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政:“突擊花錢”與“財政幻覺”
每逢年底,各級政府的“突擊花錢”總會成為媒體焦點。雖然老調重彈多年,卻沒任何改觀。反倒是,因財政資金大幅超收,“年底突擊花錢”近年呈愈演愈烈之勢。據報道,年末的一個月, 2008年各級政府花掉了1.5萬億元,2009年花掉的是2萬億元,而今年,政府部門在余下的一個多月里,將花掉超過3.5萬億的財政資金。雖說有關部門年年對此都明令禁止,但因無任何監督和處罰措施,不僅絲毫遏制不了“突擊花錢”勢頭,反而顯示出此頑疾的根深蒂固。
目前的財政制度顯然只“激勵”預算執行者多花錢,等于對節約者投了“否決”票。一方面,開支不了的預算需全部上交國庫,另一方面下年度的預算額度,也由本年度開支情況決定的。于是,各部門為了不減少下年度預算規模,便把突擊花錢當作不得不完成的任務。
預算使用是一個動態過程,那么它的管理、監督與評價體制,也應當是動態的。但事實上,目前的預算開支連靜態監督都未實現,也就談不上跟蹤管理了。由于各級政府只是把完成預算的多少,作為考核標準,從未考核過預算資金使用是否合理、能否發揮最大效用,因此在預算執行中,引致“浪費有功,節約有錯”的反常現象,也就成了必然。各部門不僅把“高報預算”“多花預算”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把超支花錢視為一種工作能力。
不過,因為媒體的熱議,民眾也開始明白了“年底突擊花錢”的危害,一邊是大量民生和社會保障項目缺乏資金,另一邊卻因“突擊花錢”使財政資金出現巨大浪費,并成為貪腐的溫床。這些年各路專家學者針對年底突擊花錢,也提出了很多解決方案。諸如改革預算制度,采用“零基預算”,使下年度預算與上年度開支脫鉤;如對有財政盈余的部門實施獎勵,而不是全額上交;如使財政預算公開化,細化預算項目,實施陽光財政,讓民眾參與到對預算的編制、執行和審議;如加大審計部門和人大的監督,對各部門預算使用情況實行績效考核,等等。
這些方法應當說都不復雜,卻無法在現實中得到貫徹,這是真正讓人們感到困惑的地方。細究根源,與我們分析“突擊花錢”的視角有關。
人們多把財政預算視為一個經濟學問題,其實它更是一個政治學問題。記得多年前,我讀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的書,記住了一個詞,叫“財政幻覺”。這個概念我國的經濟學家,幾乎很少論及。這個概念很簡單,當一個國家的財政管理者用統治眼光,而非治理眼光來看待財政問題時,會把制造“財政幻覺”作為工作的主導。所謂“財政幻覺”,就是努力使納稅人覺得他們所交納的稅負,遠低于他們應承擔的,同時制造“幻覺”讓民眾相信,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遠遠高過實際的價值。當納稅人因“財政幻覺”而低估了自己實際承擔的稅負時,便會極力支持政府進行更多的財政開支。這也是各地政府熱衷搞面子工程的真正動力,因為面子工程更易讓民眾發現公共支出給自己帶來的好處,而忽略了稅收增長的痛苦。
制造“財政幻覺”的手法很多,比如降低個人所得稅等直接稅,但是提高各種間接稅。我國的消費稅本來就很重,但由于包含在商品價格中的,民眾并沒有稅負過重的感受。包括通貨膨脹,也是制造財政幻覺的一種手法。在單一權力體系的國家,制造“財政幻覺”可以說是財政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它的目的就是模糊政府開支在財政支出中所占的份額,讓民眾在并不知情的狀態下,承擔更多的稅負。被“財政幻覺”主導的民眾,會認為財政預算和開支與自己關聯不大,因而對此往往采取漠視的態度。
當然,要使民眾保持這種財政幻覺,就需要把預算做的籠統而復雜,最好讓大多數人都看不明白,這樣才便于操縱財政開支。可以說,之所以出現“年底突擊花錢”這種怪相,完全是財政管理思路所決定的。財政收支的模糊與含混,其實是當下財政管理者所需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讓納稅人能看到財政支出所帶來的利益,卻發現不了相應的成本來源,稅收最大化才有可能。當財政支出和稅收制度組織起來的目的,是為了制造“財政幻覺”時,要改變“年底突擊花錢”顯然難上加難。如果財政管理者不改變根本思路,把社會正義和公共利益視為財政政策的本質訴求,要改變現狀幾乎沒有可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