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澇為何急轉?
宋公明
一個新詞組,“旱澇急轉”頻頻出現于媒體。今年春夏之交,長江流域發生了據說是七十年不遇的大旱,鄱陽、洞庭,太湖,洪澤等全國最大的幾個湖泊面臨干涸,很多河水斷流,水庫塘壩見底,人畜飲水困難,抗旱之聲不絕于耳,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的專業隊伍急忙趕赴災區打井,消防隊則忙于向災區送水解渴。然而未等井打好,江南已進入梅雨季節,也不知幾十年不遇的大雨嘩嘩下起來了,忽然之間,大旱就變成了洪澇,泥石流滾滾而下,堤防失守,城鎮進水,農田被淹,人員也有重大傷亡。
這種旱澇急轉的現象,以往似乎未曾聽說過。大旱之后,迎來大雨,應是喜得甘霖,卻不料是更大的災禍降臨,豈不怪哉?按理說,大旱之后,雨下小了都不能解除旱情。即使是大雨暴雨,也要讓旱裂的土地飽和了之后,才能流向河溝塘庫,支流和湖塘水庫蓄滿之后,才能向干流排放。而干旱的面積如此之大,要讓這些土地全部吸足了水,河湖塘庫全部蓄滿,那得要多少水?決不是短時間可以辦到的吧?江南丘陵和水網地帶的洪水有個特點,就是來得快去得快。一下雨很快就會有山洪暴發,但是洪水又會很快流向低處的河湖塘庫。當雨季過后,河湖塘庫蓄滿了水,所以也不怕干旱,據說有的泉水從不斷流,有的水塘大旱三年也不干涸。這就是江南漁米之鄉的由來。
但是這個格局有個條件,就是植被不能被破壞,每年冬春旱季要對河湖塘庫進行挖泥清淤,同時對堤防進行檢修加固,以備雨水來時可排可蓄。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如此。歷史上凡是重視水利建設的地方官員,大多深得民心,例如修了范公堤的范仲淹,修過蘇堤的蘇軾。如果旱時不挖泥清淤,也不加固堤防,那么洪水來時就不能排蓄,就會形成洪澇災害。而洪澇災害的結果,是更加嚴重的泥沙淤積,下次洪水來時,災害就會更加嚴重。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無雨則旱,有雨則澇。而且旱澇之間沒有緩沖,形成旱澇急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旱澇急轉,亦非短期形成。據說,一些地方近三十年來水利設施未能得到綜合整治和維護保養,老本已被吃光,而植被破壞嚴重,雨季不能或不敢蓄水,旱季則無水可用。今年冬春以來一直大旱,只見忙于臨渴打井,用消防車送遠水來解近渴,卻不見挖泥清淤和加固堤壩。那邊井未打好或者剛剛打好,這邊已是洪水滔滔旱澇急轉了。官員追求雞的屁,百姓迷戀麻將牌;青壯多半去打工,老弱留守望天收。這大旱之后的大雨,本來應是甘霖,卻成了禍水,不得不排光泄光,等雨過天晴,曝曬三日,大旱又要臨頭了也。著名民間學者蘇拉密先生說中國的干旱是制度性干旱,這無情的現實再一次證明了他的論斷。
2011-6-1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