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潤祥:也談“80后從來沒有喝過合格牛奶”的問題
這幾年是中國奶制品行業的多事之秋。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給整個中國奶制品行業以重創,內地居民紛紛到香港、日本等地購買奶粉,以至于香港奶粉斷檔。整個奶制品行業,信譽掃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奶制品行業新標準的出臺在國內又掀起了軒然大波。
按道理說,國家標準應當每隔幾年修訂一次,每次修訂,標準應當提高一步,向國際先進標準看齊。可是最近出臺的牛奶新標準卻反其道而行之,各項指標不進反退:每百克蛋白質含量,表示牛奶的營養狀況,當然是越高越好;每毫升的菌落數,表示每百克細菌的數量,當然是越低越好,這兩個指標關系到食用人群的健康。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國家新標準每百克蛋白質含量比國家舊標準降低5.1%,每毫升菌落數增加300%。更不用說與國際先進標準相比了。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曾任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的王丁棉先生講:“很少的蛋白質,那么高的細菌,那還不如喝開水。消費者錢花了,得不到應有的營養回報,還損害健康”。也有人戲謔“80后從來沒有喝過合格牛奶”
具體標準見下表:
標準 |
蛋白質含量(克/百克) |
菌落數(萬個/毫升) |
國家新標準 |
2.85 |
200 |
國家舊標準 |
2.95 |
50 |
歐盟標準 |
3.0 |
10 |
這一標準被廣州市奶業協會會長王丁棉批評為全球最差的標準。也有人說這是25年來最低的牛奶標準,除此之外還有牛奶、酸奶的食品添加劑問題。
造成牛奶質量標準的降低的原因,據媒體報道內蒙古奶業協會秘書長那達木德披露主要原因是:
“小規模散養比例較高,超過70%;100頭以上規模,不到30%。
小規模散養不是標準化養殖,經常是自家種什么,就給奶牛吃什么,蛋白質含量不穩定。
據農業部調查,2007年和2008年夏季,北方一些省份生乳蛋白質含量低于2.95克/100克的比例分別達75%和90%;某乳品企業6月份西北、中南、東北等三個區收購生乳蛋白質含量低于2.95克/100克的比例分別達75.8%、33.8%和24.9%。
另外小規模散養,往往就在房前屋后,衛生環境不是那么好,牛奶采集后保存條件有限,生鮮乳菌落總數更容易升高”。
這些問題,很明顯這些問題都是管理問題,與國家的政策有直接的關系。因此那達木德先生講:“擴大規模化養殖的比例,是提高生乳質量的重要途徑,有多種方式可以實現。比如成立奶業合作社------” 那達木德先生確實講得不錯,國外大型奶牛場奶牛數量超過一萬頭的不在少數。但是我們要問:為什么我國我國奶牛行業達不到規模養殖?原因何在?
鄙人可以算是一個老奶民了,僅改革開放前從1963年到1968年就喝六年多的時間,當時牛奶零售好像0.20元一瓶,訂奶0.18元一瓶。口感與現在完全不同,一打開瓶蓋,就能聞到一股淡淡的牛奶清香,煮牛奶時,廚房里能聞到奶香。喝奶時感覺比現在的奶有聞道,也比現在的奶稠。煮完奶上面有一層奶皮。現在的奶呢,完全沒有奶味,喝起來就象喝水一樣,淡淡的。
1965年,學校組織學生到南口農場勞動,(當時這是一項經常性的活動,每個學期都有,因為當時的教育方針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我有幸參觀了奶牛場并了解了奶牛的飼養過程。好大的奶牛場啊,廠房足有一百多米長,這樣的車間好像有四個。共有近一千頭奶牛。廠長告訴我們:“除了遠郊區縣,北京近郊就有北郊、南郊、西郊、東郊、團河、巨山、紅星-------等農場,都有奶牛飼養場。該廠的規模不算大的。今后幾年奶牛場將有大的發展,爭取讓北京居民都喝上牛奶。”
我們還關心奶牛吃什么,場長告訴我們,奶牛吃苜蓿或玉米發酵飼料。“什么叫發酵飼料啊?”場長告訴我們,一會兒你們就知道了。”
走出擠奶車間,不遠處,我們發現前面玉米地里,農場工人正在收割玉米。奇怪,玉米還是青綠色,玉米棒子剛剛成型,還沒成熟,怎么就收割了呢?這不是浪費嗎?針對這些疑惑,場長告訴我們:“這些玉米就是發酵飼料的原料。將這些青玉米粉碎,送入發酵池,經過發酵,就成為發酵飼料了。在飼料中還要加入鈣粉,一定的維生素和豆餅,才能保證奶牛飼料的營養。奶牛飼料合格了,才能產出合格的牛奶。”場長還告訴我們:“你們知道嗎,一頭奶牛就價值一萬多元”。
我想,目前情況下,奶牛飼料能達到上世紀60年代水平的,恐怕屈指可數吧?因為成本太高了。成本高——價格高——百姓收入水平低——產品銷路低——市場盈利少。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不會容許高成本低價格長期維持的,因為企業是盈利的機器。不賺錢的企業是無法生存的。
再者,我們上世紀80年代在農林口全面推廣農村承包經營責任制(小崗村的大包干),大搞“國退民進”,不少國營奶牛場解體。這是導致奶牛飼養規模過小的直接原因。正如內蒙古奶業協會秘書長那達木德所講的:“小規模散養比例較高,超過70%;100頭以上規模,不到30%。”
由于達不到奶牛飼養的規模經濟,盡管我們有一流的人才、技術(國際主義戰士陽早,美國康奈爾大學農牧專業;寒春,美國最早的核彈研究者。半個世紀,他們艱苦卓絕的工作,對中國奶牛事業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大大縮短了中國與國際奶業的技術差距,搞出了不少國際先進水平的奶業機械)但面對中國奶業的小農經濟式的家庭作坊式生產,再先進的奶業機械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無獨有偶,6月29日新浪網報道:“我國地溝油生產已經進入集中化、專業化、規模化。(合作化是上述三化的基礎)目前生產的地溝油已達到現有檢測手段無法檢測的地步且已經進入部分超市”
五十幾年之前,毛主席就講過:“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機械化的前提是農業合作化。這一條已經作為“極左”,被徹底顛覆了。但是地溝油的生產為何能夠做到合作化、專業化、集中化、規模化呢?
至于牛奶蛋白質含量低的原因就是“小規模散養不是標準化養殖,經常是自家種什么,就給奶牛吃什么,蛋白質含量不穩定”。也就是牛奶飼料不達標的問題。如前所述,奶牛企業將追求企業效益作為首選,是不會考慮民眾利益的。他們的首選,就是降低牛奶的質量標準。一般來說,除了給首長的特供牛奶,奶牛有福分能夠吃上苜蓿和青儲飼料,大眾牛奶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
至于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影響健康的添加劑問題,正如馬克思所說::“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家就會大膽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一切以以利潤為中心的奶業企業,是絕對不會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的,這也就是80后很難喝上合格牛奶的原因。同樣靠小規模的私營奶業也是絕對難以保證民眾的乳制品安全的。
“民以食為天”,面對食品業接連不斷的毒奶粉、彩色饅頭、地溝油以及轉基因食品,中國奶業你將路向何方?
郭潤祥
2011.6.26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