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資料記載,1982年9月,在西方素有“鐵娘子”之稱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北京,與鄧小平就香港主權進行談判。鄧小平斬釘截鐵地說:“如果到1997年還收不回香港,那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
那么,晚清政府是什么樣子呢?中國政府為什么不能成為晚清政府?請看下列資料: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可以追溯很遠。就最近的背景來說,必須指出甲午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兩件大事。甲午一役,中國敗北,損失巨大。條約規(guī)定:中國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遼南半島,賠償2億兩白銀。由于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清政府被迫答應用3000萬兩白銀贖回遼南半島。條約規(guī)定2.3億兩白銀要在三年內(nèi)交清。清政府拿不出錢來,只好到俄法銀行、英德銀行借款,借3億兩白銀,加上回扣、傭金,本息共借了六七億兩白銀。
《馬關條約》以后,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看到蕞爾小國日本都能打敗中國,大大刺激了它們的侵華欲望。它們以為中國已經(jīng)躺在“死亡之榻”上,誰都想來分一點財產(chǎn),于是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八國聯(lián)軍的侵華,就是西方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的瘋狂舉動。其結果是1901年9月《辛丑條約》的簽訂。《辛丑條約》對中國的損害,這里只列舉兩條:一條是賠款,規(guī)定賠款4.5億兩白銀,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白銀。再一條是在中國境內(nèi)駐兵。不僅北京的東交民巷使館區(qū)要由外國駐兵,且由北京至山海關共12處地方由外國駐兵。美國學者馬士在《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一書中評價說,《辛丑條約》簽訂以后,中國的國家地位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了。
《辛丑條約》帶給中國的損失和屈辱,是自《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條約談判過程中,列強感到無論是單獨一國還是多國都無力統(tǒng)治中國,便放棄了懲罰慈禧太后的設想,扶植慈禧太后繼續(xù)統(tǒng)治中國。1901年2月,清廷在批準奕劻、李鴻章報送的,由列強提出的《議和大綱》時,感激涕零。慈禧借皇帝的名義發(fā)布上諭說:“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后追思,慚憤交集”。為了感激列強不殺之恩,上諭特別提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句話,是以朝廷的名義,以“一切委曲難言”的心態(tài),向“爾天下臣民”“明喻”的。這句話與后來革命派常常引用的“寧贈友邦,勿與家奴”是一個意思。這是以國家的物力、財力求好于侵略者的表示。說朝廷賣國,莫過于此了。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1110/270782.html
這就是歷史。現(xiàn)在我們回憶鄧小平說的話“如果到1997年還收不回香港,那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怎么避免成為晚清政府,怎么避免成為李鴻章,怎么避免“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丑惡在中華大地上重演,是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當年年輕的鄒容就是在看到了這個無恥地提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上諭”之后,于1903年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革命軍》,大聲疾呼地號召革命;青年革命家陳天華也是在這時候寫下了著名的《警世鐘》、《猛回頭》的通俗宣傳品。陳天華認為,清政府已經(jīng)成了“洋人的朝廷”,這個朝廷,只不過替洋人做了個“守土官長”。這樣的朝廷,還有存在的資格嗎?
我們現(xiàn)在紀念辛亥革命,紀念鄒容和陳天華那樣的先驅,就應該正視當年晚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就應該看到“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對中華民族的危害之深重。就應該看到“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正在以某種方式在某些領域里復活。其危害與辛亥革命爆發(fā)前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是再次敲響《警鞍鐘》的時候了。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