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建筑工人 (肖琦)
風狂,雨暴
打不亂祖國的時間表;
水深,山高,比不過我們的自豪。
工人階級駕著生活挺進挺進呵,
山要讓路,河要改道,
建造者的事業是萬歲事業,
大地,敢不聽候差調!
朝朝暮暮地清除,清除垃圾,
為一座座輝煌的殿堂
鋪下千古不朽的基地,
心血注入了女兒墻和鋼筋水泥,
我們的光榮在窮鄉僻野屹立……
將世界當建筑踏在腳下,
舉高樓大廈進璀璨的云霞。
火熱的心為千百萬人家籌劃,
何時享受新居的電燈電話?
我們把自己列在最后一家。
我們是建筑工人。
我們
是我們
建筑青春
建筑和平
建筑二十世紀的良心。
——《新觀察》雜志1957年第6期
|
工地就像住牢房
遠看工地像天堂,近看工地像銀行,
走進工地像牢房,不如回家放牛羊;
人人都說工地好,傻帽才往工地跑;
工地掙錢工地花,根本沒錢寄回家。
年輕老婆娶不上,娶了老婆用不上,
買了房子住不上,青春灑在荒山上;
攪拌機攪走我的青春,挖掘機挖走我的夢想,
壓路機壓碎我的希望,
電焊機也不能縫合我的悲傷。
釘錘一聲聲敲擊我的心臟,
鋼絲一圈圈束縛我的肩膀;
安全帽曾經讓我感到英姿颯爽,能不戴上它。
如今變成我的渴望。
迷糊中我進入夢鄉,夢見在工地上輕舞飛揚,
我答問上帝:“我們的路在何方”。
——2008年北京建筑工友
|
這首寫于1957年的詩歌與08年的“我們的路在何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者是敢叫高山讓路、敢叫江河改道,有著戰天斗地的豪邁氣概和強烈的自豪感的建筑工人,后者則是控訴建筑工地不自由、不賺錢,有著失落的青春與對未來的迷茫的當代建筑工人。兩首詩歌反映的現實差距折射的正是兩個時代建筑工人甚至其他行業普通勞動者社會地位的巨大變遷。
究竟是什么樣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孕育了57年建筑工人自豪的感情?又是什么樣的制度安排影響了當代建筑工人的失落與悲憤呢?
首先,基本勞動制度。截止57年建筑工人整體的數量為200多萬,其中33%的工人都成為固定工人,分布在國營或集體企業中,享受來自國家的福利和社會保護。59年,包工制度被廢除,工人按月領取固定報酬。到80年,國營建筑企業、城市和農村的集體企業分別雇傭職工482萬、166萬和334萬,遠高于私有建筑企業的職工人數——4000至10000人。以國營建筑企業為主的正式用工體制構成了那時建筑工人自豪的制度基礎,而80年開始的建筑業改革則是今天建筑工人悲憤與痛苦的根源。從80年開始,建筑公司開始減少使用固定工人,這一改革奠定了今天建筑行業勞動關系的基礎,包工制度像野草一樣瘋長;建筑工人的職業安全、社會保險等被當做負擔甩給了工人自己,從而衍生出欠薪、工傷無人管等惡性問題。
首先,基本勞動制度。截止57年建筑工人整體的數量為200多萬,其中33%的工人都成為固定工人,分布在國營或集體企業中,享受來自國家的福利和社會保護。59年,包工制度被廢除,工人按月領取固定報酬。到80年,國營建筑企業、城市和農村的集體企業分別雇傭職工482萬、166萬和334萬,遠高于私有建筑企業的職工人數——4000至10000人。以國營建筑企業為主的正式用工體制構成了那時建筑工人自豪的制度基礎,而80年開始的建筑業改革則是今天建筑工人悲憤與痛苦的根源。從80年開始,建筑公司開始減少使用固定工人,這一改革奠定了今天建筑行業勞動關系的基礎,包工制度像野草一樣瘋長;建筑工人的職業安全、社會保險等被當做負擔甩給了工人自己,從而衍生出欠薪、工傷無人管等惡性問題。
其次,城鄉不平等關系。上個世紀50年代國家致力于消滅城鄉差別,雖然,國家為了工業化從農村抽取了巨大的資源,但是總體上維持了農村與城市較小的差距。但是80年代以來,以城市為中心的發展模式使得城鄉差距逐漸拉大,城市利用戶籍等造成的身份不平等采用狡猾的兩面手法:一方面歡迎來自農村的勞動力為城市搞建設,另一方面,又盡力阻止這些勞動力成為城市的合法居民,并拒絕提供城市生存所需要的物質基礎(較高的工資、正規的勞動關系、完善的社會保險等)。其結果是建筑工人,與其他外出打工的群體一樣,像候鳥一樣在城鄉之間飛來飛去,家庭也處于顛簸之中。
再次,主流社會對待勞動、勞動價值的態度與評價。60年前,社會主義宣揚勞
