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知識分子”這個話題,嘆氣,真是一言難盡。若論及“媒介知識分子”或者“公共知識分子”,連著嘆氣,那就更是“罄竹難書”了。
如果追溯“知識分子”的語源,可以上溯到19世紀。在俄國,別爾嘉耶夫引出了“知識分子”這個詞。在法國,1898年德雷福斯事件使法國輿論產生了分裂,1898年1月13日,左拉在《震旦報》上發表了后來被稱為“我控訴”的著名文章,幾天之后,一批藝術界和大學界的知名人士發表了一份請愿書,要求重審德雷福斯案,未來的政府首腦、當時身為記者的喬治•克列孟梭十分贊賞這些文人和藝術家的行動,并稱他們為“知識分子”。從此以后,人們習慣上這樣下定義:“知識分子,指在思想界或藝術創作領域取得一定聲譽,并利用這種聲譽,從某種世界觀或某些道德倫理的角度出發,參與社會事務的人士。”經過葛蘭西、薩特、薩義德、理查德•羅蒂等思想大腕的演繹,人們把“向權力說真話”視為知識分子的天職。
但是在另一側,對于知識分子的懷疑與批判一直都在。比如哈耶克將“知識分子”稱為“販賣觀念的二手商人”(secondhand dealers in ideas),認為典型的知識分子可能既不是具有原創性的思想家,也不是某個具體領域的學者和專家,他不必具備專業領域的特殊知識,甚至不必特別聰明和智慧,事實上,他履行的是“傳播觀念之中介”的作用,資格要求僅僅是:隨時可以對廣泛的問題說點什么、寫點什么,關鍵點在于他能夠領先于大眾獲得一些新觀念。“這個階層不但包括新聞從業人員、教師、牧師、演說家、政論家、電臺評論員、小說家、卡通畫家和藝術家——所有這些人可能都精通傳播觀念的技巧,但對于他們所傳播的東西的實質內容,通常只有業余水平。這個階層還包括科學家、醫生之類的專業人士和技術人員。他們習慣于閱讀報刊雜志,因而成為他們專業領域之外的新思想的承載者,而由于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是專家,所以,大多數人對他們的意見都是洗耳恭聽。”簡而言之,哈耶克將知識分子與專家、學者區別開來,如果一個專家、學者進入到非專業領域發表非專業議論,此時的他僅僅是個“知識分子”。
諾齊克把智識階層分成了三類:“文字工作者”、“數字工作者”和“視覺工作者”,在其中,反對資本主義市場的乃是“文字工作者”或稱“人文知識分子”。換句話說,教授們的政治立場是不同的,人文學院的教授向左,理學院商學院和經濟學院的教授向右,至于美術學院電影學院工藝美術學院的,中間晃悠著也好。他進一步指出:是學校教育培養了人文知識分子的“寵兒”心態,使他們接受了一種按照智力能力分配獎賞的機制。但是,市場社會的標準與學校標準是如此不同,資本主義制度分配個人回報的唯一依據是:你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市場上其他人的需要,它只問你經濟上的貢獻,而不管你的“個人價值”。所以,學校里少年得志的佼佼者如果步入社會,通常都要經歷一番心理失衡;如果留在高校里攀爬學術階梯,也會在與市場精英的橫向比較中,發覺自己“收益受損”。呵呵,“遠看像撿破爛的,近看像賣羊肉串的,仔細一看社科院的”。社科院的研究員看經濟學院商學院的教授屁顛顛發資本主義的洋財,還有死笨死笨的小學同學成了億萬富翁,怎能不怒發沖冠!最令人文知識分子難以接受的是,“市場未必會給那些知識上最有價值的研究工作以應有的獎賞;它所獎勵的是那些公眾喜歡的東西。這些可能是沒有多大價值的研究,或者有可能根本就是沒有任何思想內涵的東西。” 是啊,明星教授雖然干的是學術二傳手的工作,但是靠市場機制賺了名望與大錢、甚至曲線救國搖身成了正經學術階梯上的“領軍人物”,這讓老實呆在書齋里的同事如何自處。正是這種心理落差,使人文知識分子對市場資本主義產生了沖天的憤怒。諾齊克指出,知識分子沒有意識到問題出在掏錢購買知識產品的公眾身上、而不是出在市場機制本身上。
如果說幾十年前哈耶克他們哀嘆的是知識分子對市場的拒斥,而今日新的隱憂卻是知識分子與市場的狼狽為奸了。美國法學家理查德•波斯納不看好今日的“公共知識分子”,他說:“許多公共知識分子,只是偶然踏入聚光燈下的品性謙虛的學人,他們利用那一機會令其聲譽獲得了充分認可,進而成為媒體競相追逐的時事評論家。他們之中有些人,正是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如所宣稱的那種舞文弄墨的空談家。” 這些人常常非常真誠、非常自信、也非常愚蠢。從制度上看,公共知識分子向大眾市場提供“符號產品”,往往有迎合之意,常常有嘩眾取寵的娛樂化表現。由于觀眾也不知道這些問題的深淺,甚至不想知道問題的深淺,因此這種“臨時轉行”的公共知識分子幾乎是不受監督,可以信口開河,縱橫天下,發布各種預言和判斷,實際上扮演了古代社會的巫師和祭司的角色。此外,這種市場的熱點變化很快,即使說錯了,預測錯了,也沒有什么人回過頭來反思和追究。何況公共知識分子還大都只是到媒體客串,就業多是在學術機構,是“太牛的”(tenured),基本沒有因“失言”而被炒的風險。
無論贊揚也好、貶抑也好,都只是局部真理,純屬個人的知識分子與僅是公共的知識分子,都是不存在的;只有道德高度的知識分子與只有專業深度的知識分子,都是可怕的;驕傲于在傳媒上的曝光率與自豪于對傳媒的疏離,都是片面的。其實,就知識分子整體而言,從未存在鐵板一塊的知識分子,甚至不存在一個知識分子階層。貝克指出:“知識分子團體中的異質性,其處境、意圖和觀點的易變性,知識分子在處理相互關系時的不斷的內部爭執、相互輕視和缺乏相互尊重,所有這一切使得知識分子絕對不可能在任何可行的政治意義上成為一個‘階級’”。要體會這一點很容易,建議去新浪微博上看有頭有臉的知識分子們明槍暗箭、捉對廝殺、互潑臟水、斯文掃地。
作者系上海知名大學教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