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的《環球時報》報道,正在爭取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赫爾曼·凱恩,日前接受美國公共廣播事務局采訪,在談到所謂“中國對美國的軍事威脅”時,竟然脫口而出:“中國正在努力發展核武能力。”美國《考官報》評論說,中國早在1964年就進行了核試驗,加入核大國俱樂部,凱恩的言論被認為在外交知識方面表現出“罕見無知”。
上世紀中葉,當“共產主義幽靈”徘徊到世界東方這塊大地之后,帝國主義早已聯合起來妄圖將她扼殺在搖籃之中。新中國的領導人準確把握住反華勢力的軟肋,在極短時間里實現了“兩彈一星”的突破,使得這個世界出現了在極不可能條件下的力量平衡。繼之,毛澤東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一時間,帝國主義陣營中一些國家首腦或紛紛親自來中國、或通過各種外交渠道摸底,以了解中國是如何對其歸類的。當他們知道自己被劃入“第二世界”時,都感到心滿意得。帝國主義陣營,很快在中國外交實力和“兩彈一星”效應的雙重作用下土崩瓦解。即便被孤立的“美蘇兩霸”,美國也認識到中國在世界力量平衡中的“三角”效應,于70年代初實現了尼克松總統的訪華。隨著中國以壓倒多數的優勢恢復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地位,這個東方巨人終于直起來腰桿。
核力量和外交成就為中國近30年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前提和基礎,沒有這個前提和基礎,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沒有空間,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否認這個事實的,不是因為無知,就是別有用心。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形勢,認為有必要在國際事務中“韜光養晦”,充分利用得來不易的和平發展環境,以謀求快速發展。這在當時來說,是完全必要的,實踐也證明了它的正確性。
毛澤東曾多次論述過共產黨人應當如何適應變化了的條件和環境的問題,認為“一成不變”是形而上學的東西,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鄧小平同志喜歡使用“一百年不動搖”、“五十年不變”、“七十年不變”這樣的肯定語,但凡是他提出的“不變”,都是指原則性問題不能變。在策略上,鄧小平從來就反對“永恒不變”,否則,他就不會是一個軍事家,更不會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韜光養晦”是一個特定時期內的權宜之計,鄧小平從來沒有說過堅持韜光養晦“不動搖”。
韜光養晦的策略該不該變,主要取決于國際環境是否發生了根本改變,也就是說,“一心一意搞建設”的空間還有多大?影響中國“環境”的主要矛盾方面在美國,隨著美國在阿富汗、中東、北非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主要精力正在轉向亞洲。對中國的武力威脅,經濟控制、文化滲透、意識形態蠶食多管齊下,已經到了明目張膽的地步。由于這個主導因素的變化,早已虎視眈眈的人們如同吸足了鴉片,“精神百倍”地從東、南、西對中國的核心利益發起了挑戰,自去年一系列的軍演到眼下的南海事端,一個個曾經夾著尾巴的敵對勢力正在結成各式各樣的同盟,開始了肆無忌憚的對中國利益的瓜分。在在說明,韜光養晦的基礎已經或正在發生變化。
因為我們過度地以和求和,使得一些人低看了中國,嚴重損害了中國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當印度石油公司通過越南在中國南海開采石油的事實被報導后,外交部發言人的一句“是無效的”外交辭令,曾大傷國人意氣。
又據報導,日前,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一次大型活動中,中印雙方宣布了一項總值4億美元的中國企業對印投資項目,但在場的一些印度記者對這一合作給中印帶來的利好視而不見,反而揪住“印度領土被劃歸中國地圖”滋事,導致活動無法正常進行。盡管中國駐印大使為淡化沖突,將之描述為“技術問題”并稱愿意進行處理,這名印度記者依然不依不饒,其他記者也紛紛加入其中,騷動頓起。無奈之下,中國大使憤然要求對方“閉嘴”。豈料,此言令這名印度記者態度更加囂張,聲稱“這里不是中國,印度有充分的自由”。眼見場面失控,中方外交官、印度外交人員以及活動主辦方紛紛出言安撫,長達一小時的騷動,令現場眾多來客感到震驚和失望。
據說,中國大使會后對那名印度記者解釋說:“這是個技術問題”,“我說過我們會處理這一點。”這是不是“技術”問題,事后如何“處理”?國人存有疑問。
在國際上,我們過度的韜光養晦,使得不少人隔著門縫看我們,連美國總統候選人都“忘記了”中國是有核國家,為此大跌眼鏡的恰恰應該是中國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