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早有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一個“帶著母親上大學”的普通女孩卻將它改寫。她一邊上學,一邊照顧癱瘓在床的養(yǎng)母劉芳英。而這樣的照顧,從她8歲時就開始了。
在近日央視“1+1”面對面中看到,“帶著母親上大學”的女孩叫孟佩杰,山西臨汾隰縣人,出生于1991年。孟佩杰5歲時,生父因車禍去世,生母無奈將其送人領養(yǎng),不久也因病去世;8歲,養(yǎng)母劉芳英因病癱瘓,養(yǎng)父不堪生活壓力離家出走,此后杳無音訊。于是,一個本應在父母懷中撒嬌的孟佩杰承擔起了侍奉癱瘓養(yǎng)母的重任:每天在上學之余買菜做飯,替劉芳英洗漱梳頭、換洗尿布、涂抹三種褥瘡藥膏……僅靠養(yǎng)母微薄的病退工資活著。
“那時候,她人還沒有灶臺高,每天就踩在小凳子上生火做飯,不知道摔了多少跤,但從沒喊過疼。”劉芳英說,“一開始她分不清各種蔬菜,就自己編口訣‘長長的青蔥圓圓的蒜,扁扁的豆角綠油油……’;有時家里沒錢了,她就自己出門去找街坊鄰居借。”
“12年來,她每天早上6點起床,幫我穿衣服、刷牙、洗臉、換尿布、喂早飯,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學;中午放學,回家做飯、喂飯,給我擦洗身子、活動筋骨、敷藥按摩、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換洗床單、被褥,再匆匆忙忙去上課;放學回來,匆匆趕回家做晚飯、做家務,服侍我睡覺。每次全部收拾完都得到9點以后,然后她才歇下來做自己的功課。”
因為經濟困難,佩杰對于每一分錢都精打細算。那一年兒童節(jié),劉芳英給了她一塊錢,讓她出去買點自己想吃的東西。結果女兒又把錢帶了回來,說這一塊錢能讓娘倆吃頓飯。“當時我的眼淚就下來了,這個孩子太懂事了”屏幕上的劉芳英邊說邊擦著眼淚。
在養(yǎng)母的記憶中,8歲之后的小佩杰,從來沒有買過一件衣服。她一直都是穿別人的,“反正是能穿就行,不用講究那么多,我在家的時候,基本上是頭發(fā)不梳,臉也不洗”,只見屏幕上的佩杰說這話時雖然憨憨地笑著,但讓人看了卻感到心酸。
對于女兒的負擔,劉芳英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為了減輕女兒的負擔,劉芳英曾經想過自殺,她甚至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去和別人說,如果自己有個什么,讓他們收養(yǎng)佩杰,好好善待她。隨后讓自己的外甥女給自己開了44片止疼片……結果被佩杰發(fā)現(xiàn)后,娘倆抱著哭了一場,從那以后,錐子、剪子在劉芳英的床邊找不到,佩杰還常常開導母親,讓她堅定了活下去的信心。
在經歷了養(yǎng)母想要自殺的事件后,小佩杰像一件溫暖的棉襖,一直守護著媽媽,在她幼小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讓媽媽好好的活下去。佩杰在媽媽面前始終是一臉笑容,然而在她內心,卻不得不承受同齡人難以忍受的壓力。“在媽媽的面前哭,她的心里也不好受,所以我都是躲在被子里哭。”
從8歲到20歲,在4000多個日子里,孟佩杰日復一日照料養(yǎng)母,任勞任怨,不離不棄。2009年,孟佩杰被距離家鄉(xiāng)百公里外的臨汾學院錄取,便把媽媽帶在身邊,在離學校最近的地方租了一間房,“那就是我們的家”。通過打工賺錢,一邊上學一邊照顧媽媽。
在女兒的努力下,劉芳英重新樹立了生活的信心;在社會的幫助下,劉芳英得到了治療,坐上了輪椅,從此孟佩杰又多了一項任務,每天把媽媽從輪椅背上背下。
劉芳英“很慶幸”當年收養(yǎng)了孟佩杰:“當時想收養(yǎng)孩子,但又覺得與5歲的孩子不易培養(yǎng)感情,后來經不住孩子生母的一再懇請,決定收養(yǎng)她,沒想到這成了我一輩子最正確的決定。”說起往事,說起12年來孟佩杰遭的罪,劉芳英泣不成聲:“我照顧了她三年,她卻要照顧我一輩子。”
目前,孟佩杰的事跡廣為流傳,被稱為”臨汾最美女孩”。在道德模范頒獎典禮上,孟佩杰說了自己選擇男朋友的標準:“三好,人好,心好,對我媽好”。她感動了無數中國人,一位網民寫道:“盡孝,是一切善德之始,也是一切幸福之源。在多舛的命運前,我們不能失掉孟佩杰這般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 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