動人民當家做主,消滅封建社會的職業等級觀念,強調勞動最光榮。廣為人知的掏糞工人時傳祥成為那個時代的榜樣,而在建筑行業,木匠出身的李瑞環最終走上國家領導人的崗位,張百發也從建筑工人成長為北京市副市長。但是,經過三十多年的市場化洗禮,社會主流價值觀已經徹底顛倒,取而代之的是對勞動的不尊重和對資本的青睞。曾經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工人,今天僅僅變成以金錢衡量的廉價商品。以勞動模范的評選為例,從1997年開始,私營企業家開始進入勞動模范的行列。之后,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家(包括房地產商、建筑商)、社會管理階層、娛樂和體育明星開始成為勞動模范,而普通工人的地位則一落千丈,那些艱苦行業的工人更是被社會所遺棄,他們的勞動價值被嚴重貶低。
60多年來,建筑工人整體上經歷了從固定勞動關系到包工制度,從身份相對平等到身份歧視,從社會主流尊重勞動價值到青睞資本的巨大轉變,這一轉變構成了今天建筑工人面臨的重大挑戰。如何使我們的勞動關系走向正規化、有保障、勞動價值得到平等的尊重,這應該是我們每一位建筑工人思考并用行動來回答的問題。
建筑業包工制度的變遷
現在建筑行業普遍采取外包的方式進行施工,即建筑公司承包工程以后,將工程肢解層層分包給不同規模的包工隊,再由包工頭組織雇傭工人完成任務,我們將這種用工方式稱為包工制。在現有的包工制度下,以包工隊為單位,工人與包工頭形成雇傭關系,包工費用全部由包工頭領取,包工頭有權自定工價,并決定什么時候發工資,有權雇傭和解聘工人。
建筑業的用工是不是長期以來一直如此呢?據我們了解,建國以來建筑業用工制度發生了幾次非常大的變化,包工制之所以成為現在建筑業普遍的用工方式,背后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就讓我們來看看現在的包工制是怎么產生的?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戰后修復與重建工程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但當時的建筑公司卻寥寥無幾。為了有效的組織勞動力,承包用工體制應運而生。一些國有單位組織內部職工,以自營或內包的方式進行建設。另外,以軍隊為主力,加上小部分私營企業,經改組重建后成立了專業建筑公司,統一劃歸新成立的建設部管理,負責承包其他部委與企業的建設項目。以建筑工會為依托,各地建筑工會組織社會上的未就業人員,成立集體所有制性質的城鎮建筑合作社。與現在的包工制不同的是,這種承包用工體制下的大多數工人并不是跟著某一個人包工頭干活。建國初期物資匱乏,但是這些工人或者可以按月領取到國家的口糧補貼,或者可以按時拿到計件工資。
1958年到1962年期間,各類國有建筑公司基本建設成熟。1959年,承包用工制度被廢除,工地甲方、乙方被取消,同時計件工資制度被取消了,工人按月領取勞動報酬,能夠得到國家財政的保障。
到了1962年,對大躍進經驗的總結迎來包工制度的恢復,勞動定額管理制度也同步恢復,這一次的包工制度持續了八年,在1970年被再度廢除。70年代,重建了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實行“經常費”制度,由國家按照大體相同的標準直接發放給施工隊伍工人工資和管理費。
進入80年代以后,市場改革的風氣開始出現。循著鄧小平對建筑行業生產潛力的肯定,一系列市場改革舉措被引入建筑行業中。1980年,國家發布了《建筑安裝工程包工合同條例》,允許建筑企業與建設單位建立承包關系。1984年,承包體制改革的成果得到了一系列正式的官方認可。國務院頒發規定明確指出要減少固定工的比例,積極推行勞動合同制,增加合同工比重。現代包工制度由此開始萌芽。
1990年代左右,建筑行業的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可是建設單位只管降低成本的做法,給非正式用工打開了空間。一方面,很多國有及改制后的建筑企業開始以提供掛靠的方式賺取利潤,一不出工,二不出力。
另一方面,包工頭通過掛靠合法施工企業取得施工許可,再利用傳統的社會關系從農村募集勞動力,構成建筑業的主力軍。為了規避勞動合同法,用工單位多不與工人簽訂勞動合同。以私人雇傭關系替代正式的勞動關系,法律規定的勞動者權益(如休假、加班工資、社會保險等)對建筑工人來說都成了一紙空文。現行的包工制實際是90年代以來整個體制市場化改革的結果,國家逐步讓出管制空間,資本貪婪尋求利潤,同時律法不嚴,工人抗爭乏力,造成建筑工人權益急劇惡化。目前,社會各界對勞動者權利的關注正在升溫,建筑工人的勞動生活狀況也備受各界矚目,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建筑業包工制的用工方式可以得到根本改觀。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