1至7月,中國與日本貿易總額10840億人民幣(約合1740億美元),同比下降8.8%。其中,中國對日本 出口5182.73億人民幣(約合831.9億美元),同比下降了3.5%。自日本進口5657億人民幣(約合908.1億美元),同比下降13.2%。
事實勝于雄辯。“減少購買或抵制日貨”——大概是如今海內外輿論界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但它其實也是中國近現代史中最讓人熟悉的歷史詞匯之一。中國近代史上有過多次“抵制日 貨”運動,“抵制日貨”這個詞,就像一個歷史幽靈,一直纏繞著中日之間恩恩怨怨的關系,也一直纏繞著中國人對其日本的矛盾心理,一直纏到今天。
其實,中日經濟活動的主體是兩國企業和國民,日本政府和部分政要在涉華問題上的錯誤言行嚴重傷害了中國人的感情,影響到部分中國消費者購買日貨的積極性。況且,中國消費者以理性 方式表達立場和想法是他們的權利,減少購買或抵制日貨更是他們的自覺行動。他們這樣做,完全不需要政府或任何機構進行動員和激勵。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