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即小學生升入初中的簡稱。小升初入學考試與初中升高中的中考、高中升大學的高考并列為中小學生的三大考試。按理說,由低級到高級,應該是由簡到難的過程,但在時下之中國,卻并非如此。
筆者在央視新聞中看到,在北京不少中學門口,孩子們書包里揣著厚厚一摞獲獎證書排在長長的隊伍里,備好的簡歷長達幾十頁,陪伴而來的家長眼中則是殷切期待的目光。面對報名超過計劃招生人數10倍乃至幾十倍、上百倍的現實,家長們連一點底都沒有,只能像沒頭的蒼蠅——瞎撞。為此,有的考生要接連報考5個以上的學校,以爭取到那可憐的機會。
“我真苦/俺是一個兵/一個了不起的兵……我一天能上三四次戰場……媽媽是偵察員/天天跑東跑西打聽消息……現在的小升初啊!真是比戰場還戰場/最苦的可不是老師、家長/而是我們/一群快要枯掉的花朵……”這是一位六年級小學生的原創詩《我真苦!》,它在小升初的學生中間悄然流行。
想想真對!在幼小銜接、小升初、中考、高考這一系列的升學過程中,“小升初”孩子們面臨的壓力是最大的。有調查顯示,為了“小升初”,有三成小學生每周要在校外“加碼”8小時以上;四成左右的學生一周要讀2個以上的興趣班或補習班;74%的家長希望孩子能進一、二類等名校或者是分到一個好的班。
為了積極備戰,各位家長早的從三年級開始,最晚的也從五年級開始,帶領孩子利用假期、周末,奮戰在各個補習班上。到沖刺階段,最少都報有兩個以上的補習班,為的是多有一些考試的機會。孩子們整天被湮埋在不同的真卷、各式各樣的模擬考題中不能自拔,幼小稚嫩的心靈卻要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小學生已成為學生群體中“最累”的人群。
何以至此?首先是無奈的擇校?雖然按照國家義務教育政策,“小升初”應該是就近上學,但由于各地依舊對學校分三六九等,家長們于是就往排名靠前的重點學校擠。有些家長是想追求一個好初中,將來孩子上重點高中的可能性會更大;有的家長是為了自己的“面子”,不讓自己和孩子在同事或周圍人面前“掉價”;有的家長擇校是從孩子個性特長出發,讓孩子接受更適合孩子成長的一種教育方式。而基于后者的想法的人只占擇校人群中很少部分。
正因為有通過對學生考試成績排名進而對學校排名,才導致學校未能真正均衡發展。在這種狀況下,有的學校越來越好,有的學校越來越差,因而擇校風愈演愈烈。國家越是不允許,背地里越是滋生更復雜、更多的擇校問題,學校、家長、培訓機構甚至教師,都成了這場博弈的主角,亦成為推動這場擇校風潮的中堅力量。而在此“洪流”中,家長、學校與各培訓機構竟是出奇地一致,真個就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在擇校競爭下,催生了各種各樣的腐敗現象就不用細說了。
其次是,變了味的特長。今年北京小學畢業生超過10萬人,從多數區縣的特長生錄取計劃看,約10%的學生將按特長生錄取。特長,作為小升初的一塊敲門“金磚”,如今是很多家長無奈中的選擇。沒有過硬的“條子”,拿不出巨額的“助學金”,缺少奧數的天分,不夠推優的條件,孩子想上重點中學似乎就剩下“特長”這個捷徑。但是,每年不斷抬高的門檻和經常變化的標準,使家長們“追風”特長變得越來越累,有些家長在對待特長問題上走得過遠。特長本來是少數孩子的優勢,如今在“全民特長”的時代,很多孩子無可避免地成為“分母”。最重要的是,特長本來是一種天賦和興趣,如今在應試的怪圈里,已經完全變味,很多孩子聞“考級”而色變,聽到比賽就恐慌。
再加上一些家長的功利心作怪,期望值過高。于是每個想要進入重點中學的家長和孩子都免不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如今在許多地區,“小升初”儼然成為一個競爭激烈的競技場,盡管現在小升初早已告別“統考時代”,但學生、家長們卻要面臨競爭更加殘酷的“考試”。不僅僅小學生們備戰得苦不堪言,它更同時考驗著家長的權力、財力、腦力和精力。
只是,素質教育希望培養出快樂成長、具有較強綜合素質的孩子,解開“小升初”這道難題,讓這群快要枯掉的花朵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讓父母家長們從沉重的身心負擔中解放出來,著實考驗著各級政府及教育者的智慧。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 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